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四:纵论针灸学及中医学现代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2 01:5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5/08 05:58am 第 2 次编辑]

纵论针灸学及中医学现代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目前,中国人至少有了一套完整的现代针灸学,可以在世人面前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了,并且使中国仍在这个领域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题记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mail: yuan_mat@yahoo.com.cn
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21世纪2000名杰出学者特辑”入选者
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传统医学博士
俄罗斯和乌克兰邀请曾去作交流的针灸专家
中国2003年国家级中医药继教两项目的负责人
中国袁氏现代针灸学的创立人
现代针灸学三部专著的编著者

1. 前言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已有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传统中医学至今已有五千余岁了,仍然健在并也在发展着。时代的发展还导致了近代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有关内容的出现。然而,比较起传统中医学这位老寿翁来说,近代和现代的中医学显得非常的嫩稚和渺小。但是现代历史毕竟是向前发展的,现代中医学必将壮大发达并与人类社会同寿。这样说不仅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确实也具有了当前的可能性。其中的重要依据就是现代针灸学的诞生、成长和兴盛。由于目前世界各国都已接受并推崇已被科学所证实了的针灸疗法,因此现代针灸学必将率先实现中西医结合,并自然而然地促成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另外,鉴于传统的中医学、针灸学、气功学及脉学等均由古代《黄帝内经》的统一的基础理论所兴盛起来的,所以只要沿袭这一具有中国医学特色的发展思路继续研究,针灸学的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促进中医学现代化的进程。这样说来,现代针灸学具有了承上启下、由中到外和从今致远的重大历史作用。当人类社会将来实现了“世界医学大同”之时,现代针灸学及现代中医学也仍会以其特殊的魅力维护民众健康。然而在当前中医学和针灸学的学术领域中,却出现了不进则退却急需扭转的局面。于此,笔者就针灸学及中医学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原因,坦诚地作如下几方面分析,以试图促进早日走出目前的低谷。
2 学科概念问题
2-1 三代中医学的界定
近代以来,中医学术界的许多论争不啻反映了学科概念的混淆问题。自从强大的西医学势力进入中国之后,中医学界内就乱了阵脚。倡导“全盘西化”的极端主张多次使传统中医学面临危境;许多传统中医学的保护者又极力反对“西化”,因而也过于敏感地反对中医学的近代化及现代化。这种状况在近百多年里几番涌动,带来了不少的副作用,甚至当今社会上还尖锐地存在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传统中医学的两大思潮。因此,实事求是地澄清学科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以笔者理解,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包括传统的中医学、针灸学等)在五千年的历史积累中,已有了整套的理论和临床体系,但应随着古代社会的结束(约在1840年前后)而凝结定型了。这是因为古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条件消失了,发展古代医学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也是当代传统医学无重大建树的深刻原因。有一些学者提出要回复“传统解剖学”、“传统生理学”,实际上很不现实也是倒退的。当然,在现代条件下努力应用传统医药学的宝贵经验(科学内核)并发扬光大无疑是极其应该的;积极提倡“传统医学现代化”,即在保持传统精华和框架(外衣、外壳)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手段应用之,肯定是与时俱进的。如邓铁涛教授等最近提出的“光子中医学”就是一范例。
    又如近代医学,大致应包括1840年至1949年之间而形成的,并以结合近代神经学说为主要特征的医学。近代西医学是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的。近代中医学以中西医汇通为特点,如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近代针灸学可以举如朱链氏著的《新针灸学》等新式针灸学为代表。即使现今中外大多数所谓的科学针灸学、神经针灸学和反射针灸学等,无不属于近代针灸学的范畴。它们试图抛弃传统的框架,但又没有充分继承传统精华(如经络学说的科学本质),因而大多是不自觉地应用了针灸学的部分科学内核,故发展和疗效都是十分有限的。
