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草木沉香 于 2024-8-19 15:49 编辑
欲振兴中医,必须改革中医教育,让四大经典进入大学课堂
黑水中医针灸学派创始人,中医针灸博士刘万成教授
(刘先生的文章特别长,我从中节选部分分享大家。)
忆往昔名医辈出,看眼前名医不少,可治病效果则泛善可陈。更不能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学中医专业的中医师包括内科、妇科、儿科医生不会针灸。学针灸专业的只会针炙,不会开药方。简直是不可思议。自有中医以来,几千年的历史证明,针、灸,药是不能分开的。众所周知,《素问》、《灵枢》合而为《内经》,共有162篇,我初步粗略统计一下,其中120多篇都有针灸的内容,约占全书内容的80%还多。足以说明针灸在《内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开篇就说:“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先立针经。”这里针在先,勿用毒药。必竟“是药三分毒”。因而先用针。不是说草药不可用,而是针灸在先,草药在后。
临床上中医治病,尽量少用草药,非必要时而尽量不用。但必须要用草药时,就一定要用。《素向》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说”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发痒,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从经文中可以看出,做为一名中医师,确实是不容易,至少要掌握针、灸、按、药等技术。也至少一针二灸三中药,这是必备的,否则何以应对各种病人呢?现在是会针不会药的,会药不会针灸,当然是中医师自身的问题,从业不专,一知半解,不求精进,竟然有的所谓专家,博士也是如此。
近几十年来,中医教育由三年制已增至五年制,可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浅薄,临床水平也越来越低。设置的课程多达四十多门,几近50门课,但有用的课程究竟占了多少,四大经典安排了多少课时?实在是少的可怜。楼高地基深,根深树叶茂。四大经典是中医的根,扎根不深,叶岂能茂?不学好四大经典,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更谈不上名医了。
古代中医传承多以师徒形式,且不乏名医之路。隋唐时期设太医署,学制根据不同专科分别是4年。5年和7年。基础课是《素向》、《神农本草经》、脉经及《甲乙经》等。北宋时期设太医署后改太医局,也非常重视基础医学教育。所设置的课程是《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诸病原侯论》,《太平圣惠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伤寒论》及《针灸甲乙经》等课程。
明·王伦认为《内经》是中医学之渊薮,张仲景、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吴瑭等人,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各有发挥,因此学医必须先钻研《内经》,然后再取各家之长,才能掌握医学之真谛。综上所述,我强烈建议把(《伏羲八卦》《易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难经》这四大经典合理的纳入中医药大学的基础课。使学生研读,然后精选仲景、李杲、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钱乙、武之望、叶桂、吴瑭、孙思邈、皇甫谧窦、默等历代名医之长。正本回源,振兴中医大业,中医万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