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3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谓阴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5-11 21:2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18-5-11 13:35 编辑

何谓阴阳
来源:岐黄正传


于建成  烟台年建成中医诊所
于子惠  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


中医学中的阴阳,是由两个不同含义共同使用的概念,一个是客观存在的阴阳,另一个是方法的阴阳。所谓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依赖主观而存在的具体事物,属客观范畴;所谓的方法,就是区别对待某些事物的方法,属主观范畴。

两者应该区分开来,按照道教的作法,分为“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区分的方法,要看在论述中阴与阳二者的关系。如果是以阳为主导,阴处于从属配合地位,二者关系不是因对比而决定,而是绝对的,这里讲的就是“先天阴阳”,即客观存在的阴阳;如果在论述中,阴与阳二者是对等的,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由对比而决定的,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讲的就是“后天阴阳”,即方法的阴阳。

1   方法的阴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这个定义就是“后天阴阳”,方法的阴阳。
后天阴阳就是所谓的“对立统一”,也就是正负号,也可以称之为矛盾论。“对立统一”与“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并称为“辨证法”的三原则。所谓“辩证法”是一种“方法”,发展变化眼光考察事物的方法。“辨证法”这种方法,比起用静止的方法考察事物更深刻、更容易发现其中的深层次规律。
    那么,为什么到处都存在阴阳呢?不是“存在”而是“应用”。“比较”,这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连动物都是如此,是一种本能。要认识,首先要对比,舍此没有第二种方法。这样,在有了语言的人类,就产生了各种成对的概念,如高低、寒热、上下、大小、明暗等。这些概念本来就是成对的,失去一个就不成其为概念,也就毫无意义。
    后天阴阳在四部中都是用来标定形体部位,脏腑器官等属性的差别,以明确其功能特征。所谓四部,是《内经》把生命机制分成四个部分,一是指机械联系的器官说和全息联系的形体说构成的形器论,二是指时间联系的脏象论,三是指空间联系的经络论,四是指精气神形相互作用的气化论。具体对象不同,其应用方法也不同。在机械联系的器官说和全息联系的形体说构成的形器论中,把形体的内外、上下、前后分阴阳,再把脏与腑分为阴与阳。在时间联系的四象脏象论中,把五脏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至阴。在空间联系的经络论中,把六经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把阴阳再分等级,太阳比阳明的阳多,阳明的阳比少阳的阳多,太阴比少阴的阴多,少阴比厥阴的阴多。


在《内经》中经常出现“阴气”“阳气”这样的概念,使人们误以为人体存在两种相反的“气”。多数情况下,所指的是阴分(部分)之气和阳分之气,这个“气”一般是“气化论”中的“真气”(元气)。有时阴气、阳气之“气”,只是一个语气词,并不是人体存在两种相反的“气”。而天地的阴阳之气,是指寒暑,气候之气,寒为阴,暑为阳。