    再如现代医学,大致以1949年至今,并以应用现代神经-体液理论为主要特征的医学。西医学也有一个现代化发展问题。现代中医学目前尚未真正成型。现代针灸学应以1958年我国针刺麻醉首创成功为诞生标志,1971年正式向国内外宣布针麻成功及其现代神经-体液理论研究成果,展现了现代针灸学体系的初步形成。由此现代化的势头,也带动了古代(传统)和近代(新式)针灸学随之向国内外的发展。所谓实验针灸学体现了近代针灸学向现代针灸学的过渡。真正的第三代针灸学应该是自觉应用针灸医学的科学内核,继承传统针灸学精华(应以经络科学本质贯穿针灸学的理论和临床),必须更新传统针灸学的古代框架,用现代概念和术语阐释和丰富针灸学的法则和经验。由此可知,传统针灸学现代化并不等于现代针灸学。另外,遵循《黄帝内经》的发展思路,此举也能大大促进中医学、脉学、气功学的现代化。
2-2三代针灸学的关系问题
正如前述分析,我国当今客观存在着三代针灸学,即古代(传统)针灸学、近代(新式)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三代针灸学可以“老中青”三结合,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并各自以其自身的轨迹发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针灸学及中医学中不管表现形式如何,都应该抓住“脉”及其科学本质这条主线,以此来检验针灸学甚或中医学是否具有中国医学特色,来分辨是否继承了中国传统医学精华,来把握相关的医学现代化研究。
就现象来说目前的问题是:第一、我国对西医的投入和宣传较多,中医相对较少。国家应大力支持中医及针灸的科研,学术界也应努力早出成果。第二、在针灸学中主力宣传传统针灸学,但因学术观点陈旧和内容老化,已在国内外遭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针灸目前的滑坡无不与此相关。第三、近代针灸学较少受到宣传,但其依仗神经学说的发展并已经占领了学术市场。此点在国外更为突出,因为老外们易于接受他们认为更科学的事物。第四、没有主动宣传现代针灸学。学术界不仅忽视了我国近50年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实际成果,而且无意或有意地将现代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对立起来,压抑了前者的正常发展。这也是近些年针灸医学进退维艰的原因之一。
3. 现代化思路问题
3-1 接轨议题
科技现代化是我国战略发展目标之一。近50多年来,在发展中医现代化及针灸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后者主要表现为阻力太大和进展太慢。许多传统医学人士认为谈中医只能在传统中医范围内(例如广泛存在的恋旧情结),甚至有些人心目中还停留在“针灸学(中医学)当然绝对是指传统针灸学(传统中医学)”的陈旧观念阶段。例如国内外许多机构和团体将中医译为“TCM”(近些年才纷纷又改为“CM” ,就是顺应了时势发展)。即使很开明的人士也总是担心在创新传统医学框架的同时将精华部分也给取消了。他们尊重和保留传统医学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前必竟是现代社会!举个例子说,在当代中国人穿古代唐宋装是可以的,穿近代中山服也未尝不可,但必竟以穿西装体恤最为普遍,也最与时代合拍。事实上许多老中医早已主动接轨穿上西装了。歌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笔者认为针灸学及中医学的现代化就应该是这样的境界!许多人也许目前困惑在难于既要保持“中国心”,又要提供一套合身的“洋装”。那末笔者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些已经在本文所论述的和在实际上已经解决的问题中了!
归结而言,振兴中医的内在因素,必须解决谁向谁接轨和怎样接轨的问题。
笔者认为出路既在传统中医学的现代化,又应早日创建现代中医学。其中笔者的思路已总结为以“传统医学为魂、现代医学为形”。经络科学本质的论证和揭示给振兴中医带来了现实的道路,实践的范例已显现于现代针灸学的兴盛。在这种基础上,笔者非常同意要求外国向中华医学接轨的主张,而且也可能使他们能主动向中国接轨和学习。如果没有这种基础,许多外国人也了解和赞赏中华医学的高深和实效,可是那些“阴阳”、“虚实”、 “气血” 、“经络”等常用概念连老师们都闪烁其辞,又如何教学生们心悦诚服?又如何硬要老外们脱西装穿唐宋装?如果非要依据古代概念照本宣科,那末不笨的外国人回家后就搞他们自己的一套了,例如目前英国的西医针灸就以神经学说为指导了。如此,我们的中华医学是否又显落后了?如果哪一天外国人宣布已搞清了上述概念的科学本质(早年朝鲜就冒了一下---那当然是一个闹剧),那当代的中华民族脸上还有光彩吗?与其到时被动地向外国接轨,倒不如当前加大现代化的力度!笔者认为提“双向接轨”或“互动接轨”的思路可能要妥当一些。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近50多年的科研,不仅在传统针灸学和新式针灸学方面,就是在现代针灸学方面中国也走在了世界前头!至于详细内容,请参见文后第7专题。
3-2 国内外研究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眼观全球的针灸发展,作为邻国的日本早在公元6世纪就接受了我国的传统针灸学。但随着明治维新的兴起,日本近代从科学的角度开拓针灸并已形成主流。他们在电针应用及良导络(与交感神经相关)等方面屡有成功,机理研究也很深入,说明其取得突破并形成对我国的压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再如俄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我国学习针灸后,即以反射疗法为中心,这种近代针灸学也能在临床应用无虞。即使在70年代才在西方大量开展的针灸疗法,如英国已基本脱离了传统针灸学的轨道,使其所谓科学针灸学独立成气候,在目前的中医立法中还有排斥中医针灸的举动。尽管针灸界有些人在盲目指责外国人不懂“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可是人家在应用现代科技指导针灸疗法中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我们还能固步自封么?
