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五积散专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2 12:4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wwweeerrrttt在 2008/06/12 00:45pm 第 1 次编辑]

五积散专刊转成的小册子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2:50:59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五积散专刊

上传不了,只有原文奉上。

五积散专刊

[原创]点评:刘力红与师父对话刘力红与师父对话
转自 中医名家网 » 以书会友 » 卢崇汉医集(刘力红推荐)
刘力红与师父对话1
传道录(2006年5月7日)
[编者注]传道录是师徒之间的对话,“师”就是本书作者卢崇汉先生,“徒”是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刘力红从拜卢崇汉为师以来,和其师父开始了不间断的“师承学术对话”,全部对话录音,记录下“师承实况”的全部过程和每个细节。这项“师徒学术对话”完全纪录的工作,是中医学术“师承教育”之纪录与传播的崭新形式。
刘力红(徒):师父,今天想问您两个病人,一个是您这次到南宁来看过的一个食道癌的病人,男性,55岁,这例病人术后已经五年了,
三年前转移到左锁骨上及纵隔,左锁骨上的转移灶形成了恶性溃烂,溃烂处有鸡蛋大的一个洞,长年流脓,恶臭不堪。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精力渐差,饮食及睡眠还不错,大便要一周左右方解,但无所苦。纳后脘略胀。他这次是4月17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惟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所以为他处了下方(单位皆为克,下同):
制附片75(先煎) 生白术15 砂仁20 陈皮15
法半夏20 朱茯神20 黄芪60 当归15
党参30 干姜45 炙甘草10
这个方服了13付以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白芷15,加白芷主要是考虑到他局部溃烂流脓的情况。加减前后一共服了18付,总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好转,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体力比过去强了,纳后脘胀的情况基本消除,大便的情况也有改善,尤其是溃烂处较原来小了一些,流脓也明显的减少。
您这次看过以后,在上方的基础上作了改动,用了:
制附片75 生白术15 砂仁15 黄芪50
陈皮15 生晒参10 杭巴戟20 菟丝子20
炙甘草5 生姜60
这个方用了7付,溃处又有明显的好转,脓进一步减少。现在的问题就是疼痛没有改善。原来他每天吃两粒止痛片,最近增加到了三粒。对于肿瘤的疼痛,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也是今天很想问的一个问题,另外还是希望师父点评一下上面的方药是否恰当。
卢崇汉(师):你这次的处理基本是对路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效果出来了嘛。病人发病到现在已经五年,而且后三年出现转移,左锁骨上溃烂长期不愈,加上脉气无根,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病人的精气已经衰败,机体已经没有能力来修复破损之处。你初诊号脉,右尺已现浮象,这说明不但元精衰败,且有越脱之象。我看你初诊案中写了“唯保固元气,以图万一”,这是很贴切的,这说明你抓住了根本。根本抓住了,才有可能言其它。而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保命!现在不是治病的时候,是保命的时候。怎么保命呢?就是要固护住阳气,固护住精气。你的处方是在四逆法上作了扩充,路子是对的,但显得杂了些,方子一杂,纳下的力量就会变弱。法夏、朱茯神、党参这些现阶段完全可以不用,方子精纯一些好,古人说,力专则效宏,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方里面一加当归,就变成从气血上走了。从气血上走可不可以呢?补益气血对这个病当然也会有帮助,但是明显地觉得浅了一个层次,对这一类的病人,我们的着眼点如果浅了一个层次,那么挽回的希望就会少去很多,所以应该深一层去考虑,应该从精气上去着眼。我把当归去掉,换成巴戟、菟丝子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五积散按:
1:此处用白芷托脓,不如用桔梗稳妥,白芷辛温,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之功,用于消肿排脓多用于表证之疮炀,并且白芷辛温,容易耗气,综合以上来看,似不如桔梗更稳妥。
2:卢崇汉先生指出:此病从精气考虑,此理甚对。要知精能生血,精能化气,精气旺盛,自然能生血化气,巴戟、菟丝子,如果再加熟地更加(熟地更沉稳,更敦厚,无耗气之弊,此方一派辛温燥烈之品,加入熟地,一能起阴中求阳之义,二能制约诸药之温燥接下来是你提到的疼痛的问题,肿瘤的疼痛与其他的疼痛有共同的地方,当然也有区别,区别一个是它有一个肿物在那里压迫,另外就是肿瘤病人的阳气普遍都很差,有的甚至达到了衰败的程度。那么,共同点呢?就是气机阻滞不通畅,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不通则痛”。但是是什么因素导致气机阻滞呢?肿物的压迫显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有相当多的肿瘤病人,尽管肿瘤很大,但却并不疼痛,这说明还有更重要更直接的因素。
对疼痛的认识,我们最好是回归到经典上。《素问》专门有一篇讨论疼痛的文章,叫《举痛论》,里面举了十四种疼痛做例子,其中十三种疼痛都是因寒而起,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疼痛的主因是寒!所以对治疼痛就应该始终抓住“寒”这个主因。为什么肿瘤病人的晚期,很多都会出现疼痛呢?因为到了晚期阳气大都衰败了,阳气一衰,内寒即生,加之又有一个肿物在那里,疼痛的因缘也就具足了。但同是疼痛,为什么肿瘤的疼痛就这么难弄呢?这里关键还是阳气的问题,由于阳气衰败,内寒不断产生,内寒不断,疼痛的主因也就不断,痛因不除,痛果当然也就难止了。刘力红(徒):那是不是意味着肿瘤的疼痛仍然是以扶阳为主?
卢崇汉(师):是以扶阳为主,但不是那么简单,标证的问题也还是要考虑,所谓标证也就是如何直接去消除气机阻滞。气机不畅,比如可以用台乌、元胡,更进一步还可以用乳香、没药,当然使用这些药物一定要注意到它有耗气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去斟酌病情,看该不该用,什么时候用。像这一例病人,元气很差,脉都无根了,如果再去耗散,那病情就有可能急转直下。所以你开始的时候没有去顾及他的疼痛,没有过多地去使用耗气的药物,这是对的。现在扶阳固本一段时间后,病情有所好转,可以稍稍兼顾一下这个问题。但是在选药方面还应慎重,尽量选用耗散比较小的,以台乌和元胡这两味药来论,可以选用台乌,因为台乌耗气的作用要比元胡小一些。
疼痛虽然是个标证,但是一旦这个标证的情况上升到主要的地位,例如疼痛非常严重,影响到病人的正常生活,以至心神不定,卧起不安,这样的情况下,元阳也就无法安住本位,也就有脱亡的危险,为什么西医有痛性休克呢?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疼痛就是致命的因素,那么解决疼痛也就等于在保命,所以临床的问题一定要灵活来看,要圆机活法,不能生搬硬套,这就需要我们在理上搞清楚。
五积散按:卢崇汉先生指出肿瘤的疼痛的原因是阳气衰败,内寒不断产生,针对此证,此见解无误,经曰,不通则痛,引起不通的原因很多,约言之有气滞,淤血,痰饮,气虚......不能一概规求到阳虚的问题上,并不是凡病都要站在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学者不可不知。
刘力红(徒):这次看师父用四逆用的又是生姜,这个问题师父虽然多次谈到,但我还是觉得不太明晰,这样去用生姜确实很少见,这是否是卢门的一大特色?那么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用干姜呢?
卢崇汉(师):这个问题是曾经谈到过,四逆用干姜那是正四逆,就是真正地用来回阳救逆。病人已经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情况就非用正四逆不可,这个时候用干姜,主要是用它温守的作用,而其它更多的时候是用四逆的意,我们称之为四逆法。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在于回阳救逆,而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
生姜是非常活泼的一味药,它既温中散寒,又具暖下之功,且能通神明而除臭气,可谓是一专多能,相比之下,干姜没有这样全面。像这一例病人,阳气很差,已经有浮越之势,所以病人怕热,我们去看他的时候还开着风扇,像这样的怕热是不是阳盛呢?绝对不是!所以像这一类的病人,除了阳虚内寒以外,感受外寒是随时有可能的,可谓防不胜防。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好处理,也是会影响内里的治疗。但是如果用了生姜情况就不同了,像这一例病人,生姜用到60克,即便兼感外寒,也是完全可以解决了。而如果用干姜,这层作用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四逆法中不但用干姜,更多的时候是用生姜,甚或炮姜、煨姜,有的时候还诸姜同用,以四逆法作为诸病收功之法,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心法,也是卢氏在钦安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大的跨越。
五积散按:阳虚生外寒,阴盛生内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hide]
因为外寒,所以用生姜,散而扬之,故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皆用生姜散外寒,此为经络病。阴盛阴必逆,阴盛生内寒,干姜守而不走。阳本制阴,阴盛,则阴乘阳,经曰:阴病治阳,干姜是也!
推而言之:桂枝汤为太阳太阴经络病(故用生姜,桂枝汤可与桂枝备芍药加大黄汤(太阴篇)和参,须知太阴太阳本一气相贯),理中汤为太阴脏病(故用干姜)。真武汤为少阴经病,故用生姜,四逆汤为少阴脏病(偏阴盛),故用干姜。
阳虚生外寒,阴盛生内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此四条为中医之最关键之处,学者需反复揣摩,方能明解其中之义。需要特别指出:阳虚不等于阴盛!
刘力红(徒):这例病人在开始的时候,我用了法夏、朱茯神,也就是有二陈的意在里面,因为病人的舌苔白腻,痰湿之象是很明显的,可是师父看这例病人以后,去掉了法夏、茯神,当然这是为了使法更精纯一些,但是这个湿怎么解决呢?
卢崇汉(师):这关系到认识问题的层面,层面不同,所采取的法也就不同。对于湿浊我们首先要清楚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脾阳不振的产物,只有脾阳不振了,湿浊才会停聚。我们用苍术、法夏这一类温燥的药可以化湿,其实都是通过鼓荡脾阳来实现的。既然是鼓荡脾阳,那就要有阳气可籍鼓荡,如果阳气已经很弱,再一鼓荡,那就可能连根拔起。这例病人我为什么要去掉法半夏,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
对于湿或湿热,很多的时候你用一些温燥或是清利的药后,湿或湿热可以很快地下去,但是不久又起来了,以致反反复复,难有愈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只是考虑了湿的去路,而没能充分认识它的来路,来路没有断住,你想它怎么会有了期呢?而这个来路就是脏腑功能不足,也就是阳气不足。
刘力红(徒):我明白了师父所说的层面问题,层面问题确实不是一朝能解决的问题,她也牵涉到许多 因素。比如文化,比如阅历,还有心性都会影响我们的层面。文化可以藉着各种方式来提高,阅历也可以慢慢增长,但如果我们的心性不能沉潜,总盼着能够有吹糠见米的事,那要想提升层面也会是很困难的。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也是个层面的问题,你站在“三”的层面或者是“万物”的层面,与你站在“二”的层面,甚或“一”与“道”的层面来看问题,是完全不同的。站在“三”的层面、“万物”的层面,事物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所以对治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但若回一个层面,走到“二”上来,问题就变得简约了,变成了两个因素(阴阳)的对待关系。若再回到一个层面,走到“一”上来,那就更简约了。古人说:“至道不繁。”正是指此而言。但话又说回来,越是至简至约的东西越是不容易把握,也越不容易使人生信。现在的中医能走到“二”的层面的已经是很少了,而卢门的心法似乎更深了一层,已经到了“一”的层面了。师父始终强调的阳气,实际上已经不是“二”层面上的阳,而是能够化生“二”的真阳。入门以来,一方面是亲自感受到,另一方面也时常听师父谈到,师父的处方来来去去都用到的也就是那么三、五味药,很多处方基本雷同,差别也就在一、二味上,但是所治的疾病谱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却是非常广泛,其实这正是在“一”层面上处理问题的风范,这与在“三”层面上处理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一、二味的差别如何把握,这也正是处“一”的艰难之处。不知道我的这个理解对不对?
卢崇汉(师):对!你能够这么理解,我非常高兴,但这只是在理上过了,还要在事上印证。这个过程急不来,慢慢积累吧。刘力红(徒):今天还有一位病人要问师父。这位病人是兰州的一位医师,男性,44岁,1990年就开始病,右胁胀闷不舒,1992年起经常出现感冒症状,表现为微恶风寒,周身不适,恶寒以背为甚。天寒及后半夜,易患癫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呃逆。
