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21|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3-27 11:5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3/21 10:47pm 第 5 次编辑]


一、证的本质
      
证是什么?证是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首先,证是一种状态。状态是什么?状态是过程的部分或片段。过程由若干个状态组成,全部的状态即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机体的生命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由若干个状态构成。这一个个状态,即一个个生命在时间上的部分或片段,即构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而这一个个状态,即是中医证的本质之一。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就是将机体的生命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片段——即状态,以状态为单位,对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时间统摄取空间,以状态统摄结构)。每一个状态包含有当时机体内部全部的生理病理状况,即具备全息性。每一个状态由前一个状态及所有过去的状态发展延续而来,又是下一个及所有以后的状态的萌芽。
      

证的本质之二,在于证描述的状态,指向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既可以是病理的、疾病的,也可以是生理的、健康的。故中医辨证论治,既可以评价机体的疾病状况,也可以评价机体的生理状况。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是与症状、病因相对的。固然生理病理状况与症状、病因密切相关,每一种特定的生理病理状况都有其特定的症状,由特定的病因引发,但生理病理状况与症状、病因还是有区别的。生理病理状况就是生理病理状况,症状就是症状,病因就是病因,彼此是独立的,不是一回事。辨证论治的思路,就是通过对外在症状的分析,去判断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推测引发的原因,预测其发展的趋势。
     


另外,机体在某一时间段(状态)内的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立体的状况。包含有不同层次,有系统器官水平的、有组织细胞水平的、有分子基因水平的;含有不同方面,按中医的分类方法,有主体的结构——五脏六腑,有机体能量供应的系统——气血津液,有沟通机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系统——经络。从病症诊治实际需要出发,我们应当将病症诊治的战略重点放在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水平,而不是机体的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因为直接决定影响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是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状态。而决定影响机体系统器官组织功能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体内体外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机体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状态,细胞分子基因的功能活动状态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全部的因素。
      

西医的病名,包含了病因、外在症状、内在病理状态,是一个以病因为核心,病因症状病理合三为一的统一体。而中医的证,则指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辨证论治的诊治模式,就是将症状、病理、病因分开,并以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和核心。

二、气血阴阳虚证之我见
      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脉细无力,舌淡。
      ——中医:气虚。
      ——西医:机体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低下,ATP生成减少,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低下。
      ——补气药:促进机体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增强,ATP生成增多,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增强。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爪甲色淡,脉细无力,舌淡。
      ——中医:血虚。
      ——西医:血液红细胞质与量不足。
      ——补血药:促进机体红细胞生成。
      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脉细数,舌红少苔。
      ——中医:阴虚。
      ——西医:灭解儿茶酚胺的一类物质不足,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
      ——西医症机: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腺体分泌亢进,久之腺体粘液不足,故口干咽燥;机体新陈代谢加快,故手足心热;神经系统兴奋性高,故心烦乱;白日间由于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对植物神经的紧张性有抑制作用,至下午、夜间对植物神经紧张性的抑制作用减低,而导致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突出,故午后夜间出现潮热盗汗;长时间的代谢亢进,分解大于合成,故形体消瘦。
      ——滋阴药:补充机体内灭解儿茶酚胺一类物质的不足,抑制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单纯阴虚者不可单用或过用温阳药,而使机体新陈代谢愈加亢进)
      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肿胀,舌胖淡,脉沉迟无力。
      ——中医:阳虚。
      ——西医: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和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低下。且以前者为主。
      ——西医症机:内分泌与交感神经功能低下,机体新陈代谢低下,热能不足,故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机体新陈代谢低下,代谢产物减少,故小便清长;内分泌功能低下,对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调节紊乱,故出现夜尿多或尿少。
      ——温阳药:促进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和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增强。若单用或过用温阳药,在促进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增强的同时,有可能使机体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过于亢进,而出现机体新陈代谢活动过于亢进,中医谓之“上火”。故在应用温阳药时,应加用滋阴药予以节制,使得既促进了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功能,又不致于出现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进于亢进。张仲景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在滋阴药的基础上,加用附子、桂枝二味温阳药,即是此道理。同时,从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的组成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补阳者必补阴,而补阴者未必补阳。


