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88|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7 10:5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怎样学好脉诊

关于脉学刚入门,就应熟记切脉诊法口决,理解脉候主病就可以了。到临床时多跟老师侍诊,跟的老师多了,临症多了,自然也就体会到了。不要刚开始学,就去体会指下是什么脉象了。这只能是事与愿违,浪费时间,收效甚微。
在民间,来看病的患者,几乎都是把手一伸,一言不发,让你说出他是什么病。他们认为好中医不用问诊,仅诊脉就可以知道了。咱们中医人都知道脉诊只是临证四诊之一,故我们首先要认真的切脉,再看他的气色、形态、舌质舌苔,然后根据脉象主病阴阳虚实,脉证合参,从病机分析,一一道出会出现什么症候,至此要强调的是,与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症多是分不开的,这才能得到他的认同和信任。这样再四诊合参处方用药。但是我们中医千万不要象假中医骗子那样,尽用些鬼把戏,其法就是手一按病者脉,就象切脉平出病一样,对患者说:“你心理麻不嘈痒的是吧!或头雾雾哄哄的是吧!或浑身哩哩亲亲的是吧!”这样无聊的话语蒙骗患者。
[/watermark]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7:48: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恶性肿瘤晚期大多兼现小脉。
26
发表于 2009-7-6 21:14: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很难的哦,有没有要带徒弟的呢?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6:17: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前几天与一患者去梁老师那里诊治,老师诊治一恶性肿瘤患者,让我体会一下此患者是何脉,诊后答到脉浮中沉取有力应是滑脉。老师说你再仔细体会还兼有小脉。至今真正才能准确体会小脉的脉象及其临床诊治重要性。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9:08: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下面引用由印东杰2008/12/27 09:37am 发表的内容:
脉诊在我国中医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脉象亦和症状一样,均为患病人体有异于健康的一种反应,而脉象尤甚具有敏感性。凡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生、死、缓、急等等 ...
经验之谈,有益于脉诊学习。
23
发表于 2008-12-29 12:19: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这东西还得靠多实践。
22
发表于 2008-12-27 09:37: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脉诊在我国中医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脉象亦和症状一样,均为患病人体有异于健康的一种反应,而脉象尤甚具有敏感性。凡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生、死、缓、急等等,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论治,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惟其如是,则脉诊的研究,便成为中医必修的课业。惜历来脉书鲜有深究脉象的来自根源,而只就象论象,说玄道妙,令人迷惑,前人早有“论脉愈精,使人指下愈乱”的评议。其实脉象并不难知,只若于其生成源头,心中有数,指下寻按,自会明了。而经方、《伤寒论》把疾病的脉象分为太过和不及两大类,是其脉诊的特点,也使我们更易洞悉脉证的本质。
一、平脉与病脉
《伤寒论》把无病健康之脉称谓为平脉。平,即平正无偏之谓,故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名之以象,即为病脉。我们经常所称的浮、沉、数、迟、大、细等等,即皆病脉的象名。
脉象两大类别:人体有病千变万化,如以阴阳属性来分,则不外阴阳两类。同理,脉象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之,则不外太过和不及两类。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如浮、数、滑、大等即属太过的一类脉;沉、迟、细、涩等即属不及的一类脉。
脉象的三个方面:脉有来自脉动方面者,如数、迟是也;脉有来自脉体方面者,如大、细是也;脉有来自血行方面者,如滑、涩是也。脉动、脉体、血行即脉象来自的三个方面,与上述之脉象两大类别,合之则为脉象生成的根源,对于脉象的识别甚关重要,今依次释之如下。
1、基本脉象
来自脉动方面的脉象:
浮和沉:这是来自脉动的浅深。若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浅浮于外者,即谓为浮;若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深沉于内者,即谓为沉。故浮属太过,沉属不及。
数和迟:这是来自脉动次数的多少。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多者即谓数;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少者即谓迟。故数属太过,迟属不及。
