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82|回复: 2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气推动血液循环为什么是错误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2-18 18:0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血液循环是西医理论中的概念,中西医是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两个系统,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的理论框架内流易,所以,必定是错误的。
     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既不符合中医的临床实践,也与西医临床实际相抵触。

点评

请问,如果不是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是什么推动了血液循环?  发表于 2021-1-11 09:24
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是正确无误的!  发表于 2021-1-11 09:23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18:13:16 | 只看该作者
     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理论上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而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的表现。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
       “心主身之血脉”一说出自于《素问•痿论》,是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脉为血之府,与心相连,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之所以能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不已,全依靠心气的作用,因为“心藏血脉之气”。
       以上是现在中医基础教材里普遍的共识。
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18:22:26 | 只看该作者
      据此,心气虚则心肌收缩无力,引起心力衰竭。心气实心肌收缩有力,引起高血压。逻辑上没有错误吧!这与临床实践不符合。
      高血压与肝阳上亢比较接近,高度重合,尽管不能等同,典型的高血压一般按照肝阳上亢论治。
      心力衰竭,在中医属于支饮与肾阳虚,阳虚水泛。与心气没有直接关系。

点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请不要自以为是的乱点鸳鸯谱!  发表于 2020-12-18 19:45
4
发表于 2020-12-18 19:43:42 | 只看该作者
心主血脉,所以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是正确的,必须的。

不能因为西医说了心脏推动血液循环,就不允许中医这样说了。西医认为嘴是吃饭的,那么中医就不可以说嘴是吃饭的了吗?西医说眼睛是看事物的,难道中医这样说就错了吗?
5
发表于 2020-12-18 19:50:1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先生认为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是错误的。那么您认为是什么推动的血液循环?您的根据是什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20-12-18 20:25:42 | 只看该作者
“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既不符合中医的临床实践,也与西医临床实际相抵触。”
请问先生,您有哪些临床实践可以证明这些观点?请举例说明一下。
7
发表于 2020-12-18 20:29:5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8 10:22
据此,心气虚则心肌收缩无力,引起心力衰竭。心气实心肌收缩有力,引起高血压。逻辑上没有错误吧!这 ...

“高血压与肝阳上亢比较接近,高度重合,尽管不能等同,典型的高血压一般按照肝阳上亢论治。

------------------------------------------------

高血压病不等于肝阳上亢:

由于中、西医学术的相互影响,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有人常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病证等同起来,把高血压病当作肝阳上亢。高血压病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而肝阳上亢的常见症状也是头痛、头晕,二者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二者之间决不能划等号。

其一,
肝阳上亢可为高血压病的一种类型,但高血压病不一定都是肝阳上亢,而肝阳上亢也不一定就是高血压病。阳亢与血压升高的表现虽同,但阴阳失调的本质有异。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在高血压病中固然多见,而肾水亏、心火旺在高血压病中亦常发生,尤其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患者。
李某,女,42岁,高血压病4年。血压一般持续在19.5/13.3kPa左右,临床表现为头胀,头晕耳鸣,面红,口干苦,头汗多,心烦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月经先期量多,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先后用滋阴潜阳、凉肝熄风的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治疗3周,效果不明显。后来以心烦心悸、失眠多梦为主症,水亏火旺、心肾不交为病因,用黄连阿胶汤加炒酸枣仁、夜交藤,服用3剂,症状明显减轻,血压始降。继服12剂,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其二,
阳虚阴乘在高血压病中并非少见。尤其是年老体衰者,由于肾阳不足,脾阳不运,清阳不升,阴寒痰湿上乘所致的头痛、眩晕,在高血压病中屡见不鲜。
孙某,男,54岁,患高血压病12年。血压一般为23.4/15.6kPa,身高体胖,头晕头胀,面红目赤,多汗畏冷,心烦健忘,口干苦不欲饮,左侧上下肢麻木,下肢浮肿,夜尿清频,舌苔白厚,脉沉细缓。当时考虑,高血压多从肝治,头晕面红目赤又是肝阳上亢之象,给以镇肝熄风汤和建瓴汤皆不见效。又根据患者体胖、苔厚、脉细缓而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症状亦不见好转,血压始终不降。最后判定,面红目赤、口干苦,阳亢是假,畏寒、下肢浮肿、夜尿清频、口不渴,阴寒是真,试用真武汤加肉桂、泽泻、车前子。6剂后面色由红赤变为苍黄,目睛不红,血压下降。自觉服药舒适,继服30余剂,症状消失,血压降至19.5/11.7kPa。
其三,
高血压病不一定都有头痛、头晕。属于阴阳两虚或阳亢日久的患者,血压往往较高,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或仅有耳鸣、健忘、记忆力减退。例如某校一位女外语教师,20多年血压一直在28.6/16.9kPa,经各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变,平时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如果血压降至23.4/14.3kPa以下,反而出现头晕眼花、神疲体倦、卧床不能工作。这类病人,大多始于“阴虚阳亢”,病变日久,机体本身“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由偏而盛,自身调整达到相对“阴平阳秘”,因而血压虽高,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对这类病证的防治,张景岳有很好的经验,他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其治疗应首先考虑左归丸。

