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096|回复: 9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8 11:1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8/08 05:35pm 第 1 次编辑]


这段时间,中医界里吵囔着要培养“纯中医”,我一直试图给“纯中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很难。思来想去,最后只能给出一个定义之外的的结论:培养“纯中医”不明智。
中医是一门有很强实用性的科学,之所以实用,在于它紧扣了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步伐,服务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系统,其间就不可避免会和这个系统下的各学科发生融合,比如军事的、气象的、地理的、物候的…等等。而不同的社会背景对这些学科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这些学科在社会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在努力地适应着、吸收着那个社会的发展元素,使自己更好地服务那个社会,中医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时俱进着。这种背景下,中医要“纯”不可能。
纯,专一不杂是也。“纯中医”当然就是“专一而不杂的中医”。那么,这个“ 不杂”又当如何解释呢?就是不杂交、不杂合、不杂揉,保持着它固有的本质。
中医的本质是什么?在西方医学传入之前,我国历史上没有定补词义的“中医”,而是称之谓“医”。从地域方位来看中医就是中国本土的“医”,古人又称之为“医学”。 为了有别于异域传来的医,后人便在“医”前面加了一个“中”,合称“中医”,这实际就是“中国医”、或“中华医”的简称。如此看来,这“纯中医”似指土生土长的中国医。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那么,后来从印度、从阿拉伯、从西方传过来,和中国本土医交相融合,成长壮大的医,算不算“纯中医”,如果不算,它却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如果算,它又来自异国它邦。
可见,仅从地域方位来给“纯中医”下一个定义似乎有些矛盾,那么我们再结合文化因素来界定“纯中医”,也许就要通畅得多:出生成长在中国土地上,或虽出生异域,却成长在中国,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比如受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医”就是“纯中医”。这种解释的外延就大得多了,不管你来自何何地,只要被中华文化所吸收,被中医的血脉所灌注,你就是纯中医的组成部分。比如已流淌着中医血脉的“回回医”,你现在还能说他不是纯中医吗?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上面谈到“萌生在中国土地上,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的‘医’就是‘纯中医’”。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地域方位可相对不变,秦汉是山南,明清绝不会变成河西,社会文化却在与时俱变,明清的社会绝对与秦汉大相径庭。既然社会在变,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医,尽管发源于《内》、《难》,但必然会有各自时期社会文化影响下的学术特性。明清时期的中医肯定不是秦汉时期的复制品,现在的中医也绝对不可能是明清时期的翻版,不然的话《神农本草经》后就不可能有《本草纲目》,《伤寒论》之后就不可能有《温疫论》,《濒湖脉学》之后不可能出现《中医脉学现代研究》。这样一来,又给文化意义上的“纯中医”的认定带来了困难,如果以秦汉《内经》时代的中医为“纯中医”,那么,唐《千金方》时代的中医是不是“纯中医”?如果清《医宗金鉴》时代的中医是“纯中医”,那么处在《舌诊研究》时代的现代全国名中医的经验和成果是不是“纯中医”?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要培养的“纯中医”是以秦汉的、唐宋的、还是明清的为标准?如果以《内经》时代的中医为标准,那未唐宋明清的中医还学不学,一学岂不成了走样的“杂中医”?如果笼而统之地以1840年西方列强洞开中国国门之前的所有中医为“纯中医”标准,那么,不管是现在和将来的“名老中医”的经验和成果还学不学?这一学与1840年以前的纯中医相比,就更是“杂”而“不纯”的中医了。比如,1840年以前的“纯中医”,诊断主要靠医生主观感觉的“四诊”来进行, 基本不用(注:不是不愿而是不能。下同。)外力的医疗设备;急救主要采取刮痧、掐穴刺血、针灸火罐、独参或参附熬汤灌服之类为主要方法,根本不用静脉滴注参麦液,冬青叶液之类的针剂;煎药器具大多用砂锅,绝少用铁锅、不锈钢锅;燃料多用桑材之类的草木,绝对不用天燃气、煤气之类的洋火;药材的应用大多使用原生的,基本不用家种的;在理论上只说阴阳五行、六淫七情….,不说神经细胞、细菌病毒;在医学术语的使用上,严格以《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为标准,根本不用传染病、非典、禽流感、乙脑、痄腮等非经典记载的术语;就连称谓也只称“医”,不称“中医”,药称为“本草”,而不称“中药”……。我们现在要培养“纯中医”,不知是哪个历史阶段的“纯中医”,离我们最近的十九世纪的“纯中医”,已与我们的需要相去甚远,十九世纪以前的“纯中医”又怎能让人相信其造福于人类的魅力呢?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纯中医”就只能是《内经》时代原点上的中医。如果《内经》时代的“纯中医”能解决他这个时代以后的所有疾病,断不会出现他这时代之后所谓的“杂中医”,既然他解决不了这些疾病,我们为何还要培养这种所谓的“纯中医”?
