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17|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5 11:5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刘铁军
  
  目前,临床治疗肝病的药物和方法众多,但在抗病毒、调节免疫、阻断病情进展等方面的疗效并不乐观。通过多年对肝病的临床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认为,中医中药治疗肝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从本期开始,他们将从辨证用药、临床治疗重舌诊、重视中医下法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临床治疗注意少用药、肝病需要注意阶段性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肝病患者慎用抗病毒药物、配合饮食的调节等几方面探讨肝病治疗及用药的原则。
  中医药治疗肝病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辨证是否准确,这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肝病,尤其是急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分别是: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和肝肾阴虚型,或者是各证型相互间杂。在临床治疗时,可以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用药。
  肝胆湿热型  用茵陈蒿、栀子、胆草、金钱草、滑石等清热利湿。
  肝郁气滞型  用柴胡、元胡、川楝子、郁金、木香等疏肝理气。
  肝郁脾虚型  用柴胡、香橼、香附、白术、茯苓、山药等疏肝健脾。
  瘀血阻络型  用丹参、红花、赤芍、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
  肝肾阴虚型  临床常用黄精、麦冬、山萸肉、生地、玄参等具有滋补肝肾之阴功效的药物。
  在辨证的同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用药。
  黄疸  加红花、赤芍、茵陈、栀子。
  鼻衄、齿衄  加地榆、仙鹤草。
  腹水  加芦根、白茅根、翠衣、猪苓等。
  胁肋疼痛  加金钱草、元胡、川楝子。
  腹胀  加香橼、香附。
  胃痛  加白芍、白芨、甘草。
  胃热  加石膏、知母。
  口苦  加龙胆草。
  吐酸水  加水红子、莱菔子。
  口干  加花粉、石斛。
  咽干  加沙参、麦冬。
  咽痛  加山豆根、牛蒡子。
  大便溏结不调  加大黄、黄连、马齿苋。
  头痛  加川芎、藁本、白芷、蔓荆子。
  午后或夜间低热  加百合、功劳叶、地骨皮。
  外感发热重  加麻黄、金莲花、金荞麦。
  汗多  加生牡蛎、麻黄根、浮小麦。
  打嗝重  加旋覆花、代赭石。
  呕吐  加干姜、半夏、橘皮、竹茹。
  手足心热  加青蒿、鳖甲、牡丹皮。
  伴有胸水  加白商陆、葶苈子。
  对于肝癌患者在辨证论治基础之上,我们诊病常用药物有半枝莲、半边莲、虎杖、白花蛇舌草、蜈蚣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对各类肝病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根据中医学理论进行归纳判断确立证型,以明确治法、方药。在辨证治疗取得综合疗效的基础上,对症状、体征的改善和消除更为确切和快捷。而症状体征的改善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为最终康复创造必要的条件。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对症治疗或许唯有通过辨证用药才能达到或实现。
  
  

网络编辑: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09-03-12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03月27日 05:41pm 时添加 -=-=-=-=-
肝病治疗及用药原则(二)
遣方用药重舌诊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院 刘铁军
  
  对于肝病患者,观察其舌质、舌苔的变化是非常有临床价值的。因为舌质可以反应脏腑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瘀。
  舌红少苔为阴虚之象,应用黄精、麦冬、山萸肉、生地、玄参等滋阴清热生津之品治疗;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证,治疗当用清热利湿之法;舌淡苔白腻者,为脾虚湿盛,当用健脾利湿之白术、茯苓等药物;兼有舌紫暗者,为瘀象,当加活血化瘀之丹参,红花以活血通络。
  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对判断肝病病情轻重、病程长短、预后及遣方用药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网络编辑: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09-03-26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04月12日 02:17pm 时添加 -=-=-=-=-
肝病治疗及用药原则(三)
重视下法作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刘铁军
  
  “下法”是中医学的八法之一。是通过荡涤肠胃,使停留于肠胃的有害物质从下窍而出,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下法”的最早提出可追溯至《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等论述。这些论述为“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下法”是攻逐体内病邪的方法,有去菀陈莝、推陈致新的作用,“下法”能通腑实、祛毒邪,使毒性物质从肠道排出,切断肠肝循环,减轻或控制肝病的发展。所以,肝病治疗时应重视“下法”的运用。但“下法”不能单纯看做是为了通调大便,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祛除病邪,尽快改善因肠道毒邪(主要是肠道内毒素)所致的机体不正常的机能状态,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或已病防变的目的。
  将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下法”与现代医学“肠肝循环”理论有机结合,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内经》及“六腑以通为用”和明代著名医家吴又可“逐邪勿拘结粪”说的重要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传统继承观与时代发展观相结合的鲜明特点。阐述了利胆退黄与胆红素代谢、通因通用与肠道炎症、泻下排毒与内毒素血症、急下阳明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认为肝病患者肝脏的解毒、代谢等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容易造成体内有毒物质的积聚,不仅加重肝脏的负担,不利肝脏功能的恢复,而且容易诱发其他疾病。通过使用承气类中药汤剂以通利泻下,使体内的毒性物质从二便而解,从而达到调节胃肠功能、消除肠道炎症及内毒素血症、预防和治疗肝病的目的。临床常用药中大黄具有“走而不守”、功善通下的药性,可调节肠道菌群,使排便正常、规律,为下法应用之首药。在辨证的基础上可重用大黄治疗重症肝炎并发的肝性脑病,实现“清肠毒、降血氨、泻宿便、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降低肝损害及防治肝性脑病”的目的。
  