       与此同时再看看国内针灸学的发展。成就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处于针灸发展的低谷,这也是大家所公开承认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朱链氏所著《新针灸学》问世。该书着重于以前苏联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的概念和规律来总结针灸疗法,因此曾经大有市场特别在国外是如此。但身在经络的故乡而在针灸学中不以经络为重,该书又引起了学术界的反对。后来大谈经络了,高精尖仪器设备一轰而上,最后还是得到了一个经络是“千古之谜”的结论。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局面还要持续多久?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传统针灸学现代化或创建现代针灸学方面,未能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是未能明确中国医学特色。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国内与国外对经络科学本质的研究思路相同点是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即以当前形成主流的躯体性神经观点和规律为研究基础;国内与国外研究的不同点是各自都走了一个极端:国内过分强调了经络的现象研究(如循经感传现象),国外过于简单地对待经络,甚至否定经络实体的存在(如认为仅是神经,肌肉,骨骼等的功能)。充分认识一个误区和两个极端的危害,深刻反思以往几十年的艰难历程,则是针灸现代化及中医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思想观念和研究思路转变了,再来阅读本文提出的其他问题,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4.中国医学特色问题
中国医学特色是一个带根本性的,也就是“中医之心”的大问题,但未必是许多人都已明白了的。而且人们往往误解为中医学是“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学术中人多半自豪于中医学的两个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治”。但为什么有这两个特点?它们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通过笔者30多年的不懈研究,参阅了古今中外大量文献,逐渐省悟到了中国医学特色就是中华医学独到的经络系统,以及能合理地反映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1]
一般认为,有关经络系统的知识和应用在我国已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例如在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经脉》帛书文字中,就已记载了以“脉”为实体的经络系统的知识和应用。后来在《黄帝内经》中以“脉”“经脉”“络脉”为核心,得到了既深刻又系统的发挥。其深刻性在于古代医家早就从“脉”或“络”(目前学术界已公认了两者主要是指血管)中,体会到了在“脉”或“络”上或其周围(当时就知有可见和尚不可见的两种),甚至在体腔内(当时就已观察到了)的被称为“卫”或“卫气”及“系”或“细筋”的重要物质和它的功能属性。其系统性在于古代医家又以经络学说为主线,在汉晋的数百年间一“脉”相承地发展了中医学、脉学、针灸学、气功学等。根据笔者以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的论证和揭示,其中主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由这种复合结构和它的生理病理属性,就表现出了人们常说的经络本质![2]因此可以说,在研究中华医学中如果没有抓住“脉”,就失去了中国医学特色;如果没有抓住交感性神经,则就失去了中国医学特色中的精华!
现代的研究资料进一步说明了,由经络的生理病理属性构成了中医学的许多特点,甚至还在“经穴-脏腑相关”,“天人相应”,病邪循经传变等方面使针灸学及中医学都有了独到的经验。所以,解析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在针灸学及中医学中的本质作用,或者正确认识经络本质所反映的初级神经系统的特性,则是认识和发挥中国医学特色的关键所在。笔者抓住了这个关键,成功地论证和阐释了经络本质[2],从而一“脉”相承地总结出了现代针灸学的原理和规律[3],并科学和创新地应用于当今临床实践[4],又还创建了更先进的脑型耳穴系统[5]。另外,由于针灸学与中医学在理论方面的同源性和统一性,所以可以说在解决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构架和临床模式方面也应该是为时不远了。
        相对而言,文献资料表明西方医学特色应该是他们也在两千多年前开始的,却以他们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躯体性神经和大脑为重点的研究。其中过程由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及英国、俄国等国际性研究逐渐完善,再加上结合近代科技进步所形成。这种偏重于高级神经系统的研究,已经主导了当今世界的医学潮流,甚至误导了我国对经络本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国家攻关队伍至今仍以躯体性神经的角度去研究循经感传及经络本质[6]。进一步说,在西方医学中尽管也有诸如英国谢灵顿和俄国贝柯夫等人对低级神经系统(如交感神经系统)的研究著述,但他们未能象中医经络学说这样的深刻总结和广泛应用。因此,在避免用高级神经系统的概念和内容去研究初级神经的同时,我国在发展以经络系统为代表的初级神经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潜力,应该是而且已经是大有可为的。另一方面,鉴于问题的显明性及国外的研究动向,时不我待,这也可能是我国振兴中医的最后的发展契机了!