其实,中医原本没有“纯”“杂”之分,我以为,不管在何时何地,不管何种医疗技术和方法,只要接受中华文化指导,能承接中医血统(理论),就是真正的中医。如果硬要加以区分的话 “纯”也只是相对的,“杂”才是包括中医在内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杂”,我们才从低级走向了高级;因“杂”,我们才听到了美妙的天籁,因为“杂”,我们才享受了到斑斓世界的乐趣。因为“杂”我们才欣赏到了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因为“杂”,中医才在各个历史时期,负起了国人的生命重任;因为“杂,我们才有了青蒿素、救心丸这类成果带来的喜悦;因为“杂”,我们才有了降伏非典,攻克艾滋病、禽流感的希望;因为“杂”,中医才被喻为成了“宝藏”;因为“杂”,我们才有了与西医院抗衡的本钱——中医院;因为“杂”,中医生命活力才会延绵至今。如果把“纯中医”定位在某个历史阶段而格式化,让全国的中医们都去啃连那些专家都搞不懂的老古董,这无疑是中医学界闭关自守的可悲之举,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中医学术的近亲繁殖,这就很难使中医界产生出健康、睿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医后代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07-8-8 11:35:3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我到觉得现在的很多口号都没什么大的意义,,“纯中医”?哎,,中华文明本来就擅长吸收外来文化,,
请我们中医学者们不要以为以为当今局势而变的狭隘。
支持。
3
发表于 2007-8-8 11:51: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好!顶!临症中只要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贴近现实临床,不拘何法。只要能让病人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少花钱,少误诊,用最短的时间,治好病。这就是中医人。只有这样才能不失是位中医人。
4
发表于 2007-8-8 12:48:3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吸收别的医学理念,是中医学发达的必经之路。中医是开放系统!!
5
发表于 2007-8-8 17:13: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杂”才是包括中医在内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杂”,我们才从低级走向了高级;因“杂”,我们才听到了美妙的天籁,因为“杂”,我们才享受了到斑斓世界的乐趣。因为“杂”我们才欣赏到了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因为“杂”,中医才在各个历史时期,负起了国人的生命重任;因为“杂,我们才有了青蒿素、救心丸这类成果带来的喜悦;因为“杂”,我们才有了降伏非典,攻克艾滋病、禽流感的希望;因为“杂”,中医才被喻为成了“宝藏”;因为“杂”,我们才有了与西医院抗衡的本钱——中医院;因为“杂”,中医生命活力才会延绵至今。如果把“纯中医”定位在某个历史阶段而格式化,让全国的中医们都去啃连那些专家都搞不懂的老古董,这无疑是中医学界闭关自守的可悲之举,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中医学术的近亲繁殖,这就很难使中医界产生出健康、睿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医后代来。]
说得何等好呵!俺也转载,大力宣传。
正是因为不断地积极地吸收了包括内部的和外来的营养,才让中医从古到今不断地成长、壮大。否则,我们就是作茧自缚,自取萎缩,,,
6
发表于 2007-8-8 18:20: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呵呵!