  

网络编辑: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09-04-09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2:10:2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朱良春治疗肝硬化“对药”临床经验和特色  

辽宁中医杂志


    朱良春老师“对药”临床经验系列,我们已整理在《辽宁中医杂志》和《实用中医药杂志》陆续发表9篇,今继将朱师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经验和特色简解如下:
    1、肝郁脾虚治肝脾,逍遥异功补中理
    此型肝郁脾虚,生化乏源,肝脾肿大,肝质偏硬,面浮色暗晦。曾治顾男,年逾花甲,急性黄疸肝炎误治,发展至早期肝硬化,自述胁痛纳差,脘腹胀满,肢疲便溏。查面色晦滞,舌苔白腻,舌质偏紫,颈左侧有蜘蛛痣一枚,肝掌显见,脉细弦,肝肋下扪及1.5厘米,剑突下扪及4厘米,质偏硬。脾肋下扪及1厘米,质较软,肝功检查二浊度增高(麝浊和锌浊),白球比例倒置,B超检查肝内回声增粗增强,曾迭进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显著。朱师辨证为肝郁脾虚,拟用“复肝丸”,每日6克,分2次早晚饭前服,汤剂处方:柴胡6克、郁金10克为对,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为对。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为对,炙甘草6克、陈皮6克为对,生黄芪30克、党参12克为对。石见穿15克、糯稻根30克为对,每日一剂,服药2周,诸症大减,精神转佳,乃以原方出入调治3个月,复查肝功能正常,白球比例已无倒置。寐食精神近如常人,且自觉症状消失。停煎剂,继服“复肝胶囊”半年,面转红润,肝脾软化回缩到稍有扪及。追访4年,未见复发。朱师指出:“肝硬化虽病由肝起,却是一种影响全身错综复杂的慢性病变,且在病变过程中,影响到脏腑阴阳的紊乱,表现为虚实交错的病机”。历年来朱师以养正消癥,调理脾胃的自拟“复肝丸”为主,分型配合煎剂,汤丸并进或单用“复肝胶囊”疗效颇著,愈病者甚众。此案肝郁脾虚,重在疏肝实脾,扶正消癥。方中柴胡、郁金为对一清少阳微火,疏达肝气,升举脾胃清气,一以顺降逆气,散郁去滞,清气化痰,治两肋胀痛。茯苓、白术为对,有醒脾,实脾,除湿益燥之功。当归、白芍为对,意在养血补肝。甘草、陈皮为对,一以和中解毒,一以行气降逆,且解补药之壅。石见穿、糯稻根为对,朱师经验石见穿有纠正白球比例倒置之殊功,糯稻根有益胃生津,退虚热,止盗汗,且有调和脏腑阴阳之用。党参、黄芪为对,乃取甘温之品,实脾益胃以升清阳,临床所见,早期肝硬化患者多中气不足,以参芪补其中气,且朱师每重用黄芪实脾治脾,乃治其本。盖脾土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正中奥窍,朱师治慢肝和早期肝硬化,均得力于治脾胃,而治脾胃之法又得力于升清阳。以上六对药虽寓“逍遥散”首解肝郁,“异功散”平调脾胃,“当归补血汤”补肝气,养肝血。但亦寓“补中益气汤”出入。实践证明各型慢肝或早期肝硬化(包括甲肝、乙肝、丙肝等)多久病及脾,致中气,肝气长期受损,肝功能长期异常。均有一系列的脾虚中气不足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倦怠乏力,不耐劳累,腹胀脘痞,面色灰黄或暗晦黑,胁肋隐痛,大便不调,小便黄赤等。故朱师治疗早期肝硬化重在治脾胃,升清阳,配合自拟“复肝胶丸”养正消癥,多收殊效。
    朱师之“复肝丸”处方:红参须,参三七各40克,紫河车,地鳖虫、穿山甲、片姜黄、郁金、鸡内金各100克,共碾细粉,另用虎杖,石见穿,糯稻根各250克,煎浓汁与药粉泛丸如绿豆大,每服3克日2次,此方平调脏腑阴阳,乃取仲景大黄蔗虫丸重药轻投之法。对早期肝硬化患者,因久病体虚,正虚邪恋,有补不耐补,清不能清,且攻不胜攻之患者,尤为合拍。缓缓斡旋,乃虽不大补,胜似大补,虽不大攻,胜似大攻。此丸温消并用,攻补兼施,质气交融,缓急相济。有保肝治本,温养疏导,化瘀通络,消癥散结,化痰利浊等功能。历年来笔者还借治或配合煎剂治疗各种慢性痼疾如浅表性胃炎,甲状腺囊肿,乳腺增生,乳房纤维瘤,子宫肌瘤,宫颈息肉,结肠息肉,卵巢囊肿等,均有理想之效果,待另撰文介绍。
    2、脾肾阳虚治其本,益气化瘀温脾肾
