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2|回复: 3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脉和穴位的分与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29 11:4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脉和穴位也是处于分分合合的状态。如果不是仔细研究经脉和穴位的话就很难发现这个问题。下面让我详述以上的问题。
一、经脉的分与合
1、医经派研究经脉的成果
经脉在古代主要是医经流派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过研究。研究的最终结果就是把经脉环分成十四条经脉,左右十四经合计共有二十八脉。这是在商朝末年的事了。
2、汉朝时期合并了任督经脉
在汉朝时期,御医们受象雄医学流派的影响把左右任督经脉给合并了。合并后的任督经脉适合按摩、艾灸、气功、膏药等方法,但是对于使用毫针就不适合了。因为左右任督经脉间距在一分~一寸之间波动。很明显任督经脉的左右合并不适合以毫针为主的现代中医。
3、经脉环的分股
经脉环上有分支也有分股。经脉的分股有长分股、中分股和小分股。小分股在手足,中分股在前臂和小腿。中小分股不具备独立的经脉特征。但是长分股却具有明显的经脉的特征。所谓的经脉的特征有:独立的循行线、连接不同的脏腑器官、独立的固有频率、所属的归经穴位(可以有单独的交会穴,不可以共用几个连续的穴位)。
长分股有肾经、膀胱经和胆经。因为长分股是并行结构,所以在计算经脉环长度和循行时间时只能按一股计算。但是在病理、诊断和治疗的时候却需要分开另算,否则诊断不精,疗效减半。
因此经脉的数量应当从十四经增加到十七经。左右二十八脉改成三十四脉。
二、穴位的分与合
我们现代的穴位国际标准是转抄自古医书。其中有很多穴位是复合穴位。所谓复合穴位就是指几个不同经脉上的分穴,因为距离较近而合成一个穴位。这些分穴之间的距离在2~10mm之间。在古代以按摩、艾灸等较大范围治疗的情况下是很难区分的。不得已就被合并成一个复合穴位了。可是在使用毫针的时候就需要分开治疗,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很遗憾即便是穴位国际标准也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个需要分开的情况是任督穴位。任督经脉在分开左右以后,穴位也必须分开。这是两组定位错误的穴位。
在古代复合穴位被当作交会穴处理。实际上这些交会穴是较大范围治疗时的等同交会穴。分开以后就各回各家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25-1-29 11:58:38 | 只看该作者
有些穴位的名称中体现了复合穴位的不同经脉(包括分股、分支)情况。例如:
1、带有冲字的穴位。如太冲、冲阳、少冲、中冲等。冲指人站在河水中,水流从两侧流过。
2、带有兑字的穴位。如兑端穴提示上唇线与人中沟边线的交会点,左右各一。
3、带有筑字的穴位。如筑宾穴提示有三条经脉接近(脾经、肾经前后线)。
4、带有数字的穴位。如三阴交穴提示有三条经脉接近(肝经、脾经和肾经前线的近似交会)。
以上情况说明商朝末年就已经发现了复合穴位的情况。
3
 楼主| 发表于 2025-1-29 14:06:03 | 只看该作者
所有的井穴都是复合穴位。井穴的经脉如井字,两条竖指有两条相表里的经脉。两横之一指两条表里经之间有一条连接分支;另一条连接表里经脉的分支在指(趾)侧端。不过在历史中出了一点变故。肾经的井穴应当在小趾内侧趾甲角旁被改为涌泉了;心包经的井穴应当在中指和无名指两侧指甲角旁被改为中指尖了。涌泉穴还可以算肾经;中指尖就归为心经了,毕竟是十指尖都是连心经的。因此是否要回归原位?
4
 楼主| 发表于 2025-1-30 00:10:23 | 只看该作者
在《灵枢经脉》中介绍了部分分股的情况:
1)膀胱经的大部分长分股(背部和大腿部)。
2)胃经的中分股和短分股(小腿和足部)。
3)肺经的短分股(手部)。
4)胆经的分股(足部)。
5)心包经的分股(手部)。
依据以上内容和经脉感传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1)表里经脉在指或趾侧端交接。
2)每一个指或趾的两侧都有表里经脉分布。
3)表里经脉在手足的分股数量不等。单一的有:肾经前线、肾经后线、膀胱经小趾内侧线、膀胱经小趾外侧线、胆经前线、胆经后线;双经脉分股的有:心经、小肠经、肝经;四经脉分股的有:肺经、大肠经、心包经、三焦经;六经脉分股的有:脾经和胃经。
4)没有分股的经脉有:任脉和督脉。
5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06:31:37 | 只看该作者
一侧的小周天路径。以往的小周天是两侧任督经脉同时运行的。那么能否只运行一侧的小周天呢?以下就是我运行的一侧小周天线路:1)从一侧的兑端穴起始。2)感传沿同侧的人中沟边线上行。3)感传沿鼻中隔外下缘到鼻尖外侧约5mm出的素髎穴。4)感传沿鼻梁中线外侧约3~5mm到内眼角中点旁约3mm。5)感传沿头中线旁3~5mm绕过头顶到寰椎。6)感传沿颈椎棘突连线旁5~10mm下行到第七颈椎棘突下。7)感传沿胸椎和腰椎棘突连线旁半寸下行到骶椎。8)感传沿骶椎中线旁骶后孔连线下行到尾椎上缘。9)感传沿尾椎中线旁10~5mm下行到肛门前缘。10)感传进入同侧盆腔中。11)感传沿小腹壁内侧向外、向上、向内、向下做弧形流动到脐下2寸左右。12)感传沿小腹中线旁8~10mm下行到外阴上缘。13)感传沿外阴中线旁5mm通过外阴。14)感传沿外阴与肛门之间的中线旁5~3mm到肛门前缘与任脉连接。15)感传从肛门前缘中点旁3mm前行。16)感传在前阴与肛门连线旁3mm行走。17)感传在前阴中线旁3mm过前阴。18)感传沿小腹中线旁3~5mm上行到脐下缘。19)感传沿脐内侧缘绕过脐。20)感传沿胸腹中线旁3~5mm上行到胸骨上窝内侧缘。21)感传沿颈中线旁3~5mm上行。22)感传沿下颌中线旁3~5mm到下唇下线。23)感传沿下唇下线经唇角和上唇上线到兑端穴。
6
发表于 2025-2-2 10:25:58 | 只看该作者
合,对接,只要有一定的理科知识就会懂,经典的合与现代名词术语的分合不同。

