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5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吐法 文辑【辑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2 07:2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吐法 文辑
吐法 文辑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健康频道】
--------------------------------------------------------------------------------
中医中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
    人体精液,皆由水谷所化,谓血之余,行脉外,流通周身。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口为涎,在目为泪。然水谷之化有正有邪,化得其正,则精液清新使人营卫充,形体强;化得其邪,则精液浊败,气血弱,病莫测。
    精液浊败则为痰,即痰与水类,故遍身上下,无所不至。论之痰因,无非内外不内外三种。大凡因湿致病而生痰者,名曰湿痰,滑白亦多状鸡子清;燥痰粘壳而少,或如米粒;风痰清稀多泡;热痰坚而成块;郁痰梅核败絮;火痰桃胶色黄;寒痰色白布清稀间有黑点等等。
    上之病痰,其一部可从喉头气管内粘膜分泌而聚,由口唾出,但余下不易唾出之痰,则流注肌肉,七窍隧道,经络脏腑,暗藏杀机,进而痰嗌气滞肉腐,脓生“白黄赤稠稀”,造成病杂而多变。诸如--
    流注皮肤,多见斑疮癣疥(仅“疥”之一证,又可细分为大,马,水,干,湿,虫,沙,脓等),或顽硬而坚状似牛领之皮,搔如枯木;或病久皮脱肉蚀骨瘦如柴。
    流注肌肉,有肿满按之如泥者;有坚如石者;有痈疽肉瘤者。分其部位,若病痰在背脊,有肤色如常,不热不红却木硬疼痛者;有背心一点常如冷冰,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有生肿瘤短如冬瓜或长如布袋痛不欲生者。病痰在腰际,则一块固痛,不能转折。病痰在四肢,则麻木不仁,萎弱酸胀。病痰在关节,核如胡桃屈伸强硬。病痰在两胁,块状如石,肿痛溃脓。病痰在耳后连及项下,则三五成簇,红肿寒热,状如瘰疬或癌症晚期淋巴转移。
UID64 帖子232 精华2 积分115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8 小时 注册时间2008-5-13 最后登录2008-5-22 查看详细资料
禁止用户 编辑 引用 使用道具 评分 回复 删除 屏蔽帖子 TOP
却波渔翁
版主
帖子232 积分1150 威望8  金钱618  贡献2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08-5-13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在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22 06:59  只看该作者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
流注隧道(气血脏腑各管系),有肿如瘿瘤,忽痛忽止按之半空状者;有隧道窄狭如线及硬化,粥化,梗塞绞痛者;有心脏病,高血压,结石,内痈内疽,无名肿毒肿痛,良性恶性肿瘤者。
    流注“七窍”(加前后阴,则言人身“九窍”,在口,多唇舌疮疳糜烂,气闻“辛酸甘涩臭”;在鼻,则息肉塞腔更有甚者疽大如拳,色分“白黄青菜赤黑”;在目,内障疣疡,夕昏不眠,或白日见“鬼”幻视幻觉,撵之不走;在耳,胀痒衄痛,蛙鼓蝉鸣,幻听幻声,挥之不去。
    流注经络脏腑,则单经单脏单腑乃至数经数脏数腑合病无穷,连绵不止。诸如--
    太阳经(小肠与膀胱)病,多有头痛发热,项背强,身痛恶风自汗。若痰蓄小肠,往往癃闭淋漓,赤白带下;痰蓄膀胱,则口渴尿赤而涩滞。
    少阳经(胆与三焦)病,多见耳聋胁痛,头汗盗汗。若痰蓄在上则头重目黄;在中则痞满不舒;在下则胫足附肿;在胆则口苦太息,爪黑多纹。
    阳明经(大肠与胃)病,多见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若痰蓄大肠,往往肠中切痛而鸣濯濯,或潮热谵语,便秘屎躁,绕脐而痛;痰蓄胃宫,虽腹不坚大便不闭,但多有狂乱不眠等症。
    太阴经(脾与肺)病,轻者腹满嗌干,肌肉消瘦,浮肿不红,四肢不用;危者唇缓口开手撒。若痰蓄在脾,往往肿胀而食不下,自利益盛少腹自痛;痰蓄在肺,轻者喘满咳嗽,皮毛枯涩,鼻塞汗出眩晕;危者皮腠冰冷,滑汗如油而畏寒。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5月22日 07:30am 时添加 -=-=-=-=-
太阴经(脾与肺)病,轻者腹满嗌干,肌肉消瘦,浮肿不红,四肢不用;危者唇缓口开手撒。若痰蓄在脾,往往肿胀而食不下,自利益盛少腹自痛;痰蓄在肺,轻者喘满咳嗽,皮毛枯涩,鼻塞汗出眩晕;危者皮腠冰冷,滑汗如油而畏寒。
    少阴经(心肾)病,多见口燥咽干喉痛而渴,或下利清水心下梗,或下利肠垢目不明。若病在心,常头面烘热,,惊眩忡怔欲寐;若病在肾,多腰痛阴汗男子阳弱不育,女子阴虚不孕;如若心肾两脏合病,则一述症状往往齐见而混合。
    厥阴经(肝与心包络)病,多见少腹胀满,烦燥消渴而怠倦。若痰蓄心包络,往往目赤心痛,臂肘挛急,腋肿甚,胁支满;痰蓄在肝,常有舌黑而润,吐疣囊缩;若成经脏合病之势,则有手足厥逆,咽咳不利,吐痰涎脓血,泄利不止等等。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却未见其痰蓄为病;唯体虚羸弱之人其痰必多。何也?因强人随饮随化,弱人饮而内停使然!据此而论病痰其本在肾,为水不归原;其标在脾,为土不制水。因此,治痰之法应以温脾强肾为主,兼顾其他,则元气日强痰日少,病日轻而渐愈矣!
    病有轻重缓急,治分标本先后。凡中满不通,二便不利,阳脱中风气闭等危急之病,则先治其标亦不可废。然治标旨在“药下留人”,把人留住了方可言治。在此虽言治标而终为求本矣,辩证法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中随处可见。 于是,在表者汗之,里者不之,膈上或经络者吐之,久病胃气大虚急赖有所养者补之,遂成医之“大法”。
    “汗下吐补”各遵其道相参为用,病有不愈者少。若当汗而不汗,则毛
    孔闭塞,闷绝疼痛不解;当下而不下,则心腹胀满面,烦乱鼓肿日甚;当吐而不吐,则水谷不入,结胸上喘更剧;当补而不补,则气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脱失,志意双迷亦重,终致病不可救!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1 13:57:11 | 只看该作者

