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5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学引进西医的亚健康概念要谨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6-24 11:1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学引进西医的亚健康概念要谨慎
我们在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的时候,必须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才能得出正确可信的结果。如果应用双重的标准,得出来的结果就很难想像。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据我所知,目前在理论构通上,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中医的脏腑经络概念与西医的器管神经概念相差甚远。中医和西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在概念上差距也很大。中医对健康的认识是阴阳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是脏腑经络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功能正常。对疾病的认识是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病理产物在人体的产生与滞留。中医的疾病是用八纲为辨证纲领进行辨证的。这些都与西医在概念上存在根本的区别。中医的疾病概念与西医的疾病概念,大部分是不能划等号的。就拿最简单的痢疾来说,病名虽然相同,但认识的角度相差甚远。中医是以热痢、湿热痢等来分类辨证的;西医则是以细菌性痢疾、中毒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来区分的。理论不同,认识不同,治法也不同。再如胃脘痛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中医的胃脘痛的辨证与西医胃病的分型及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又如失眠(不寐)是中医的一个病名,西医并不一定把它看成一种独立的病。等等。因此硬套是不行的,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亚健康是一个西医的概念,他们把人群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健康人群,处于健康状态;一类是疾病人群,处于疾病状态;一类人群处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称做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人的机体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现代科学器仪,用化学和物理的检查方法,还不能查出阳性结果,不能做出疾病诊断。也就是说对以西医命名的病不能确诊。这样的一个群体,叫做亚健康群体。它完全是用西医的理论构建出来的。由于亚健康状态与疾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标准,那就是物理、化学等现代仪器检查的阳性结果。有一个确诊要素在里面。人的机体虽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但没有各种检查的阳性结果,缺乏西医确诊的要素,不能确诊为西医的疾病,那就是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并且有各种检查的阳性结果,能确诊为西医的疾病,那就是疾病。这些全是西医的概念。由于疾病与亚健康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客观分界的标准,操作起来就相对非常容易,这也可以说是西医的优势。某教授说:“中医学认为,健康状态应该为‘阴平阳秘’,人体的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这种平衡是体内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机体的自身调节下达到内外环境和谐统一的结果。如果能够维持平衡则机体各系统功能正常,表现为健康有活力。若来自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引起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失去应有的调节能力,会逐渐出现内外环境的失衡,当这种不平衡达到一定的‘阈值’,也就是发病所需最低界限,便可发展为某种疾病。这种从平衡到失衡的变化,是一个由健康到不健康的动态过程,‘亚健康’状态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某教授是在用中医的理论来定义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和西医的概念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我们知道,中医学中并没有亚健康的概念。某教授忽略了阴平阳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一定的阈值内,健康状态的人,本身就有一个偏阳虚、偏阴虚、偏气虚、偏血虚的体质差异。在一定的阈值范畴内,这种差异的人都是健康的人。这个动态过程从中医理论来认识是只要还没有构成阴阳气血的失调,就还属于健康人群的范畴,并不存在亚健康状态。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超过了一定的阈值,也就是发病的最低界限,发展到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便成为某种病证。这中间在中医的概念里并不存在亚健康的过程。把西医健康、亚健康、疾病的概念,引进中医的理论中,这本身就存在着偷换概念的错误。西医的健康概念与中医的健康概念不能等同,西医的疾病概念与中医的疾病概念也不能等同。
某教授人分九种中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按中医理论来分析,阴阳气血已经失调,病理产物已经滞留体内,是明显的病证。某教授自己也说:八种偏颇体质是病理性体质,偏颇体质之人阴阳气血已经失调。却又要说:“偏颇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非病之间。”把阴阳气血已经失调的病理表现说成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非病之间。与自己上面的论述自相矛盾。某教授在《王某学术思想说要》一书中明确表述偏颇体质是已病状态。已病状态如何能成为亚健康状态呢?