2   客观存在的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个定义就是“先天阴阳”,一种客观存在的阴阳。
阴阳,决定天地运动路径,生物界门科目纲属种,一个事物取代另一个事物量变质变的过程,生物生长杀藏的过程,生命活动。
对包括机械联系的脏腑器官、时间联系的藏象、空间联系的经络等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定,尽管是相对的,是通过对比再对比的方法,但是它们总有一个终极的根据,这就是“先天阴阳”,这是个绝对的概念。打个比方,高低的对比,终极是地球的中心,寒热的对比,终极是绝对零度。
    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不同,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事物。或者从词性上说,后天阴阳是形容词,而先天阴阳是名词。先天阴阳是生命的根本,而后天阴阳是描述生命的状态。
    生命的根本标志不是“新陈代谢”,也不是“繁殖”(自我复制),而是“进化”,对于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现象,人类应用现代技术都能制造出非生命模型,而对于“进化”却不能,起码现在还不能。
    所谓“进化”,是指物质在运动方式上逐层次产生更高级的控制系统,更加秩序化(负熵的积累)。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这是物理学中一条极重要的定律)所说,宇宙间的秩序(物质有了秩序才产生事物)不断地耗散、瓦解而不可逆转,最终一切事物将化为乌有,达到宇宙“热寂”。也就是说,“退化”才是宇宙的根本趋势。
    可是在地球上明明存在着生命——这个无可置疑的进化现象。对此,学者们的解释是:“生命是开放系统,它能够吸收(吃进)周围环境的负熵(秩序)”,这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它的前提是先有生命的存在,才能够吸收(吃进),还是没有回答生命为什么能够出现。
    其实在宇宙中熵(混乱、耗散)不断增加的总趋势中,在某个局部,在特定的条件下,熵会减少,或者说负熵在增加(秩序积累)。打个比方说,虽然水流趋下,但在某个地方会偶然出现喷泉。
    生命在宇宙时空的某个局部的出现是偶然的,但是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出现又是必然的。至于为什么会是必然的,这与为什么宇宙中会有这么一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问题一样,没有答案,起码暂时还找不到答案。
    回头来我们再谈先天阴阳,为了与后天阴阳区别,我把先天阴阳称为“阴势”、“阳势”,因为它本来就是两种势力。(后天阴阳只称为“阴”、“阳”)。
    阳势就是负熵,是秩序;阴势就是熵,是负秩序。只要生命存在,阳势就必然为主导方面。一旦阴势成为主导,就是死亡。阳势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对阴势的克服上。阴阳之势缺少一方,事物就不存在。生命只能在永无休止的进化中存在,非生命的事物只能无条件地走向消亡。
    在人体,尽管阴阳二势一主一从,但二者必须相适应,否则就是疾病。先天阴阳主管生长、发育,所以说“独阴不生,孤阳不长”,“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所谓的生长,就是生长壮老已中的生长。亦可说成,独阴不老,孤阳不已。
    在《内经》中有:“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者藏精而起亟者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所说的都是先天阴阳。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进化”是种族的表现,而《内经》医学是治病为目的,是针对个体的,难道个体生命的标志和动力也是“进化”吗?是的,如果不是这样,前面所述就没有意义。
    根据组织胚胎学中的“重演论”,个体是种族进化过程的原则重演。但这不应该仅限于个体的胚胎时期,而应当是个体的一生。只是在胚胎时期这种现象明显(阳势较强)容易被用解剖和生理技术所发现罢了。个体的一生,就是重演种族的过程。与种族进化不同的是,种族进化是加速的,即越来越快,而个体一生的进化越来越慢,是减速的。就是说,个体生命的阳势递减而阴势递增,一旦阳势减弱到一定程度,生长发育就停止了,而进入衰老时期,阳势消失,进化停止,人就死亡,这无论是因衰老,还是疾病或意外伤害。所以小儿称“纯阳之体”,又说“年四十而阴气自(至)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八八则齿发去”所述以七(女)、八(男)岁为节段的一生变化,由弱而强,再由强而衰的过程,就是阳势渐弱,阴势渐强的过程。幼年时,阳势盛而阴势微,二者平衡度差,所以体弱;至中年阴阳二势比较接近平衡,所以身体壮盛,至老年,阳势已衰而阴势强,二者平衡程度差,所以体衰。先天阴阳的阳消阴长,决定了人的一生。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人之大宝只在一息真阳”。他又引用华佗的话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一切常人,分阳不尽则不死”。这个“阳”就是先天阳势,就是进化速度。


只要进化就有个速度,有速度就能测量。如何测量,也许表观遗传学能给出答案。美国UCLA的遗传学家Steve Horvath领导一支来自7个国家由65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纪录了人类DNA与衰老相关的变化,计算生物学年龄,估算一个人的寿命。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Horvath在2013年开发的表观遗传学时钟(epigeneticclock),科学家们测量了每个人的衰老速率。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追踪DNA甲基化的改变计算血液和其他组织的衰老。这项研究表明可以使用DNA甲基化作为生物学年龄的标记物。如果未来能够证明DNA甲基化会加速衰老,就可以制定策略延缓这一速率,将人类的健康生命最大化。目前表观遗传学变化在衰老和死亡中的准确作用还不清除,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解答这些问题。

