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温病条辨.申景旺释》上焦篇.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5-29 19: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5-30 20:19 编辑

卷一  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一、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释文:《难经》将伤寒分为五种,其中就包括温病;而吴鞠通又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共九种,这都是岐黄余论,将中医的病因信以为真了,并且以此为依据,思辨推测其治疗方法。其实中医治疗疾病,无所谓外感、内伤,方证对应才是关键;日本汉方学者吉益东洞就曾说:宋金以后的医学是“思辨医学”,可谓一言中的!致于《伤寒例》,其实与王叔和无关;王叔和只是将张仲景的“论广《汤液》”撰次为《伤寒论》了,宋·林亿辈才是“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的始作俑者,是林亿辈彻底搞乱了《内经》与《伤寒论》、张仲景与《金匮要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间的关系,也是推助北宋以后思辨医学兴起的帮凶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5-29 19:51:25 | 只看该作者
申景旺先生注释吴鞠通《温病条辨》连载,欢迎各位中医同仁参与讨论交流。
3
发表于 2021-5-30 06:54:12 | 只看该作者
    热切关注,请继续。
4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20:20:19 | 只看该作者
思辨医学是凭想象出来的理论指导临床,还是怎样!

点评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学习历史文献。  发表于 2021-5-31 07:04
5
发表于 2021-6-1 09:11:25 | 只看该作者
         温病,吴将分为九种,实际是十种,即伏暑一病。
         由于每种病的发病季节不同与患者个体差异,所以感受邪气的性质上有很大不同,临床上表现各具特点。
6
发表于 2021-6-1 16:00:48 | 只看该作者
释文这一段,是原作者所言?还是先生的评论?

如果是原作者的话,不应用不同字号和颜色,当然,除非原文如此,但我很怀疑。

最大问题是:这段话的内容,看上去与前面所述关系不大,却冠以“释文”的标签,不知何意?而且甚至不知是原作者还是先生的意思!一方面,前文所述内容,此段释文没有多少评论;另一方面,此段所提出的一些主要论点,前面却没有任何关联证据,却说是“释文”!

读这类文章,只能越读越糊涂。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16:18:33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21-6-1 16:00
释文这一段,是原作者所言?还是先生的评论?

如果是原作者的话,不应用不同字号和颜色,当然,除非原文 ...

标红段即是申先生评语,确实不是注释之文,更像是发表自己观点的评文!
8
发表于 2021-6-1 17:00:20 | 只看该作者
将中医的病因信以为真了,并且以此为依据,思辨推测其治疗方法。其实中医治疗疾病,无所谓外感、内伤,方证对应才是关键;日本汉方学者吉益东洞就曾说:宋金以后的医学是“思辨医学”,可谓一言中的!

一一中医的病因(七情六淫),本质上多是疾病的条件,而不是真正的、实质意义上的病因。但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核心在证(病理过程或状态)而不在病因。证是机体内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由病因引发,通过症状而表现出来。证(病理过程或状态)是客观的,而不是思辨的、虚拟的。



9
发表于 2021-6-1 17:22:1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中医治疗疾病,无所谓外感、内伤,方证对应才是关键;

一一外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系统感染些疾病、及烈性传染性疾病)与内伤(非发热性的疾病),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在各自的发生发展过程上,有着不同的规律,从而要求不同的应对与治疗策略,这个才是二者(外感与内伤,外感后来又发展成伤寒与温病学说)得以形成与延续的根本原因(客观规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21 , Processed in 0.0521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