中医的疾病观是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物理化学等检验方法并不是它的必备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可以作为我们辨证时的参考,但现在还无法用它来指导辨证。如中医的痰湿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失眠、胸痹等病证。西医可能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查不出阳性结果,但只要这些症状比较严重,严重危害健康,中医都是作为病证来对待的。按某教授上面论述的原则,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也是属于疾病。但按西医对亚健康的定义,头痛、眩晕、失眠、胸痹等用物理、化学等现代仪器查不出阳性结果的,就是属于亚健康状态。是不能属于疾病的。中医的好多病证可能不属于西医的疾病,而是在西医亚健康状态内。现在的检查手段还查不出来,并不等于永远检查不出来。人的身体有比较严重的症状特别是它伴随着一系列症候群的时候,肯定是人体内出现了问题。中医就要根据中医的理论来辨这个证。在中医看来,很多西医的亚健康,不是某教授“无病有证”,而是有病有证。现在查不出来并不等于永远查不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慢慢揭示出它的真像的。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史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中医对病的认识主要依靠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这比西医比较看重仪器的检查,并不一定就完全意味着落后。中医对疾病的定义比西医要宽松一些,这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这种宽松,是中医学的高明先进之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提高对疾病的警惕,做到防微杜渐。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医的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用了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名称,造成了中西医概念的混乱,留下了很多问题。因为中医的脏象学说与西医的器官学说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医的脾脏功能与西医的脾绝无相同之处。现在又要在中医学内引入一个亚健康的概念。除了造成混乱我们看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按某教授的引述,全世界符合WHO关于健康定义的人中占总人口数的15%而与此时,有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中。其余的70%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的亚健康人数也基本上处于这个水平。某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76页有一张九种体质的饼状分布图。王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了人群中确实存在九种体质类型。中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32.14%,偏颇体质占67.86%”32.14%属于平和质健康状态,近70%属于偏颇病理体质是一种非疾病状态,他又说全中国人口中近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就等于病理体质,这样一来全国13亿多人就没有一个病人。某教授说他的体质学也是依据的中医理论,八种偏颇体质类型依某教授所定的标准,是完全达到了中医疾病所需要的最低标准的。这从某教授的论述中可以得到证实。《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60页)写道:“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他在分析辨识八种偏颇体质的时候,全部都用的中医的病理病机分析,并没有用生理功能去解释。我们把他对气虚体质类型的分析摘录于下。气虚体质类型体质分析:“由于一身之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故出现气短懒言,语音低怯,精神不振,目光少神;气虚不能推动营血上荣,则头晕,健忘,唇色少华,舌淡红;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故易出汗;脾气亏虚,则口淡,肌肉松软,肢体乏力,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脾虚气血不充则舌胖嫩、边有齿痕;气血生化乏源,机体失养,则面色萎黄,毛发不泽;气虚推动无力,则便秘而不结硬;气化无权,水津直趋膀胱,则小便偏多;气虚鼓动无力,则脉象虚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用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分析出来的八种偏颇体类型就是病证。但某教授不承认它是病证。反而把它定义为亚健康状态。这大概就是要引进西医亚健康概念的理由。
某教授说:“亚健康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他提出的亚健康认知标准,完全是西医的标准。他还列举了38个亚健康的症状。并强调有其中的11个症状就可以构成亚健康。其实38个症状中的绝大部分,只要有一个症状特严重,都可以被中医称为疾病的。如失眠、多梦、便秘、腹泻、眩晕、心悸、头痛等等。所以中医和西医是很难在病名上统一起来的。一个人长期的失眠,严重地影响了工作与学习,由于检查不出阳性结果来,我们就说他无病,他在装病,这可能吗?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命名,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要比西医先进得多,也合理得多。很明显,某教授要把西医亚健康的概念引进到他的体质学说中来,是为了把他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纳入西医亚健康的范畴,因为把八种偏颇体质类型说成是不健康的、非疾病状态的、生理的固有特质实在是太难自圆其说。他自己也承认人分九体中:“一种平和是健康的,八种偏颇是不健康的。”在他推出的“健康量化标准”里,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是健康标准;在他定义亚健康的时候,不健康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又成了亚健康状态。他甚至于说:健康状态包括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和已病状态。我们也已经被弄糊涂了。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408页)说:“当前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因此我国人群的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体质研究课题组在对亚健康的调查中发现,有90.9%的亚健康人口符合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与亚健康的病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相吻合,反映了其病因病理变化过程。”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其反映的病因病机,不能叫做疾病。他的亚健康病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也不能叫做疾病。西医的疾病,有现代物理化学检查确诊的疾病才是疾病。这就是某教授对疾病看法,某教授是不认同中医学的疾病的。其实某教授明明白白地告我们一声就明白了,不需要兜这么大的圈子。另外根据上面我们谈到的某教授的调查饼图,平和体质类型(健康人群)占32.14%,八种偏颇体质类型占67.86%,而全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除了健康人群就都是亚健康人群。而这7亿的亚健康人群中其病因病机辨证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的,又占到7亿人的90.9%。某教授九种体质中的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又都躲藏到哪儿去了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6-24 15:18:4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人的分类结果,只有健康人和病人两类。
3
发表于 2020-6-24 16:45: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7:39:29 | 只看该作者
mate--oye 发表于 2020-6-24 16:45
你在否定王琦国医大师的体质学说。。。。。敢于对权威说不,赞一个。。。。。。

我否定王琦国医大师的体质学说是因为它不合道理。你认为他是权威吗?你认可他的理论吗?如果不认可,我们就一起来反对吧!
