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140、141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0-30 21: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140]
    评按:这条纯粹就是以脉推证,歧义太多,不作评论。
    书中在几个或十几个条文后,总会出现一些症状少、以脉推证或重复、总结性的,而且多言过其实、甚至错误的条文;应该都是王叔和即兴发挥或总结的条文,但也不能排除有些与晋唐时的传抄者或林亿辈有关。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白散亦可服。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七  [141]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评注:这条明显是将两段被错简到一起来。第一段:“病在阳,应以汗解之”;这个阳是指表热证,即太阳病伤寒;“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潠,用水喷;灌,用水浇灌。即用冷水喷或用冷水浇灌人体;“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其热被劫,这是古人的认识,其实是因为冷水的刺激作用导致皮肤毛孔收缩,将邪热封闭在人体内了,因此病人更加烦燥了,皮肤上也出现了鸡皮疙瘩;嗓子虽干、但不想喝水,用文蛤散治疗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金匱要略》中的文蛤汤即:麻杏甘石汤加文蛤、生姜大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这明显有问题,应该是王叔和或传抄者所附。
    第二段:“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一云与三物小白散”;寒实结胸应该是胸痹证;三物小陷胸汤,应该就是小陷胸汤了。白散,又名三物小白散,也是个泻下剂。但是,两种治疗方法都有问题!
    最后有“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是说身体发热,皮肤上起的鸡皮疙瘩不消散,想取衣服向自己身上盖,这时如果再用水喷或用冷水浇灌,身上的邪热则更不会散,应发汗而不发汗,邪热内郁就会烦热。假使汗出以后,腹中痛,加芍药三两如上法,没有道理!白散方: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服用方法是:“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这里的膈上与膈下,可能是指胃与肠。“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明显是针对巴豆而言。
2
发表于 2021-10-31 16:3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10-31 08:45 编辑

         141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141    病发于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去黑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词解】
潠:喷出的意思。“以冷水潠之”即含水喷洒病人的体表,这是古代退热的一种方法。
灌之:用冷水洗身,也是古代退热的一种方法。
弥更益烦:弥、更、益三字意义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烦者,热也,即发热比前更重。
肉上粟起:皮肤上泛起粟粒状的“鸡皮疙瘩”。西医皮肤科称为红色粟粒疹,夏季高温天气时用冷水擦身,汗孔收缩而引起,改用温水洗澡即可痊愈。发热病人用冷水擦洗喷淋也会引起红色粟粒疹,这时汗孔闭塞,汗出不来,所以体温反会升高。
【解读】      
本条分别论述了寒实结胸证、热实结胸证与文蛤散证、五苓散证,体现出水邪有表里寒热的不同。文蛤散证为热与水结在表,五苓散证为水在里,寒实结胸证是寒与水结于胸中,热实结胸证是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五苓散的适应症是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漏出液,大陷胸汤的适应症是炎性渗出液。寒实结胸证的“寒”是与热实结胸证的“热”相对而言的,寒实结胸证是以热实结胸证为参考物的,寒实结胸证也会有热象,只是比热实结胸证轻而已。现代用巴豆治疗许多急腹症如肠梗阻、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用白散治疗肺痈等,这些都是具有热性的疾病,所以,寒实结胸证是以热实结胸证为参考物的,寒实结胸证的热象只是比热实结胸证轻而已,寒实结胸证应以慢性炎性渗出液为重点。
中、西医的理论构架不同,中医的水邪有表里寒热的不同;西医的水、电解质紊乱其理论构架也有好几种,其原因就是就是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是具有相对意义的概念,典型的阴与典型的阳是对立的、完全不同的、分界清楚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参考系;但是阴阳又是相互联系的,有许多中间状态,使阴阳呈现连续性;阴阳又可以相互作为参考系,在阴阳连续性的任何一个阶段,再分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也是这样。
三味白散复方药理研究尚未见报告,从单味药的药理研究看,巴豆油对口腔、胃肠黏膜有刺激作用,并有催吐作用;能够增加肠黏膜的分泌,促进肠蠕动,服用半小时至三小时内即可产生剧烈腹泻,还有抑菌作用。桔梗皂甙能刺激胃黏膜,反射性的引起支气管黏膜分泌增加,痰液稀释而起祛痰作用。桔梗皂甙还有明显的抗炎及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川贝母具有镇咳、祛痰、降压、解痉等作用。
寒实结胸三味白散证其症不一定“寒”,其病位也不一定在“胸”,为什么称为寒实结胸?可能在汉朝以前胸腔积液病人比较多、较严重。这与疾病谱的变化有关,完全符合寒实结胸证临床表现的疾病已经不存在或者很少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新的疾病,或者原来发病率低的疾病没有被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病率或确诊率升高了,其中某些些疾病可能是三味白散的适应症。另外,一个方剂可以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可以治疗病理状态不同的几个证,所以“方”与“证”不一定完全统一;同一个“证”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剂治疗,同时取得疗效。西医也是这样,例如青霉素可以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猩红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疖痈、脓肿等多种感染性疾病;而不同类型的肺炎需要不同的抗菌素。“方”与“证”的关系比抗菌素与感染病的关系要复杂的多,因为一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可能有十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一个复方的化学成分就更加复杂,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和总结,中医才掌握了某一个方剂可以治疗某一组症状(证),并上升为理论成为一个理论体系。这是一个未经自然科学、分析方法验证的理论体系,但是它是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反复验证并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与西医相比,中医理论体系的或然性更高必然性较低,表现在“方”与“证”的关系上,没有西医那么清晰、单纯,必然性高。所以“方”与“证”的关系比抗菌素与感染病的关系要复杂的多,其或然性更高。
文蛤:即海蛤的壳。其味咸寒,具有治疗浮肿,利膀胱、利小便的功能。海蛤壳的化学成分含有碳酸钙、壳角质等,其所含的元素种类非常丰富,含有有机钙、有机锶、可溶性铝,还含常量元素钠、钾、镁、磷及多种固体氧化物,微量元素铁、锌、铜、錳、鈷、镍等。“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欲饮水,反不渴说明机体处于低血容量、低血钠状态,文蛤中含有种类非常丰富的各种元素,可以提高血液的渗透压,纠正低血容量、低血钠状态,起到利小便、治疗浮肿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9:36 , Processed in 0.0500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