3      方法的阴阳与客观存在的阴阳之间的关系

    后天阴阳与先天阴阳是什么关系呢?先天阴阳决定生长发育,随着阳消阴长,在不同年龄,形体的变化是很大的,这种变化也是有规律的,训练有素的人,一眼就能准确判定一个人的年龄。现代应用电脑技术,根据当前的形象能描绘出其任何年龄时的体貌特征。这就说明,人体各个部位的阳势与阴势的比值是不同的。在阳消阴长的过程中,其表现也就不是均等的,所以在不同的年龄就产生了特征性的差异,人们不会把成人侏儒当成儿童,也不会把患巨人症的儿童当作成人。
再把各部藏象、经络、脏腑器官的阳势与阴势的比值(阳势/阴势)进行比较,比值大的为阳,比值小的为阴,这就是后天阴阳。这就是上为阳下为阴,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等的根据。比方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人老腿先软,就是因为上半身的阳势比下半身的阳势多。
这些阴阳的判定是思辨推理的结果,即思想实验,如同爱因斯坦推导出“相对论”,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实际测量的结果。当然更不是什么明亮的、黑暗的、向上的、向下的等自由联想的结果。
    《内经》是为了治病的,所以述及的阴阳大多数是后天阴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上文将胚胎学中的“重演论”拓展至人的整个一生,以及关于“进化速度”的提法,是为了帮助理解阴阳理论而逆向推定的,这已超出了《内经》理论的范围。但是,只要《内经》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推定”就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能够在技术上解决测定进化速度的方法,那么这个推定就可以证实或证伪。如果能证实,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就清除了,即使做不到,也丝毫不影响《内经》理论的自洽性。
   要理解“阴阳”,必先区分先天与后天两种阴阳概念。古人张介宾与朱丹溪在人身阴阳有余不是上持不同观点,在中医理论界影响很大,是中医学史上少有的争鸣。其实他们所说的没有矛盾。朱丹溪所说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后天阴阳,张介宾所说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是先天阴阳。


    关于天地自然的阴阳,既有先天,也有后天。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里讲的“天、日”和与生命之本相通的都是天地之阳。地球的环境,使宇宙负熵得以积累,所以应当看作是先天之阳。至于季节的变化,昼夜交替和气候等,这些是相互对待的阴阳,况且又是生命形成后左右其健康与疾病的,所以应当看作是后天阴阳。总之,天地阴阳是人体阴阳的来源。






2
发表于 2018-5-13 09:17:13 | 只看该作者
一吐。
3
发表于 2020-11-12 19:32:12 | 只看该作者
太多了,看的要吐
4
发表于 2020-11-13 10:01: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独立见解,赞一个。
5
发表于 2020-11-13 12:36:47 | 只看该作者
阴阳本义就是太阳的光照变化,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变化。这篇文章基本上可以说是胡扯。
6
发表于 2020-11-13 13:46:08 | 只看该作者
说什么“中医学中的阴阳,是由两个不同含义共同使用的概念,一个是客观存在的阴阳,另一个是方法的阴阳。所谓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依赖主观而存在的具体事物,属客观范畴;所谓的方法,就是区别对待某些事物的方法,属主观范畴。”
——这真是糊涂人的糊涂概念而已!本来不懂的什么是阴阳,还把阴阳说的神乎其神,煞有其事!
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20:45:2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作者于建成先生多篇新论文章中的一篇,只是代表作者的观点。
8
发表于 2020-11-14 08:07:3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作者于建成先生多篇新论文章中的一篇,
=============================================
         建议为于建成先生开辟一个专栏,或者专开一个帖子,把他的论文全部展示出来!谢谢。

点评

不学无术滥竽充数  发表于 2020-11-15 22:19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4 20:42:2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1-14 00:07
这是作者于建成先生多篇新论文章中的一篇,
=============================================
    ...