病人从2001年至今,已反复出现四次黄疸,第1次是2001年秋发,以茵陈五苓散化裁黄退。第2次是2002年初冬,服用过茵陈五苓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藿香正气散等方。第3次是2003年冬至前后发病,按第2次的治疗方药无效,后遇一民间中医,以疏解风寒之法治之,诸证得到缓解。用的药是:荆芥24 防风24 桔梗24 川断9 苍术9 陈皮9 小茴香9 肉桂9 炮姜9 茵陈10。第3次发病期间,曾经到北京的大医院检查治疗。肝穿刺提示为药物性肝炎,反复核查肝炎病毒及相关病毒结果,皆为阴性。核磁共振发现肝右叶萎缩。最后这次发病是今年的4月份,到现在已快1个月了,继服上面的疏解药,效果不大。目前的主要表现是:疲乏,纳差,四肢酸楚,气短,前额胀痛,恶风寒,背为甚,口干苦,不欲饮,便溏,腹隐痛,溲黄,舌体胖大,边齿印,苔白腻润,巩膜皮肤黄染。脉沉细无力,滑数。黄疸指数100,谷丙1225,谷草1280。
我根据他的以上情况,认为病情已经缠绵了10余年,虽然三阴的情况都有,但是太阳之邪一直未解,所以还是想先事疏解,在此之前,黄靖医生给他用过两付桂枝法,还有些作用,我这次给他开的还是桂枝法化裁,药用:桂枝15 广藿香15 陈皮15 法半夏20 云苓20 生山楂20 茵陈30 白蔻仁15 生姜30 苍术15
不知这个处理对不对,还请师父指点。
卢崇汉(师):你的处理应该是对的。病人的表象始终都很明显,虽然三阴的阳气都已经不足了,但是太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样一来势必内寒外寒交织,所以病情反反复复。像恶风寒,背为甚,这些都是典型的太阳证候,所以前面第3次发病的时候,用荆芥、防风、桔梗这些疏风散寒的药能起效,但是关键的还在于他用了后面的几样药。
刘力红(徒):是不是小茴香、肉桂和炮姜?
卢崇汉(师):对!如果没有这几样药,他就起不到这个作用。因为温了三阴的阳气,尤其是肝脾的阳气,这对于上面的药发生作用是很重要的。 这次你们用了桂枝法两付以后,没有出现不好的反映,而且还有一些效果出来,这也印证了上面的判断。只是他这个脉象的表述可能有问题,沉细滑数的脉,就不应该用桂枝法,用了也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他应该有紧象在里面,现在很多人把脉,对滑象和紧象区分不开来,把很多紧脉当成滑脉了。所以他的脉象很可能是沉细略紧的脉。你后来用的方子,大法是对的,应该开表,只有表打开了,体内的邪气才能从表而出。但是在具体的用药上,你为什么要去掉白芷、菖蒲呢?应该加上去,加上去以后开表的力量才够,窍道才能打开,这样体内的湿才有去路,体内的淤浊才有出路。
五积散按:
1:卢崇汉先生所说治湿之法,只为治湿的其中一部分:燥湿。治湿大约有如下三法:燥湿,芳化,淡渗。燥湿的代表方剂:平胃散。芳化的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淡渗的代表方剂:三仁汤。湿为阴邪,其性下性,当顺其势而利之。湿偏饮,三仁汤,五苓散,湿偏气,平胃散。须知痰,饮,水,湿,本为一种病理产物,有区别的不过是病位和偏寒偏热的不同。饮可以利之(如开沟掘堵)水可以导之,痰可以下之(走大便,痰走不了小便)湿可以燥之(如太阳一暴,阴翳顿消),偏于脾胃,加芳化之品。虽说三仁汤乃治湿之标,却也很重要,如本三仁汤证,错用平胃散,则诸证蜂起。“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也主之”仲景此论,诚乃治湿之本之准则。如欲窥其治湿之全豹,还当与《金匮要略》痰饮篇和《温病条辨》中焦湿温篇合参。
2:滑脉是前后的问题,紧脉是左右的问题。
刘力红(徒):这个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初只是认为他的病程已经很长,少阴的底气应该已经不足,在开表的同时要不要顾及到少阴不足的一面呢?这个问题就拿不准了。所以在用方上就去掉了上面的两味药,目的是不想让表的力量太大,害怕影响少阴的不足。
卢崇汉(师):现在标象很明显,可以暂时不考虑这个问题。而且你的方中用了白蔻,白蔻这味药用得很好,白蔻一用,方的格局已经有所改变,已经可以照顾到上面的问题了。
刘力红(徒):白蔻不是辛温的吗?用辛温应该可以加强表散的作用,为什么师父说反而改变了方的格局呢?这一点好象不是太能理解。
卢崇汉(师):白蔻辛温没有错,但它的作用主要是在中焦,它能够温中、散寒、和胃,中焦的寒一散,湿就容易得到化解。湿一化解,中焦的道路也就能够通畅,而只有中路无阻,上下才能交通,阳气才能纳下。再用菖蒲这一类的药就能够真正潜入海底,启动微阳。所以白蔻这一用,方的格局也就发生了变化,你所顾虑的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解决。
刘力红(徒):师父过去曾经谈到菖蒲的作用是入海底、启微阳,桂枝也是既能升也能降的药,所谓降也就是要把气归到下元,归到肾上,而所谓升,也必须是从这里升。只有从这里升,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但不管是升还是降,中焦的路都必须首先打通,是这样理解吗?
卢崇汉(师):可以这样理解。不过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用白蔻以后,又等于把中气固住了,中气固住之后,也就等于把后天之本固住了,这样一来,先天就不至于很快出现耗散。而且我们把这条路打开之后,下一步的治疗就更好办了,因为他的饮食会慢慢得到改善,那么对药物的吸收也就会更进一步的增强。当然他的舌苔也就会向好的方面转化。
刘力红(徒):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方没有用到白蔻,那这个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卢崇汉(师):可以这么说。因为不用白蔻,化湿的力度就会差一些,湿化不了,加上那么大量的茵陈下去,中阳就更损了,中阳一损,他的苔,他的湿,又怎么化呢?他吃东西就会更糟糕,饮食差,化源就会不足,连带的东西就出来了,这样解表的力度也会受到影响。这个病不是单纯的外感,不是一般的表证,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他还有虚损的一面,既然有虚损就要设法增加补充,增加化源。
刘力红(徒):从这一例病人就可以看出我们对药物的认识还很不够,尤其是药物个性化的认识还很欠缺。在我们看来,既然是化湿,半夏、陈皮、苍术这些温燥的药都可以,现在才知道这些药都不能代替白蔻。
过去看武侠小说,常有一句话叫做:“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现在看来医道也是如此。一张方子开出来,家底也就抖出来了,回想过去自己开的许多方子,不禁汗颜。真是应了江湖上的那句话:“献丑!献丑!”
卢崇汉(师):这一点确实需要加紧用功。医家与武家确有相通之处,高手过招往往就在一两招之间就要决胜负,不像现在的武打片,那纯粹是在演戏。医家也是如此,往往就在一、两味药的差别上,整个格局就改变了,有的时候甚至完全不改变药,而只在一、二味药的量上作了改变,方的格局,方的走向也就完全不同,仲景的桂枝加桂汤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
回到这例病人,湿是很重要的一个矛盾,这个湿怎么化掉呢?前面我曾经谈到,湿必须是在中阳振奋的情况下才能化掉。当然中阳振奋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条件具备之后,还要考虑湿的出路,这个出路可以从下走,也可以从外走。究竟是从下走多一些还是从外走多一些呢?这就是要考水平的地方,张仲景讲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其实就是辨的这个问题,以这例病人的情况而言,他明显的是应该偏外走的多一些,我们的法、我们的方,都不能偏离这一点。
刘力红(徒):师父,我们这一路下来,用到的桂枝法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在参学《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作为《伤寒论》立论的第一方,后世称之为“群方之祖”的桂枝汤,是非比寻常的一个方子。就以《伤寒论》本身而言,运用最多、变化最多的方子就是桂枝汤。但是后世对这个方子的研究与运用却显得很不够,比如对柴胡剂的运用非常广,乃至开创出了所谓的柴胡派,而与之相比,桂枝汤的运用就相形见绌了。我在研究桂枝汤的时候,觉得她很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儒家来说,中庸是王道,体现了最高的境界。而对于中医来说,桂枝汤所反映的思想也应该具有这个味道。所以,一直以来我是梦想有一个桂枝派的出现。只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自己在临床上还是觉得无从下手。除了中风证,以及个别的其它证以外,在更大的领域还是没有办法起用。直至遇到了师父以后,跟师父临床以后,才感到真正桂枝派出现了。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欣喜的。
卢崇汉(师):桂枝法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法,如果能够在应用上活法圆通,她可以解决很多临床上的问题。首先是很多临床证候、临床的表现能够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她能够为进一步的治疗拨开道路,这一点又是卢门的一大心法。
因为桂枝法已经不是单纯的解表法。用在外证,她可以起到解表的作用,用在内证上,她可以协调阴阳。《伤寒论》谈到桂枝汤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调和营卫,那么这个营卫是广义的营卫,病在表的时候,可以说是营卫不和,她可以调和营卫,病在里呢?那就是阴阳不和了,她又可以调和阴阳。
像这一例病人,就是表里同病,在表他有恶寒的情况,在里呢?他又有胁胀、纳呆、短气等等,我们通过用桂枝法把太阳拨开,那整个三阴三阳的道路就有可能打开,我们的治疗才会有路可循。他的黄疸、他的肝功各项异常,就会逐渐得到改善。临证的时候千万不要限于他的各项西医指标,应该从我们四诊的所见去处理问题。
刘力红(徒):师父的意思是临证的时候不要让西医的各项指标牵着走?
卢崇汉(师):对!实际上这些指标对中医而言,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我们都按这些指标去用事,就会无功而返。比如研究这个药退黄,那个药降酶,走这一条路就成了西医了,与中医基本没有太多的关系。
临床上只要我们确实把握住了辨证这个武器,用药又能恰如其分,那么治疗的效果是可以预期的。但是也应该注意,我们治疗的目的不单是解决他的临床表现,他的各项指标,更关键的是他的本要加强,他的正气要旺。只有本强气旺,他脏腑本身的功能才会增强,他的康复能力才会好起来。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他复发的机会才会大大减少。以这一例病人为例,2001年以来,已反复四次,每复发一次,病就加深一次,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了病人的本没有很好地固住,正气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所以治疗疾病的关键,一个是当时的临床效果,另一个是远期疗效,后者尤其重要。我们这次在广东讲学,不是有人提出来,说是我们擅用温法、擅用补法,难道用其他法就不能治病吗?毕竟常用的治法有八个,八法应该都可以治病。这个问题没有错,八法确实能够治病。但这要看在哪个层面,我觉得关键要看远期的临床效果。所谓远期临床效果,就是这个人的体质改变了没有?他的复发率高不高?这一点很重要。有关这个问题,我早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来,所以才有“以扶阳为纲,保天下众生,长寿健康”的提法。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只有通过扶阳才能达到。这也是我们以阳气为根本,临床上处处围绕这个论点来做事情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整个法都是贯通的,无论是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在对病人的保健上,以及养生上,都始终是围绕这个大法,死死地顾护阳气。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吾道一以贯之”,曰“扶阳气也”。所以,我们在评判一个治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层面的问题,疗效不仅要看近期的,更重要的是看远期,远期疗效才是根本。如果光看近期疗效,那激素的疗效应该是最好的,胰岛素打进去血糖马上就降下来,可是一餐不打,血糖就又上去了。像这一例的病人,2001年到现在已有四次大的复发,这就是没能解决好远期疗效的问题,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我们倡导扶阳,就是要从根本入手。
刘力红(徒):师父讲的这一点确实太重要,也切中了现在的时弊,现在很多人的确是只顾眼前的利益,病人如此,医生也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女孩子长痤疮,本来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可以因为是“疮”,因为是红“疙瘩”张医生用清热,李医生用解毒,治来治去,痤疮没有好,而体质却变得一塌糊涂。把一个小问题搞成了大问题。所以,治病一定要以改善体质为前提,而不应该以损害体质为条件。因为体质是远期疗效的一个根本,如果这个根本损害了,那么远期疗效也就无从谈起。
卢崇汉(师):对!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刘力红(徒):这一例病人,加进白芷、菖蒲后,大概吃几付,吃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就可以转法了?
卢崇汉(师):吃到他的外寒明显减轻了,没有明显的外寒症状了,这个时候就应该可以考虑转法了。估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至于转什么样的法,那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这个方就先吃五付吧。
五积散按:约言之,白蔻起膈气,性质偏中上。砂仁降胃气,缩肾气,性质偏中下。二药实乃中焦变化之要药。节菖蒲开心窍,湿气过重,或痰邪过甚,多蒙蔽心窍,经曰:心主神明。火(君火)生土(戊土胃),肾(相火)生土(已土脾),学者当反复体会。