5
发表于 2020-6-24 17:47: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获200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点评

得奖不一定化表正确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的五个疑点 一、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里对各种体质类型的描述中没有用一个病理的字眼,这就是说在标准里对体质的定义还是采用过去的定义,体质是人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6-25 09:06
得奖不一定代表正确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的五个疑点 一、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里对各种体质类型的描述中没有用一个病理的字眼,这就是说在标准里对体质的定义还是采用过去的定义,体质是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6-25 09:00
6
发表于 2020-6-24 20:43:39 | 只看该作者
“心神失养、气虚肝郁”也不能叫做疾病
7
发表于 2020-6-24 20:4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6-24 20:55 编辑

气虚,肝郁是中药症状,气虚,肝郁是亚健康,气虚,肝郁是体质,气虚,肝郁不是病理学疾病,病理学疾病中的中药症状,气虚,肝郁是病理学疾病的病因,病理学疾病中的中药症状,气虚,肝郁不是病理学的疾病
8
发表于 2020-6-24 23:1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6-24 23:35 编辑

有中药气虚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生理构象生理体质,有中药肝郁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生理构象生理体质,有中药阳虚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生理构象生理体质,有中药湿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生理构象生理体质,有中药阴虚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生理构象生理体质
9
发表于 2020-6-24 23:33:05 | 只看该作者
有中药气虚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病理构象病理体质,有中药肝郁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病理构象病理体质,有中药阳虚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病理构象有中药湿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病理构象病理体质,有中药阴虚症状系统信号受体病理构象病理体质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09:00:59 | 只看该作者
喻家言 发表于 2020-6-24 17:47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获200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 ...


得奖不一定代表正确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的五个疑点

一、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里对各种体质类型的描述中没有用一个病理的字眼,这就是说在标准里对体质的定义还是采用过去的定义,体质是人的生命中一个个体区别于另一个个体的的特殊的生理表现,体质是人体的生理特征。因此,各种偏颇体质类型是在生理范畴内的偏颇。虽然在标准里各种偏颇体质类型的表现都是病理性的,都是中医的证候。但起码在文字的描述上,各种偏颇体质类型还是生理表现。在对体质的定义里:“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式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体特征。”其所指是生理功能而不是病理功能、病理表现,这一点还是很清楚的。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一书(165页)说:“我们前面的几种体质类型(指除气郁质、特禀质外的体质类型),它们的定义主要是以客观的生理形态方面的变化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也是把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体质类型的标准,定义在人体生理表现的范畴内。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里各种偏颇体质类型变成为病理体质类型,各种偏颇体质类型成了病理表现。一个是生理功能,生理表现,一个是病理表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医体质学》中偏颇体质改为病理体质类型之后,原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还依然适用,这就是个奇迹了。
二、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见《中医体质学》2008版457页)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中的内容,可用文字这样来表示:偏颇体质条件转化分大于或等于40分者,判定结果为“是”;转化分在30-39分之间者,判定结果为“倾向是”;转化分小于30分者,判定结果为“否”。在“是”与“否”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倾向是”的人群。所谓“倾向是”就是它倾向于偏颇体质类型,但达不到偏颇体质类型的标准,所以它不属于偏颇体质类型,也不属于正常体质即平和质。这部分“倾向是”的人群,与我们过去讨论的某教授久而久之形成体质类型之前存在的,由于生病或太累了形成的“中医证型”(《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一书(59页))的论述,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这部分中医证型也是既不属于正常体质类型,也不属于病理体质类型。这两部分人群应该就是同一种人群,它们在数量上人数也是不少的。它们没有包括在国人的九种体质类型之内,因为九种体质类型已经占去了国人的百分之百,那这部分人群又到哪儿去了呢?在国人中只有九种体质类型,没有疾病状态人群位置,也没有“倾向是”的人群的位置。这是说不过去的。