三、机体的能量供应系统及与临床病症的关系
      在中医的生理学中,人是一个由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组成的统一体。脏腑是机体的主体结构,气血津液是机体的能量动力,经络则是沟通机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络系统。
      在这个母系统中,囊括了西医的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心理学,并且是按照功能的属性而不是按照形态结构的属性将其组织成一个认识体系。
      参照中医学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西医学可以将人划分为以下若干系统来认识。
      局部: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整体:
      循环系统——心脏
      血液、能量代谢系统(含西医生化学)
      神经系统——脑(含心理学)、脊髓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含西医免疫学)
      周围肢体(包括周围血管、周围神经、周围淋巴管、骨、肌肉、皮肤等)
      在以上各个系统中,关于机体能量供应系统与临床病症之关系,现代医学谈得比较少,故我们来重点关注一下这个系统。
      一、能量供应系统的代谢过程
      (一)机体细胞能量的来源:糖、脂肪酸来自于胃肠的吸收,氧气来自于肺的吸收。
      (二)机体细胞能量的产生:在细胞线粒体中经三羧酸循环而产生。
      (三)机体细胞能量的贮存:以ATP、肌酸磷酸的形式贮存。
      (四)机体细胞能量的利用:转化为机体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二、能量供应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之关系
      (一)机体能量供应系统与血液系统之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伴相生的。机体脏腑组织的能量代谢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血液,通过血液运来了脏腑组织进行能量代谢的必需原料,营养生化物质、氧气等;通过血液带走了能量代谢的产物,水、二氧化碳等。故中医常气血合称,言气常言血,言血常言气,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血液是血液,能量是能量;血液运行是血液运行,能量代谢是能量代谢;血虚是血虚,气虚是气虚,是有区别的。
      (二)机体血液、能量供应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之关系:机体血液、能量供应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脏腑组织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血液、能量供应系统既是其他系统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其功能活动的产物;机体其他系统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血液、能量供应系统,而血液、 能量供应系统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其他系统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始终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三、能量供应系统常见异常及处理
      能量供应系统最常见的异常就是能量代谢低下,ATP生成不足,中医谓之气虚。
      (一)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脉弱。
      (二)病因病机: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便能量耗散;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能量生成缺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能量生成减少,均可导致能量不足。
      (三)症机:由于能量不足,脏腑生理功能减退,故出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大脑能量不足则头晕目眩;植物神经能量不足,不能有效控制汗腺的分泌,故自汗;活动劳累时会消耗更多ATP,故诸症加重;血管平滑肌能量不足,则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细无力。
      (四)转归:
      对呼吸系统:肺组织能量不足,肺通气换气功能减退,出现气短胸闷;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能量不足,防御机能减退,出现易感冒、反复发作上呼吸道感染。
      对消化系统:肠胃平滑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出现消化功能减弱,纳呆、胀气、便溏、泄泻,当能量供应严重不足时,可出现平滑肌张力低下,出现胃下垂、脱肛等。
      对泌尿生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平滑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时,可出现尿失禁、遗精等。
      对循环系统:心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时,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律不齐等;血管平滑肌能量供应不足时,博动乏力,出现低血压、休克、血栓形成。
      对中枢神经系统:脑能量供应不足时,出现头昏、头晕、乃至于晕厥;及健忘、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对免疫系统:免疫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时,则防御、监视功能下降,机体出现易感染,肿瘤发生率增加。
      对周围肢体:周围神经能量不足,而出现肢体麻木;骨、肌肉、皮肤组织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而致修复能力下降,骨折、皮肉损伤不易愈合。
      (五)治疗:促进机体能量代谢——中医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等。
      四、关于机体能量供应系统与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及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系统之关系
      如果把机体的能量供应系统比作是一个火炉的话,交感——儿茶酚胺系统与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系统则是控制这个火炉火候的两个阀门。前者在能量供应的调节上起着主要的、直接的、即时的作用,后者在能量供应的调节上起着次要的、间接的、迟缓的作用,而在机体物质代谢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当二者功能低下时,机体的整个代谢就慢了下来,而表现出阳气虚衰不振的症候,对待这一类的病人,我们可以应用中医温补肾阳的药。在温补肾阳时,为了避免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过于亢进,可以加用滋阴药予以节制。
      当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时,则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功能亢进,ATP生成增多,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增强。但这种亢进是一种虚亢,是以透支机体的生命为代价的。病人表面上表现得很有精神,但这种精神却是不能长久的。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可以用中医的滋阴药来治疗。