【原创】银屑病真的是血热?
杜鹏,男,23,石家庄神威药业员工。患此病6年,去年11月中旬从石家庄前来就诊。
察:全身遍布散在的黄豆般大小的皮疹,色白,脱屑不甚严重,
病史
:其六年来,从没有停止过治疗,山西,西安.....都去过,丸散膏丹汤皆服过,曾经治愈过,但不久又复发,其父在公安部二处工作,自诉,每到一处出差,先打听此处有否治疗此病的医生,如果听说疗效不错,必治。六年来不知服过多少中药,现患者本人因为此病已经离婚,并且辞去工作,慕名专程来津治疗此病(其大伯在津居住)并在此居住,其父说: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到您这里来,专门治病......
察其双脉:沉细涩,
舌:胖大,红,苔滑
察体:大便每日2--3次,不成型,小便多,夜间小便还多次,纳可,体形中等,小时候有肺炎史。
父子二人专程前来看病,并且辞去工作,余备受感动,嘱其:治疗此病,必须听从我本人的安排,否则很难见效。
其父应允。
窃思:此证被凉药残害许多,不然其病不至于此,小小年纪,竟然二便皆不利,阴阳具病,呜呼,难!
桂附理中丸2盒(晚服一丸)
金匮肾气丸2盒(早服一丸)
先回石家庄服用十天,过后再议。
其父不解,余曰:
脏腑皆病,先实藏,再议腑病,况且病在外,于冬令不适......候其春节前,改用汤剂治疗
十日后返诊:
大便略好,他处无改善。
处方:
桂附理中丸2盒(晚服一丸)
金匮肾气丸2盒(早服一丸)
神阙穴加贴宝宝一贴灵(治疗幼儿腹泻的)