    脾肾阳虚型,乃气血瘀滞,肝脾久伤,由脾及肾。扪诊发现脾肿较肝肿为甚。且有恶寒怯冷,腰膝酸软,面黄无华,精神萎顿,饮食少思,腹胀便溏,舌淡胖嫩或淡紫,脉多沉弦细等一派脾肾阳虚症状,B超检查肝内光点回声均增粗,增强,血管网络欠清或变细。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多偏高,白球比例多倒置。朱师治此型亦用“复肝丸”为主。拟用煎剂取景岳“右归丸”之意,合东垣“当归补血汤”加减,常用熟附片、鹿角片为对,熟地黄、菟丝子为对,黄芪、当归为对,干姜、仙灵脾为对,党参、茯苓为对,炒白术,甘草为对,有轻度腹水者加大剂益母草100克(代水)、泽兰30克为对。此方补虚兴阳,温而不烈,固肾填精,涩而兼润,秘摄真元,补而能固,益气化瘀,补中有通。方中熟附片,鹿角片为对,以鼓舞全身机能,气不外达者,用之可以发散,气不内敛者,用之可以统摄,气不融和者,用之可以通下,气不吸含者,用之可以吸涩。盖鹿通督脉,气血俱充,不但益阴,而且益阳,配合地黄、菟丝子,则滋培润育之力更大,得附子、干姜 、仙灵脾则兴奋鼓动之功更宏。黄芪配当归,且重用黄芪乃取补气者补血,从化源资生处着力,更有参苓术草“四君子汤”平调脾胃阴阳,以助黄芪、当归资生气血。大剂量益母草、泽兰为对,有平肝解郁,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功,朱师经验,尤对“瘀积化水”之侯,如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水肿等正虚邪恋,攻不胜攻者,配合“复肝丸”或“益肾蠲痹丸”多有殊效。
    3、肝肾阴虚一贯煎,古方今用有新见
    朱师指出,肝肾阴虚型,因邪毒久羁,肝血亏耗,肾阴损伤,热郁脉络,临床多见脾肿明显,肝大不著,面色暗黧晦,红丝缕缕,胁痛腰酸,鼻衄或齿龈渗血,咽喉干燥,夜寐梦多,舌红绛少苔或苔黄腻中剥,脉弦细数或虚弦。此型尤多夹瘀而络损血溢。因肝肾精血互生,故肝血不足或肾阴亏耗,均可出现肝肾阴虚系列症状,必须滋肾柔肝,养阴和络。朱师常用北沙参、麦冬为对,以益胃生津,养阴润肺,亦清肺胃之虚热暨清金以制木。生地黄、枸杞子为对,以滋养肝肾之阴,天冬、生白芍为对,以滋肾柔肝清金降火润燥滋阴,止血溢妄行。川楝子、绿萼梅为对,以调肝木之横,顺其条达之性,配合以上柔润肝肾药以驯制刚悍之气,是涵养肝阴,无上良药。加用女贞子,墨旱莲更助益肝肾,补阴血之力,且墨旱莲有凉血,止血,退虚热之功。如有心阴虚而心悸心烦之见症,加西洋参,龟板为对,一以峻补肺阴,以降心火,一以滋阴潜阳以退虚热,则心悸心烦自除。如症见阴虚阳亢,热伤阳络,出血较多且频者,加阿胶、水牛角为对,齿衄不止者,加大剂地骨皮60克,白茅根100克为对(煎汤含漱止血)。脾肿较甚,质地较硬者加元参,生鳖甲为对,以滋阴降火,软坚散结。朱师治此型,煎剂一般服至舌红转淡,苔转白薄,脉数转平,诸证大减时,即配合“复肝丸”汤丸并进,以提高养正消癥的疗效。一般守服半年后,才停服煎剂,继以每日早饭前服“复肝丸”3~5克。晚饭后服“六味地黄丸”6克,守服2年,以根绝复发。
    4、寒湿夹瘀法仲景,妙用稀签效倍增
    寒湿夹瘀型,早期肝硬化,常迁绵不愈,症见目肤暗黄晦滞,神疲纳呆,胁痛腹胀,便溏溺赤,舌淡苔白腻,舌边有瘀斑,脉濡细。朱师指出,寒湿夹瘀型如误治,临床亦见目肤色黄,甚或鲜明如“阳黄”,但症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迟等“太阴证”,有一派寒湿夹瘀内阻,阳气不宣,土壅木郁之征,且肝功能“严重损害”高黄疸,高转氨酶等,颇似“阳黄”之假象。细辨之乃和阳黄证出现的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尿黄如茶,舌苔黄腻,脉弦滑等“阳明证”有水火寒热之不同,应于以鉴别。朱师治疗此型法拟温化寒湿,疏肝运脾,和瘀利胆,方用仲景“茯苓四逆汤”加减化裁,每获佳效,药用熟附片,干姜为对,茯苓,甘草为对,白术、稀签草为对,仅此简方3对药配合“复肝丸”(如上法每日6克),历年来临床使用屡收佳效。此乃,仲景“茯苓四逆汤”去人参加白术,以助化气行水,因人参味苦液浓,阴气较重,恐碍姜附苓草化气行水,回阳救逆之功,且白术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实践证明,白术具有增加白蛋白,纠正白球比例倒置之殊效。并有显著持久的利水作用。人之阳气,资始于肾,资生于胃,故治宜两者并重,从化源资始资生处着力。盖“五苓”化气行水侧重泽泻,取其泻中之升。本方化气行水,重用茯苓,取其渗中之补。朱师妙用稀签草能直入至阴,导其湿热,平肝化瘀,通其脉络,且有解毒活血之功,虽苦寒而不碍胃。稀签草每配合化气行水之苓、术、附、姜、草,治疗寒湿夹瘀型黄疸,暨“太阴发黄”颇有著效。笔者历年来,遵朱师之法,应用临床,亦愈病者甚众。朱师对稀签草的应用颇多发挥,读者参阅《朱良春用药经验》即会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朱良春老师60年代公之于世的“复肝丸”及其汤、丸并用治疗慢肝和早期肝硬化的宝贵经验,不但造福于广大医患者,且给吾辈指出了攻克更高更新的肝病研究难题的方向,笔者曾在恩师的学术思想指引下,93年研制成系列消症复肝丸,在治疗乙肝和乙肝表抗携带证中收到了确有成效的突破,得到了广大医患者的认可,抚今追昔,师恩难忘。时今朱师以八十四之高龄,尚坚持专家门诊。带教学生,且笔耕不辍,承先启后,堪为楷模。发扬光大,责在吾侪。

