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病是病不是体质 宿病是指发生新病之前人体内原来就存在的疾病,由于原来就存在有旧的疾病,人的体内已经有了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等病理性表现。原有宿病在新的致病因子侵犯的时候,它本身的病理特点对新的病邪的易感性、易罹性的作用,大大地大于健康人体的生理性偏颇对病邪的影响。在新病的从化、传化、转归上更是如此。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诸家,如:汗家、淋家、湿家、亡血家、呕家及弱人、其人本虚,都是指的患者的宿病,并不是什么体质。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72页)说:“‘诸家’是张仲景论体质的独特内容,多指各种宿疾存留日久,导致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受损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病理体质,如‘汗家’、‘淋家’、‘亡血家’、‘湿家’等。”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受损本身就是疾病。就是疾病的病理表现。宿疾是什么,宿疾就是人的机体内在新的疾病没有发生前,原来就有的疾病,怎么就变成体质了呢?。某教授还提出了阳盛体质、阴盛体质的论点。“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种中医最基本的病理机制,不存在什么阴盛体质,阳盛体质,而是病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则是治疗寒证与热证的大法。 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叙论》中说的:“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这里的素有寒者、素有热者分明是指宿疾的寒热而言,并非体质。禀气各有盛衰,盛衰即是虚实,不管是先天禀赋,还是后天获得,也都是病证。所谓“蒸起宿疾”的宿疾,就是体内原有的病证。 某教授在《王某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一书(138页)引述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病谟·寒热》中说的“禀赋素弱多有阳衰阴盛者,此先天之阳气不足也;或所丧失太过以致命门火衰者,此后天之阳气失守也。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青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便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皆阳虚生寒也。”某教授把这段话理解为:“说明阳虚质者,未病之前即又寒象”,作为他先天阳虚体质的论据。当从文中可看到张氏说的是先天阳虚与后天阳虚病证,是阳虚而导致的阳虚生寒。某教授显然是理解错了。那有一个生下来的健康婴孩,生下之后就“或手足青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便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呢?这些证都是一些明显的病证。张介宾说的是先天阳虚与后天阳虚的病证。把明显的病证,把先天性的阳虚病证说成是非疾病状态的病理体质,我看是不对的。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别定》标准里,阳虚质是这样描述的:“阳虚质(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型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寒,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泻泄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我们把阳虚质的标准与上面谈到的张介宾对先天阳气不足的症状描述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张介宾的先天阳气不足的病证比某教授的阳虚质标准要严重得多。 在《王某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一书中某教授引了陆景生在《景景室医稿杂存》中在一大段话:“……是湿热体气,平者无病,太过则病,偏胜亦病。其状面色深黄,润而有光,唇色红紫而不枯燥,舌质红,舌液多,舌苔厚腻而黄,或罩深黑色于上,大便时溏时结,而深黄气臭,小便黄,此据也。若湿从热化,偏于燥热之体气,其状面色干苍有光,唇色深红或紫而燥,舌质深红,扪之糙,舌形瘦,舌涎少,舌苔色深红而薄,或带红,大便干燥,色深黄气臭,小便短赤,此其据也。若热从湿化,偏于寒湿之体气,其状面色㿠白,或灰黄,唇色淡白,或带淡黑,舌质淡,舌形胖,舌涎多,舌苔薄而润,或罩淡黑色于上,大便溏薄,气腥腐,小便清长,此其据也。若燥热而损阴及阳,寒湿而阳损及阴,则变为寒燥之气,其状面色痿白而发干,唇色淡白而枯燥,大便干结而色淡气不臭,小便清而短少,此其据也。惟其偏胜能成病也。故必燥湿得中而为润,寒热得中而为温,斯为无病。医家必须于此四种体气,先为辨别。”湿热、燥热、寒湿、寒燥这四种体气,是健康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四种体气。不太过,不偏胜,它们能够保持平衡,燥湿得中而为润,寒热得中而为平,平润者,平和之气也,故说平者无病,斯为无病。而上面谈到的那四组症状都是失去平衡,由于或太过、或偏胜,所产生的病证。故陆氏总结为“惟其偏胜之能成病也”。某教授说:“这里所称的‘体气’即体质,人的体质有湿热、燥热、寒湿、寒燥四种。”某教授的湿热体质类型的总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明显的就是取之于陆氏认为偏胜为病的湿热之体气。他认为陆氏的四类病证,都是属于平者无病。把病证说成健康体质。把湿热病证说成湿热体质。既然四种体气都是体质,某教授为何只选湿热一种呢? 叶天士提出了体质一词,但并没有对体质一词做过定义式的诠解,对体质的强弱并没有论述。《临证指南医案》虽有50多处提到,阳虚体质、阴虚体质、阳微体质、木火体质、湿热体质等,但都具有明显的病理性质,阳虚到阳气微弱还不是病证吗?木火就是肝火,火,热之极也,肝火也不是病证吗?叶天士从来也没有明确说他说的那些体质是生理性的。把叶氏的体质一词与自己的体质概念直接挂钩,见到体字就是体质那就太过于武断了。 不管是先天禀赋引起的阴阳气血失调,还是宿病引起的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受损,都是中医的病证,与体质的生理性特征是八杆子打不着的。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257页)说:“因体质有阴阳,脏腑有强弱,故机体对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区别。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系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阴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素体痰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这里的阴虚阳亢、阳虚阴盛、阴亏血耗、痰湿偏盛都是人体内的宿病,都是体内原来就存在的病证,而不是体质。因为它是病证,所以阴阳寒热燥湿的程度,比人体在阴平阳秘的生理动态平衡范围内的阴阳气血体质的正常偏颇,对致病因子的从化作用要大得多。 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257页)某教授说:“中医学认为正常人本是处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的,但个体之间阴阳的多少(即阴阳的量)是不同的,阴阳的偏颇和强弱也是不同的。那么在正邪斗争过程中,个体体质所固有的差异,机体对致病因子侵入后的反应性就不同。所谓‘病之阴阳,因人而变’,‘邪气因人而变’,也就是说,病证的演变往往取决于机体内部阴阳矛盾运动的倾向性,由此而确定病情的发展,进而‘从化’形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类型。”这段话从字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某教授和我们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体质所固有的差异,我们认为是人体在阴平阳秘的生理动态平衡范围内的阴阳气血的正常偏颇,某教授则认为是他的已经阴阳气血失调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我们认为就是病证,是机体内原来就有的宿病。宿病与体质是有本质区别的,体质是人体的生理特征,而宿病是体内就已存在的疾病,是一种病理现象。健康人的机体内是不能存在病理现象的。所以说宿病是病而不是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