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4-4-1 17:38 编辑

        本周六晚上(2024年3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内容。      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第三节:内外结合,形神一体。
       2、外治善救急,内治慢调理。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 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第三节:内外结合,形神一体。  2、外治善救急,内治慢调理。
       抢救虢太子尸厥,扁鹊师徒采取的救治措施,是综合治疗,而且是先外治救急,然后才服汤药善后。外治的方法很多,这是中医急救的特色。
司马迁说:“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適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韩婴说:“扁鹊入,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为先轩之灶,八拭之阳,子同捣药,子明灸阳,子游按磨,子仪反神,子越扶形,于是世子复生。”
中医救急的综合疗法,是根源于其独特的理论,通气血,调阴阳,和脏腑,只有这样的理论支撑,才能有这样的治疗方法。
假如没有这样的理论为依据,这些针刺、艾灸、砭刺、按摩、热熨等治疗,就会成为“乱治”,还不如巫术。
中医讲求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表里如一,内外相关。
内外相关,主要表现为:外邪传内,内病外显,内病外治,外治内效;内病外传,外病内治,外治内效等理论与学说,其中有着深刻的道理,也是中医与西医明显不同的地方。
中医的内病外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反复验证过。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5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4:1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

  今天(2024年3月29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药性赋》的有关内容: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中医谓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汗、吐、下后,馀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等现象是虚火内扰,称为“虚烦”,属虚热症。
       竹茹,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备用。
      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大黄,中药名。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主治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274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3:3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2024年3月28日)分享各论部分第三十九讲“利湿药之利水消肿药冬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基础,做了第三十九讲“利湿药之利水消肿药冬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冬瓜皮,功在利水消肿,清暑化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暑湿泄泻。
      葫芦,止泻,引吐。用于热痢,肺病,皮疹。利水消肿:用于重症水肿及腹水。利尿,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腹水
        赤小豆,功能主治 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泽漆,利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功于利水渗湿。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猪苓新出土时,其味带甘,猪苓淡渗、故曰甘平,味甘平而淡渗,故利水道。久服则水精四布,故轻身耐老。猪苓皮色黑,内质色苍,甘淡而寒,善去热痰饮。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
          泽泻,主治风寒湿痹,乳难,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 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本经》)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 逐膀胱三焦停水(《别录》)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74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4年3月27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22讲主要学习《经络腧穴学》十二正经之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经经络主治。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髑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祝贺河北中医针灸讲师高春花主治医师在石家庄市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第22讲,十二正经之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经经络主治。
       把经脉分成阴阳,三阴三阳,始于很早的时候,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脉书》都有“足阳明脉”的描述,但是,没有说足阳明脉与大肠有关系,也不说足阳明与手太阴脉相表里,那是中医脉学的初创时期,到了“扁鹊脉学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进步,十二脉与五脏六腑有了联系,而且有了经和络的划分,并且能够依靠诊脉可以“尽见五脏证结”,而且把脉动与呼吸相联系,与天地阴阳相联系,有了“昼夜五十度”的循环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划分“损脉”和“至脉”,各有五等轻重不等的病情。
       因此,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2: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3月2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扁鹊学术思想——阐述病机,侧重脏腑经络。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第三节 阐述病机 侧重脏腑经络         113
一、虢太子尸厥属于“五脏厥中”         113
二 、脉应天地分六经阴阳        114
三 、扁鹊重视寸口脉诊法         116
四 、扁鹊论呼吸与脉动、气行关系         117
五、扁鹊诊诸反逆死脉有要诀         119
      扁鹊曰:夫相死脉之气,如群鸟之聚, 一马之驭系,水交驰之状, 如悬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坚关之里,不在荣卫,伺候交 射,不可知也。脉病患不病,脉来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其 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雀啄者,脉来甚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
又经言:得病七八日,脉如屋漏、雀啄者,死(脉弹人手如黍米 也)。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动 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脉困,病患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         (虾游者,苒苒而起,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 速者是也。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 脉如悬薄卷索者,死。脉如转豆者,死。脉如偃刀者,死。脉涌涌不去 者,死。脉忽去忽来,暂止复来者,死。脉中侈者,死。脉分绝者,死(上下分散也)。脉有表无里者,死。经名曰结,去即死。
何谓结?脉在指下如麻子动摇,属肾,名曰结,去死近也。脉五来一止,不复增减者,死。经名曰代。
何谓代?脉五来一止也。脉七来是人一息,半时不复增减,亦名曰代,正死不疑。
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连年月而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具知也。设病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 实而数,反得沉滑而微者,死。病若吐血,复孰衄者,脉当得沉细,而 反浮大牢者,死。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四 逆,脉反沉细微者,死。病若大腹而泄,脉当微细而涩,反得紧大而滑
者,死。此之谓也。
经言:形脉与病相反者,死。奈何?