三天后返诊:
小便见多,大便继续好转。
处方:
桂附理中丸2盒(晚服一丸)
金匮肾气丸2盒(早服一丸)
神阙穴加白胡椒数粒(研粉)上盖贴宝宝一贴灵
两天后返诊:
小便奇多,大便已经成型,肠中矢气颇多,唯夜间小便还多。
桂附理中丸2盒(晚服一丸)
金匮肾气丸2盒(早服一丸)
嘱其:如果没有大的变化,春节前(日子记不清楚)转服汤药。
春节前如约返诊,察里病已无,晚间已经不小便,二便皆利。皮疹没有任何变化,舌脉变化不大,
于人,时,地,证,脉,处方如下:
麻黄30     柴葛根60      桂枝15      生姜一大块(整块)         沧州红枣30枚      黑升麻15      粉白芍9        蒙甘草9                    制附子15
三剂   
嘱其:脱屑越多越好,不必惊恐。
返诊:果然不出所料,全身皮疹脱屑甚是严重,不断有新起皮疹。耳侧开始流黄水(少阳部位)
处方:麻黄50    柴葛根90      桂枝30
                                    生姜一大块(整块)         沧州红枣30枚      黑升麻15      粉白芍18       蒙甘草9                    制附子15    制川乌9
五剂
返诊:全身皮疹继续不断出现,上半身皮疹几乎起满,眉毛,面部都有新皮疹发生,双臂,后背,前胸已经起满,下肢皮疹陆续发生,头顶靠近百会穴附近流黄水(耳部不流了)脱屑严重,搔痒甚巨,每天早起,可以扫碎屑两大捧。口不渴,舌质胖大好转
脉:沉滑数
处方:麻黄50    柴葛根90      桂枝30
                                    生姜一大块(整块)         沧州红枣30枚      黑升麻15      粉白芍18       蒙甘草9                    制附子30   
制川乌15      天南星15         旱半夏15       金头大蜈蚣5条     制马钱子0.3(汤药送服)   
五剂 期间大致用此药进退,半月前出现胃痛,腹涨,大便干燥,自己在石家庄做西医检查,没有发现异常,临时变方:
净蝉蜕6      白僵蚕9      片子姜黄9      生大黄1.5     荆防各6     川楝子9        延胡索9        浦黄9       五灵脂9      桑白皮9       赤芍9        茜草9        瓜壳9         薤白9        青皮9

【原创】我也来篇医案
周,左,52岁,成都军区某军参谋长,余之棋友,体形偏胖,面白,平时高粱厚味,患慢支多年,平时痰多,气候稍微变化,极容易感冒,别无所苦,吃药就好,反复多年,观其处方,多为二陈,苓桂,青龙.....之辈。5月3日脉:沉涩,舌:胖大,红,苔微黄。症:晨起痰多,胸部稍有不适,血压偏高,二便正常,纳可。
  处方:桔梗60克   水煎10分钟,代茶频饮。
  结果:5.4日主诉:痰量多于平时数倍,一早上不停的吐痰,胸闷,烦躁。
  处方:既已中病,当击鼓再进!桔梗90克,续服。
  结果:5.6,痰量极多,上下午都有痰,由开始的白痰转为黄痰,胸闷加剧。
  处方:桔梗150克,续服。
  结果:5.8由吐痰,转为呕吐痰湮,痰水夹杂,一上午,呕吐约3大碗,吐后胸闷顿差,饮食大增,嘱其唯以大米粥为食,他食莫进。
  处方:桔梗150克,继续。
  结果:5.9呕吐逐渐减轻,最终无呕吐,吐痰现象。胸闷,烦躁,高血压皆无,食量大增于原先,身体自觉轻松舒适,头目清爽。体重有所减轻。停药。
  处方:早服八味丸,晚服香砂六君丸,饮食清淡,平时可以10克桔梗加入茶叶中,一起饮用。
  案语:春吐秋泄,顺天时而治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原创】五解少阴篇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此为<伤寒论>少阴篇之提纲,少阴者,水火之脏,阴阳并居之处,兼足少阴手少阴同论.手少阴心经也,有离卦之象,本有真阴育其中.足少阴,肾经也,有坎卦之意,本有真阳藏其内.
六气之内,少阴为热(自按:热字下有四点水,有水才能有热)故经曰:少阴太阳从标从本,少阴为君火,从热而化,故热为本,少阴为标,是阴从乎阳也.太阳为寒水,从寒而化,故寒为本,太阳为标,是阳从乎阴也,二气之标本异同,故经病之化,或从标或从本.
学伤寒,须知上下左右读法,脉微细者,微者,阳气衰也,故真武汤为北方之神,摄水纳肾,细者,阴血虚也!!!故黄连阿胶汤,直折君火,乃少阴存阴之一法也(自按:大承气也为少阴存阴之法,但有来路不同而已)
但有脉细之忧,故真武汤用白芍兼顾其阴.恐其脉转微,故仲景加鸡子黄两枚于黄连阿胶汤中,以启少阴生生之气(自按:凡动物之卵,皆含有生气,推其凡植物之种仁类,也有此功)阿胶三两,二者火之数,三者木之数,木火相合,生生之气则不能熄矣!