吐法 文辑【辑录】

正学习、探索,愿问城兄高见!
10
发表于 2008-5-22 10:08:37 | 只看该作者

吐法 文辑【辑录】

敢问渔翁兄真正明了吐法与下发的真谛与关键吗?呵呵!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7:46:44 | 只看该作者

吐法 文辑【辑录】

吐法探微
吐法探微

  王全年 山东省中医药学校
  
  1 理论概述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排出体内病邪的一种疗法。《诗·大雅·丞民》说“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是关于吐法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高者,因而越之”一直奉为吐法的主要理论根据。
  汉朝张仲景精于伤寒,亦重视吐法,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蒌散。”通观仲景用吐法,规范严谨,病位局限于“胸中”“心中”“中脘”,宜实而忌虚,沿《内经》之理论,匡定了吐法治病的定势。
  南宋许叔微,恪守经方,尤有发挥。屡用吐法治中风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证。在《普济本事方》中载有“胜金圆”(猪牙皂、生薄荷、瓜蒌、藜芦、朱砂),吐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
  金元时期的张从正,标新立异,是将吐法应用得炉火纯清的医家,力倡“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其“引涎法、漉涎法、嚏气法、追泪法”皆归于吐法。他的《凡在上者皆可吐式》,既囿有《内经》之规范,又极大拓宽了吐法的治病谱。
  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首次将吐法列入医门八法,给吐法应有的一席之地,对吐法的发展,功不可没。
  根据文献所载,吐法的适应症主要是停痰、宿食、毒物、瘀滞等实邪,部位在中脘以上或胸膈之间。就病变部位而言,没越出《内经》范畴。这种宜实宜急宜上、奉经典如金科玉律的思维贯性,一定程度制约了吐法的发展。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5月22日 07:47am 时添加 -=-=-=-=-
2 祛邪途径多,治病谱广
  笔者临床体会到,吐法祛邪路多,治病谱广。人之感邪之道,亦是祛病之途;邪可从窍而入,亦可从窍而出。邪从窍入而病重,邪从窍出而病轻。人有九窍,兼汗毛孔微窍,即有感邪之累,亦有祛邪之便。吐法,内可激荡肠胃以祛病,外可开放诸窍而祛邪。呕法治病,在涌出胃内容物同时,患者多兼流眼泪、鼻涕汗液。口窍、目窍、鼻窍和毛窍(汗孔之称),都是祛病之窍。分述如下:
  2.1 口窍吐口系疾病 病从口入,变生百疾。凡中焦肝胆脾胃,肠胃消化道,腑气相贯。口为大窍,故循消化道或近消化道等与口相关联的疾病,皆称为口系疾病。因消化道中贯中焦、上焦、下焦,旁接肝胆胰管,故口窍吐法可治三焦许多病,可广泛用于:心肺、胃肠、肝胆、腰腹等诸疾。
  2.2 目窍流泪祛目系疾病 流泪同吐同汗同涕,是排邪的一种方式。头与目联,目为肝窍。故凡眼疾头疾,肝胆等与目有关的目系病,皆可随泪而治。中药纳入目内眦流出黄水治黄疸肝炎有效,即是例证。
  2.3 鼻窍出涕治鼻系疾病 鼻居面部中央,又为肺之窍。凡鼻疾头疾、心肺等病与鼻相关的鼻系病,可随流鼻涕而获效。
  2.4 毛窍出汗治毛系疾病 毛窍分布最广。皮毛外感“六淫”,内应“五邪”。汗出逐“六淫”于外,亦可化“五邪”于内。凡与毛窍相关的皮层、肌层、骨层等毛系疾病,皆可汗出治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5月22日 07:48am 时添加 -=-=-=-=-
3 吐法机理探微
  吐法治病机理,值得研究。因为吐法只吐出了一定的胃内容物,或残食杂瘀,或痰涎胃液,却能治三焦诸疾。这种一吐治百病的机理,我们作如下解释。