然:病若头痛目痛,脉反短涩者,死。病若腹痛,脉反浮大而长
者,死。
病若腹满而喘,脉反滑利而沉者,死。病若四肢厥逆,脉反浮大而
短者,死。
病若耳聋,脉反浮大而涩者,死。 (《千金翼》云:脉大者生,沉
迟细者难治)。
病若目侯侯,脉反大而缓者,死。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 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为逆,逆者死,不可治。脉来沉之绝 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一作半日)。脉来微细而绝者,人病
当死。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患不病者,死。
人病尸厥,呼之不应,脉绝者,死。脉当大反小者,死。肥人脉细 小,如丝欲绝者,死。赢人得躁脉者,死。人身涩而脉来往滑者,死。 人身滑而脉来往涩者,死。人身小而脉来往大者,死。人身短而脉来往 长者,死。人身长而脉来往短者,死。人身大而脉来往小者,死。尺脉 不应寸,时如驰,半日死(《千金》云:尺脉上应寸口,太迟者,半日死)。
肝脾俱至,则谷不化。肝多即死。肺肝俱至,则痈疽,四肢重。肺 多即死。心肺俱至,则痹,消渴,懈怠。心多即死。肾心俱至,则难以
言,九窍不通,四肢不举。肾多即死。脾肾俱至,则五脏败坏。脾多即死。肝心俱至,则热甚,汗不出,妄见邪。肝肾俱至,则疝瘕,少
腹痛,妇人月使不来。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则为肿。肺之雍,喘而两满。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大跛,易
偏枯。心脉满大,痫瘾筋挛。
肝脉小急,痫瘾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
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
为肺疝。
脾脉外鼓,沉为肠游,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游,易治。
肾脉小搏沉,为肠游下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游,亦下血。二脏同
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者为肠游,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紧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 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顺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
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衄身有热者死。脉来如悬钩,浮,为热。
脉至如喘,名曰气厥。气厥者,不知与人言。 (《素问》《甲乙》
作暴厥)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 一息十至、十至以上,是为经气予不足也,
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新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木叶落作枣华)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泥九,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英落而死。(《素问》英作叶)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四十日死。 (《甲乙》
作交棘)。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大肠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委土(《素问》作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 色先见黑,白垒(一作)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
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也,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大肠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委土(《素问》作颓土)之状,按之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大肠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委土(《素问》作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 色先见黑,白垒(一作)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
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也,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熟,寒热 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 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春者,令
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问曰:尝以春二月中,脉一病患,其脉反沉。师记言:到秋当死。
其病反愈,到七月复病,因往脉之,其脉续沉。复记言:至冬死。
问曰:二月中得沉脉,何以故处之至秋死也?
师曰:二月之时,其脉自当濡弱而弦,得沉脉,到秋自沉,脉见浮
即死,故知到秋当死也。
七月之时,脉复得沉,何以处之至冬当死?
师曰:沉脉属肾,真脏脉也,非时妄见。经言:王相囚死。冬脉本 王脉,不再见,故知至冬当死也。然后至冬复病,王以冬至日死,故知
为谛。华佗效此。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扁鹊学术思想研究》之扁鹊学术思想——阐述病机,侧重脏腑经络。
        从《脉经·卷五》的原文,可以看出扁鹊学术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注重脉诊、脉理,还非常重视望色,并且上升到很高的程度,《脉经·扁鹊脉法》说:“相病之法,视色听声,观病之所在,候脉要诀岂不微乎?”