参考文献:朱良春用药经验(增订本)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11:59:4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治肝汤
  【药物组成】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山豆根10克,黄芪30克,赤芍30~60克,茜草15克,豨莶草30克。
  【制作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日分2次服用。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随症加减】 临床根据不同的证型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基本方加茵陈20~40克,陈皮10克,内金10克,半夏10克,苍术10克,生薏仁30克,枳壳10克,生麦芽20克;肝郁脾虚型,基本方加柴胡10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内金10克,生麦芽20克;肝肾阴虚型,基本方加生地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枸杞30克,首乌15克,酸枣仁15克;肝气郁滞血瘀型,基本方加柴胡10克,香附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莪术10克,生山楂30克。
  【临床疗效】 共治188例,近期疗效:服药2个月,ALT、TTT全部复常,继续服药2个月后,HBsAg阳性转阴5例,占3%。HBeAg阳性转阴30例,占45%。抗-HBc阳性转阴1例,占0.53%。远期疗效观察:半年~2年复发者7例,占3.7%。3~4年复发者7例,占3.7%。5~7年复发者8例,占4.3%。4~7年内共复发22例,占11.7%。至随访结束未复发者166例,占88.3%。
  【资料来源】何国基.北京中医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05月21日 00:01pm 时添加 -=-=-=-=-
治肝之路
———记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合作中心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
  题记:“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然而,要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成功者并不多。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地安门商场对面)方砖厂胡同内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肩负着中研科研临床基地的重托,向困扰医学界多年的肝病,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
  时至今日,在众多治疗肝病的专科门诊中,该肝病治疗中心凭借中研的雄厚科研力量和大量临床经验,不断探索,终于脱颖而出,不仅在广大患者中树立起了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具有引人注目疗效的医院形象,而且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治疗肝病领域,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肝病攻关组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治肝”之路。
  一、刻不容缓,踏上“寻方觅剂”之路
  据估计,目前我国有1.2亿多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1/4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肝病。肝病尤其是乙型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极其复杂,发病率极高,已成为全球四大传染病之首。
  要全面消除乙肝,必须唤起全社会对该病的高度关注。这就是中研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的专家们为什么几乎天天奔走呼唤于各大媒体之间,不厌其烦地给广大听众、读者宣传有关肝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的原因。
  随着高科技乙肝病毒荧光定性定量检测的临床运用和物理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可以确切了解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等情况外,还能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防止盲目用药,因此现在肝病完全可以医治。
  二、刻苦攻关,靶向抗病毒疗法成功创新
  医学探索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是光靠勇气就能取得成效的。起初阶段,他们沿着传统的道路进行探索,认为只要有一两种好药、新药,就能有好的疗效,但在临床应用中,疗效不是十分理想。因此该中心马上调整治疗方案,集思广益,在高科技检测设备的指导下,仔细研究中、西医药治疗机理,经过反复验证终于成功地研究出一套科学绿色的治疗方案———靶向抗病毒疗法,该疗法充分发挥乙肝病毒诱导素作用,能使药物跟踪乙肝病毒,直抵病毒核心部位,有效杀灭肝病病毒,解决了肝病病毒难清除反复发作的难题。在中西医结合治肝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疗效比以前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日前召开的2004年全国肝病系统临床学术推广研讨会上,中国中医研究院东城医院蒋艳教授提出的新成果———靶向抗病毒疗法治疗肝病(大、小三阳)的议题,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认为疗效十分确切。以上海市传染病医院院长、著名肝病泰斗、博士生导师巫善明教授为首的专家组指出:只有在尊重科学事实的前提下,才能使大、小三阳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复制是引起慢性乙肝进展的根本原因,清除肝病病毒,抑制病毒复制是治疗的关键。乙型肝炎靶向抗病毒疗法的发明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彻底解决了困挠医学界多年的肝病不可治愈的难题。
  中研北京东城医院的专家们结合国内外肝病治疗新科研成果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乙型肝炎靶向抗病毒疗法,这种把世界先进的检测技术治疗设备、高效纯中药及免疫诱导药物、高科技进行有机结合的综合疗法,能全面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阻断肝炎病毒复制,彻底清除肝炎病毒,防止肝纤维化,确使患者的转阴率更高,疗效更确切。突破治疗15天后即可使肝病病毒逐渐转阴,多数患者仅治疗一个疗程就出现肝病大、小三阳转阴,解决了肝病大小三阳久治不愈的难题,从而使肝病治疗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病毒性肝炎治疗进入崭新的时代。
  三、名医荟萃,为肝病患者保驾护航
  中国中医研究院东城医院是一家集科研、临床、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医院已顺利通过了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被指定为北京市名老中医会诊中心。肝病治疗中心是该院的重点科室,是中国中医研究院重点临床科研基地,是全国肝炎远程会诊中心,中心汇集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精湛,对治疗肝炎大、小三阳、肝病病毒携带者、肝硬化、肝腹水等肝病有独到之处。他们密切关注国内外肝病防治发展动态,结合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及生物工程学联合攻克肝病的治疗难关。尤其是近年来成功地从纯中药中提取肝病病毒诱导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开创了新篇章,受到了国内外肝病专家的高度赞誉。