点评

甲骨文的合就是把一碗饭和一碗菜扣在一起。好像现代的民工吃饭也是这样。只不过碗改成了泡沫塑料饭盒。  发表于 2025-2-3 04:09
7
发表于 2025-2-2 10:28:48 | 只看该作者
在汉朝时期,御医们受象雄医学流派的影响把左右任督经脉给合并了。以象取之就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点评

早期的任指把六寸竹管劈开用作信物。督指把龟的四肢和头尾砍掉,剩下龟体和双棘突连线的龟背甲。在西藏有一个寺庙有一块石碑记载了汉朝御医与喇嘛探讨医学的记录。而象雄大藏经就有任督经脉图(中线)。  发表于 2025-2-3 04:17
8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09:53:40 | 只看该作者
臑俞穴位于腋后线直上,肩胛冈下缘。但是这里并不是平直的肩胛冈下缘,实际上对应的是肩胛骨肩峰下角。验证一下这个点既没有凹坑也不敏感,显然这里并没有穴位。但是在肩峰下角的内上方半寸处有一个凹坑和敏感点(通胆经后线),在肩峰下角外上方半寸处有一个凹坑和敏感点(通小肠经)。因此臑俞穴可以分成两个分穴。一个是胆经后线的内臑俞穴;一个是小肠经的外臑俞穴。在临床中,肩后部疼痛的病人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仔细检查就可以发现有三种情况:1)内臑俞穴痛;2)外臑俞穴痛;3)内、外臑俞穴皆痛。如果我们从小肠经治疗可以有一半的疗效(非臑俞穴)。如果我们取肩峰下角下缘治疗就基本无效。如果我们选用内臑俞穴或外臑俞穴治疗就只能有一半的疗效。但是如果我们选用啊氏穴(压痛点)下针就可以直接见效,只不过在理论上就不能用经脉解释了。贴膏药、按摩和艾灸条等疗法不必分开。
9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11:07:14 | 只看该作者
头维穴的四个分穴。头维穴的归经是胃经。可是在头维穴外上方1cm范围还有三个分穴:1)大肠经的上头维穴在头维穴上方8mm;2)胆经后线的外头维穴在头维穴的外后方8mm;3)胆经前线的外上头维穴在头维穴外上方10mm。如果艾灸或指压按摩的话这四个穴位是很难区分的。只有在使用毫针时才需要做详细的分穴处理。精确的定位是在发际角处是上头维穴。事是这么回事,怎么做是国家针灸学会的事情。我改变不了什么,只能提出来给他们做参考。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2-4 00:34:39 | 只看该作者
手足分股导致的新井穴。以往的井穴只有十二个,其中心包经和肾经的井穴定位错误,故只有十条经脉的井穴正确无误。依据逻辑推理和经脉感传研究得出新的结论:每一个手指和足趾两侧都有成对的表里经脉(分股)。对应的经脉(分股)就有4X20=80条。同理对应的井穴(分穴)也具有80个。复合的井穴有40个。另外任督经脉在会阴穴也具有井穴的特点。故井穴还应当增加四个分穴或两个复合穴位。因此井穴(分穴)有84个或井穴(复合穴位)有42个。在治疗扁桃体炎时我们使用少商穴和商阳穴。二穴的作用是等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8 16:11 , Processed in 0.0555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