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体质学》不是对中医的创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6 16:0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体质学》不是对中医的创新
王教授的《中医体质学》的核心,他把中国人的体质分成了九种,即一种平和质与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和特禀质八种病理体质类型。一种平和质是健康的,八种偏颇体质,又称病理体质,是病理表现,是不健康的,又是非疾病状态的,所以它不是疾病,而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由于九种体质类型包括了13亿中国人,所以在他的体质学里是没有疾病的位置的。在这九种体质中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平和质占32。14%、气虚质占13。42%、阳虚质占9。04%、阴虚质占8。27%%、痰湿质7。32%、湿热质占9。08%、瘀血质占8。10%、气郁质占7。66%、特禀质占4。97%。也就是说在中国人中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只能有一种体质即体质具有唯一性和单一性。一个人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质,否则就不会形成上面的分类。
他的平和质即健康人群占了13多亿人口32。14%,是世卫组WHO)报告中健康人群占总人口15%的两倍多,而他的标准要比WHO高得多,做为平和质标准中的体态适中、体形匀称、性格随和开朗本已是神标准,在WHO的高标准下王教授还加了“原来的健康定义似乎应该加入这样一种能力,即能保证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营造生活的能力”。标准提高了,健康人群却提高了一倍,这根本就不可能。
他的特禀质占国人13 多亿人口的4。7%,除去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胎前疾病,过敏体质人群肯定要比这个数小。然而,王教授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中说:“目前全球有22%的人群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并以每10年2。3倍的速度增加。以此类推,目前我国有2亿多人患有过敏性疾病,应引起重视。”中国2亿多患过敏性疾病的人,按王教授的体质理论,只有过敏体质的人才可能得过敏性疾病,这些人肯定都是过敏体质。2亿多人占中国13 亿多人的比例是多少,我们不需要计算了,肯定是4。7%的4倍还多,四分之三的人不是过敏体质,却得了过敏性疾病,不知作何解释。另外特禀质包括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胎传疾病,这三种疾病本身就是疾病,何以是非疾病状态呢?
他的痰湿质占国人13 多亿人口的7。32%,根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的糖尿病人数超过全国总人数的10%,高血压病人也在10%以上。根据他的《体病相关论》他的痰湿质人群全都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7。32%的痰湿质人群都不够,何况还有冠心病、中风以及多种代谢性疾病呢?做为非疾病状态的痰湿质病理体质类型人群,都是疾病人群尚且不够,痰湿质不是疾病而是非疾病状态,又是如何定义出来的?
他的湿热质占国人13 多亿中国总人口的9。08%,王教授把他的湿热体质叫做长痘派。他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114页)说:“大家都处在青春期,都是年青人,为什么有“战痘一族”,为什么还有“无痘一族”?这就是体质的问题,体质不同了,所有我们机体的表现各异,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湿热体质,也就是俗称的长痘派。他不长痘,因为他不属于湿热体质;你长痘,因为你属于湿热体质。”,“据统计,11—25岁的青少年发病率(注:指长痘)达80%以上,25—35岁的青年人发病率达15%以上”。根据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人口为13.3281亿人,1996-2010年生育率平均只有千分之1.4。国家统计局公布2006-2013年每年增加人口稳定在600多万,是建立在“目前生育率为1.5、1.6,每年死亡900多万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增加人口1500万左右。11——25年龄段的80%,25——35 处龄段的15%的人口数一定超过了湿热质人口的9。08%。湿热质就只能得青春痘不会得别的病了?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九种体质的分类比例是完全不靠谱。疾病就是疾病不能把中医的病证和证候说成体质。
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5页)禀赋遗传论中又说:“可以说个体的气血差异,是先天禀赋因素在体质差异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阴阳方面,若先天禀赋充足,则体质无偏,即属平和质;若先天禀赋不足,则视其不足的表现,导致各种体质类型,或阳不足,或阴不足,或气血不足等,出现“素体阴虚者”、“素体阳虚者”、或“素体气血俱不足者”。这种先天禀赋差异的存在,成为各种体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若素禀阴不足者,一般多发展为“瘦长型”的“阴虚质”;素禀阳不足者,则又成为肥胖型的“痰湿质”的潜在因素。因此,先天禀赋的差异,是导体致差异的内在条件。”先天禀赋的差异,是导致体质差异的内在条件,我们不仅要问,气郁质与血瘀质的先天禀赋是什么呢?阳虚质发展为痰湿质,阴虚质发展为湿热质,阳虚质与阴虚质还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一个个体就有了两种体质,体质的唯一性又如何说?