  蒋艳:主任医师、教授、资深肝病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东城医院首席肝病专家,北京名老中医会诊中心顾问,中华传染病委员会常委,从事乙肝治疗与研究30多年,乙型肝炎靶向抗病毒疗法重要创始人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利用高科技检测手段,研究乙肝病毒的结构和特性,以及中医中药对乙肝病毒的敏感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地从中药中提取乙肝病毒诱导素,为中西医联合治疗乙肝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在人类攻克乙肝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曾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多部权威论著,多次荣获科技进步奖和先进个人称号。
  王金声:主任医师、教授,著名肝病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东城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委员会常委,全军肝炎研治中心研究员,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研究40余年。主编《传染病学》等优秀著作10多余部和论文30多篇。在运用现代生物分子技术结合中西医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大三阳、小三阳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卫生部科学技术成果奖、全国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十多项奖章。
  万亚莉: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肝病专家,国家科委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委员,上海国际医学合作中心首席肝病顾问,从事肝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运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对治疗各型肝炎、肝硬化、肝腹水、酒精肝、脂防肝疗效独到,曾在国内外权威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金迪:上海著名肝病专家,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全国肝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传染病学会二、三届副主任。上海传染病医院乙肝病毒研究室主任,曾赴美国流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研修乙肝新疗法探索与研究,回国后在基因免疫调控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国内乙肝新疗法的发起人。发表论文30余篇,并参加编写《实用传染病学》、《肝病防治240问》等,其中就乙肝病毒与癌细胞关系的研究,曾获技术进步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四、医德高尚,肝病患者康复的地方
  随着中研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名声越来越大。全中心医务人员建立了严格的业务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规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捍卫中研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的传统形象,以自己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疗技术竭诚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服务。
  当笔者即将离开中研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时,刚好遇上两位刚下火车便风尘仆仆直奔该中心而来的外地患者,此时医院已是下班时间,按常规一切检查需等第二天才能进行,可忙乎一天的专家们二话没说,马上组织专家进行会诊,耐心询问起病人的病情,安排两位第二天尽早检查。两位患者感动地说:“这里的医德医风真好,我们遇上好人啦!”
  对待患者,他们深知其“肝苦”,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患者来说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党培养出来的医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广大肝病患者无私奉献我们的青春、热血与才智!
  正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肝病治疗中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管理的从严、职业道德的从优及迈入高科技的技术从远,使众多肝病患者“肝苦”换“甘甜”。
  五、他们作证,疗效才是硬道理
  在通往漫长而充满荆棘的“治肝”之路上,中研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所走过的路,浓缩了一个既浅显而又深刻的哲理:“疗效才是硬道理”。
  “疗效才是硬道理”从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那精心保存的档案中,我们选择其中几个被“搭救”的患者,倾听他的心声:我是安徽省一名处级干部,患“小三阳”已经多年,伴有早期肝硬化,国内国外不知道跑了多少家著名医院,可是都不见好转,而且病情每况愈下。事业的成功无法挡住我对生命的恐惧。2004年3月上北京开会,一位北京的会友从我的脸色已看出我的疾病,建议我到中研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去看看,那里拥有一批国内著名的名老中医。治疗肝病,在京城可谓首屈一指。于是我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东城医院,经过专家组的精心会诊,通过一个月治疗,症状已明显好转,五一期间复查,肝硬化部分已经清除,各项指标均已趋向正常,再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就可以痊愈了。我对生活又有了信心,工作也特别有劲。多年的副处也终于转正了,我衷心地感谢东城医院以蒋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对我精心治疗。
  ……
  像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中研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给众多患者带来福音与生活的信心,而越来越多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信赖这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治肝”之路漫长而艰辛,中研东城医院肝病治疗中心是一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跋涉者的集体!他们精诚团结,他们奋进创新。所以有理由相信他们必将为广大乙肝患者探索出更确切可靠、更快速便捷的治疗方剂与方案!
    (凌云)