三、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里,第一项“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这是对判定每一种体质时的时间要求。近一年的体验与感觉,能不能判定体质类型。从某教授对病理体质类型形成的论述来看也是有问题的。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283页)说:“一种体质类型的形成从先天基础到后天影响,整个过程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是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包括健康到疾病的过程,因此,体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书(239页)说:“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不易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书在(12页)又说:“体质是在遗传禀赋基础上,在缓慢的、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人体生长壮老过程中渐进地形成的个体特殊性,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按某教授的论述,体质类型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慢到什么程度,整个过程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体质类型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稳定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婴幼儿乃至少年儿童是无法用某教授的辨识工具来辨识自己属于那一类体质的,他们还无法对那些辨识条目,进行正确的回答,应该说他们还不应该到体质的成熟期。近一年的体验与感觉就可判定各种体质类型,那就是说体质类型的形成最少有一年的时间就够了。这与某教授上面提到的体质形成过程并不完全一致,一年的时间不能被说成是“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在中医的证型形成某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的过程中,某教授用了“久而久之”,“长此以往”等形容词,一年的时间是不能这样形容的。对在人的体质成熟期之前的人群则根本就不适用。近一年的体验与感觉就可判定各种体质类型,那就是说体质类型的形成最短只需要一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在人生中是一个比较短的时间,谈不上“久而久之”,更谈不上“长此以往”。所以,如果患者的体验和感觉只有一年的时间,某教授所判定的体质类型,大概只能算某教授说的体质类型形成以前的“中医的证型”,根本就称不上某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
什么时候是体质的成熟期呢?在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220页)中说:“在此阶段(注指青年阶段)随着形体发育渐趋完善,脏腑功能健全,表现出人体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体健神旺,形成了基本稳定的体质类型。”首先青年阶段某教授所指的基本成熟的体质类型是某教授的正常平和质体质类型,因为只有正常健康状态人群才可能表现为“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充足,精神充沛,体健神旺。”病理体质类型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的。青年人就都是平和质体质类型也不符合客观事实。某教授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114页)说:“大家都处在青春期,都是年青人,为什么有‘战痘一族’,为什么还有‘无痘一族’?这就是体质的问题,体质不同了,所有我们机体的表现各异,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湿热体质,也就是俗称的长痘派。他不长痘,因为他不属于湿热体质;你长痘,因为你属于湿热体质。”“据统计,11-25岁的青少年发病率(注:指长痘)达80%以上,25-35岁的青年人发病率达15%以上。”在某教授的论述里青年人中80%的人属于湿热体质类型,而不是属于平和质。
用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来作为判定一个人的体质类型,就以某教授的体质理论来讲也是不行的。
四、《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特别是判定表是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进行判定,也就是中医的问诊。而中医搜集病史的方式是望闻问切,在判定过程式中显然只重视了问诊。在判定表中除了在痰湿质中有苔腻外几乎没有中医舌诊、闻诊、切诊的内容。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医的诊断学中,特别是中医的望诊、舌诊和切诊,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手段和方法。如果中医去掉了望诊、舌诊和切诊,中医诊断不望诊了,不看舌头了,不切脉了,那还叫中医吗?
五、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为中医的体质类型制定了标准,有了量化的指标,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一个“倾向是”的人群,它们是达不到某教授中医体质类型的标准的而又不是正常平和质的人群。对于一个即定的标准来说总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达不到标准的“倾向是”人群,一个是超过标准的人群,超过标准的人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群呢?某教授没有讲,按正常逻辑推理,应该是疾病状态人群。按某教授的说法,偏颇体质条件转化分大于或等于40分者,判定结果为是。就是说只要偏颇体质条件转化分大于或等于40分,就可以判定为八种病理体质类型中的一种,在这里病理体质类型的标准是没有上限的,再严重也是病理体质,也是非疾病状态而不可能成为疾病。在国人中仍然是没有疾病的位置。大凡确立一个标准就必然要有高于标准或者低于标准的情况同时存在,如果没有高于标准或者低于标准的情况存在,就没有定立标准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1:25 , Processed in 0.0793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