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中西医融合互补 共筑健康中国(国医大师徐经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3 11:4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西医融合互补 共筑健康中国
时间:2020-06-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国医大师 徐经世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明确要把中西医摆在同等位置,互为发展,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服务。我国医学的发展实践有中有西,这是国情所定,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自我形成和内在规律,这种形成和融合的结果是有利于并满足人们健康的需求。我们知道西医学进入我国约两百年的历史,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和研究甚至有超西方。应该说西医学在与中医药并行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发挥了非常好的互补作用。但从另一角度去看,中医药发展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其技术传承、研究、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时代,这种原因既有外界的影响,也有本身的问题,我觉得关键还在于内因。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传承发展长期处在基层,加之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知识面偏于狭隘,虽历代先贤著书立说,但很多留在个人手中,很少得到广泛传播。况且,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民族虚无主义的抬头,从认识到文字直指中医药是伪科学,并恶意提出要废除中医的言论,可想那时中医的处境是何等艰难,只有在农村和普通民众中有一定的生存基础和影响力,中医药是在为广大民众解除病痛中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支持。
  华夏儿女几千年的生老病死靠什么去维系?中医药一直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繁衍长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不乏有识者看到中医药从理论到临床运用无不展示出她的科学性和实践魅力。毛泽东早在1913年在他《讲堂录》笔记中就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偏矣。”言短意深,客观评价了中西医本质区别,辩证科学地阐明了中医的科学性和深刻哲理,这给了民族虚无主义者一个有力反击。下面我想就中西医如何并重、融合互补谈几点粗浅的感受。
取长补短,坚定中医信念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西医在取长补短中互为发展。特别是领导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怎么看中医药,怎么定位中医药,怎么发展中医药,如何保障中医药发展”,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中医药发力,而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又是关键一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坚定信念,加倍努力,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我们必须从科学角度再一次认知中医学的特点,中医药理论的本质就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她能够主动吸纳、消化、融合当代先进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谋求自身发展。从历代典籍和先贤经验表明,执业者历来都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这是中医药学的源溯基石。所以,今天对传承是有双重要求的,多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中央决策要求积极施政,把中医药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一手抓院校教育,一手抓师承传授,并对师承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指教,以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短板。只有找准缺口,认真去抓,一抓到底,才能抓出成效,否则会错失时机,造成学科后继乏人。中医人才的培养需注重延续性,特别是临床家的培养并非短时所能培养出来的,除跟师学习以外,要靠自身努力,更重要的是信念,有坚定的信念方可有成。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联系自己实际,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差距,用心解决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贡献力量。
  认识自我,找准中医定位
  西学中和中西医结合这一举措在建国初期就已提出,数十年过去了,盘点现实的情况,“结合”得如何?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一下成效。我身居其中,既看到成果又看到中医药自身的诸多问题。
  一是中医辨证思维囿于现代医学检查诊断标准,甚至有的中医临床专业人员依赖于西医学的检查、检验、超声、病理等报告,先入为主,对号归类于中医的什么证?什么病?缺乏中医的辨证思维。然后开出中医处方,下次复诊前再化验、检查,以检查报告指标的变化来判断中医辨证施治的成效。不坚守自己原有的辨证论治核心理论,开出的方药没有君臣佐使等配伍的原则,一张处方二十多味甚至三十多味,看不出主攻方向,抓不住主要矛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试图一张处方解决病患所述的所有症状。没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分析,缺乏中医病因病机的判断,这不是中西医结合,更谈不上融合互补。
  二是中医人自身的不自信。不可否认西医学站在生命基础科学的基础上,从人的基因、细胞、生理、病理的角度去认识疾病,从微观的层面去观察、检查、认识、治疗疾病,给予精准手术,靶向性治疗,生命支持辅助,应该说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能因此而心怀自卑、自愧技不如人,无用武之地而丢弃中医药的自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还是对中医药自身定位不准,优势和独特作用如何发挥不清楚,缺乏艰苦扎实的临床实践。没有临床疗效何来的自信,说到底还是专业思想不牢固,对中医西医融合定位不清的表现。所谓医学之难,难于无偏。中医自信在于临床疗效,但疗效又在于磨炼,所以我们中医要做好定位。
  三是少数中医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比如面对肿瘤患者中西医协同应该说非常必要,但并非是无所不能,西医化疗,我们得扶正;西医杀肿瘤,中医也要去杀癌细胞,只会适得其反。其实也是对中医辨证施治核心理论认识不清、把握不住的表现。中医治病的着眼点不在于抗癌细胞,而在于调整人之整体或局部机能使之达到平衡状态,并能减轻毒害,让患者持于稳定和向好,这也是医学对这类病追求的最终目的。
  做好“结合”和“融合”的大文章