在王教授主持的《中医体质与分类判定》标准中(见中医体质学2008版457页)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中的内容,可用文字这样来表示:偏颇体质条件转化分大于或等于40分者,判定结果为“是”;转化分在30-39分之间者,判定结果为“倾向是”;转化分小于30分者,判定结果为“否|”。在“是”与“否”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倾向是”的人群。所谓“倾向是”就是它倾向于偏颇体质类型,但达不到偏颇体质类型的标准,所以它不属于偏颇体质类型,也不属于正常体质即平和质。这部分“倾向是”的人群,与我们过去讨论的王教授久而久之形成体质类型之前存在的,由于生病或太累了形成的“中医证型”(《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一书(59页))的论述,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这部分中医证型也是即不属于他的正常体质类型,也不属于他的病理体质类型。 这两部分人群应该就是同一种人群,它们在数量上人数也是不少的。它们没有包括在国人的九种体质类型之内,因为九种体质类型已经占去了国人的百分之百,那这部分人群又到那儿去了呢?在国人中只有九种体质类型,没有疾病状态人群位置,也没有“倾向是”的人群的位置。这是说不过去的。
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里,第一项“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这是对判定每一种体质时的时间要求。近一年的体验与感觉,能不能判定体质类型。从王教授对病理体质类型形成的论述来看也是有问题的。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283页)说:“一种体质类型的形成从先天基础到后天影响,整个过程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是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包括健康到疾病的过程,因此,体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239页)说:“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不易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12 页)又说:“体质是在遗传禀赋基础上,在缓慢的、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人体生长壮老过程中渐进地形成的个体特殊性,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按王教授的论述,体质类型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慢到什么程度,整个过程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体质类型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稳定到什么程度。这都需要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婴幼儿乃至少年儿童是无法用王教授的辨识工具来辨识自己属于那一类体质的,他们还无法对那些辨识条目,进行正确的回答,应该说他们还不应该到体质的成熟期。近一年的体验与感觉就可判定各种体质类型,那就是说体质类型的形成最少有一年的时间就够了。这与王教授上面提到的体质形成过程并不完全一致,一年的时间不能被说成是“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在中医的证型形成王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的过程中,王教授用了:“久而久之”,“长此以往”等形容词,一年的时间是不能这样形容的。对在人的体质成熟期之前的人群则根本就不适用。近一年的体验与感觉就可判定各种体质类型,那就是说体质类型的形成最短只需要一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在人生中是一个比较短的时间,谈不上“久而久之”,更谈不上“长此以往”。所以,如果患者的体验和感觉只有一年的时间,王教授所判定的体质类型,大概只能算王教授说的体质类型形成以前的“中医的证型” ,根本就称不上王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
什么时候是体质的成熟期呢?在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220页)中说:“在此阶段(注指青年阶段)随着形体发育渐趋完善,脏腑功能健全,表现出人体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体健神旺,形成了基本稳定的体质类型。”首先青年阶段王教授所指的基本成熟的体质类型是王教授的正常平和质体质类型,因为只有正常健康状态人群才可能表现为“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充足,精神充沛,体健神旺”。病理体质类型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的。青年人就都是平和质体质类型也不符合客观事实。上面谈过,王教授认为长痘派就湿热体质,11—25岁的青少年发病率(注:指长痘)达80%以上,25—35岁的青年人发病率达15%以上。显然在王教授的眼里,青年阶段平和质并不是主流。在王教授的论述里青年人中80%的人属于湿热体质类型,而不是属于平和质。对幼儿、少年这个年龄段,由于孩子们正是发育成长的阶段,体型还没有完全定性,性格心理等特证也还没有成熟,用他的和平质标准特别是体态适中与性格随和开朗来定义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是不是平和质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可操作性。难道幼儿、少年这个年龄段就没有健康状态人群吗?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特别是判定表是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进行判定,也就是中医的问诊。而中医搜集病史的方式是望闻问切,在判定过程式中显然只重视了问诊。在判定表中除了在痰湿质中有苔腻外几乎没有中医舌诊、闻诊、切诊的内容。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医的诊断学中,特别是中医的望诊、舌诊和切诊,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手段和方法。如果中医去掉了望而诊、舌诊和切诊,中医诊断不望诊了,不看舌头了,不切脉了,那还叫中医吗?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平阳秘”。在内外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病理产物在体内的产生与滞留等病理现象的产生,人的机体就产生了疾病。中医治疗通过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调整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祛除病邪及病理产物,使人的机体恢复阴阳平衡的状态,达到健康的状态。王教授也认为疾病的开始阶段就出现了病理表现,阴阳气血失去了平衡就产生了疾病。但他的除和平质外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他自已承认是病理表现,是阴阳气血失去了平衡,却认为不是疾病,是非疾病状态,这就让人费解了。
王教授的体质学认为疾病必须经过病理体质形成这个阶段,因此他认为调整和纠正病理体质是预防疾病产生的抓手,而病理体质的形成是一个“久而久之”、“长此以往”的过程。平和质健康人群不仅得慢性病非常困难,得急性病则根本就不可能,这符合临床实践吗?