实和虚:这是来自脉动力量的强弱。若按之脉动较平脉强实有力者即谓为实;若按之脉动较平脉虚弱无力者即谓为虚。故实属太过,虚属不及。
结和代:这是来自脉动的间歇。若脉动时止,而止即复来,即谓为结。结者,如绳中间有结,前后仍相连属,间歇极暂之意;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则为代。代者,更代之意,脉动止后,良久始动,有似另来之脉,因以代名。平脉永续无间,故结代均属不及。
动和促:这是来自脉动的不整。动为静之反,若脉动跳实而摇摇,即谓为动;促为迫或逼之谓,若脉动迫逼于上、于外,即关以下沉寸脉独浮之象,即谓为促。平脉来去安静,三部匀调,故动促均属太过。
按:《脉经》谓促为数中一止,后世论者虽有异议,但仍以促为数极,亦非。《伤寒论》中论促共有四条,如曰:“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此为外邪里寒,故应之促(寸脉浮以应外邪,关以下沉以应里寒),灸之,亦先救里后救表之意;又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今胸满亦气上冲的为候,但由下伤中气,虽气冲胸满,而腹气已虚,故脉应之促,芍药非腹虚所宜,故去之。又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于此明文提出促脉为表未解,其为寸脉浮又何疑之有!关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应。又曰:“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结胸证则寸脉浮关脉沉,即促之象,今误下太阳病,虽脉促,但未结胸,又无别证,亦足表明表邪还不了了而已,故谓为欲解也。由于以上所论,促为寸脉独浮之象甚明。
来自脉体方面的脉象:
长和短:这是来自脉体的长度。平脉则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脉上出于寸,而下出于尺者,即谓为长;反之,若脉上不及于寸,而下不及于尺者,即谓为短,故长属太过,短属不及。
大和细:这是来自脉体的宽度。若脉管较平脉粗大者,即谓为大;反之,若脉管较平脉细小者,即谓为细。故大属太过,细属不及。
弦和弱:这是来自脉体直的强度。若脉管上下,较之平脉强直有力者,如琴弦新张,即谓为弦;反之,若脉管上下,较之平脉松弛无力者,如琴弦松弛未张紧,即谓为弱。故弦数太过,弱属不及。
紧和缓:这是来自脉体横的强度。若脉管按之,较平脉紧张有力者,即谓为紧;反之,若脉管按之,较平脉缓纵无力者即谓为缓。故紧属太过,缓属不及。
来自血行方面的脉象:
滑和涩:这是来自血行的利滞。寻按脉内血行,若较平脉应指滑利者,即谓为滑;反之,若较平脉应指涩滞者即谓为涩。故滑属太过,涩属不及。
2、复合脉(兼脉)
在临床所见,脉现单纯一象者甚少,而常数脉同时互见,如脉浮而数,脉沉而迟,脉浮数而大,脉沉而细等等。习惯亦有为兼象脉另立专名者,如洪,即大而实的脉;微,即细而虚的脉;浮大其外,按之虚涩其内者,则名为芤;芤而复弦者,又名为革。按芤为浮大中空之象,所谓中空,即按之则动微,且不感血行应指也,实不外浮大虚涩的兼象。世有谓浮沉候之均有脉,惟中候之则无脉,亦有谓按之脉管的两侧见,而中间不见者,均属臆说,不可信。
另有微甚脉:病脉既为平脉的差象,故不论太过与不及,均当有微或甚程度上的不同。例如:微浮、甚浮;微沉、甚沉;微数、甚数;微迟、甚迟等等。习惯亦有为微甚脉另立专名者,如甚数的脉,常称之为急;甚沉的脉,常称之为伏。
二、诊脉法
由于病脉为平脉的差象,故平脉当为诊察病的准绳,若医者心中没有个不浮不沉的平脉,又何以知或浮或沉的病脉!同理,若医者心中没有不数不迟、不大不细、不滑不涩等等的平脉,当亦无从以知或数或迟、或大或细、或滑或涩等等的病脉。可见欲求诊脉的正确,则势须先于平脉的各个方面有足够的认识才行。不过此事并非容易,同是健康无病的人,老壮儿童、男女肥瘦,脉亦互异,况又有春夏生发,脉常有余;秋冬收藏,脉恒不足。为了丰富对平脉的标准认识,就必须于多种多样的人体,做平时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心中有数,指下明了的境界,此为学习脉诊必做的首要功夫。
诊脉时,要分别就脉动、脉体、血行等各方面的内容逐一细审,尤其初学更宜真心于一,不可二用。例如诊察脉动位置的深浅时,不要旁及次数的多少;诊察脉动次数的多少时,亦不要旁及位置的深浅。若这样依次推敲,一一默记,岂有脉难知之患?当然熟能生巧,已有多年经验的中医,指下非常敏感,异常所在,伸手可得,但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科技,都从锻炼中来,诊脉亦不例外也。
21
发表于 2008-12-27 09:03: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熟记切脉诊法口决,理解脉候主病是脉学入门第一步,临症多跟老师侍诊体会是第二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3:19: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学好脉诊的关键就是熟记脉理,多跟老师侍诊,多临证,多体会。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14:11: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怎样学好脉诊

同一患者找到几位中医诊脉,其诊得脉象虽有不一致,但其虚实应该是一致的。中医同仁应无可非议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6:34 , Processed in 0.0534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