很好的建议。但我是办不到了,我只是在微信中看过他的一些帖子,但没有收集。
10
发表于 2020-11-15 06:20:43 | 只看该作者

对“阴阳易之为病”的思考


                       于建成 烟台于建成中医诊所

                       于子惠 吉林大学卫生学院2011



“阴阳易之为病”,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烧裈散方: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左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历代伤寒家大多是围绕着男女交媾来注解,或言大病方愈,元气不足,再耗肾元;或言性传播疾病;或言合欢之时受之惊恐。笔者总觉得这样注解大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嫌,故做过一定研究,现将研究体会论述一下。



1.       《内经》对阴阳易的定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来必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无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引用这么一大段经文要做什么呢?就是要解释什么叫做阴阳易。所谓的阴阳易,就是胜复之气变换发病,“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如燥气胜,肝脏受病,火气来复,肺脏又病。体现脉诊上则是 “阴位见阳脉,阳位见阴脉,变易失常,故谓之危”(《内经吴注》)。

看着是不是很乱啊?其实一点也不乱,中医固有理论就是这样构建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利用天然药物和手段,而不至于靠实验来寻找。例如疟疾,西医从生物学角度阐明了其病因是通过感染疟原虫所致的疾病。而《素问·疟论》却说是夏伤于暑或汗出当风,邪气与卫气并行,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随之内外相摶而发病。若从西医学角度来评判,说《内经》理论荒唐、幼稚,恐怕没有人反对,可是,按照《内经》理论对疟疾进行治疗确有卓效,这样,就不能否定《内经》理论的正确性。



2.       病案



   2.1 某女,32岁,家居山区。来电咨询,四肢无力,眼冒金星,少腹里急,欲便无便,胸闷短气,渍渍汗出。询问得知,饮食黄蘑,怀疑夹杂毒菇。嘱其服用烧裈散,答曰其夫没有纯棉内裤。问得家中木材为炊,令其服一汤匙炭灰,速上医院。回电,服用炭灰,症状缓解,未去医院,再服两顿,已无大碍。

   2.2 男童,10岁,家居农村。其母来电,腿软无力,昏昏欲睡,恶心欲吐,小腹时痛。询问得知,食用腌制豆角咸菜,尽管全家无事,念其素有虚喘刚刚治愈,亦怀疑其豆角中毒。嘱其服用烧裈散,答曰三辈女眷均无纯棉内裤。问得家中秸秆稻草为炊,令其服一汤匙炭灰,速上医院。回电,服用炭灰,症状缓解,乡卫生院静点营养针,具体名称不详。

   2.3 某男,56岁,高校教师。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拿着一个月前的化验单,显示胰岛素控制血糖、尿糖正常,肌酐、尿素氮略高于正常值。口述全身乏力,腿软浮肿,上楼和夜间腓肠肌痉挛,小腹少腹坠胀时发奔豚,时发眩晕,视物模糊,口中蒜味,贫血面容,少尿,舌淡胖苔白滑,脉细弱。因有医保,不想在此就医,仅求处方,故在怀疑其酮症酸中毒情况下,嘱咐入院检查,由医院定夺。百般央求,处方如下。厌烧裈散污秽,开口服活性炭片AST,若无,改血余炭粉口服。后复信言,口服血余炭三天,上述症状有好转,化验单指标比之前严重得多,入院透析。

2.4 少男,18岁,高中生。近月前患胃肠感冒,静点(名称不详)一周,恶心呕吐腹泻痊愈,余症未除。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少腹胀痛,牵拉阴茎时有电刺感,不定某处肌肉时发抽搐,小腿尤甚,头重目眩,时有毛玻璃感,宗筋弛缓,了无晨勃,己慰多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结代。血压偏低,其它检查无异常。推测有毒素作用可能,不管有没有,有是证用是方原则没错。考虑需要心理暗示,恢复心理健康,故嘱其必须服用烧裈散,并锻炼和参加有益身心健康活动。一周后尚余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心悸气短,脉沉细无力结代。对症处方。

说明两点,一是,有机物烧成灰,不存在卫生问题,现在少有纯棉织物,应用也不太容易;二是,四个病例无一有小便即利,阴头微肿现象出现。



   3. 思路



综合仲景所述症状和使用炭灰,笔者没有想男女裤子的事儿,而是考虑炭灰做为吸附剂的功效,认为阴阳易之为病应该是中毒症状表现,而中毒亦有外感和内伤。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一般为神经和胃肠型轻微表现;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一般为神经和肾脏型略重表现。与霍乱,痉病等不同的是,这个阴阳易表现得并不剧烈,应属虚证范畴。仲景把烧裈散证定义为阴阳易之为病,应该是单指烧裈散作用而言。且这样理解更为准确,易是变与未变之间。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的阴阳易变后的若干个证,纵观《伤寒》全文,仲景各有论述,如霍乱、痉病、差后劳复等。若比阴阳易严重,烧裈散作用不大,反而耽误病情,故该泻则泻,如“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齘齿,宜大承气汤”。中医的证虽然不能与西医的某个疾病和其病理阶段一一对应,但是,毕竟会有西医的某些疾病的病理状态与之相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霍乱,痉病的某证,即特定症候群,可以出现在西医很多疾病当中,阴阳易亦然。