  3.1 逆向祛邪机理 所谓逆向祛邪,即逆着病邪侵入的方向而逐邪外出的方法。如六淫从皮毛而入,使之从皮毛而出,即为逆向驱邪治疗。无论吐法中的吐、泪、涕、汗,其驱邪之方向,皆逆于病邪侵入的方向。吐法产生的驱邪外出的反方向性,是其效佳的原因之一。逆向正治作用,属于因势利导的中医正治法。
  3.2 激荡机理 临床发现,适宜的吐法,具有振奋正气,醒脾悦胃,荡涤浊气。外可除“六淫”,内可化“五邪”,这决不是仅仅吐出一定的胃内容物而取效的。我们引用了“激荡”来解释它的机理。吐时,诸窍尽开,邪有去路。而对于机体内,胃肠上下震荡,胸腔、腹腔内压剧烈变化,机体在这种“激荡”状态下,很有机会“腑气通,脏气和”。阴阳互荡再定位,正邪相争重调整。一段磨合期后,机体进入了某一层次的“阴平阳秘”。“激荡”机理,也许是吐法最具有医学意义之所在。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极大地调动了人体网络系统的协同作用,增大了治病潜能。
  3.3 神经调节机理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吐法治病的机理是:通过呕吐直接排出胃中有害的病邪;呕吐通过药物或机械刺激咽喉的作用,引起呕吐中枢兴奋,间接引起大脑皮层其它中枢,使全身重要组织器官活动增强,从而达到了恢复和调节组织器官功能的目的。这正是它虚实兼治、治病谱广的原因所在。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5月22日 07:49am 时添加 -=-=-=-=-
4 病例简举
  4.1 治上焦病 李某某,男,39岁。清晨4时发作剧烈头晕,持续lh方止,发病3个月余。在某医院做CT,初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因治疗效差而找笔者诊治。自诉头昏沉,四肢乏力,饮食尚可,二便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诊断为:头晕。治法:呕吐法。用自拟“全息五味汤”(生大黄、乌梅、甘草、生食盐、大葱等),服1000mL探吐,吐出大量稀涎,并流泪流涕,汗出如油。次日来告晕没发作。3d后如上法再吐,2次巩固。
  4.2 治中焦病 许某某,女,43岁。每晚睡熟时咳醒10年余。伴有晨起恶心、泛酸、胃脘痞闷嘈杂。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咳嗽因返流质刺激咽部而致。治法同上。第1次吐后,立觉胃脘痞闷消失,并有悦愉感。共吐2次,咳嗽消失,胃炎症状已大减,拟半夏泻心汤图根治。
  4.3 治下焦病 石某某,女,35岁。右侧小腹部胀闷,自觉有一股气体游走,病程半年。并伴有顽固性经前乳胀痛。某医院作B超未发现异常。笔者诊断其肝气郁结,下作少腹胀,上致两乳痛。治法同上。l次腹胀消失。共吐3次,当月喜来告,经前乳胀痛亦治愈。
  5 体会
  (1)就祛病渠道而言,吐法是排病途径最广的治法。口、眼、鼻、汗孔是排邪的窍道,而不是仅仅是口。呕物、流泪、出涕、出汗仅仅是借以排邪的方式。
  (2)就治病性质和病变部位而言,如果应用恰当,既可治急性病,又可治慢性病。即可用于实证,亦可用于虚证。就病变部位而言,通治三焦,不局限于上焦。
  (3)只要无心肌梗死、内脏穿孔、内脏及脑出血的患者,皆可用吐法治疗,或用吐法辅助治疗。孕妇慎用,危重病人忌用。可空腹吐,亦可饭后吐。实证吐不拘时,虚证酌倩减之。以吐后出泪、涕、汗为宜。
  (4)吐法治病原理夏杂。在“激荡”应激状态下,人体神经、网络系统发挥了调节作用,机体加速了自我调节恢复的速度,阴阳借此而变,正气乘机而复。这种“激荡”期的医学意义,应该是吐法的研究焦点。
  诚如《医学心悟》所讲“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吐法,内纳诸法,医理深奥,它是祖国医学的一颗明珠。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5月22日 07:51am 时添加 -=-=-=-=-
呵呵,喜看全年“公谨当年”。。。。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7:43:27 | 只看该作者