        扁鹊望诊桓侯,诊断其病情不断加重的事迹,被张仲景极为赞叹。《难经》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华佗学习扁鹊望诊的学术,把其收录到自己的著作之中。中医望诊,在现在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脉经·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记录了扁鹊原创,华佗发扬的望诊内容。五色代表五脏,其脏气盛衰,疾病变化,可以在面部不同的部位显现出来。不同的面色,有不同的机理。五脏之间互相影响,因此,面色也不是单一的颜色,而是互相间杂,相比较而存在。
        《黄帝内经》吸收扁鹊五色五脏相关的学术思想,并且进一步系统化。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在这里,《素问》作者在扁鹊论述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五藏之象”,并且用“五色微诊”把望色的地位提升为诊断的基础内容,强调望色与诊脉具有相同的重要意义,说“能和色脉,可以万全。”
并且,在色脉相参等的基础上,把五味也整合进来,“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碱。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这是中医诊断理论不断发展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这个新名牌,发展扁鹊望诊,不仅把五色配属五脏,而且把生理和病理的五色,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做到知常达变,让人一看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也就更容易流传后世。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746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30:5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3月2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
        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这说明扁鹊是中医学的主要奠基者,扁鹊是如何把他的医术传下来的?有哪些著作流传下来?扁鹊对中医学又有那些影响?今天晚上且听马京雪医师一一道来。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一章  扁鹊
        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这说明扁鹊是中医学的宗师,而不是流派。但是,《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流传了几百年之后,又有了《素问》《灵枢》的集大成著作,扁鹊的医学思想也被吸收在其中,但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历史变迁过程,误以为扁鹊师徒必须学习《素问》《灵枢》的理论,才能有“理论指导”,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就好像说:“康乾盛世的出现是学习《毛选》之后取得的成绩”一样,是缺乏历史知识的表现。但是,错误的观点流传上千年,要想改变过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扁鹊的时代,孔夫子“述而不作”,《论语》是其弟子所作;老子的《道德经》,也不是“主动作为”,而是被关尹子软磨硬泡才写出来的著作。
       医学有其特殊性,师徒之间讨论医学道理,学习医学也必须有理论和技术,因此中医经典基本都是“师徒问对”的记录。
       无论《难经》是否源出于扁鹊,但是,大约成书于东汉的这部医学著作,一定继承了很多扁鹊的医学思想,其独取寸口的脉学创见,一直影响至今。其著作之中谈论脉学的内容很多,在这个意义上说,《难经》很符合“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的司马迁的定论。
        王叔和热心脉诊,《脉经》这部著作,它主要论述脉学,其对脉学集大成的医学宗师扁鹊的著作非常重视,在王叔和能够说清楚来源,明确其“知识产权”的古代著作之中,扁鹊的医学著作占了很大的比例。
        感谢马京雪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9:52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同道,新春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3月24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洪昇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三讲 《伤寒论校注》的校注说明、后记及序言(下)。内容简介:《伤寒论校注》序。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讲座成功!他讲述了第三讲 《伤寒论校注》的校注说明、后记及序言(下)的有关内容。
          读古书,首先需要读序言,因为序言阐述该书的来历,以及整理的过程,或者揭示该书的流传情况、主要内容。今天王洪昇先生首先解读明代赵开美刻《张仲景全书》的过程,父子二人相互鼓励,前赴后继,整理张仲景的著作,他的刻本非常精美,至今仍然是很多学者的首选版本。
        赵开美(1563-1624年),又名琦美,字玄度,一字如白,号清常道人,江苏常熟人,万历中以父荫授刑部郎中,官太仆丞。父亲用贤(1535-1596年),字汝师,号定宇,隆庆进士,万历中官吏部左侍郎,卒谥文毅,撰有《赵定宇书目》。开美继承父业,藏书愈富,详情见其所撰《脉望馆书目》。赵开美刊书甚多现知有:

《东坡先生志林》五卷,宋苏轼撰,万历二十三年(1595)海虞赵开美刊;

《仲景全书》四种二十六卷,汉张机撰,万历二十七年(1599)海虞赵开美刊;

《陈眉公杂录》讹二十四种,明陈继儒辑,万历二十九年(1601)赵开美刊;

《仇池笔记》二卷,宋苏轼撰,万历三十年(1602)海虞赵开美刊。
          最为学者赞誉的是他保藏整理的《古今杂剧》和翻刻《宋版伤寒论》。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以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伤寒论》小字原刻本为底本,聘请优秀刻字工人赵应期翻刻,逼近原版,称为"宋本《伤寒论》",但所据底本旋即亡佚。今称之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本也。业内人士皆将赵开美本称为宋本。宋本原刻今存五部,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一部,皆为国宝。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274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3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的内容。