经曰: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但欲寐者(自按:欲寐者,病人想睡还睡不着之意,全属意中之事)阴阳皆虚,故阳不入阴,阴不出阳,阴阳不交,故欲寐者,阳不入阴者,黄连阿胶汤,复脉汤依据证之虚实,随证择之,,阴不出阳者,真武汤,四逆辈皆可斟酌使用,

奇方守,偶方通.故黄连阿胶汤真武汤药取五味,仲景虽其意在通,但其本在守,守中寓通之意彰然于心.四逆汤药取三味,也是此意.何谓?病至少阴,阴阳皆虚,焉有再用姜附肆意灼阴散阳之理?故金匮之阳八味阴阳并举.纳桂附于大队添精养血之品之中,取其少火生气之意.其中更有深意者四逆汤,逆字古当错误解,四逆者,仲景本为误汗误下误吐而设,(自按:四逆汤四逆散同义,但有虚实之分而已)其中只可权用于一时,本为权益之计,焉能长久使用?况君火过盛可以直折,栀子,黄连是也,相火过盛,只可顺其性培养之,黄柏地黄之类是也,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以苦坚之,知母黄柏细辛是也.
]<伤寒论>字字如珠,提纲乃本篇之大旨,奈何庸医只看脉微,就大剂姜附猛浪于处方之中,完全不解脉细之理,或脉微细混为一道,脉者,心主之,本篇提纲,仲景独重其脉!
世之操人命者,不当谨乎?慎乎?滥用大剂姜附,无异于操刀杀人,涂炭生灵.如再执弥不悟,则永坠阿鼻矣!!!

【原创】《伤寒论》四逆汤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太阳篇(29)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
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证也;小便数,心烦,里无热之虚烦也。微恶寒者,表阳虚
不能御也;脚挛急者,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止汗。今
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服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咽干者,阴因汗竭也;
烦燥者,阳失藏也;吐逆者,阴拒格也,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缓其阴,而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则是阳已复,宜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调其阴,而和其阳,则脚即
伸也。若胃不和而?语,知为邪已转属阳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气汤,令其微溏,胃和
自可愈也。若重发汗者,谓不止误服桂枝汤,而更误服麻黄汤也。或复加烧针劫取其
汗,以致亡阳证具。则又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治,故又当与四逆汤,以急救其阳也。
【集注】
程应旄曰:脉浮自汗,虽似桂枝证,而头项不痛,知阳神自歉于上部;恶寒脚挛急,
知阴邪更袭于下焦。阳虚阴盛,而里气上逆,故有心烦证,里阴攻及表阳,差讹只在
「烦」字上。观结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可见阴证不必真直中也,
治之一误,寒即中于治法中矣。
五积散按:1:本条主要是论述伤寒夹虚误汗所至的辨证和随证的救治方法。盖阳气分为卫阳,脾阳和肾阳。“脉浮,自汗出”为桂枝证,但“小便数,心烦,恶寒,脚孪急”四证紧根其后,则绝非桂枝本证,而为桂枝变证。盖太阳少阴为表里,此证为表里具虚,本为桂枝加附子汤,也就是卫阳肾阳具虚,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但是如果单纯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则逐本求末,盖卫阳也根于肾阳。于是出现一系列变证......出现脾阳虚症候,则为甘草干姜汤(观甘草剂量倍干姜,是取其“守”其意自明)出现肾阳虚,则为四逆汤。救阴也要考虑中焦,芍药甘草汤是和肝脾法(己乙法)调胃承气是和胆胃法(戍甲法),因中焦为升降之轴,阴阳之气往来流行之所。
2:既然出现肾阳虚,为何不先用四逆?
答:未发汗前,卫阳虚为标,已发汗后,脾阳阳虚为标,若重发汗,肾阳虚为标。“急则治其标......”能制水者,唯有土也。甘草干姜汤奠安中气之圣方。土实水自退。此证有先后标本缓急之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伤寒以胃气为本的思想贯穿全篇。当然,如果肾阳虚的的表现比较明显,当然要考虑四逆汤了。观“重发汗”的“重”字,自之。
3:在阴阳具虚的情况下,救阳为急,安阴为后,此为伤寒全篇宗旨之一,也为甘草干姜汤另一层含义。
4:伤寒之六经,和《内经》之十二经,不能完全等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篇(91)
【注】
伤寒,医不分表里、寒热、虚实,而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寒其里也。虽有
通身疼痛之表未除,但下利清谷不止,里寒已盛,法当急救其里;俟便利自调,仍身
疼痛不止,再救其表可也。救里宜四逆汤,温中胜寒;救表宜桂枝汤,调荣和卫也。
【集注】
王三阳曰:此证当照顾协热利,须审其利之色何如?与势之缓急,不可轻投四逆、桂
枝也。
喻昌曰:攻里必须先表后里,始无倒行逆施之患。惟在里之阴寒极盛,不得不急救其
里,俟里证稍定,仍救其表,盖谓救里后再行救表也。
五积散按:仲景明训:表宜桂枝剂,里宜四逆辈(单指伤寒而言)乃天然不易之法。虽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乃辨证之基本,但能分清表里者,也算粗工之本,表里不分,何尔谈医?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太阳篇(92)
五积散按:脉反沉是眼目,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证也,若不差,麻黄细辛不可再用,当直温其里,求其本也。阳盛则阴邪自退,不用解表则表自解。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阳明篇(225)
【注】
阳明病,脉浮而迟,浮主表热,迟主里寒。今其证下利清谷,则为里寒太甚,法当温
之,宜四逆汤主之。
【集注】
汪琥曰:阳明经病,脉当从长,今脉但浮,此在表之热凝也。腑病脉当从数,今脉过
迟,此在里之寒甚也,故见下利清谷。其所利之谷食,色不变气不臭,即完谷不化也
,此里寒已极,故与四逆汤也。
五积散按:经曰,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中者,太阴也。故后世薛生白有论:病入阳明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病入阳明,动辄就肆意大剂苦寒之品者,观此条者当为戒。西学中者西医开中药者,最易犯此错误。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篇(323)
【注】
少阴病,但欲寐,脉沉者,若无发热、口燥之证,则寒邪已入其藏,不须迟疑,急温
之以四逆汤,消阴助阳可也。
【集注】
吴人驹曰:脉沉须别虚实,及得病新久,若得之多日及沉而实者,须从别论。