    《健康时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2:04:2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中医治肝历史 <转》

  中医治疗肝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将肝脏的生理病理现象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自然界事物,按取类比象的方法作了广泛的联系,并进行了理论升华,认识到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从而认识至肝脏与人体的有机联系和与自然界的相关性。对于肝的生理认为肝在肋下,与胆相表里各有经脉络属,与全身相关联,尤其与血筋目关系密切还有欲散的特性。在情志方面与恐怒有关。对于肝的病理指出了肝病有寒热虚实不同。如肝病者两肋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慌慌无所见耳无所闻如人将捕之;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热争则狂方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且论肝与他脏腑的关系,则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进行说明的,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气不胜。对于肝病的治法载有三法:肝欲酸;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有辛补之,酸泻之。
  《难经》在治法提出了:损其肝者缓其中。东汉末年张仲景提出了: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治肝虚的用药方法,提出了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 。
  宋代的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制:泻青丸,大青膏,调肝散等治疗肝病的名方。
  金代张元素对肝病的常用方药进行综合研究提出:肝苦急,急食苦以缓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川芎,补以细辛之辛,泻以白芍之酸;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如无它证,惟不足,钱氏地黄丸补之;实则芍药泻之,如无它证,钱氏泻青丸主之;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也,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元代失丹溪明确地指出主疏泄肝,在生理和病理上失氏十分强调相火的作用,并认为相火主要寄于肝肾两脏,又分属心包络膀胱三焦胆诸腑。他说: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又说相火为元气之贼,前者是说正常的相火运行有生生不息之功,后者是说相火亢盛,合成邪火乃元气之贼,这一理论对于乙肝的治疗来说,有助于正确处理滋阴养肝法与助阳补肝的合用关系,以其达到调整免疫功能,促进病毒消失的目的。
  明代李中梓乙癸同源说对后世肝病的治疗影响尤深。。
  清代叶天士对肝风肝火郁证和木乘土等案的治疗,无论病机的分析,治法的确立和遣药方面都已十分细腻并颇有心得。木佩琴指出: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魏玉璜更制一贯煎统治肝阴不足诸病。费伯雄尤其擅长治疗肝病,其所制抑木和中汤,解郁合欢汤,养血胜风汤等皆着意于调气,和营,柔肝为后世所推崇。王旭高则从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立论,从肝气肝风肝火三方面提出了治肝三十法,对肝病的治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近代张锡纯提出了升肝降胃法,用生麦芽升肝,胃不降者不用柴胡。还创温补肝气之说,首推黄芪,善用赫石镇肝,连召散邪,茵陈清肝胆之郁热,用枣皮补肝之虚,用柏子仁柔肝,且指出治肝之法不宜过散,久润。姜春华提出病因上以热为本,以湿为标,在治疗上以病毒为本,肝炎为标,以肝炎为本,黄疸为标,以黄疸为本,小便不利为标,还提出清热药有解毒之效能,针对病毒起治疗本作用,利湿药通过利小便排除代谢毒物能协助前者,但不起治本作用。

26
发表于 2009-5-13 12:41:5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祝由与肝病的心理治疗<《河北中医》2008年4期
作者:张智勤 蒋行健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中医院肝病科,浙江仙居 317300

【关键词】  肝病 巫医 心理疗法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医学观念已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组特殊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在生活中需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因而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倾向[1],从而引起肝功能波动。因此,临床医生在用药的同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是很必要的,这正是中国古代的祝由疗法。
  1  祝由的概念及变迁
   
  祝由一词,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曰:“祝者,告也,咒同。由,病之所从出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其意即是用语言转移患者的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状态,而治愈疾病。祝由之术存在已久,可远溯至上古,本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曾经是轩辕黄帝所赐的一个官名。《古今医统大全·卷一·历代圣贤名医姓氏·五帝·苗父》曰:“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刍为狗,人有病求医,但北面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祝由》曰:“周官疡医,掌众疡祝药剐杀之齐,必先之以祝, 盖医之用祝崇矣。”历代中医体系都有祝由一脉,唐·王焘《外台秘要》收载“祝由科”,说明祝由最迟在唐代已成为中医体系独立一科。明代太医院设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祝由即为第十三科。而自清代中期以后这一原始的治病方法几乎遭到取缔,有人把它当作非科学的迷信,横加指责。而上溯直至《黄帝内经》,通篇不言鬼神作祟,认为“因知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是取效的原因。唐代王冰对祝由的注释为“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因此,祝由疗法实际上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心理疗法,应倍受珍视。
  2  肝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肝病患者存在较高比例的抑郁或焦虑症状[2]。有资料显示,有近1/3肝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1]。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倦怠乏力,睡眠障碍,压抑,焦虑,恐惧,精神不集中,悲观失望,全身一部位或多个部位不定位或不定时的不适(肝区疼痛最为常见),食欲下降,伴腹痛、便秘、腹泻等。慢性肝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向性心理反应,慢性肝病中,多见心情忧郁沮丧,原先性格内向者,责己甚于责人者,尤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患者常常自责,感到自己给家庭和他人带来累赘和不幸,对疾病丧失信心,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二是外向性心理反应,这是一种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心理反应,经常会责怪医师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能尽心照料,每因小事而勃然大怒,任意挑剔,容易感情用事,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容易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的人际关系紧张。三是患者对疾病的习惯化,在肝病初期,患者感到自己有病,需要诊治,并配合治疗。认识自己有病这一点有其积极作用,可使患者能逐渐在有病的条件下达到心理和社会的适应。但另一方面,因病可免除某些社会义务及家庭中的某些职责,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疾病习惯化。即患者已习惯于有病的情况,在心理上持续依赖于医师的治疗及他人的照顾,这便成为康复心理障碍。产生肝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①疾病的压力,尤其是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迁延不愈,长期打针吃药,情绪极度低落;②对疾病的恐惧,得知自己患肝病后,担心肝癌变、肝硬化。惊恐担忧,日久成郁;③因歧视引起的社会压力;④干扰素等药物的副作用。
  3  中医对肝病心理问题的认识
   