四、中医五脏之我见
      

中医之五脏,心肝脾肺肾,不是五个相应的器官,是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所做的概括和分类,是五个子功能系统的概念。
      

其中,“心”是指“心”系统,涵盖了西医的循环系统中的心脏泵血功能和神经系统中的脑意识思维功能,中医用“心”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肝”是指“肝”系统,涵盖了西医神经系统中的情绪过程和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中医用“肝”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脾”是指“脾”系统,涵盖了西医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中医用“脾”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肺”是指“肺”系统,涵盖了西医呼吸系统中的肺通气换气功能,中医用“肺”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肾”是指“肾”系统,涵盖了西医泌尿系统中的肾分泌重吸收功能,和内分泌系统中的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的功能,中医用“肾”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至于西医中的血液系统、体液系统和机体的生化过程,中医用气血津液的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西医循环系统中的周围血管和神经系统中的周围神经,在中医学中被分别从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剥离出来,重新组合在一起,中医谓之“经络”。
      

整个中医的生理学——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是从机体的功能属性出发,将机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归纳、分类而加以进一步研究


五、六淫本质之我见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病因,致病因素,一是指病性,病变的性质。
      

作为病因来理解,六淫应包含有两类性质的致病因素。一类是物理性的,指的是空气的流动(风)、空气的温度(寒、暑、热)、空气的湿度(湿、燥)等。空气的流动、温度、湿度可以引起许多物体,如无机物、有机物等内部发生变化,人的机体也不例外,可引起机体内部固有的生理病理状态发生变化。对于这点,中医认识得很清楚,而现代医学对此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极待加强。
      

六淫作为病因的概念,还含有生物性的致病因素。如引起温热病的“温热”邪气,即暗含细菌、病毒等生物性致病因素。从整体上言,六淫作为致病因素,既包含有物理性的、又包含有生物性的,但应以物理性的致病因素为主。
      

六淫的另一层含义,为病性。在这里,风寒暑湿燥热,可理解为机体出现的六种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这六种机体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中医用风寒暑湿燥热的名词来命名之、概括之、反映之。如“寒”,包含有哪些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呢?可以含机体的畏寒状态、机体新陈代谢不足,热能不足的状态、及肌(骨骼肌、内脏血管平滑肌)痉挛的状态。如“热”,可以含机体发热状态、机体新陈代谢亢进的状态。又比如“风”,也是指机体处于某种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风痹,是指机体关节、肌肉等结缔组织出现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状态;风疹,是指机体皮肤、皮下组织出现一种变态反应的炎性状态,并不是真的有什么所谓的“风”进入了机体;祛“风”、散“风”的药也只是能改变机体的这种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并不是真的把什么所谓的“风”驱出了体外。
     

个人之管见,供大家参考。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06:19: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3>医学哲学</a>转移过来的!
3
发表于 2006-5-14 19:28: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3/27 11:54am 发表的内容:
一、证的本质
      