  正确理解把握“中西结合,融合互补”非常重要。从字意上讲“结合”是结聚、合作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共同体,以人之取就是彼此之间进行结合,团结起来做好事情。四川富顺县中医医院的经验就是以中医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模式去谋划结合点,这样方可无失“结合”的目的。至于现时提出的融合,从“融”字的涵义来说,“融”有调和融洽之意,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融合贯通,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2019年,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连续发表《传承、融合、创新是发展中医药事业三大攻坚战》3篇文章,深入阐述中医药其旨、其理、其法,并从医学、技术、跨界、文化等四个方面对“中西医融合互补”展开讨论。其之发声是深刻领会领导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时代新要求结合中医药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实际而撰文,其用心之苦应为共鸣。应该说中西医融合是时代赋予医者的使命。
  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1+1=2”或表象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不是中医院有一整套西医检查手段、手术和治疗方法,也非综合西医院设有中医科那么简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象是病家,是因病结合、对症融合。现以临床的案例来说明结合和融合的真实意义。如我曾接诊一位拟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以四诊合参乃为肾阴不足而虚火旺盛之象。所谓阴虚则致火旺,火旺则易伤阴,而阴虚火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致使络伤则血外溢而成紫斑。予以滋阴降火,凉血和络为治;方仿大补阴丸合二至丸加减投之,药进半月症状顺应好转,故守原方继服。反复查血小板升高,但不知方中何种药物有升血小板之能。如何解惑?要察其脉证,知其所病,辨证立法,遣药即是。可见临床之时,中西医互补不可偏废,但又忌生搬硬套。而诊法必不可仅拘于此,仍需持中医理论,从患者整体考虑,辨证论治,前方所奏之功,非一二味药徒升血小板所能达到,医者宜谨记,可以说这一思维即是衷中参西思维的写照。所以,如何做好中西医结合,融合发展,我认为要做到三个坚持。
  辨证诊断上坚持两个思维:即“借西守中”思维和“衷中参西”的思维。应该积极地借助现代医学的检验检查等手段发现、认识疾病。通过现代医学手段甄别其有无器质性改变,是否可以选择手术等医学手段进行治疗,是否存在需要生命支持辅助手段进行挽救等。如此,在适当的时期、适合的阶段遵循中医的辨证思维,分析判断病人的阴阳虚实,给予针对性的方药调理,支持支撑辅助西医共同取得临床最佳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肿瘤手术、放化疗等恢复期病人,中医药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认识病证上中西医是有差异的,中医是以宏观和形象思维取以“四诊”(望、闻、问、切)去辨识处理。这里还涵有哲理,怎样去剖析,必须掌握“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关系,如此等等都是思维核心体。所以思维的定向需要用心学习和领悟,这也是学习中医的首要。如就中医临床一定强调辨证论治,此之辨法,用现代的语言就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信息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而辨证是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是有严格的规定,不是可以任意施为的。再如就“证”而言,其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谓之病位、病因、病性,如此也需要去领悟。
  施治处理上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和中西互补。中医药讲究“三因制宜”——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辨证施治。“三因”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既要注重事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要研究事物特殊性和特性,从而能够对症下药,取得奇效。比如今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结合互补就展示了强大的力量,但这种互补结合是有讲究的,疫情初期适宜采用中医药来预防;对付轻症和转阴恢复期的病人要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给予辅助、扶正、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至于重症、危重症时期则必须宜中则中、先西后中,对症辅助生命支持,度过危重期保证生命体征逐步转入平稳阶段,然后根据个体情况结合“四诊”,辨证施策,恢复机体机能达到康复。
  再如很多肿瘤患者,早中期有机会手术应力所可及做根治性手术,即便没有手术机会而采取有效放化疗手段来积极控制肿瘤细胞的发展,也应当在西医治疗疗程结束后,辅以中医药扶助正气,减轻放化疗等的副反应,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而不是中西齐用,你杀我也杀,如果定位不准,时机不当,就可能适得其反。
  创新发展上坚持“百花齐放,借西促中”。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不仅是要在守正基础上注重自身的理论、临床实践、理法方药、药材的培育、加工炮制、制剂研发、古方新用等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积极借助和利用西医学微观角度,有效成分的检测、提取细胞分子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不断发现中医药新效能、新用途,不断研发出包括给药途径在内的一系列中医药创新成果。如屠呦呦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得到青蒿素提取的灵感,将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最高成果,是中西医结合创新的最佳验证,让国人有感欣慰。再如这次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中医以“一方统筹,一人一案”的辨证论治法取得胜利,彰显出中医药的力量,凸显出在重大卫生事件中的协同和主导作用。当然,成绩需要总结,有总结才会得到更好的提高。这次战“疫”的中医药取胜,可以说是真正的“守正创新”。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两种医学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们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能力,更好地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力量,更好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新体系。领导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这既是中医战疫的总结,更是为中医未来发展和中西医融合互补、健康发展提供的总遵循和指引。(徐经世)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分享到





2
发表于 2020-7-5 21:00:06 | 只看该作者
这恐怕不是中西医结合,更不是融合,更多讲的是中西医配合,强调中西医互补,却没有把中西医融合为一的战略和步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32 , Processed in 0.0564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