  在中医的病因学说中,七情内伤地位非常重要。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惊、忧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中医学认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疏泄胆汁,疏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作用。肝的功能正常,人才能心情舒畅、气机调顺、气血调和。反之,郁怒伤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不良的精神刺激反过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可致气机阻滞,肝气犯胃,甚则肝郁化火,临床上可出现胸胁胀痛、食少纳呆、脘腹胀闷、抑郁焦虑等症状。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功能长期不正常或反复波动,肝的疏泄失常,影响气血运行。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升泄太过则阳气升腾而上,心情易于急躁恼怒。
  4  祝由疗法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
   
  由于慢性肝病患者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问题,其遭受的心理伤害甚至大于肝病本身对身体的损害,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良的心态会影响机体内环境,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注意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现代中医研究肝主疏泄与心理免疫关系表明,心理及精神调节对肝病的治疗、预后保健、环境因素、药物一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祝由疗法正是解决肝病心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通过以下方法实施:①对患者的说理开导是《内经》祝由的主要内容。《灵枢·师传篇》中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说明在肝病诊疗的时候,将疾病的病因、乐观的预后、施治的方法和调养的宜忌等告诉患者,有疑惑的地方应倾听患者的主诉,耐心开导说服,以帮助患者解除消极的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患者的自我暗示也是《内经》祝由的内容。指患者把某种积极的观念,如坚信自已的肝病一定能恢复好转,暗示给自己,可产生良好的心态,有利疾病的恢复。③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赖。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疗成功的一半。《素问·五脏别论篇》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患者没有诚意接受治疗,即便勉强治疗,也不能收到预期效果。患者对医生的信赖程度,以及对医生采用治疗方法的理解程度,均可对治疗产生心理效应。有经验的医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过祝由疗法,深知用自己的诚意取信于患者是提高疗效的第一个突破口。
   