5. 针灸医学的内核问题
   临床千百年的实践证明,针灸在古今中外都能够产生良好的疗效。由此表明在质的方面,针灸与各种理论阐释和针灸器具都关系不大。这其中就是针灸医学的科学内核起到了实质作用。笔者认为,两千多年前传统针灸学高明地表达了:“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灵枢》)。而今,现代针灸学破译为现代概念并归纳如下:针灸刺激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主要是通过脉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籍以提高机体的平衡调节能力和免疫能力。为此,笔者通过一千多篇文献资料,已经论证和揭示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包括传入和传出的神经纤维)复合结构是最能体现经络的外周物质基础,具有血管-神经复合结构的下丘脑是经络的中枢物质基础。正是因为这个包括经络本质及其属性在内的科学内核,所以针灸疗法放之四海而皆效。能够揭示针灸医学这个内核,应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硕果之一。
深入地说,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应该是一种已知结构,有已知功能但也有未知功能在其中。一方面“脉”“经脉”“络脉”所体现的复合结构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灵枢》中已说:“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冲利矣”,“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另一方面“脉”“经脉”“络脉”所包含的交感性神经(应包括外周神经和其中枢---下丘脑)部分在感受外部变化或剌激、从外向内或从内向外地传递信息、调控全身性适应性变化等等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灵枢》中说: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等等。
此处也有必要重申,交感性神经的生理学概念应该包括作为传出神经的交感神经和与它相应的内脏性传入神经两者。而后者甚至往往被许多西医人士遗忘了。又就神经性质而言,交感性神经属内脏性(植物性)神经系统,但却在体表(如小血管壁和汗腺)广泛分布;就神经进化而论,交感性神经是比躯体性神经低级的神经结构,其中枢下丘脑亦比大脑皮层古旧。事实上,经络的初级属性可以追溯到具有初级血管-神经结构的环节动物(如蚯蚓),在人类还存在交感神经链并起着重要作用就是明证。由此也就合理说明了经脉络脉所具有的广泛分布特性和属于低级神经结构的特性。
上述这些科学基础知识和认识,对于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阐释针灸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非常有用。例如笔者已经合理地在如下专题:经络概念剖析和与血管及其神经的关系中[7],在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的新认识和新应用中[8],在血管及其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中[9],在总结经络科学本质与针灸诊疗规律及原理中[10]等等都有了成功的说明。所以说现代针灸学的崛起事实已经表明,在充分继承传统针灸学科学内核或精华的前提下,摒弃传统针灸学的虚玄外壳,在当代必须做到而且是已经做到了。当然,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还需要众多的传统针灸人士乐于“和平共处”甚或“忍痛割爱”才行。中国人喜欢了,国外的针灸界人士也乐于欢迎和前来接轨了。
(转下)
2
发表于 2006-3-13 18:34:15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四:纵论针灸学及中医学现代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

下面引用由yuanqilun2006/03/11 05:57pm 发表的内容:
如邓铁涛教授等最近提出的“光子中医学”就是一范例。
“光子中医学”是怎样的中医学?邓老是坚持传统中医的,也会与时俱进,提出一个如此时髦的、有着漂亮外衣的“新中医”概念?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05:46:45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四:纵论针灸学及中医学现代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

2005年5月10-12日,主题为“中西医结合发展与现代科技交叉”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53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会议聘请刘颂豪院士,邓铁涛教授,
中医是中国的特有医学,如果中国的中医不能在中医药方面不断前进,而西医学则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提高。一个胳膊不断强大,一个胳膊不断萎缩,那么中西医结合之路还能走多远呢?西学中的同志也必须在临床中尽量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根据其专长,或药或医,必须深入钻研中医这个伟大宝库,才能把宝不断地挖出来并加以整理提高。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千万不能以西医的思维去改造中医,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不要认定凡与西医不符的就不科学。要虚心学习中医,要“求异存同”去进行中医药之研究,而不是“研究中医”、批判中医。为了中西医结合得更好,我们的医学应与多学科相结合。刘颂豪院士和我们尝试让中医与光子相结合,进行建设“光子中医学”学科的尝试。学科交叉将使既古老又青春的中医药学更能发出21世纪的光辉,应该说多学科交叉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4
发表于 2006-5-8 08:42:37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四:纵论针灸学及中医学现代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

yuanqilun先生的[[[ 纵论针灸学及中医学现代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太好了,我虽然对针灸了解不多,但先生实事求是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让我钦佩.  
5
发表于 2006-5-8 09:06:06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四:纵论针灸学及中医学现代化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


   yuanqilun先生说:如邓铁涛教授等最近提出的“光子中医学”就是一范例。荒城之月提出疑问:“光子中医学”是怎样的中医学?邓老是坚持传统中医的,也会与时俱进,提出一个如此时髦的、有着漂亮外衣的“新中医”概念?
  我以为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从《黄帝内经》到急待抢救的灸法,无一不是“光”的理论和实践的翻版。
  几天前,有人在针灸经络栏报道6次治疗好宫外孕,却也有中医专家单从临床出发提出异议。多少年前,周总理希望林巧稚向中医学习的正在这方面。既然反对无休止的外科手术,为什么舍己之长,急功近利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4 06:38 , Processed in 0.1296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