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5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释中医要分清解释的是古代中医论述,还是解释中医药实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6 11:1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释中医要分清解释的是古代中医论述,还是解释中医药实验。
实际都有。
但是也都仅是以现代病理学药理学内容的解释。
关于中医药实验古代做了分析论述,但是由于原始条件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的研究分析只是简单猜测。
而对于这些实验现在也可以分析研究,但是也不能仅以已有生理学病理学能完全解释清楚。
因为中医药相关实验反应现代病理学药理学并没有作过,当然也没有分析研究过,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直接解释说明。
中医药实验对于病理学是一种新的实验反应,就要建立中医药实验相关假说,
二 分析实验从简单开始
1中药可以治愈症状,如失眠,食少。
三 由生理反应分析症状的病理形成的原因。
1首先是在信号系统或激素反应系统开始生理反应活动。
2如果有了症状或非生理变化首先也应是在信号系统的相关结构生理物质合成的病理变化。
3如激素类物质合成增多或减少必定会有症状形成如组胺合成减少,胃酸合成减少,胃蛋白酶减少,消化减弱,中医的脾虚。
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8 15:53:4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疾病现代病理学与中医药应用认识方面根本不同。
病理学认为如炎症中症状是炎症的的结果,而中医药应用认识是症状是炎症的原因。
用药也根本不同。
现代病理学用激素抗生素治炎症反应,中药是治症状反应。
病理学不可能因炎症中与中医药应用有相同的症状或证就认为是相同的反应。
学习现代医学根本不会理解为什么用没有激素抗生素的中药可以治炎症。

点评
3
发表于 2019-6-29 06:07:06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9-6-28 07:53
对于疾病现代病理学与中医药应用认识方面根本不同。
病理学认为如炎症中症状是炎症的的结果,而中医药应用 ...

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
4
发表于 2019-6-29 06:29:37 | 只看该作者
症状不妥,应为藏象。
5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07:03:36 | 只看该作者

藏象学说

编辑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

灵枢·经水
灵枢·经水
,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6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07:04:07 | 只看该作者
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7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07:05:32 | 只看该作者
病理学认为如炎症中症状咳嗽是炎症的的结果,而中医药应用认识是症状咳嗽是炎症的原因。
8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07:07:02 | 只看该作者
藏(音zàng),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极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但其发展主要基“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超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9
 楼主| 发表于 2019-6-29 07:09:03 | 只看该作者
藏象更重要的是病理学概念症状概念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16:1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7-1 17:07 编辑

肺阴虚肺气虚肺热
肺热肺虚脾胃热脾胃虚
肺热肺虚脾胃热脾胃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热
肺热肺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热

湿脾胃虚
湿热脾胃虚
湿脾胃虚肺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热

湿热肺虚肾阴虚肾气虚肾阳虚肾热
湿肺热肺虚脾胃热脾胃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0 23:08 , Processed in 0.0619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