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3 19:11:04
|
只看该作者
《金匮》风引汤的有关资料 【辑录】
中 风
中风,北人多属寒,宜散寒;南人多属火,宜清火;而祛风消痰,则南北尽同。古方自仲景候氏黑散、风引汤而外,则续命汤为主方。续命汤共有数首,不外驱风,其随症加减,皆有精义。从未有纯用温热滋补,不放风寒痰火一毫外出,以致重病必死,轻病则使之不死不生,惟日服人参以破其家而恋其命,最可伤也。又有稍变其说者,用地黄饮子,以为得阴阳兼补之法,亦大谬也。此方乃治少阴气厥不至舌喑足痿,名曰痱症。乃纯虚无邪,有似中风,与风寒痰火之中风正相反,刘河间之书可考也。乃以此方治有邪之中风,其害相等。余每年见中风之症,不下数十人,遵古治法,十逾八九。服温补之药者,百无一愈。未甚服补药者,尚可挽回。其不能全愈,或真不治者,不过十之一二耳。奈何一患此症,遂甘心永为废人,旁人亦视为必不起之证,医者亦惟令多服重价之药,使之直得一死而可无遗憾,岂不怪哉!愿天下之中风者,断勿以可愈之身,自投于必死之地也。
录自 徐灵胎《慎疾刍言》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6月23日 07:11pm 时添加 -=-=-=-=-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寸口脉迟。知营气不及而为亡血。寸口脉缓。知卫虚邪入而为中风。卫不外布于经。则为瘾疹身痒。营不内荣于心。则客邪混郁于胸中。害其宗气之布息。故胸满而短气。治以风引汤。引之从内而泄。故用大黄引领甘寒诸药镇摄虚风。即以石脂、牡蛎填塞复入之路。灵枢所谓久塞其空。谓之良工是也。
张氏医通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6月23日 07:12pm 时添加 -=-=-=-=-
旭高用药极为简练。如某之内风案,系相火内风,走窜入络,谓“非清不足以熄火,非镇不足以定风,然而络脉空虚,非堵截其空隙之地,又恐风火去而复来。故清火、熄风、填窍三法,必相须为用”。法取风引汤去姜、桂,加磁石、石决明,使合龙牡以镇肝,更入羚羊角熄风。因其配伍缜密,张山雷赞其为“最是治内风上僭,血冲脑经者第一神剂”。
《西溪书屋夜话录》浅绎 应城市中医医院(湖北,432400) 彭景星 彭慕斌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6月23日 07:12pm 时添加 -=-=-=-=-
「風引」,是風癇掣引之簡稱。風癇,是癇證之一,發作時項強直視,不省人事,甚至牙關緊閉,多因肝經積熱所致。「掣引」是風癇的一種症狀,類似抽搐,手足掣動。因本方能治療風癇,制止抽搐,故以此而命名。
《方剂名称的由来》
韦囊。
韦囊是用牛皮制成的皮袋囊,为古代军人使用的箭囊,医人用之以盛药
可防潮湿。风引汤乃是一种散药,以韦囊盛之,亦便于携带。
孙朝宗临证方药心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6月23日 07:13pm 时添加 -=-=-=-=-
填竅方 宗金匱
《內經》云:邪害空竅。《金匱》中有侯氏黑散、風引湯,驅風之中,兼填空竅。空竅滿則內而舊邪不能容,外而新風不復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藥積腹中不下,填竅以熄風。後人不知此義,每欲開竅以出其風。究竟竅空而風愈熾,長此安窮哉?三化湯、愈風湯、大秦艽湯皆出《機要方》中,雲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則無名下士,煽亂後人見聞,非所謂一盲引衆盲耶。
醫學三字經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6月23日 07:15pm 时添加 -=-=-=-=-
《本草衍义》载:"紫、白石英,当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风引汤>>之意,只令 ,不为细末者,岂无意焉.其久服,更宜详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