吐法 文辑【辑录】

吐法的妙用
http://www.bbtpress.com 本站网络实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吐法的妙用
     吐法是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内经》中就有“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样的论述。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所在的部位较高(胃脘以上),那我们就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这句话也大致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那就是当致病物质 (如毒物、宿食等)或病理产物(如痰涎等)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我们就可以使用吐法,使这些致病物质或病理产物从口腔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并恢复人体原有的内在平衡。
  中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治法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需要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采取合适的驱邪措施。如病邪在肌表,我们就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使肌表的邪气随汗而解;如病邪在内,又位于人体的下部(如腹部、下肢、肠道等部位),我们就可以使用通大便的方法,使病邪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如病邪在人体内部,又处于胃脘以上的部位,无法用通大便的方法来使其排出时,就需要选择本章所要讨论的吐法了。通过促进或造成患者的呕吐,将积滞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的病邪排出体外,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因此,任何一种治法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中医“因势利导”观念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些病人对吐法存在恐惧心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个吐法了。事实上,吐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比如说饮食积滞在上脘,引起胸膈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等病症,时日较短者,如果用吐法使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得以吐出,那患者立刻会感到明显舒适和轻松感,这种效果是消食药远远比不上的。再比如,误食了某种毒物,如果立刻使用吐法,将毒物吐出,则可以把毒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吐法仍然是一种重要和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治法之一,我们不应该将它束之高阁,而是应该重视它、研究它并有效地使用它,让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中医历代医家中,能在治病过程中大胆使用吐法,并使之成为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的,莫过于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从正了。张从正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所以对疾病的治疗应该“先论其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而攻逐邪气的方法,莫过于发汗、涌吐以及泻下三种方法,而汗、吐、下这三法之内,实际又蕴涵有众多手段。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5月22日 07:44am 时添加 -=-=-=-=-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所以从实际含义上讲,发汗、涌吐和泻下三法的内涵是极其广泛的。而吐法由于具有“上行”的特点,因此成为祛除人体上部邪气的最佳办法,特别是各种饮食、痰涎积滞在人体上部,用汤药、针灸、熏洗更各种方法都消之不去、磨之不除,这个时候,只有通过吐法,才能有效地扫除这些积滞。下面我们就通过张从正的医案来具体看看吐法所具有的特殊疗效。
  其一,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因为三年前的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日益增加,针灸、按摩、汤药,各种治疗方法都试过了,可是都没什么效果,病情不断加重。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都沉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而造成,便给予独圣散(瓜蒂为末,每用3~6克,用齑汁调服。齑汁指的是腌菜的汁水,味咸苦,有涌吐作用)催吐。结果患者服药后吐出两三升液体,颜色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有酒香。然后,张从正再给予和脾去湿的药物,共调理了三五天,这样通过吐法,治愈了缠绵三年的痼疾。
