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点浅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0 19:2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是个人一点浅见,有心得有疑惑,望大家批评指正:
【1】肺通调水道:人体的进水道无非饮食或是输液,以前者最常见。出水道则有汗、尿、粪、呼吸等途径【正常状态下】。汗液之排泄须赖肺宣发卫气,尿液得出亦赖其下输膀胱之力,粪便呼吸之排泄水液亦是如此。通调二字教材中皆指为通畅调节,我则认为通字当释为普遍。既通行之通。而水道则不局限于肉眼所知的水道,由于古人解剖未到故而人体内部诸多水道不明。所以我认为凡是体内是分泌腺所分泌的液体以及所有与腺体相连的管道皆是肺所主。既肺通调一切泌水行之道。
【2】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历代医家对此的解释对此都是千篇一律,隔靴捎痒。皆认为脾虚则运化之力减,则饮食不化为精气反化为水湿壅塞肺脏。然而脾虚而肺不虚,肺脏完全有能力将水湿宣化。有人会说脾为肺母,脾虚则肺虚。但是脾虚的转化之力亦虚,对水液吸收之力亦弱,所以上输至肺的水液亦少,何来水湿壅塞体内之事。我反复思索多时,忽然有一天读到【胃主受纳】一句时恍然大悟:原来水液之吸收不是脾所主,乃是胃所主。脾之转运使胃形成负压之态,然胃亦别有吸收之力。因为胃主受主吸纳,所以脾虚胃不虚时水液依然吸收无碍,而脾胃气衰则所吸收之水液无力转输,同时肺气亦弱。故而水湿壅于肺及脾系统而成痰饮水肿诸症。
【3】五脏中复有五脏,五脏之气互相贯通:肺中无脾气之转输,肝气之疏泄,心气之推动肺血,肾气之吸纳则虽有宣发肃降只能已不能散布水谷精微。故肺脏中有一脏之气不到则必生痰湿。其余四藏皆是如此。此既是五行中复有五行,不限于五行生克之理。
【4】心肾相交:前人多从易经坎离二卦解释。内经则比之天地之气互换。我对此思索良久略有所悟,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阳蒸化肾阴及下焦津液上承心君,脾与肝升发之力协助肾阳,肾阳温化激发心阳。而上焦之阴阳得以下交于下焦,乃是肺之肃降,胃之通降,肾之吸纳共同协力之功。心为火,火性炎上。心火全得肺胃肾之同心协力得以行于下焦、而今版教材所谓肾阴降心火,心火温下焦之论纯粹就是照搬坎离二卦讲解,换汤不换药,新瓶装老酒,隔靴搔痒之论。肾阳主宰一身之阳,温一身之气。岂需心阳来温!虽后世唐容川也有此论,然毕竟是附会西方天文学之论,纯属理想之辞。

-=-=-=-=- 以下内容由 城里娃脑2008年05月20日 07:36pm 时添加 -=-=-=-=-
故而后世对失眠等心肾不交之症,多局限与心肾两藏,故有效有不效。观远志交通心肾之药,味辛,而辛入肺,龙骨牡蛎入肝,茯苓茯神入脾可知。
5
发表于 2008-5-26 20:38:10 | 只看该作者

一点浅见

一,古人尚且没有现代生理学所说水分排泄途径的认识,“水道”只能理解为排尿器官。古代还有“肺为水之上源”一说。二,“脾气散津,上归于肺”“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液,脾虚则聚湿,湿为痰之渐。三,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生理学联系过于紧密只能越联系越乱。四,心肾相交,本来道理已经很清晰、很简单,没必要牵连过多。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09:54:34 | 只看该作者

一点浅见

其实古人许多心得如果能抛弃成见,以客观的心态来解读,用现代语言来表达。而不是依葫芦画瓢,浅尝则止、不求甚解。人云亦云。
现在所谓的纯中医也多是食古不化,搞一套古人公式套来套去,自鸣得意。毫无独立思考的精神。甘做古人的应声虫,乐做新医的留声机。
3
发表于 2008-5-20 21:45:33 | 只看该作者

一点浅见

博广而知新,善思而祛旧!
2
发表于 2008-5-20 21:13:38 | 只看该作者

一点浅见

学医确实需要独立思考,赞同楼主的学习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22:41 , Processed in 0.0508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