下面还有一片叫好声!
    文章的作者依靠自己狭隘的思维曲解了纯中医的内涵,反过来用自己曲解的含义来为纯中医进行判刑!
    何谓纯中医?
    这里的中医与西医分别指的是两种文化体系下的医疗体系,西医指的是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体系;而中医则是指在中国六经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体系.
    中医这几千年的发展从没有偏离自己的文化特征,那就是它始终是在自己的文化框架内演化的,这就是纯中医的涵义!
    从《黄帝内经》一直到《医宗金鉴》,这些经典著作的内容何层偏离过自己的文化特征之外?
   中医和西医分别是两种互不兼容的理论框架,而我们现在的那些愚蠢的中西医结合论者抱着那种杂交的“骡子哲学”不放,硬要是把西医理论框架塞到中医理论框架之中。这种与自己本质不同的丝毫不能兼容的外来之物,如何能够与中医理论融为一个整体?
   近50年的中西杂交实验,除了弄一些只能帮助那些学生和教授们升学历、晋职称的毫无临床意义的论文外,杂交出了什么东西?
   杂交论者自己愚蠢却攻击别人心胸狭隘!这不是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浮夸虚妄就能取得成就的,我们必须遵循每一种事物自己的发展规律!
   所以,我们必须遵循中医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培养真正的“纯中医”,而不是半生不熟的两者都不精通的夹生货。
   不遵循学科规律得到的必然是衰亡的报应!
7
发表于 2007-8-8 19:07:2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近50年的中西杂交实验,除了弄一些只能帮助那些学生和教授们升学历、晋职称的毫无临床意义的论文外,杂交出了什么东西?
  杂交论者自己愚蠢却攻击别人心胸狭隘!这不是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浮夸虚妄就能取得成就的,我们必须遵循每一种事物自己的发展规律!
  所以,我们必须遵循中医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培养真正的“纯中医”,而不是半生不熟的两者都不精通的夹生货。
  不遵循学科规律得到的必然是衰亡的报应!
8
发表于 2007-8-9 02:19:2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中医学新方法论建立的基础和优势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aList_ALIST_1301316317

9
发表于 2007-8-9 06:22:2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在每个人心目里眼眼中,对“纯”字的含义,是有其对什么是中医概念的这个实质是否是了解。凡在不大了解中医药实质情况下谈“纯”,则免不了偏颇甚至是谬误。
纯,是纯在它是原汁原味的出使,纯是纯在它的宗本。可以说,中医药是国人生存里的必备,并且又是在环境不断变化里而能适应生存与其自身在发展中的不断完善。俗说:“万变不离其宗。”
而每当人们谈到吸收外来的精华,这也是千古中华医药的不断完善而行充填(比如蔓陀萝、胡椒等等亦是外来物种而为自我据用……)。吸收外来,并非是抛弃自我,然而又有初见他长而从图一时之“新”而放弃了自我的这种与时俱进,实不是俱进,是壮他衰我,而行自我了断。
中医理论的完善,就完善在,无所不容括,而在容括又有自我的独立见树。它即有阴阳也有虚实(出使矛盾客观里无可逾越的对立统一),它即有其肉眼可见(体),又有其非见(气),然而可见与非见又正是自然常规。美
若说培养,只能是遵照它的生存根本,注重生态的放任(步入良性链)。而不是以培养为由而行硬性更易,然而在选优杂交上,总不致于让今天的飞禽去杂交走兽吧!杂交也亦当同本存宗符合自然规律才可。
现在此时此刻,身为中医实不知啥是中医,而在不知下谈“创新”,实践历证证明了,诸如此类实属不沦不类。而这不沦不类也只能满足心理需求,面对客观实际,确如实的解决不了,本该解决的问题……
10
发表于 2007-8-9 08:51:3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培养“纯中医” 陪伴中医向何方?

写得很好。只是你的“哭中医”,给人感觉,中医是快完蛋了,你先哭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1:13 , Processed in 0.06611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