  其二,一僧人每天四更后心头发闷,而且自觉像有巨石压在胸口一般,不能安卧,一定要到寺院中行走才能得到缓解,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病。时间长了,这僧人自己也习以为常了。这天巧遇张从正,僧人知道张从正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于是把自己的这个怪病讲给张从正听,张从正说,这是胸膈间有痰积,只要用吐法吐去痰积,病就会消失。果然,用涌吐药后,那僧人吐出像黑矾水一样的胶涎一两升,吐完就觉得胸中像搬去了一座大山,感到无比轻松,每天四更发作的怪病也就此治愈了。
  其三,一妇人年轻时因为大哭后喝了大量的冷水,饮后又马上睡觉,这样便留下了一个疾病,自己感觉有水停留在心下(人体胸骨的剑突下方称为“心下”,并不是在心脏的下方),并有胀闷疼痛,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个期间针灸、汤药用了不计其数,不但没有好转,疾病反而有加重的迹象,并且饮食日益减少、积水逐渐增加,每月要发作五七次。每次发作的时候,心下以及腹部都坚硬如石,如果用手去按,则剧痛难忍,并有漉漉的水声。张从正诊脉后发现,病人的寸脉特别沉而且迟,这是因为胸中有痰的缘故,只有用吐法才能取效。于是用瓜蒂散(瓜蒂、赤小豆、人参、甘草)吐出胶痰五七升。过了几天,再用瓜蒂散吐出痰水将近一斗,再过了几天,又用瓜蒂散吐出痰水数升。在吐的时候,患者全身汗出如洗,三次吐完,心腹的积水全部消失。然后张从正又给予健脾去湿的药物调理了一个月左右,疾病基本治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5月22日 07:45am 时添加 -=-=-=-=-
吐法的妙用
从这三个病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吐法在治疗饮食、痰涎等积滞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的疾病时,有着别的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吐法如果运用得好,就具有起沉疴、愈重病的神奇效果。既然吐法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用什么药来达到这个催吐的效果呢?
  在上面的医案中,已经提到两个用于涌吐的方剂,一个是独圣散,一个是瓜蒂散。我们对这两个方剂进行比较后不难发现,这两个方剂中的主药都是瓜蒂。瓜蒂,味苦,性寒,有小毒,《神农本草经》记载本药主治“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对于“瓜蒂”这味药,清朝名医柯琴认为:
  瓜为甘果,而熟于长夏,清胃热者也,其蒂,瓜之生气所系也,色青味苦,象东方甲木之化(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五色和五行的对应关系,青色属木,在方位上对应东方,在四季中对应春季),得春升生发之机,故能提胃中之气,除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药。
  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中就用瓜蒂为主药和赤小豆、香豉配合成为一个催吐的方剂,命名为“瓜蒂散”(张从正所用的瓜蒂散,正是从张仲景的方剂变化而来),用于治疗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而导致的胸中痞硬、懊侬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瓜蒂散也成了后世涌吐剂的鼻祖。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5月22日 07:45am 时添加 -=-=-=-=-
张从正从张仲景的瓜蒂散中得到启发,在他的临床实践中,以瓜蒂为主药,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涌吐方剂,根据药物的多少,张从正将这些方剂分别命名为独圣散、二仙散、三圣散。其中独圣散就是由瓜蒂一味药组成,将瓜蒂研末,每次用3~6克,齑汁调服。二仙散由瓜蒂和好茶两味药组成,为细末后,每次用6克,齑汁调下,空腹服用。三圣散由瓜蒂、防风、藜芦三味药组成,各为粗末,每次用15克左右,用齑汁2盏,煎3~5沸后将齑汁滤出,再在药中加入齑汁1盏,煎3沸,将原先滤出的2盏齑汁重新倒入,一起煎2沸后过滤掉药渣,放温后慢慢服用,出现呕吐就停止服用,不必将药汁全部喝完。这三张用于涌吐的方剂,随着药物的增加,催吐作用也依次增强,并由于药物搭配的不同,在主治功效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独圣散催吐作用为三个方剂中最弱的,主要用于涌吐宿食;二仙散在独圣散的基础上加入了好茶,因此在功效上清热作用增强了,可以用于痰热、风热蕴结在人体头面、胸膈等部位的疾病;三圣散则通过瓜蒂和防风、藜芦的配伍,不但大大增强了催吐效果,而且在功效上增强了祛风、化痰、通络的效果,所以更适合于风痰上扰清窍所导致的中风闭证、癫痫、痰滞胸膈等症。
  有了催吐的方剂,还需要有合适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催吐。平时我们喝酒喝醉了或吃东西吃多了,胃很难受,既恶心但又吐不出来,这时我们往往会用手指探喉,通过咽反射而产生呕吐。我们在使用涌吐剂来催吐时,也常在服药后用手指或干净的翎毛轻探患者的咽喉,以增强药物的涌吐效果,这个辅助手段和涌吐方剂一起构成了中医上一个完整的吐法。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7:34:31 | 只看该作者

