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中医疾病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改善体质可以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可以阻止亚健康的发展。体质对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易罹性。在某教授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中可以说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话。但对于什么是中医的疾病却一直没有谈清楚。谈也谈的很少。在他看来中医学对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谈清楚。所以他才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98页)说:“通过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评定,可以将人群中健康人与可疑患病或患病的人区别开来,即正常体质者为筛检阴性,病理体质者为筛检阳性。以后应用更完善的诊断方法区分可疑患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和真正的病人。”也就是说中医现在的诊断方法并不完善,还无法区分可疑患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和真正的病人。中医的诊断方法不完善,完善的诊断方法又还没有出来,什么是疾病实在是无从谈起了,所以少谈为妙。然而某教授体质学的目地是要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是要为临床服务的,不谈病是肯定不行的。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44页)中说:“发病即疾病的发生,是疾病的起始阶段,标志着人体从健康状态进入病理状态”。同书在(246页)说:“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应为‘阴平阳秘’。这种平衡状态是动态的、相对的,它随时可以因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干扰而被破坏,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的生理平衡被破坏,导致紊乱失调。”正如某教授所论述的,中医的疾病有两个非常明显的标准,一是正常人的体内出现了病理现象;一是正常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出现了紊乱失调。我们再补充一点,就是正常机体内有了病理产物的滞留。以上的三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标准。当我们用这三个标准去衡量某教授人分九种的体质分类标准时,我们就会发现,九个标准中除去平和质,其它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都是中医的病证和证候。某教授也称它们是病理体质、病理表现。但某教授坚持说,他们是人体固有的生理特质,不是疾病,这样不就是自相矛盾了吗!所以再深一步是无法谈的。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52页)中说:“个体之所以存在这种对某些疾病的亲和性和差异性归根结底是由于体质的差异。这种易患性不一定都表现出临床症状,只有当这种易患性达到一定的阈值,也就是发病所需最低界限时即可发病,表现出临床症状。当然这种易患性、倾向性是由于机体的体质本身存在着生理范围内的阴阳寒热的偏向(盛衰),机体内的这种偏向就决定了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亲和性、耐受性不同。”这段论述从字面上看我们是同意的。我们在《我的体质分类观》一文中有详细的表述。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它有一个生理活动的阈值,因此,阴阳气血在生理阈值范围内,可以有一定的偏颇,这就是我们说的偏阳虚、偏阴虚、偏气虚、偏血虚的体质类型。这种偏颇的存在导致了机体对某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易罹性,从而容易产生某些疾病。但这种偏颇体质并没有到了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病理产物产生与滞留的病理程度。所以它完全是生理性的。某教授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他自己也承认是病理体质,是病理表现。和我们说的生理偏颇体质完全是两回事。它们是中医的病证和证候。某教授的论述和他对体质学的实际操作是完全相反的。 由于某教授要谈的疾病,必须把他的八种病理体质排除在外,而要谈中医的疾病必然要牵涉到对中医疾病的认识,就必然与他的体质理论相冲突,所以还是少谈为妙。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97页)中说:“痰湿质易感湿邪,易患痰湿为邪的疾病,如眩晕、胸痹、痰饮等。因此,对具有偏颇体质而未发病的人群,应该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对人群的侵袭。积极改善偏颇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如痰湿体质者以痰湿内留为特征,在饮食上宜清淡,选择一些有化湿健脾功能的食物,如蔬菜、水产类食物等,忌肥甘厚腻。平时应注意体育锻炼。在临床用药上,宜健脾芳化,忌阴柔黏滞,当时值长夏雨季,痰湿质者易出现精神困顿,神疲不振,甚至胸脘痞闷、纳呆厌食、汗出不彻,这是在外界潮湿环境的诱发下,痰湿质由量变到质变表现为痰湿证。”这是某教授在书中对痰湿质与痰湿证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明确的一次表述。痰湿质不是病证而是体质类型。痰湿证才是病证。痰湿质到痰湿证,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什么明显的标志,我们应该如何来操作它,掌握它,某教授没有告诉我们。痰湿证作为中医的一个病证一个证候,与他的痰湿体质究竟区别在那里,这是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某教授的痰湿质就是痰湿病证,和后来的痰湿证只是轻重的不同而已。从某教授上面的论述看来,痰湿质本身就必须是大腹便便,痰湿病证还要在此基础上来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痰湿病证必须是胖子是无疑的了。而在中医学里,胖子并不是痰湿病证的必备条件。 我们必须统一到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上来,我们必须以有无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来判定机体是否有病。如果违背了中医的这一原则,不管什么学术,都不可能成为中医学的分支。正如某教授所指出的:“关于学术属性的界定:中医体质研究是在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的,任何偏离中医理论提导的体质研究,不属于中医体质学的范畴。”某教授可否反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