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与邪气的辩证关系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44页)说:“中医学认为,正常生理状态下,动态平衡的维系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正气,一是邪气。”中医学不是这样认为的。中医学认为,正常生理状态下,动态平衡的维系,取决于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和脏腑功能的正常。只有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和脏腑功能的正常,才能保持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这就是人体正气的体现。邪气则是专门来破坏人体这种生理的动态平衡的。正邪斗争是一个疾病的过程,是一个病理过程,而不是生理过程。人的机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调是人的正气的体现,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是邪气的称谓。所以人体生理状态下的动态平衡的维系,在非疾病状态下,并不取决于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中医学称做六气,六气本身并不是邪气,六气的太过称为六淫,六淫之气才是邪气。 中医八纲辨证中虚实辨证的概念,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三大类,虚证、实证和虚实错杂证。阴阳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减退,表现出来的是虚证;正充邪盛,正邪交争,表现的是实证;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则表现为虚实错杂。“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就是对中医虚证与实证的最好的注释。精气所指就是人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的亏损到了阴阳气血已失去平衡的程度,超过了生理阴阳气血动态平衡所充许的范围,就是虚证。它的表现形式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和脏腑功能的下降,在虚证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有邪气存在。中医学认为虚证是一种证候,是一种病证。 在某教授人分九种的中医体质学中,把中医学中的阳虚、阴虚、气虚证,连名称带内容以及病理病机分析,都归纳到了他的九种体质类型里来,在他的体质学里,中医的阴虚、阳虚、气虚证,不再是中医的证候。而成了由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病理表现即所谓病理体质。这样在他的体质学里就没有了虚证。精气夺则虚,虚证在中医学里是八纲辨证中虚实辨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它不仅仅是要求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是指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完整良好的状态。”身体虚弱和疾病都是不健康的。在中医学里虚证一直是与实证相对应的一种病证,虚则补之,则是治疗虚证的大法。没有虚证的体质学,还是中医学吗?虚证作为一种病证是一种客观存在,某教授承认阳虚、阴虚、气虚体质类型是病理体质,是病理表现,人不可能有专门用来生病的病理体质,也不可能没有病就有病理表现。某教授自己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244页)中说:“发病即疾病的发生,是疾病的起始阶段,标志着人体从健康状态进入病理状态。”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即是病理体质,又有病理表现起码也已经标志着的机体已到了疾病的起始阶段了。 正与邪在中医学里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胜则邪退,邪胜则正抑”是正邪斗争的总趋势。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正邪双方并不总是平衡的。外感病在起始阶段,可表现为正邪俱盛的表证;病邪向里,正盛而邪不衰,正邪相争机体功能亢奋,可表现为里实热证;还有正胜邪衰、病情由深居浅薄,正衰邪胜,病邪进一步深入,邪去正衰而形成虚证等不同的情况。所谓谨守病机,就是要随时了解这些复杂的情况,进行适当地处置。《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七条:“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就是谨守病机的典范。 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在《内经》中有三段话明确的论述了它们的辨证关系。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说人的体内正气充沛的时候,外面的邪气一般是不可能侵犯的。但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看得太死,死了就不是辨证法了。如果外面的邪气过强,超过了健康人体的防御能力,正气充沛也会得病的。正气充沛的人由于一时的饥饿、疲劳、突发事件、过度的情志波动等因素也会造成健康人正气暂时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遇到外邪的侵犯,也会造成疾病的发生。这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并不矛盾;“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说邪气的侵犯与人体内正气的虚弱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在正气虚的情况下,邪气才有可能侵犯人体发生疾病。然而这里的正气虚也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正气充沛的人由于饥饿、疲劳、突发事件、过度的情志波动等因素也会造成健康人正气暂时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遇到外邪的侵犯,也会造成疾病的发生。二是人的机体确实存在着正气的虚弱,也就是中医学里的虚证,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阴阳两虚与气血双亏。前一种情况下由于它本身正气是充沛的,一旦正气来复与邪气相争,就会表现为实证热证,恢复也较快。后一种情况,正邪相争,正虚邪实就可能表现为虚实错杂证,如果正气进一步损伤,就又可能出现寒证虚证,康复也就较慢。而后一种情况的虚证,是一种人体的宿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是非常必要的,正气充沛的健康人也好,身体本身就虚弱的病人也好,都必须有这种预防的意识。因为如果虚邪贼风很强盛,有可能超过健康人体的抵抗外邪侵犯的能力,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正气虚弱的病人则更应该注意防护。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并不否认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辨证的,实事求是的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辨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唯物辨证法的精髓。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它的唯物辨证的思想是需要我们发扬广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