吐法 文辑【辑录】

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
病案举例:
一:陈某某,65岁,素有痰嗽旧疾,饱食后与人诟罡不胜, 然而踣,不省人事,抬至家中,更医多人,迄未得效,气息仅属,历十余日而不绝。1979年9月10日初诊,病者面色暗青,错不知人,时太息,胸腹膨隆,哕声频频,唇部 动不息,牙关微紧,脉细弦若丝,启口视舌,舌苔腻,质暗红,此为痰浊食积滞塞中脘为恙也。俾瓜蒂散1.4g、麝香0.15g调匀灌服,越二时许,吐出酸腐积食,杂以大量痰涎,泄下痰沫甚夥。翌日二诊时,人事已清,且能啜粥。觉气短心悸而喘。起坐则头眩欲仆。脉细弦,苔腻而斑剥。盖吐后脾胃气伤,健运失职,水浊内停,上冲为眩,凌心则悸,冲肺作喘,治以扶阳涤饮法: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2g、甘草10g、六剂而安。
 二 :宋某某,女,35岁,因类中右侧 僻为遂,病历经年,复因惊恐外触,气恼郁劳,陡然昏仆,四肢强直,两目直视,痰声曳锯,神志瞀乱,医用凉肝熄风养阴理痰法,诸症已缓,但妄言妄动,神识昏瞀,乃入精神病医院,治疗历时数月,病为少衰故要求中医治疗。1978年9月20日初诊:脉弦滑搏指,舌苔腻滑,,口气酸腐龚人,神志昏瞀,呢喃不休,唇 舌摇,四肢震撼,参以舌脉,诊为木郁不达,气化为火,木火生痰,阴蔽灵窍。宜吐而蠲之,用瓜蒂1.5g、麝香0.15g。服后,吐黄稠胶痰约100毫升,泄下二行,神志已清。历一月共吐五次,不但诸症如濯,先前之患难与共肢亦能活动自如。步行数里而不倦,唯觉右足歪斜已不自复旧矣。
。木郁不达,气化为火,木火生痰,阴蔽灵窍。用吐法吐去黄稠胶痰,脾胃醒,诸窍开,痰涎化而渐康复。
三: 朱某某:男,18岁,学生,因精神受到剌激而悒悒寡言,渐至行动乖常,或数日不食,恒数夜不眠,,或屹如泥塑,或 然仆地,扭曲伸伏,状若蛇行,或一饭未终,忽舞蹈雀跃,捷如猿猱,数尺之墙,翩然而越,虽善技者不是过也。素性口讷少言,病发则滔滔万言,善锋机辨与平时判若两人。尤其者本喜丹青而不工,疾作时挥笔渲染画师咸惊异之,清醒时则弗能也。其病发作无时,或一日数发,或数日一发,不发时则眠食如常,谨厚知礼。精神病院疑为“周期性精神病”抑或“神经官能疾患”,三年来针药不绝,迄未得效,甚为痛苦。力恳治疗乃至怆然泪下,状甚或可悯。
1974年8月4日初诊:两脉沉细而晦滞,舌苔薄腻,舌边隐有紫斑,问其苦,述说病发时胸满欲恶,觉有物上冲咽喉,则卒然暴逆,莫能自制矣。盖惊恐郁怒,忧思生痰,浊痰郁毒,沉结胶滞,盘踞脏腑匿伏经络隐幽之处,遇七情内郁或六气加外,则痰气弥漫,神机被蒙,故变症百端,发作有时,其人丰富力强,禀赋素旺,而脉沉细涩滞,非痰浊郁毒阻滞脉道若何?遂用瓜蒂散1.6g、麝香0.15g,服后仅吐稀痰少许,泄下二行,三进亦然。余谢不敏,患者怏怏而退。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5月22日 07:35am 时添加 -=-=-=-=-
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
孰料,彼归去后,将剩余瓜蒂6g、麝香0.6一次吞服尽净,越三时许,痰水并涌,洞泄如注,臭汗发粘,衣服尽湿,吐出痰涎先为稀薄,后则黄稠浓浊,臭不可近,泄下大量絮状痰物杂以粪水,恶血,以至冷汗僵卧,神昏不语,气息仅属。
余为灸关元百壮,进参附数剂,至平明时,人事始知,述咽喉、食道、肛门痛不可耐,令呷梨汁,委顿旬日,积年奇疾竟此霍然。尚书云:“若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瘳,”信哉。按此症之奇与瞑眩之剧,实为笔者仅见。夫积毒郁痰沉痼凝泫,非大剂峻悍、香窜之瓜蒂不能搜剔幽隐直捣痰巢,使有出路方能有济,否则殆矣,然峻剂乱投虽或幸中,但频繁死者耳,设或不测,其咎在谁欤?记之以为少年孟浪者戒。
  吐法机理探微
  吐法治病机理,值得研究。因为吐法只吐出了一定的胃内容物,或残食杂瘀,或痰涎胃液,却能治三焦诸疾。这种一吐治百病的机理,笔者仅作如下探析。
  1 逆向祛邪机理 所谓逆向祛邪,即逆着病邪侵入的方向而逐邪外出的方法。如六淫从皮毛而入,使之从皮毛而出,即为逆向驱邪治疗。无论吐法中的吐、泪、涕、汗,其驱邪之方向,皆逆于病邪侵入的方向。吐法产生的驱邪外出的反方向性,是其效佳的原因之一。逆向正治作用,属于因势利导的中医正治法。
  2 激荡机理 临床发现,适宜的吐法,具有振奋正气,醒脾悦胃,荡涤浊气。外可除“六淫”,内可化“五邪”,这决不是仅仅吐出一定的胃内容物而取效的。我们引用了“激荡”来解释它的机理。吐时,诸窍尽开,邪有去路。而对于机体内,胃肠上下震荡,胸腔、腹腔内压剧烈变化,机体在这种“激荡”状态下,很有机会“腑气通,脏气和”。阴阳互荡再定位,正邪相争重调整。一段磨合期后,机体进入了某一层次的“阴平阳秘”。“激荡”机理,也许是吐法最具有医学意义之所在。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极大地调动了人体网络系统的协同作用,增大了治病潜能。
  3 神经调节机理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吐法治病的机理是:通过呕吐直接排出胃中有害的病邪;呕吐通过药物或机械刺激咽喉的作用,引起呕吐中枢兴奋,间接引起大脑皮层其它中枢,使全身重要组织器官活动增强,从而达到了恢复和调节组织器官功能的目的。这正是它虚实兼治、治病谱广的原因所在。
4 吐法治病原理夏杂。在“激荡”应激状态下,人体神经、网络系统发挥了调节作用,机体加速了自我调节恢复的速度,阴阳减之。以吐后出泪、涕、汗为宜。借此而变,正气乘机而复。这种“激荡”期的医学意义,应该是吐法的研究焦点。
  吐法,内纳诸法,医理深奥,它是祖国医学的一颗明珠。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用之得法,可点石成金,然自非才高识妙,焉能放胆使用乎。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7:33:52 | 只看该作者

