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太极中药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 09:5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ADMINOPE=王圣泉|hnzyts|奖励积分 20|原创?|1217050492]太极中药学
《神农本草经》传中药象数之功用,惜未细说,张志聪阐而发之,其义自明,今选取其中几位略而解之,以配合六经用药之特点。六经阴阳辨证用药,用药味数少,用意深,简单详细,包罗万象。因属佛家用药只取草木类药,照样可以愈百病,延天年。
夫天地开辟,草木始生。伏羲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天地万物,三界以内不外五行。六气者,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三阴三阳是也。
五行者,甲己运土,乙庚运金,丙辛运水,丁壬运木,戊癸运火,五运五行是也。本五运六气之理,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之性,而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寒热升降补泻之
治。天地万物,不外五行。其初产也,有东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著为药性,开物成务,传于后世,词古义深,难于窥测。
中药应天地之正气而生,各有象数,疾病感天地之戾气而生,各有乖异。察人体六气之偏颇,克之以中药六气之功用,此为六经阴阳辨证用药。辨证无误,用药简而精,详而确,俗人为之瞠目。
13
发表于 2008-10-16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太极中药学

先顶,然后慢慢看!
12
发表于 2008-10-14 18:24:3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太极中药学

谢谢分享!
11
发表于 2008-10-14 12:02:02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太极中药学

学习.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4 11:54:1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太极中药学

惭愧,转载的!
9
发表于 2008-6-1 17:51:18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太极中药学

呵呵。。。太长了,慢慢学。。。
8
发表于 2008-6-1 12:30:2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太极中药学

谢谢分享!希望能够看到先生更多的好文!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09:59:1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太极中药学

阳明用药
   石膏
石膏气味辛,微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石膏出齐庐山及鲁蒙山、判州、彭城,钱塘亦有。有软硬二种,软石膏生干石中,大块作层,如压扁米糕,细纹短密,宛若束针,洁白如膏,松软易碎,烧之白烂如粉。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
亦易散,仍硬不作粉。今用以软者为佳。
石膏质坚色白,气辛味淡,纹理如肌胰,坚白若精金,秉阳明金土之精,而为
阳明胃腑之凉剂,宣剂也。中风寒热者,风乃阳邪.感阳邪而为寒为热也。金能制风,故主治中风之寒热。心下逆气惊喘者,阳明胃络上通于心,逆则不能上通,致有惊喘之象矣。口千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者,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口于舌焦,燥之极也。不能息,燥极而阳明之气
不和于上也。腹中坚痛,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下也。石膏质重性寒,清肃阳明之热气,故皆治之。秉金气则有肃杀之能,故除邪鬼。生产乳汁,乃阳明胃腑所生。刀伤金疮,乃阳明肌肉所主。石膏清阳明而和中胃,故皆治之。
《灵枢经)云:两阳合明,是为阳明。又云:雨火并合,故为阳明,是阳明上有燥热之主气,复有前后之火热,故伤寒有白虎汤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资胃腑之津,以清阳明之热。又,阳明主合而居中土,故伤寒有越脾汤。石膏配麻黄.发越在内之邪,从中土以出肌表,盖石膏质重则能入里,味辛则能发散,性寒则能清热。其为阳明之宣剂、凉剂者,如此。
石膏辛入太阴行湿,寒入阳明清热。诸书妄传石膏大寒,乃不明经旨。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09:58:2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太极中药学

太阴用药
白术
    白术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术始出南郑山谷,今处处有之,以浦山、茅山及野生者为胜,其根皮黄、肉白,老则苍赤,质多膏液,有赤白二种。《本经》未分,而汉时仲祖汤方始有赤术、白术之分,二术性有和基之殊,用有缓急之别。
    按:《本经》单言日术,确是白术一种,苍术固不可以混也,试取二术之苗、叶、根、茎、性味察之,种种各异。白术近根之叶,每叶三峡,略似半夏,其上叶绝似棠梨叶,色淡绿不光。苍术近根之叶,作三五叉,其上叶则狭而长,色青而润。白术茎绿,苍术茎紫。白术根如人指,亦有大如举者,皮褐色,肉白色,老则微红。苍术根如老姜状,皮色苍褐,肉
色黄,老则有朱砂点。白术味始甘,次微辛,后乃有苦。苍术始甘,次苦,辛味特胜。白术性和而不烈,苍术性燥而烈,并非一种可知。后人以其同有术名,同主脾胃,其治风寒湿痹之功亦相近,遂谓《本经》兼二术言之,盖未尝深辩耳。观《本经)所云止汗二字.唯白术有此功,用苍术反是,乌得相混耶!白术之味,《本经》云苦,陶弘景云甘,甄权云甘辛,张杲云味苦而甘,今取浙中所产白术尝之,实兼甘辛苦三味。夏采者,辛多甘少;冬采者,甘多辛少,后皆归于苦。是知诸说各举其偏,而未及乎全也。隐庵于《本经)原文定苦字为甘字,爰以白术为调和脾土之品,甘是正味,苦乃兼味,故采弘景之说,以订正之耳。
    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主治风寒湿痹者,《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白术味甘,性温,补益脾土,土气运行,则肌肉之气外通皮肤.内通经脉,故风寒湿之痹证皆可治也。失脾主舰肉,治死肌者,助脾气也。又脾主四肢,痉者,四肢强而不和。脾主黄色,疸者,身目黄而土虚。白术补脾,则痉疽可治也。止汗者,土能胜湿也。除热者,除脾土之虚热也。消食者,助脾土之转运也。作煎饵者,言白术多脂,又治脾土之燥,作煎则味甘温而质滋润,土气和平矣。故久服则轻身延年不饥。
愚按: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脾约之证。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温而能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者所当体会者也。
白术质润多脂,味甘入足太阴,辛入手太阴,苦入少阴,一味药而具多功。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09:57:1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太极中药学

太阳用药
麻黄
    麻黄气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麻黄始出晋地,今荣阳、中牟、污州、彭城诸处皆有之。春生苗,纤细劲直,外黄内赤,中空有节,如竹形,宛似毛孔。
    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从至阴而达阳气于上。至阴者,盛水也。阳气者,太阳也。太阳之气,本膀胱寒水,而气行于头,周遍于通体之毛窍。主治伤风伤寒头痛者,谓风寒之邪,病太阳肌表之气,而麻黄能治之也。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者,谓温疟病藏于肾,麻黄能起水气而周遍于皮毛,故主发表出汗,而去温疟邪热之气也。治咳逆上气者,谓风寒之邪,闭塞毛窍,则里气不疏而咳逆上气。麻黄空细如毛,开发毛窍,散其风寒、则里气外出于皮毛,而不咳逆上气矣。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者,谓在外之寒热不除,致中土之气不能外达,而为症坚积聚。麻黄除身外之寒热,则太阳之气出入于中土,而症坚积聚自破矣。
麻黄中空而多节,气香微苦而温,香入腑 入表入肺走皮毛,苦能坚阴,温可去寒,中空与太阳同象,膀胱中空与其同类,多节与关节同象,物以类聚,所以太阳不开之伤寒用麻黄开太阳利少阴气化,因此有利小便、开毛窍而发汗,活血之功效;又因其多节而温,可以治皮色不变之关节冷痛。我用中药是用其象数,只要辩证准确,药量充足,效如桴鼓。
     麻黄开太阳,气机敷布体表则外邪不易入侵,寒邪闭束玄府得之即开,少阴虚寒者,配合四逆汤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18:49 , Processed in 0.0861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