其四,血压不高,可见阴虚阳亢的病证。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消长是保持相对平衡的,如果“阴平阳秘”的生理关系被破坏,就会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倘若病变属于阴阳两虚而偏阴虚者,其临床症状往往比较明显,而血压升高的现象常不显著。
宋某,男,64岁,基础血压一般在16.9/9.6kPa,心梗后血压一直维持在14.3/8.5kPa。临床表现为经常口干,乏力,心慌气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大便干,小便黄,时有头胀,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辨证为气阴两虚。方药偏于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补气,血压便升至16.9/10.4kPa,病人即有明显的头胀、头晕、头痛、恶心等肝阳上亢的症状;偏于生地黄、何首乌、麦冬滋阴,即出现腹痛、便溏等阳虚阴寒的症状。最后归结于阴阳两虚偏于阴虚,用左归丸加减而收功。患者虽临床表现为阴虚阳亢,但其血压并不高。
总之,从中医的学术观点来看,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脏腑阴阳失调、制约关系失常有关,决不能把高血压病和肝阳上亢等同起来。如果在高血压病的辨证中只重视阴虚阳亢的发生,而忽略阳虚阴盛的变化,把滋阴潜阳、凉肝熄风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唯一方法,这样在施治中往往会得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效果不好”,或“中医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降低血压”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主要是由于脱离了阴阳辨证的基本规律,单纯把肝阳上亢作为高血压病的病机来认识所造成的。
8
发表于 2020-12-18 20:3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1-1-7 02:1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2-18 10:22
据此,心气虚则心肌收缩无力,引起心力衰竭。心气实心肌收缩有力,引起高血压。逻辑上没有错误吧!这 ...


“心力衰竭,在中医属于支饮与肾阳虚,阳虚水泛。与心气没有直接关系。”
----------------------------------------------------------
心力衰竭——张氏心衰方(张国伦方)

    (组成)黄芪、党参、丹参、益母草各30g,白术、茯苓各15g,桂枝9g。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用于心力衰竭。

    (方解)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心气心阳虚衰、血瘀水阻病机,张国伦教授对其治疗予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基本治则。以人参、黄芪、桂枝益气通阳,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茯苓、白术健脾利水,且益母草既活血又利水,切中心衰病机。

    (加减)阳虚甚者,加附片15~30g(先煎30分钟),以加强温阳散寒之力。阴虚加玉竹、麦冬以养阴,玉竹为阴中之阳药,用之最当。瘀甚加桃仁9g,红花6g。慢性心律失常加麻黄9g,细辛6g。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散寒之意,快速心律失常加龙骨、牡蛎各30g以镇惊安神潜阳,呼吸困难加葶苈子15~20g泻肺平喘逆,对心衰咳喘逆者尤宜。

    (验案)颜某,女,63岁。反复心慌心悸、胸闷气促,不能平卧40余年,加重1+月伴少尿、下肢水肿。2004年2月25日就诊,心电图提示:①房颤心律;②心室率90次分。查体:双肺湿啰音,心律绝对不齐,二尖瓣区闻及双期杂音。肝下界于右肋下3横指扪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西医诊断:风心病并房颤(心衰Ⅲ度)。中医症见:精神萎靡,气短喘促,动则尤甚,四肢不温,小便短少,唇甲青紫,舌淡暗、苔白滑,脉散涩细弱。诊断:心悸。证属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水阻血瘀。治则:益气活血,温阳利水。黄芪、党参、丹参、附子(先煎)、益母草各30g,白术、茯苓各15g,葶苈子20g,桂枝、桃仁、大枣各9g,红花、炙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有效,守方治疗4周病情明显好转,气短喘促明显减轻,能平卧,腹平软肝脾未扪及,水肿消失,心衰基本纠正而停药。本案在基本方上加炙甘草6g,大枣9g补心气不足,全方共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效。

    (方源)王佳涛,王丹.张国伦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经验.陕西中医,2005,26(2):146

点评

温阳利水,没有补心气!温阳温的是脾阳与肾阳!本方是苓桂术甘汤的变方。  发表于 2021-1-7 10:15
人参、党参、黄芪的归经这也是脾、肺。  发表于 2021-1-7 10:10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8:15:21 | 只看该作者
      高血压有早期、典型期、晚期、继发症期,肝阳上亢也有早期、典型期、继发症等。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高血压与肝阳上亢具有比较多的重合。我已经说过了二者不能等同,二者基本相同是中医临床实践得出的共识。心气实,心脏搏动有力引起高血压,从逻辑上没有问题。中西医概念打擦边球,很容易引起思维混乱。
       个案不能代表普遍规律,一棵树不能代表森林。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8:27:13 | 只看该作者
    脾主运化,“运”是运输的意思,运水湿、精微这个功能在西医理论中是由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完成的!在临床上心力衰竭晚期出现皮下水肿经常使用的方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防己黄芪汤等等,对于脾肾阳虚相关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09 , Processed in 0.0582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