证是什么?证是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
证是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好象好些。
4
发表于 2007-2-1 16:58: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4/08 06:32am 发表的内容:
d
支持.
5
发表于 2008-7-30 18:16: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中医证侯的本质是患者的(某时段)整体状态。香港李致重、湖南朱文锋和笔者的认识,与楼主是相同的。
     中医的证候与西医的器官病(现代病因病理)没有必然联系,是临床医学的两个不同范畴,笔者从六个方面比较分析〝证与〝病〞的关系,指出:证候不需要现代病因病理来解释,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必然性,只有参考性,如有细菌为病者在辨证基础上,酌情用抗菌(中/西)药。
    由于证的诊断治疗以症狀、体征为依归,是一种相对模糊的临床思维和操作过程,不可能与西医合为一个体系,因而中、西医将长久并立。请阅《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第一部分,见本论坛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栏〈张有和专集〉。
6
发表于 2008-7-30 18:45: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辨证论治"中的证属于疾病概念,疾病不是生理状态,而是病理状态,所以,"证';只能是病理状态而不能是生理状态.尽管正常与不正常,生理与病理不能截然分开,但是,作为理论,学术必须把他们分开.
      朱文峰的理论经不起推敲,他所搞的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对号入座,在临床上不适用.
     香港李致重提出: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具有片面性;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
     楼主讨论的内容太广泛了,涵盖了整个医学,恐怕难成立!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9:08: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8/07/30 07:1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8/07/30 08:1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证侯的本质是患者的(某时段)整体状态。香港李致重、湖南朱文锋和笔者的认识,与楼主是相同的。
     中医的证候与西医的器官病(现代病因病理)没有必然联系,是临床医学的两个不同范畴,笔者从六个方面比较分 ...
“证是患者某时段的整体状态”,基本是能认同的。详细的讲,应当是一种病理状态,更多的是反映机体整体的病理状态,如肾阳虚(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肾阴虚(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也有部分是反映较局部的病理状态,如寒邪犯胃,可能就是由于寒冷的刺激,导致胃平滑肌痉挛,肺热壅盛,可能就是气管、肺部的急性(化脓性倾向的)感染性炎症。
证候与现代病因没有必然联系,个人是同意这个观点的。比方在发热性疾病中,西医的诊治要点在于找出特异性的病原体,予以特异性的治疗,如某细菌、某病毒、或某某微生物,而中医则是先将其划分为伤寒温热病的范畴,再予以六经或三焦或卫气营血辨证,究其实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诸证,与病原体的特异性无关,而与病理过程、病理状态高度相关。
至于证与现代病理亦无关,这是难以认同的。诚如张先生所言,“证的诊断治疗以症狀、体征为依归”,一定的症状与体征,其背后必然有一定的病理学的基础。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9:15: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8/07/30 07:1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8/07/30 07:08pm 发表的内容:
而中医则是先将其划分为伤寒温热病的范畴,再予以六经或三焦或卫气营血辨证,究其实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诸证,与病原体的特异性无关,而与病理过程、病理状态高度相关。
参阅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的《中西医融合是必然的》一帖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313&show=0
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的早期;血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9:29: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8/07/30 07:31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07/30 06:45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讨论的内容太广泛了,涵盖了整个医学,恐怕难成立!
这些是老帖了,起初是分开来发帖讨论的,后来整理合并了一些重新发出来。
另,有些观点也是在不断摸索发展的,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过去的一些老帖子,有些观点显然是不够成熟完善的。这里也要非常感谢论坛的网友,和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高水平同仁们的交流探讨,极大的促进了个人在学术认识上的提高。
10
发表于 2008-7-31 18:15: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证”的概念不弄清,中医总是一头雾水!古代中医的证指的是疾病现象,张仲景的平脉辨证,决不能直译为“辨证论治”,而是分析脉象,辨别疾病现象。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寻找疾病根本,现象为标,现又有本,“标本已得,邪气乃服”。现代中医认为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证是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状态的概括,准确地把握了这个证就可以药到病除。毛主席不是中医,但他的哲学思想完全可以指导中医。他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论治”就是辨别疾病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去治病。虽然,这些坚持这一观点的人已发现难以自圆其说,对‘证’又加了一些限定和补充,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但是并不能符合治病求本这一宗旨,也不符合“透过现象找本质”这一思想方法。显然,“辨证论治”不是正确的治病方法,或缺了“求本”这个关键环节。由于失去了本质的追求,坚持“辨证论治”的中医就像当年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只能随机应变行动,掌握不了主动权。
   中医治病就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解决任何问题都得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概念模糊,判断错误,不会有正确结论。怎么会不误人误病?以乙肝病为例,病本是乙肝病毒,这种病毒破坏肝脏,肝主一身疏泄,可以引起它脏病变,如哮喘,腹胀,腹泻,滑精,带下,淋证等,本脏病则直接出现身黄,胁胀,胁痛等。我们治病求本,通过检测,掌握了其体内病毒指数,运用扶正祛邪方法,扶其正气,祛除病邪,兼顾其他兼证,6副中药即可清除病毒或基本清除病毒。如果按“辨证论治”根本无法治愈此病,不过他们制定一个哄小孩的治愈标准,“症状消失即为治愈”当然他们也能治‘好’乙肝病!就是经不起检测!其它高血压,糖尿病都是一样。
   证是疾病现象,不是本质,只有既了解了疾病现象,又掌握了疾病本质,我们才能谈论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20:14 , Processed in 0.0585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