吐法 文辑【辑录】

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
《上海中医药报》
吐法案例及机理探微
 王业龙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排出体内病邪的一种疗法。《诗•大雅•丞民》说“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是关于吐法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高者,因而越之”一直奉为吐法的主要理论根据。
  汉朝张仲景精于伤寒,亦重视吐法,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南宋许叔微,恪守经方,尤有发挥。屡用吐法治中风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证。
  金元时期的张从正,标新立异,是将吐法应用得炉火纯清的医家,力倡“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其“引涎法、漉涎法、嚏气法、追泪法”皆归于吐法。他的《凡在上者皆可吐式》,既囿有《内经》之规范,又极大拓宽了吐法的治病谱。
  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首次将吐法列入医门八法,给吐法应有的一席之地,对吐法的发展,功不可没。及乎近代诸家用者鲜少,斯道几至湮微矣。昔人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见长,能独探吐法之奥旨,屡起大症。近贤亦有验案可资借鉴。今读王吉春老先生(见《中医杂志》1981年第十二期21页)吐法验案,令人拍案叫绝,选摘如后,并试析其愈病机理。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7:33:04 | 只看该作者

吐法 文辑【辑录】

伤寒大白·总论·宜吐法论 作者: 秦之桢
伤寒大白·总论·宜吐法论 作者: 秦之桢

宜吐法论
宜吐法者,邪结中脘,食填太仓,痰饮内伏。胸前作痛,右关脉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脉,上部无脉,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满多痰,宜吐之,华佗云: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弱者用人参芦。然终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风只用防风一味,欲散结只用枳壳一味,欲解烦用山栀一味,身痛用羌活一味,头痛用川芎一味,煎汤温服,少顷,即以鸟羽探吐,不伤胃气。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7:32:29 | 只看该作者

吐法 文辑【辑录】

《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
《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
作者:陈淑霞
--------------------------------------------------------------------------------
关键词:《名医类案》 涌吐法 急症
      《名医类案》十二卷,系明代江父子编辑而成,广泛搜集了从《史记》到明代的名医医案,后经清代魏之等重校,形成当前流通本。全书以病证分类编纂,广泛涉猎内、外、妇、儿、传染病等多种病证,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其中涌吐法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为众多医家使用。现仅就《名医类案》中所录涌吐疗法作一简要综述。
   
    涌吐之法,应用广泛
   
    涌吐法乃八法之一,是使用催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吐),使停痰宿食毒物,随呕吐排出的方法。《名医类案》中众多医家灵活应用该法,其治疗病种较全,涌吐方药较多。据笔者统计,全书采用涌吐法治疗的病案为52例,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病种达24种,使用涌吐法的医家计22人。在众多医家中,所载使用该法最多的是张子和,达11例,涌吐所用方(法)药多达25种,足见古代医家对涌吐法的重视。
   
    取吐之意,重在辨证
   
    涌吐之法是针对邪实而设,虽然众多医家应用涌吐法治疗的病种达30余种,但其根本目的仍在于祛邪,邪实于上是其共同的病机特点,为异病同治之法,体现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华。如朱丹溪治膈间积血夹痰致食入即吐,以瓜蒂散探吐愈。而张子和治寒痰在胸膈而致带下病,亦以瓜蒂散涌吐取效。二者病虽不同,但病机皆为实邪积于胸膈,故治法相同,即“其在上者,引而越之”。在使用具体的涌吐方药时,古代医家也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邪的属性而相应采用寒、热之品取吐,如韩飞霞治寒痰阻膈,眩呕以死,用“黑附子1片、砒1分,舂入姜汁”,虞恒德治积痰复中寒湿之中风神昏,“以姜汁调白末子(胆星、白附子、乌头)”,皆寓“寒者热之”之“正治”之法。
   