  因为肝病患者在病程中由于压力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肝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转归。可见,通过祝由疗法,调节情志,改善心身机能状态在肝病的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参考文献】
    [1] 王金楚,申德林,许丽芝.肝郁气滞型乙肝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中药调理与心理治疗[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1):46-47.
  [2] 陈晓蓓,杨丽华.肝郁气滞型乙肝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398-399.
  [3] 米佳,杨世忠,张景洲.肝主疏泄与心理免疫的关系初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6-7.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2:17:3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贾兴鲁老中医治疗肝病强调辨证论治,认为不能用西医理论套用中药治疗,乙肝病毒之“毒”非中医清热解毒之“毒”,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只有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显著疗效。同时重视调理脾胃,认识调理脾胃在治疗肝病中的重要意义:应用化瘀软坚药时注意柔肝护体,避免过用辛香燥烈、破血攻伐之品。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05月13日 00:20pm 时添加 -=-=-=-=-
中医的诸多治法中,下法是颇具特色的一种。下法的最早提出可追溯至《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等论述,这些论述为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下法是攻逐体内病邪的方法,有去菀陈   、推陈致新的作用。下法旨在祛邪,邪去正自安,故攻邪亦即扶正。在临床肝胆病治疗中,更应重视运用中医下法。下法不能单纯看作是为了通调大便,而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祛除病邪,尽快改善因肠道毒邪(主要是肠道内毒素)所致的机体不正常的机能状态,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或已病防变的治疗目的。
  1 实证急攻为求下
    疾病的发生是邪毒客气等实邪压制正气、正不抵邪的结果,故退邪则正气自复。因此,治疗应当见本求源,从因治本,攻邪当为首选。实邪必急攻,及时祛邪可直接清除病因,减轻病理损害,可扭转病势,防止传变。在治疗慢性肝病时,如遇到阳明腑实等实证表现时,当下不厌,方选大承气汤加减急攻其实。笔者笃信明代著名瘟病大家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出的“逐邪为扶正之本、逐邪以导出为本、逐邪不妨矫枉过正”等逐邪之说,并把这一治则运用到肝胆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祛邪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措施,应当作为治疗疾病第一要旨。祛邪愈早,防传截变效果愈佳。
    2 虚证体用可并治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体(肝之阴血)与肝用(肝之阳气)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慢性肝病患者常出现肝体不足而肝用有余即体用并病的病理变化。慢性肝病日久虚瘀常见,瘀久化热伤阴血,耗津液,阴虚而致内伤发热,因此笔者提出“肝病内伤发热” [1] 的理论。阴液耗伤程度与病情轻重关系密切,立法通里攻下、泻热排毒,方选增液承气汤。方中大黄、芒硝如釜底抽薪,邪热除则阴津自保;生地、玄参、麦冬补肝体,平肝用,体用并治;同时再配以柔肝益气之品,能迅速恢复耗损之气阴,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御病邪的能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肝病患者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肠源性内毒素有很大关系,故补虚同时应注重排毒,以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3 虚实错杂,通补兼施
    慢性肝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足,抗邪无力,若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则破坏机体内平衡,致使湿热疫毒之邪郁结肝胆,困遏脾胃,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衡。湿热疫毒亦是致病因素,可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湿、热、毒、瘀诸邪相互胶结,缠绵难去,导致肝病由急性向慢性,甚至向肝硬化、肝癌演变,并由实证向虚证转化,出现虚实夹杂之候。治疗慢性肝病肝肾阴虚腑实证时,通常选方一贯煎加减补肝肾以治本,加大黄、黄连、马齿苋清毒泻实以治其标,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免疫学及生化学指标,判断邪正消长之势。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亦通亦补,从而达到正复胜邪,邪去正安的目的。
   4 将中医下法与肠肝循环理论应用于肝病治疗
    “下法”是祖国医学“八法”之一。临床实践证明,“下法”能通腑实,祛毒邪,使毒性物质从肠道排出,切断肠肝循环,能减轻或控制肝病的发展。脏腑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下法帮助和顺应了六腑的气机运行,调整了胃之受盛、大肠之传导、小肠之分清泌浊、胆之疏泄、膀胱之气化的功能活动,消除和清理了人体各部的有形或无形瘀(郁)滞,借以调整全身气机的升降流通,影响人体的气化活动。同时,下法对人体气血津液的相互转换及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 。
    现代研究表明,慢性肝病过程中,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肠道内容物积留时间过久,肠肝循环的首次通过作用降低,肠源性内毒素及血氨的吸收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脑血循环障碍。此时速取下法,不但排出了肠内容物,增加了腹腔脏器血流量,降低了肠壁通透压,并可恢复胃肠功能,减少内毒素的吸收,改善肝脏内血液循环,防止肝细胞变性、坏死,疏通肝脏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门脉压力,增加肝脏的营养物质供应,减轻毒素对肝脑的损害。下法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并能抗炎,促进胆囊收缩,增加胆汁分泌,降低颅内压及高血压,减轻脑水肿。根据脏腑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的规律,我们认为在临床肝病治疗中如果出现可下之证,只要把握病机,适时通下,不但可祛除有形之实邪,亦可通过泻腑气而导出五脏之浊邪,使邪有出路,则气机调畅,诸症缓解,达到护肝醒脑的治疗目的
24
发表于 2009-4-23 15:54:1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4/21 06:19am 发表的内容:
王勇版主认为脂肪肝以脾虚为主铁骨不敢完全赞同。脂肪肝应该是饮食不节,过食油腻厚味,不爱运动,少动多坐所致。至于专病专方,我创清肝活血解毒汤验之临床,有一定疗效。不过目前仍在验证阶段,不便公布,敬请 ...
文字[color=&#35;FF00FF]文字赞同铁骨铮铮2002的看法,脂肪肝患者应该节制饮食、肥甘油腻厚味最好是不食为妥,加强身体煅炼。同时同步中药治疗,是提高治愈时间的最为有效途徑。
23
发表于 2009-4-23 12:05:3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肝脏与脂质物质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由于营养失调、肝细胞中毒损伤、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等引起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其量超过肝重量的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时,即称为脂肪肝。它属于祖国医学“积聚”、“痰浊”、“胁痛”等范畴。

-=-=-=-=-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2009年04月23日 00:07pm 时添加 -=-=-=-=-
◎专病专方治疗: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在中医病机上有其共性,许多学者应用专方或自制中成药治疗脂肪肝,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如脂肝乐口服液(柴胡、郁金、丹参、荔枝、木香、香附、焦山楂、砂仁、决明子、磁石等)、益肾降脂片(何首乌、桑寄生、黄精、泽泻、山楂、白僵蚕、丹参)、清肝降脂散(薏苡仁、山楂、青皮、决明子、泽泻、黄芪、五味子、大黄等)。
    ◎辨证分型治疗:根据脂肪肝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的分型有:肝郁气滞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瘀血阻络型、肝肾脾虚型等,根据不同的症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药,辨证治疗。
    ◎基础方加减治疗:根据脂肪肝的病因病理,拟定一基础方,临证时,根据辨证的结果,在基础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常见的基础方有:降脂化浊汤(泽泻、荷叶、决明子、丹参、海藻、山楂、半夏、陈皮、郁金)、降脂调肝汤(生山楂、何首乌、泽泻、黄精、丹参、虎杖、决明子、柴胡、生大黄、荷叶)、加味温胆汤(陈皮、茯苓、山楂、丹参、法半夏、竹茹、枳壳、荷叶)。
22
发表于 2009-4-21 19:28:0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很高兴看到先生创清肝活血解毒汤验之临床,有一定疗效。希望在临床验证完善,造福社会。  
21
发表于 2009-4-21 12:06:4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肝病用药重在辨证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4/21 06:19am 发表的内容:
王勇版主认为脂肪肝以脾虚为主铁骨不敢完全赞同。脂肪肝应该是饮食不节,过食油腻厚味,不爱运动,少动多坐所致。至于专病专方,我创清肝活血解毒汤验之临床,有一定疗效。不过目前仍在验证阶段,不便公布,敬请 ...
现在脂肪肝的人很多,能够有效的方法很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4 07:08 , Processed in 0.0734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