【原创】想吃冰,下雹子
张某,女,66岁,主诉:腰痛多年,腰痛牵掣下肢也痛,左下肢尤甚(发麻),颈椎不适多年(西医检查,颈椎病),偶有心绞痛发作。舌:紫暗,苔水滑。
双脉沉弦,右偏大。
二便利,纳可,体型中等。
辨证:气血两亏,风湿阻络。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舒筋通络。
处方:辨证取穴:补:合谷,三阴交。
        局部取穴:平补平泻:肾俞。
连续三诊,效果不显,但舌脉均有好转。
上方继续。
4--6诊,腰痛缓解。
处方:补: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实肌壮筋通络)
        平补平泻:环跳。
7--10诊,腰痛解除,左下肢转痛涨,并感觉较前有力。
处方不变。
11-15诊:腰痛,双下肢症状解除,后背自觉沉紧。
处方:补:合谷,三阴交。
        泻:后溪。
连续三诊,无效,反倒心慌,胸闷,心绞痛发作。
19-至今:补合谷,三阴交。
效果:诸症逐渐缓解,期间有腹涨,加泻间使,胸闷加泻内关,口干加泻大陵。
现全身已无不适感,大约在20诊后,每次针灸后,后背总感觉出汗(但实际无汗)。
继续治疗中。
按: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的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补大肠之原穴,自然能补益肺气(合谷用补,类似黄芪,泻,类似石膏,太渊用补,类似人参,足三里用补,类似白术)
三阴交为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脉,补之,有养血补血的作用类似全当归,首乌藤.....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归头,怀牛膝,红花......
辨证取穴:补合谷三阴交,类似八珍汤之效。
其余选穴,为局部取穴,多为针对标实而设。
全案紧扣补气养血这个大宗旨,故多年之疾,收效于月内。
期间加泻后溪不效,为辨证失误,没有整体考虑,惑于后溪擅长治疗后背肩部不适,后溪对于风寒阻络肩背不舒的实证效果好,此案不适用。
西医治疗此症,定会肾俞,阿是穴,环跳,阳陵泉,秩边,委中,昆仑......乱扎一通,效与不效,则全然不知结果,此为研习针灸者戒。
按: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的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补大肠之原穴,自然能补益肺气(合谷用补,类似黄芪,泻,类似石膏,太渊用补,类似人参,足三里用补,类似白术)
三阴交为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足太阴络脉,补之,有养血补血的作用类似全当归,首乌藤.....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归头,怀牛膝,红花......
辨证取穴:补合谷三阴交,类似八珍汤之效。
其余选穴,为局部取穴,多为针对标实而设。

此案尤精于此啊,每一个穴,用的好就是一味药,其实人身自有百药,气功锻炼的疗效可能也源于此理,真是受教。
更难得将效与不效拿出来分析,使后学受益。加分,,加分。。愚不敏,仅会加分

【原创】学习中医的20句废话
1 中医只是一门很朴素的哲学而已,不要把它看成神物。
2 看5本书不如自己动脑筋分析一个医案。
3 学中医并不难,难的是学会怎么用。
4 不要试图掌握中医的每一个部分,选择适应你的学习和将来能应用的部分。
5 不要看不起最基本的方剂,往往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方剂就是这些基本方剂构成的。
6 不要问:有没有学习中医的捷径---耐心的人会自己尝试。
7 不要说:我看不懂古文,我看不惯竖体字,我看不懂--谁都是从不懂到懂的
8 不要担心:我没有学过古汉语,我一定学不好中医。
9 不要只问不学,也不要只学不问。
10 学中医要坚持,要有耐心。
11 看到某个医案请试着用同样方法分析其他的医案。
12 时常总结、吸收自己和其他人的经验心得、体会。
13 有了问题先自己想,察看帮助,1个星期后没有结果再问别人。
14 经常去图书馆和上网,这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5 花7天看10本书,不如花10天看一本书。
16 不要总想发现某某人的错误否定某某学家,要先肯定,再怀疑。
17 学中医要先掌握方式,然后掌握方法。
18 先会走再会跑 。
19 明白了以上18条,你会觉得中医不过如此 。
20 感谢你看完了我这20句废话。

【原创】慢性结肠炎验案一则
张右,45岁,形体偏瘦,面白,医生,2005.4.22初诊。
主诉:患慢性慢性结肠炎近十年,常有腹泻之疾,日三四次,便不成型,饮食稍不慎,则泄泻加重,牛奶,豆浆,水果......一概不敢食,心脏常不适,口不干渴,不思水饮,月经有血块,痛经,色黑。
刻诊:舌淡,苔白腻,舌面反干燥。脉左涩右大。
查其所服处方全是一派温燥之品,无外理中,四逆汤,六君子.......毫无任何效果,有的处方服后反而症状加重。
沉思良久,考虑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9       枇粑叶9         沙参9       生甘草6       火麻仁15        阿胶9(烊化)       杏仁9        玉竹9       石斛9            丹皮9       室复花9(包煎)                茜草9                   竹茹9
紫苑9       茯苓9            苡米9   
两剂,消息之。
二诊:
主诉:服后胃口大开,常有饥饿感,精神好,心脏颇舒适,泄泻减,但还是不成型。
查:舌质转红,苔腻已解,脉变化不大。
前方继进,五剂,消息之。
三诊:大便基本成型,一日2-3次,精神好,睡眠佳,舌红,苔少,脉右见缓。
前方继进,五剂,消息之。
四诊:大便已经成型,一日两次,可以少食牛奶,水果,并未腹泻。偶有腹痛。
前方继进,五剂,消息之。
五诊:大便如前,腹痛加剧,舌红苔薄白,双脉涩。
前方加牡蛎15,五剂,消息之。
六诊:月经来临,没有痛经,但色黑污黯,淤块多,其他如前。
上方去牡蛎加红花9,五剂,消息之。
七诊:月经止,月经期间,下血块甚多,量多于平时,颜色乌黑,腹痛止,自觉颜面色斑减少,面色有佳。大便成型,食水果,豆浆,牛奶也无妨,脉沉缓。舌红苔白。
上方不变,五剂,消息之。
现继续治疗中.....

【原创】芍药甘草汤 
原方出自《伤寒论》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此方为桂枝汤的拆解方之一,可以广泛适用于中医辨证为“土木不合”的各类证候,临床当中如果单纯使用此方,二药剂量要大,个人临床使用量:芍药90---120(有时要赤白芍对用)        甘草90-----120
《经方试验录》载有此方使用的经验,本人经验:
1:老年性缺钙。
余一个邻居,数年前做手术后,导致下肢无力,终日卧床,腿经常抽筋,西医认为缺钙,服用钙剂之后,并无好转,投此方原方:赤芍60       白芍60(酒炒)      炙甘草120   
数剂即能起床。
2:止痛。
此方止痛效果甚佳,余去年做包皮切除术之前,先煎好此汤,术后服用,并无剧烈疼痛之感,感觉比西药止痛效果要好,另外,也可以适用于风湿所产生的疼痛。
3:便秘
临床当中,适用于非虚非实的便秘,效果甚良,于女性效果为好。
此方的使用,辨证论治是关键,但是要认识到,通常使用此方是属于标证的范围之内,待标证缓解之后,再图本治疗。
从西医的角度解释,此方可以缓解平滑肌的痉挛(止痛,镇静,筋急:如缺钙)增加肠蠕动(治疗便秘)凡是属于西医神经系统的病变,都可以考虑此方加减使用。

【原创】若更烦乱
《内外伤辨惑论》: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瑟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如头痛,加蔓荆子三分;如痛甚者,加川芎五分;如顶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五积散按:
如下四条,也是在上述表证的基础上的并发症,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瑟不足,加当归者,《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当归味甘,气温,为柔肝缓急之正药,当归属养血活血之润药,非他类辛温破血之类药物所能比拟。烦乱者,心火内郁也,此火是因虚(血虚)生火,非清热之品所能治之“治病必求其本”故加当归。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不荣筋之相。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人参补一身之气,此处要和黄芪区别开来,黄芪益气,人参补气,学者当细细品味二药的区别。“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敛心肾之气......本条为何要加人参五味子,这里还有许多的环节,不一一细说。
头痛加上述四药者,多是因外感头痛循经而设,学者当明了。后世有重用川芎治疗头痛者,源于此。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此也为头痛之一型,加小半夏汤者,符合太阴痰厥的治疗原则,至此,半夏白术天麻汤已出露端倪。

【原创】《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涨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五积散按:
治脾治胃犹当两分,叶天士不过是会读书,细读书而已。后世以为叶天士阐发了脾胃的不同治法,开脾胃分治之先河,笑煞人也!