    用吐之法,多为治急
   
    涌吐之法,主要用于某些适应本法的急症。这与急性病症病势危急,病情重的特点有关。而涌吐之法使用简便,取效快捷,能适应急症之“急”。全部52例使用涌吐法的病案中,急性病症者多达28种。有一吐而愈者:如倪维德治积痰气厥,“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一道人治痰喘,“取甜瓜蒂七枚,研为粗末,用冷水半盏许调,澄清取汁,呷一小呷……即吐痰涎若胶黏状……病根如扫”。有先以涌吐之法缓急救急,再辅以他法调理而收全功者:如张子和治风痰痉证,“先涌风涎二、三升,次以塞剂下十余行,立愈”。钱中立治痰火气喘,“先用二陈汤探吐出痰碗许,其夜安寝……更用调理药,旬日始安”。对体虚、孕妇,当为涌吐之禁忌,若为救急,亦当吐之,但应灵活应用,恰当选方,中病即止,再悉心调理。如傅滋治面肿不食,证属体虚为痰所隔,当补虚利痰,“每早以二陈加参术大剂与之,探出药,辰时后,用三和汤……睡后用神丸……一月而安”。朱丹溪治一孕妇九月,转胞尿闭,证属饱食气伤,胎气弱不能自举而压膀胱,遂“以参术、归尾、芍药、带白陈皮、炙甘草、半夏、生姜,浓煎服四帖,任其叫号,次早,经四帖作一服煎,顿饮,探吐之,小便大通……后以此方加大腹皮、炒枳壳、青葱叶、砂仁,作二十帖与之,以防产前、产后小虚,果得平安”。此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而收全功。
   
    综上所述,《名医类案》中众多医家对涌吐的灵活运用,拓宽了其适用范围,丰富了涌吐方(法)药,尤其是对急症的治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450000) 陈淑霞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07:31:41 | 只看该作者

吐法 文辑【辑录】

催吐法
催吐法
来源:神农网  
  
催吐法就是利用服用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 一、适应症 凡是消化不良,腹痞块症,污物粘贴于胃。中毒症,脏腑绞痛,血、痰充斥于胃,头痛,食欲不振,虫病,特别是呕吐痰涎等疾病,都可以使用催吐法。 二、禁忌症 体质虚弱、小便不利、患眼翳,虫病、痔疮、肉毒症、年老、小儿等,皆不可使用。若误服毒物,如时间已久,则毒物已不在胃中,不可再催吐。 三、具体内容 包括配方、服法、洗胃、催吐量、辅助治疗五部分。配方有主药方与加味药方二种。卵叶橐吾、刺参、大戟三种为主药,在春季发芽时采集,与水菖蒲、光明盐、荜茇配位,煎汤药性温和,丸剂药性猛烈。主药加干姜配位,治消化不良。加娑罗子,治“龙”型疾病。加丝瓜子,治“赤巴”疾病。加小叶铁线莲,治痞块症。加川乌配位,治中毒症。加白花棘豆配位,治胸部化脓症。加甘草,主治肺病。 服法:黎明时服药,服后漱口,不要讲话,须端坐,也不要受凉,应该穿暖。如果开始感到恶心,要稍加抑制,忍耐,而不要立即低头吐出,可回吞口中分泌物一、二次,然后低头吐出。如果感到头昏、膝部发抖,应观察吐出物内容。 洗胃:刺参、卵叶橐吾、大戟、光明盐、石菖蒲、荜茇煎汤令服,用翎毛或手指探搔喉头催吐。催吐的程度,取决于洗胃的需要。 催吐量:根据患者体质与疾病情况,决定催吐量。一般催吐次数为四次、六次、八次;呕吐物的数量为半普、一普、两普;颜色分别为痰色、胆色、水色三种;依次前者优,后者劣。 辅助治疗:服药后若出现“龙”与“赤巴”扩散,肺脉窍溃散,溃疡出血,药物的精华刺激眼睛,则需进行辅助治疗。“龙”扩散时,头痛、恶心、神志恍惚,以按摩、药物熏疗、饮踝骨汤等抑制“龙”的势头。“赤巴”扩散时,服用汤药,在前臂外侧针刺放血。溃疡出血,可以用冷敷、散剂药物施治。肺脉窍溃散,以药物封闭脉窍。头痛目赤者,以针刺放血和水疗法施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 07:20 , Processed in 0.1680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