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222、223、224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10 20:0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二。[222]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十三。[223]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评按:这两条与221条应该是一段,被错标为三条了。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与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证都不太对应!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评按:“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是个白虎汤证,“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讲得很好。但是,将猪苓汤证与白虎汤证放在一起进行区别,似乎没有多大意义!
    这里连续四个条文都有些问题,应该是王叔和即兴总结的条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20:14:46 | 只看该作者
B站《夜读伤寒》!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二十二条 原文: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
释义:(陽明热盛伤津的证治。)      
如果误下后热盛津伤,出现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主治用白虎加人参汤。   
本条是承上条论述热邪由上焦胸膈入于中焦的证治。热邪人于中焦,伤及胃中津液,则出现口干舌燥,渴欲饮水的证候。当治以白虎加入参汤。用白虎汤以清热,加入参以生津止渴,使邪热清、津液复,而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等证则自愈。
辨证论治: 主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成因:里热亢盛,津气两伤。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参)。
己亥年八月十七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二十三条 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释义:(陽明津伤、水热结于下焦的证治。)      
如果误下后出现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畅的,属陰伤有热、水热互结于下焦,主治用猪苓汤。      
本症与白虎加人参汤症颇相近似,论中并举于此,寓有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二症均有发热,渴欲饮水。但一是大渴大汗,小便通利,纯属热盛津伤,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一是小便不利,而无大汗出,不但热邪伤陰,而且兼有水气,所以用猪苓汤滋陰清热利水。   
本条承前两条,进一步论述陽明病误下津伤、热与水结于下焦的证治。   陽明热证误下之后,徒伤正气和津液,而热邪不除,反随之深入下焦,与水液相结,出现陰液损伤与水热互结的证候。热为陽邪,气腾于外,则见脉浮发热。误下后津液损伤,复因热与水蓄,津不上承,则见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气化不行,三焦水道不畅,则见小便不利。   
此证津伤与水停互见,似乎矛盾,但深入分析,则其理可明。水液若正常运行,则能为人体所用,此为生理之津液。若不正常运行,则不能为人体所用,则为病理之水饮。异常之水饮停蓄愈多,则正常之津液愈少。本证因热误下,三焦水道不畅,故津伤与水停可以并见。治用猪苓汤,以清热、益陰、利水。冀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则诸证可除。   
猪苓汤中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茯苓兼以安神定志;滑石清热利水,导热下行;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味厚而甘,以滋补真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益陰、利水之功。   
下焦蓄水的病变主要在于肾和膀胱。其中因肾陽虚寒、不能温陽化水而致水饮泛滥,宜用真武汤温陽驱寒以镇水;因太陽膀胱气化不利而蓄水,当与五苓散助气化、利水邪以行津液;今因热盛陰伤,水热互结于下焦,则需要用猪苓汤清热益陰以利水。三者虽然都属下焦蓄水,但却有陰陽、表里、寒热的不同,临证须作鉴别。
辨证论治: 主症: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成因:陰伤有热,水气不利。
治法:清热滋陰利水。
方药: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己亥年八月十八

《伤寒杂病论》――第二百二十四条 原文: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释义:(猪苓汤禁例。)      
陽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属汗多津伤、胃津不足的口渴,不能用猪苓汤治疗。因为猪苓汤能够通利病人小便,而进一步损伤津液。      
猪苓汤症的口渴,虽说有陰虚里热的一面,但主要原因还是水气不化,津液不能上布,所以用猪苓汤,水汽一行则口渴自止。如果口渴是因为津伤太甚,猪苓汤则不可用。本条指出猪苓汤的作用是利小便,因而汗多胃燥的口渴禁用,这对于正确掌握猪苓汤的运用,是有参考意义的。    