【原创】医案分析
一月前,门诊一病人,女,38,主诉:三年前,人流一周后洗浴,起遍身湿疹,奇痒无比,不分昼夜。某老医言之:肝胆湿热,经清热解毒之品治疗后,上身皮疹大部份退去,唯下身皮疹不见好转。
余接手时,双脉具沉涩,左手大约无脉感,体型中等,家庭主妇。面色尚可,微红。舌淡,苔白,但不胖大,不渴。除湿疹外,主诉便溏约10年余,纳尚可,闭经半年,眠差,心烦,夜尿多,畏风。
综合脉证,本虚标实之证显然,前医不查其内,屡投清热解毒之品,竟达一年之久,余颇为棘手,考虑阴阳具虚,骤投热药,反易隔拒,故附子干姜未敢骤用,投桂枝汤原方,加炒栀子3克,生麦芽,制香附各9克,两副。消息之,病人服后,未见不良反应,原方续进三剂。共服五剂后,病家告知:痒大减轻,入夜已能睡少许,月经竟然来临,唯便溏未减。余宽心安慰病人,此乃治标之方,大便溏泄10年,足已见里寒之甚,病之根本在里.....
尊仲景之训:病在里,先以四逆汤治其本,后以桂枝汤救其表。转投:真武汤原方。川附子15    炒白术30    白芍9    生姜5片   茯苓9    两副。服后病家告知:没有一点反应,和喝水感觉差不多。上方改川附子30克   炒白术60克    三剂 。服后病家告知:还是没有大的反应,便溏次数减少,大便依然不成型,但是痒加剧,皮疹处有脓点外现。病人心情烦躁,告知:不用治疗大便,我大便素溏,先解决痒的问题。此案到这里,余更感棘手,原先估计到的问题,现在终于发生。明明阴阳具虚,投热药,则热药则有伤阴之弊,投养阴之品,又于里寒之证不符。病家痒之难忍,又欲求止痒为急 。继续宽心安慰:此证必须先固住大便,唯有大便固住,痒才能慢慢治疗,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所能.......
继续真武汤加山药30   党参15   黄芪9   全虫蜈蚣各6  首乌藤鸡血藤各15    此方加减约10多剂,也没有大效验,虽然大便已成型,月经已来,夜尿减少,不畏风 ,但是痒依然如故,一撤术附,大便就不成型,故术附一直未敢减去,后病人失去信心,转投他医。
按:此证之所以没有成功,原因很多,唯此案让余苦思冥想,现在想起,后期应该是乌梅丸之证!寒热并用,苦酸辛甘合用,重点调理厥阴阳明。如果乌梅丸见效,当以八味丸收工。
假如此案用过桂枝汤后,转投四逆汤加味,不知又有何结果?或许畏干姜之燥烈,终未用之过?还望高明指正此案。
“为医者难也,操外科者难上加难,盖疮疡之生,六淫伤于外,七情扰于中,气血阻滞,经脉隧道为之壅塞,有随感随发者,有积久而发者,无论恶证险候,还是疥癣小患,无一不有内而达于外,故操外科者,精研内科为首要之务。”

【原创】评祝味菊先生先生医案一则
范小君  初诊:中气虚寒,卫气不达,表邪留恋,肌热起
伏,咳呛苔白,溲涩长,脉虚数,当与温中达表。
  黄厚附五钱  活磁石一两五钱  陈皮二钱  生龙齿一两  酸枣仁
六钱  炙细辛四分  川桂枝一钱五分  水炙麻黄二钱  淡干姜一钱五分
仙半夏四钱  生白术四钱
按:两镇厥阴,兼温少阴开太阴太阳,妙!生白术剂量似乎过大,去掉也可。
二诊:表气较和,咳呛略爽,脉仍虚数,再与前法损益。   
  生龙齿一两  活磁石一两五钱  黄厚附五钱  酸枣仁五钱  朱茯
神四钱  川桂枝二钱  蜜炙麻黄一钱  白杏仁三钱  生白术二钱  炙
细辛五分  淡干姜一钱五分  陈枳壳一钱五分
按:加茯神兼利水道,杏仁陈枳壳行肺气,干姜剂量似可加大,再加桔梗,百部,紫苑宽肺通络,尤宜,生白术多余。
三诊:咳呛减,表当未知,营气不足,脉息虚数,再与温中
达表。     
  生龙齿一两  活磁石三两  黄厚附五钱  酸枣仁四钱  朱茯神
四钱  白杏仁三钱  川桂枝三钱  北柴胡一钱五分  仙半夏四钱  白芥
子二馈  陈皮二钱  生姜三钱  蜜炙麻黄一钱
按:黄厚附似乎改用黑附片为妙,葛根易柴胡为好。
四诊:脉息虚略缓,肌热渐乎,再与前法损益。
  生龙齿一两  活磁石一两  朱茯神五钱  酸枣仁六钱  仙半夏
四钱  蜜炙麻黄几分  川桂枝一钱五分  白杏仁三钱  白芥子二钱  黄
厚附五钱  陈枳壳二钱  陈皮三钱  生姜三分
按:桔络易陈皮,再加丝瓜络。
  五诊:表气和,肌热平,正虚中湿,脉息虚缓,再与温调。
  生龙齿一两  活磁石一两  朱茯神四钱  酸枣仁六钱  炒茅术
四钱  仙半夏四钱  白芥子二钱  川桂枝一钱五分  生白芍三钱  生姜
三忮  炙百部:二钱  黄厚附五钱  陈皮二钱
按:平稳。
  
六诊:白芍加重一钱,因有汗之故。
按:郁热外达,邪气出表,再加葛根!
  
七诊:生姜改为干姜。
  八诊:脉息转缓,咳呛未已,再与温中开肺。
  黄厚附五钱  炒白术四钱  酸枣仁六钱  朱茯神四钱  蜜炙麻黄
八分  淡干姜二钱  炙细辛一钱  北五味八分  生谷芽四钱  炙苏子
二钱  陈皮二钱  活磁石一两
按:邪气留恋往返,缠绵难解,用小青龙法出《金匮》。

九诊:去麻黄二分,加生首乌、生谷芽各四钱。
按:抚肝平胃,为善后之事。
总按:此老精通伤寒,于仲景学说多有独到体会,以善用桂附而出名,为解放前沪上中医名宿,人送绰号:祝附子。
观案中加减进退,颇有法度,伸缩自如,如大将用兵,历练有功,洞彻六气之底蕴,弄姜,桂,附,于手中如把戏,非深研《伤寒论》者,此案不办!
章次公先生送其四字:心狠手辣。
【原创】戴佛延先生验案
失音
许某某,男,52岁,2002.3因音哑月余就诊。
家人代诉:春节回老家,得相邻盛情款待,终日肉山酒海半月余,其间登高揽胜,汗出湿衣,受风,临泉饮冷,当夜感觉胸闷,随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住院,经西医治疗,上证基本缓解。出院后,渐见声音嘶哑,伴暮热低热时做,服养阴清热制剂30余剂,六更医而不效,声音更渐嘶哑,最终失音。
望:形体丰盛,面色垢腻,目光炯炯。舌红苔腻。
闻:声嘶近绝。
问:纳差,胸中憋闷,大便溏滞不爽。
切:六脉沉玄滑。
辨证:痰热阻肺,气机宣降失调。
论治:豁痰清肺,升降气机。
方药:桔梗50克    杏仁50克    瓜篓壳100克     鱼腥草100克
效验:服上方一剂,早晨咳嗽顿作,随咳随吐黄痰,半天排痰两碗。二剂,痰渐吐渐白渐清晰,声音也随之渐出,第三日,声音洪亮,诸证尽失。