       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第二节:内外相关,手法通玄。
       五、熏蒸洗浴,健身强体
      第三节:内外结合,形神一体
     内外分阴阳,生命有根基。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外求内养找健康》这本书第三章:寻求他人来帮助,医治方法很丰富。
       第二节:内外相关,手法通玄。 五、熏蒸洗浴,健身强体    第三节:内外结合,形神一体
       维护健康和疾病痊愈,无非是向内求正气和向外求帮助,求正气需要自己用各种手段,增强抗病能力,维护好自己的健康。向外求医学帮助,就需要“有一双慧眼”,因为医学是外力,帮助对了就是救助、正能量;帮错了,就是干扰、破坏自身的抗病能力,属于“负能量”,甚至造成“医源性疾病”,这类因为医疗越帮越乱的情况并不少见。
       张仲景的时代就有越帮越乱的情况,《伤寒论自序》说:“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可悲的是,张仲景之后,很多读书人并没有认真学习好张仲景的教导,仍然“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悲剧不断上演。
       正确认识中医,首先要学习“阴阳学说”,这是中医学最重要的内容。内外分阴阳,生命有根基。《内经》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3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8:37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刘云双和大家分享《名老中医之路》,今天(2024年3月22日)介绍的是:上海中医研究所顾问、教授:刘树农
         题目是“弥甘蔗境忆从前”
        刘树农教授是江苏省淮安县人,从事中医事业60余年,历任上海中医学院《金贵》、内科、各家学说教研组和中医文献资料研究室主任等职,任上海中医研究所顾问。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和大家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上海中医学院刘树农(1895~1985年)教授的文章“弥甘蔗境忆从前”
        刘树农幼承家学,初从塾师卢竹居,既习四书五经,又读《黄帝内经》。17岁随堂伯父刘小泉和大方脉家应金台侍诊。1920年正式开业不久,在诊治当地的流行热病和霍乱过程中脱颖而出,声誉日隆。1936年治愈唐生智将军的头晕顽疾兼休息痢,以后曾任唐氏的医学顾问年余。1938年冬定居上海。1956年后,先后任上海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内科教研室、中医文献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先生从事临床医疗及医学教育长达65年,兼通医理与哲理。勤于思考,悟出了中医学的三大规律。即:⑴生理活动规律——阴平阳秘(消而不偏衰,长而不偏亢;相生相制,自动调节)。⑵病理变化规律——邪正斗争(内出之病多不足,外入之病多有余等)。⑶中医临床学规律——辨证论治(识别阴阳,审证求因;祛邪以安正,扶正以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刘氏强调通法祛邪在久病治疗中的作用,善于化解古方,突破陈规,扩大古方应用范围,用以治疗多种疑难病、常见病。如用《千金》紫圆治疗眩晕,用《金匮》当归芍药散治疗妇女经漏等,均获得满意效果。还非常重视“血气”的生理和病理,擅长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慢性病、难治病,如慢性肝病、久泻、咳喘、心血管疾病等,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
        感谢刘云双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74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7:27:3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4年3月21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三十八讲“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三十八讲“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辟秽。用于脘腹胀痛,泄泻,水肿,风湿痹痛,脚气痿躄,风寒感冒,雀目。
          厚朴味辛、性温,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痛、降逆平喘的功效。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广藿香,具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的功效。主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门恶心,鼻渊,手足癣。
     佩兰,芳香化湿,主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洵。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        
       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草豆蔻又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辛辣芳香,性质温和 。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别录》)。下气,止霍乱,一切冷气,消酒 毒(《开宝》)。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与胃痛(李杲)。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芳香行散,降中有升。主治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噎膈呕吐,寒泻冷痢。
      草果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草果作调味香料;全株可提取芳香油。果实入药,具有燥湿健脾,除痰截疟的功能。主治脘腹胀满,反胃呕吐,食积疟疾等症。好多中成药离不开它的配方,如透骨搜风丸、益肾丸、开郁舒肝丸、宽胸利膈丸、洁白丸等。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3 11:03 , Processed in 0.0517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