陽明病里热亢盛,蒸迫津液外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耗液,而且促使“胃中燥”更甚。燥热扰胃,化源不足,无以滋荣,故“汗出多而渴”,小便短少。此证应与白虎加入参汤清热生津,配合少量频饮水浆以调养,待其热除津充,则口渴自然消失,小便自行通利。不可用“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以免重伤津液。因猪苓汤毕竟是利水之剂,方中虽有阿胶滋陰,但利水渗湿药居多,利小便作用更强,是以渗利水湿为主、益陰清热为辅。陽明燥热津伤证误用之,不仅不能养陰生津,反而更伤津液,愈增其燥,所以“不可与猪苓汤”,因“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本证口渴缘于燥热汗多,其所饮之水,旋即为热邪所消,复为汗液所泄,仅属燥热津伤,并无水停,故燥热亢盛为本条主要病机。   
猪苓汤证虽然也有口渴、小便不利,但一般无汗,或汗出甚少,是水液停蓄,与热互结,不能顺利排出所致,并非膀胱中没有小便。盖无汗则水液无法从体表汗腺排出体外;小便不利则水液又无下行之路,故水液停蓄于下焦。   
以上二者,病机不同,临证须作区别。
己亥年八月十九

3
发表于 2021-12-11 07:10:02 | 只看该作者
     222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解读】
白虎加人参汤与白虎汤的主证大体相同,只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津液亏损比较严重,二者鉴别的要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比白虎汤证的“汗”“渴”更剧烈;或者无大汗、大热而以渴饮为主诉;具有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但是脉虽然洪大反无滑数,或者脉象无力,或虚数;具有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但是年老体弱气,血阴液亏虚。凡符合上述任何一条,都宜用白虎加人参汤,而白虎汤则显不妥。
白虎汤证的病理学基础是高烧、大量出汗,引起机体失水失盐,所以出现极度口渴、烦躁;白虎加人参汤证津液亏损比较严重,比白虎汤证的“汗”“渴”更剧烈 ,脉象无力,或虚数,将近进入休克状态。白虎汤是一个不发汗的解热剂,热退后,水、电解质紊乱会自动调整;白虎加人参汤除了具有白虎汤的作用外,人参起到防止休克的发生,全身调整的作用。白虎加人参汤证与高热伴休克代偿期是一个证态;白虎汤证与高热伴轻度失水失盐是一个证态。
4
发表于 2021-12-11 07:11:13 | 只看该作者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24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解读】
22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是阳明经腑同病的临床表现。阳明经证就是白虎汤证;阳明腑证就是承气汤证。所以使用发汗及温针治疗都是错误的,单纯使用下法(若下之)会引起如下变证:①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③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阳明经腑同病,单纯使用下法,阳明腑证已去,或者去之未净,则遗留下的就是阳明经证即白虎汤证,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都可以是高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只是病变部位的侧重点不同。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一组临床表现也是五苓散的适应症,五苓散证侧重于表邪未净,病程较短的状态,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早期;猪苓汤证侧重于表邪已净,多见于外感热病的后期,多伴有浮肿。高渗性缺水与五苓散证是一个证态。服用五苓散,可以使水液在体内重新分配,把消化道内的水液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补充血容量的目的。当低血容量状态得到纠正后,尿量自然增加。猪苓汤的利尿作用 比较强,调整水电解质紊乱的能力比较差,不适宜于低血容量状态。所以224条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汗出多而渴者”正是高渗性缺水低血容量状态,是五苓散的适应症。
【现代研究】
(1)猪苓汤的利尿作用    通过对猪苓汤、五苓散、柴苓汤利尿作用的研究,发现中药也具有与西药同样或更强的利尿作用,特别是猪苓汤的利尿作用显著,而且猪苓汤的利尿作用以不破坏水、盐平衡为特点,对于人体在利尿的同时有保钾作用,并能改善代谢性酸中毒。猪苓汤在水滞状态时服用有利尿作用。
(2)猪苓汤具有排除泌尿道结石的作用。
(3)猪苓汤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蓄积于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具有增加其从尿中排泄的作用。猪苓汤中的阿胶含非必需氨基酸为主,故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
发表于 2021-12-11 21:19:55 | 只看该作者
猪苓汤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抗炎作用强,不是抗菌作用强),可用于尿道综合症,及轻症的尿路感染性疾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04 , Processed in 0.1020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