因为,《内经》对中药没有具体的理论,仲景又没有对药性加以阐述,所以,碳吸附剂是如何燮理阴阳的,在中医理论框架的作用机理不甚明了。而诸多本草著作,不过是经验的概括,尚难达到《内经》《伤寒》的理论要求,原因也许真的是《胎胪药录》的散佚,造成中药学与方剂学乃至整体理论架构脱节。胎胪,籽皮;本草,根叶,两者就如推拿与按摩是一回事一样。

笔者揣测,在仲景用药规律中,碳吸附剂入脾行诸经,脾寄四季,沟通阴阳,男女对用纠正阴阳易作。作用是疏散卫气,因为,《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灵枢·寿夭刚柔》言:“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瞋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表面上看,这不与中医教材脾统血相符吗?其实不然,中医教材的这种认识是来自于《难经》和《薛氏医案》,而这些与《内经》《伤寒》的理论架构并不兼容,还是不往中医教材上靠为好。看仲景的六经辨证,以六经空间联系机制为切入点,把脏腑的机械联系机制、形体全息联系机制和藏象的时间联系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无论外感病邪、禀赋内伤、心神志意,通通简化到这个辨证体系之中。仔细辨析,可以理出《内经》在其“论”中的头绪来。仲景把《内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化繁为简,执简驭繁,其医学造诣登峰造极,后人无一能比,医圣之冠实至名归。


   4. 对中药炭剂活血化瘀机理的思考



中药炭剂,常用的有百草霜、棕榈炭、血余炭,尚有地榆、栀子、荆芥、枳实、槐花、荷叶、王不留行、桑根皮、莲蓬炭等等不一而足,其共同的功效就是止血活血消瘀。再看消肿、敛疮、止痢、利尿、抗癌等等功效,彼此也都具备。也就是说,它们有着共同的药理机制。而这种机制,应该就是碳吸附剂的吸附能力。拿抗癌来讲,炭剂未必对癌细胞有所作为,只是把肿瘤周围坏死脱落组织和炎性渗出吸附带出体外,从而改善了症状表现。栀子炭是不是还有清热作用、荆芥炭是不是还有祛风作用、枳实炭是不是还有理气作用,作用还有多大?有机物烧成炭,除物理化学吸附作用以外,其它化学作用不会再有,物理的形态结构能不能以映射的方式起作用?或者说以信息形式发挥作用?即便是“存性”,存在多少?揭开中药药理学之谜,任重而道远。

不过呢,笔者要是使用十灰散之类,就直接选择口服活性炭片,统而代之,疗效不错。活性炭的吸附能力非常大,一克活性炭的吸附面积相当于八个网球场。至于与传统方剂相比,孰优孰劣,因为没有统计学数据,不敢妄下定论。而仲景用烧裈散,而不用后世百草霜之类,得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仲景之前的经验也许还只是发现了衣物炭灰,尚未发现其它炭剂的功效。

炭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炭,但依然有吸附作用,了解农事的人都知道,草木灰有吸附毒素,减少肥份流失的作用。尽管草木灰入药较少,但从《本草拾遗》:“桑灰,本功外去风血、症瘕块,又主水”,可以看出灰与炭的功效相仿,可能的共同机理就是吸附作用。

    碳吸附剂的吸附作用,用西医来解释简单明了,何必用中医理论云山雾罩呢?如果,用西医理论对中医理论加以修正,这个问题这样做了,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要这样做。其结果就是,中医再也不会用理论来指导新的临床问题,只能像西医一样靠实验来寻找治疗手段。把系统医学、理论医学变成了实验医学、经验医学,得不偿失。对于中西医理论而言,不要彼此衡量和修正,但对医生临床而言,两者都能掌握实为最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4:03 , Processed in 0.0825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