【原创】陈潮祖先生验案
慢性腹泻
李某某,男,42岁。2001年4.2.以腹泻2年就诊。
自述:2年前曾患感冒,感冒愈后,大便次数增多,每日5--6次。每天晨起,饭后,活动量较大时,即欲入厕,
急不可待。
询之,脘腹不涨,便溏不清稀,观起舌质正常,舌苔薄白,细审脉缓而兼弦象。
辨证:寒郁伤阳,津气不升。
治法:散寒开郁,提气升津。
处方:葛根汤
葛根30    麻黄9    桂枝15    白芍15    生姜15    甘草9     大枣12枚
上方水煎服,每日一剂。
4.9再诊:每日解便减至两次。效不更方,续服3剂,两日一剂。
两年腹泻,半月痊愈。
分析:
陈师指出,脘腹不胀,不是湿滞中焦升降失调的霍香正气散证。大便次数虽多但不清稀,不是脾不运湿清浊不分的
理中汤证,久泻而便无粘液,腹也不痛,不是疫邪侵犯肠胃,久病正虚而余邪未尽的乌梅丸证,急欲入厕但不后重,大便不稀也非肠滑失禁的真人养脏汤证。
此证继发于感冒之后,属寒邪恋表,余邪未尽,导致津气出入受阻,由少阳三焦内归肠胃,津气陷而不升,内郁而不能外达,以致晨起,饭后,运动时,阳气发越,肠道蠕动增强即下趋为泻,虽病两年有余,但病机还是在表,故还当从太阳论治。
方中葛根助津气上升,麻桂生姜开解表卫气机,助津气外达,以恢复其升降出入,大枣甘草,芍药缓气安中,可减缓肠道蠕动。全方体现了逆流挽舟,柔肝缓急的治疗法则。
五积散案:
        1: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特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比自下利”而设。本案虽无表证可征,但综合病人全部情况分析,病性还是偏表,故还应该从“太阳为开”的角度去分析思考。
        2:治疗疾病要细审津气的升降出入,且须知出入与升降密不可分,出入不行,升降也必废。因出入障碍而导致升降紊乱者,调起出入,则升降自复。
        3:俞昌之人参败毒散与仲景葛根汤治寒於伤阳,津气不升之腹泻,有异曲同工之妙,随于益气扶正之处强于此方,但柔肝缓急一端,却不如此方。尤其是脏腑之见的生克乘侮之间的关系,布方时考虑欠佳。
        4:感冒继发腹泻,历月经年,久久不愈而成痼疾顽症者,临床屡见不鲜,其实临床当中,也不必因“感冒后泄泻”这一主诉而障目,有是证即用是方,此为仲景心法。此类的泄泻关键问题是以寒气郁滞,表卫阳气不能伸张为矛盾的焦点。太阳之开反倒要从阳明之阖,太阳之气一日不开,则升降一日不复,泄泻则终不可止。一部《伤寒论》三阳三阴的根本宗旨是皆为太阳服务,虽有三承气的下,但下并非仲景本意,虽有四逆汤的温,但温也非仲景本意,不过是正法中的变法,变法中的正法,种种权益之计罢了。
正如经言:阴溜腑,阳溜经之说。后世虽有叶桂之理肝,孟英之畅肺......但终逃不出此范围,不过是种种发挥罢了!不明六经之开阖疏,之标本中,不通晓脏腑间之生克乘侮,天地之间六气演变规律,焉然能为上工?知此理者,饮上池之水,登仲景之门!
        5:细观此案,葛根汤散寒开郁,升阳达表,调其出入则升降自复,不利湿而湿自利,不止泻而泻自止,用药平淡无奇,葛根汤原方不增损一药,只在剂量上做文章,不在病名上做文章,也不在剂量上做文章,只在证候上做文章。立意之奇,奇在人求奇似,我求其真!

【原创】五评叶桂席姓案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阴液渐涸(阳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阳邪也),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哺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许,阳明旺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旧说,其误即始于此),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古人治温决不育阴),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阳伏于胃,病在阳分),真阳亦不肯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河间从无此法),不为上焦热阻(独此未用一药),下焦根蒂自立(与下焦根蒂无关),冀其烦躁热蒸渐缓(不去其热,热何由缓)。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方缪)
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阳伏于胃),晡时而升(的是阳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绛而渴(渴为温病),与育阴清邪法(以阳邪而育阴,阴愈育阳邪愈固,而云法乎)。
生地炭(生地之所贵在滋膏,而炒为炭则无用,亦断无先熟后生之理)  元参心  川石斛  炒麦冬(麦冬无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
又(三诊)脉左数右软(此时脉尚未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腻涩之效),吸气喘促(呼气促是脱,吸气促乃是闭),烦汗(的是阳明),乃肾阴不承(非也),心神热灼蒙闭(一去胃热,蒙蔽即开),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岂阴虚而火炎耶?此时之邪热,非滋水所能制),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邪必益固),晚进周少川牛黄清醒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心)。
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脉象陡变),唯迟中垂而仍动(阳邪内陷矣),呓语不已,若有妄见(胃热蒸心益甚矣),因思肾热乘心(胃热而非肾热)。

【原创】脾主升津论
脾主升清,乃脾之特性,古今书籍对“清”之诠释,皆指精微物质而言,然脾之升清是运化职能的一部分表现,脾主
隐藏: 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脾主升清实已寓有脾主升津之意。
何以言脾主升津?《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饮者乃饮食也,当包括食物及水饮、水津,当属精气之列,脾气散精也当职司散津布敷之能,此其一也;其次水谷子精微之得以上输归肺,皆赖津液载运之功,若无津液之载运,其何以能上达肺脏,再若雾露之溉以荣清窍,润肌肤!再论,口为脾之窍,诞为脾之液,口之迎粮纳谷,需唾液之消化,水津之上荣于口,诞液之得分泌,实皆脾之升津所为。且涕,泪皆属津液,也赖脾之升津敷布,始能达其所,溢其窍,可见脾气升清关系到水津之上荣,故脾主升津也。
东垣曰:“气少则津液不行”,脾气不升,水津不得上承,口无津液之滋润,诞无津液之来源,则口干作燥,甚则口无诞,涕泪皆少,此乃脾不升津之燥象表现。若体内津液尚充,仅脾气虚馁,则其水湿不得上输,随其性下行而流注于下,留于跗足则为肿为胀,蕴于肠腑则泄下便溏,聚于阴户则带下绵绵,一派水湿下注之症当为兼见。《中藏经》云:“脾气虚则大便泄,小便利,汗出不止。”是其侯也。故其临床表现是上燥下湿,旱涝不匀之象,此实系脾失健运,津液敷布不匀之结果;若脾虚已涉及有阴液不足之情,则津不上荣干燥之象不当与脾阴不足之证并见,则鲜有水湿下注之候。
肺为水之上源,脏之华盖,故脾虚气少,津不上承的上燥之症当与肺阴不足,肺燥之证相鉴别。脾燥之由源于阳虚,故可见“阳虚生外寒”之寒象,肺燥之因根本系燥热或阴虚,故可见“阳盛则热”或“阴虚内热”之热证。脾虚津少,口干诞少是其主症,肺燥邪热,口渴咽燥为其证候。口干口渴之情迥异;诚如张景岳云:“口干口渴,大有不同,盖渴因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且脾开窍于口,口干诞少,纳谷为之逊色,肺司呼吸,燥热伤津,呛咳为其特征,也是泾渭分明。故一寒一热,一干一渴,一涉及饮食,一关系呼吸,当可分辨之。
津不上荣,窍失供奉,治当升提布津,升提乃治其本,气升则津升。升提之法,当用益气升提之剂,益气之品可用太子参、山药、黄芪、甘草等,升提之药当以升麻、葛根、柴胡、荷叶、桂枝为选。布津之法,可用滋阴润燥之品或滋阴生津之药,常取葛根、石斛、甜柿霜、天花粉等。东垣立“升阳除湿法”以升阳除其下注之湿,此升提布津法则升提润其上涸之燥也。总之,升提布津可仿《素问・至真要在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的原则。但在此脾虚上燥之证,苦温当慎用,盖苦能清火,温能耗津,故大苦大热之品是为不宜,当宗叶天士“甘守津还”之意。上列诸药,味多甘平,就寓此意。辛味之药,自身不能润澡,然其能行气流津,使燥得润,故经云:“辛以润之”,诚如《珠珍囊》曰:“辛能散结润燥,散津液,通气。”然辛能宣散,也能耗气伤津,必须甘缓相得, 方为适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 05:34 , Processed in 2.5599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