对于体质问题,简言之,就是人的机体的质量和素质,体质就是人体正气的状态,它体现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整个过程,同时体质的强弱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人体的生理现象而非病理现象。健康的人阴阳气血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这一前提下健康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一个健康个体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其体质都有一个相对强与弱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强就意味着抵御疾病的能力较强,不易生病,即使生了病也容易恢复。反之亦然。体质的强弱与先天禀赋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优生优育问题,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天基础,先天条件好体质就一定强,先天条件不太好,体质就要弱一些,这些是生下来就决定了的。因此优生优育就显得很重要。然而后天的养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后天正确的养生方法,可以使先天体质较弱者变强;而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可以使先天基础强的变弱,使弱者更弱,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上工治未病的”的原因所在。体质的另一个观注点是说阴阳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种平衡没有天平的零刻度,因为零刻度意味着机体气机升降浮沉的仃止、新陈代谢的终结、生命的死亡。《内经》说:“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废则气立孤危。”因此,阴阳气血的平衡在生理的范畴内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总有一个或偏阴虚、或偏阳虚、或偏气虚、或偏血虚的体质偏颇,这是一种健康的偏颇。要求我们在后天的活动中尽量不要使这种生理偏颇遭到破坏。同时又要注意这种生理性偏颇在机体发病过程中对疾病的从化、转化、发展的证候特点产生的巨大影响。体质的问题是一个生理层面上的问题 ,而中医学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是病理层面上的问题。我们研究中医的体质问题,就是要从体质的强弱和偏颇两方面入手。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09页)说:“较长时期以来,中医临床思维单一,阻碍了人们对临床复杂多元现象的认识,成为影响并制约中医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自其理论诞生几千年绵延发展的过程中,即重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其所蕴含的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思想,形成了人体疾病与健康生命现象的独特认知体系。从而使中医临床医学一直在自主发展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几十年来由于只强调辨证论治,忽略淡化了辨体、辨病等重要因素,致使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发挥综合优势,开辟新的前景。”对在中医医疗实践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不是去责问我们对中医的理论掌握的如何?我们的辨证论治水平如何?对中药的药性认识的如何?中药的生产加工炮制如何?反而怪中医的精髄辨证论治“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这合乎情理么?
王琦先生的《中医体质学》这多年获得了诸多殊荣,被做为中医创新教材登上了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大雅之堂。让而对《中医体质学》本身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公开发表更是难之又难,在公开的学术会上也很难看到不同的意见,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中医体质学》对中医理论完整性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0-6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王教授的《中医体质学》的核心,他把中国人的体质分成了九种,即一种平和质与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和特禀质八种病理体质类型。一种平和质是健康的,八种偏颇体质,又称病理体质,是病理表现,是不健康的,又是非疾病状态的,所以它不是疾病,而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一一病理体质,本质上和证一样,是一种病理过程或状态。中医证和西医病概念的区别,在于病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而证则是相对独立的病理过程或状态。

所谓病理体质,如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和脏腑气血辨证体系(内伤杂病)中的阳虚证、气虚证、瘀血证……,没有本质的区别与不同。
3
发表于 2018-10-6 18:03:49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九种体质中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平和质占32。14%、气虚质占13。42%、阳虚质占9。04%、阴虚质占8。27%%、痰湿质7。32%、湿热质占9。08%、瘀血质占8。10%、气郁质占7。66%、特禀质占4。97%。也就是说在中国人中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只能有一种体质即体质具有唯一性和单一性。一个人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质,否则就不会形成上面的分类。

一一上面的分类只能证明体质具有唯一性和单一性。临床上同一个病人,可以见到数种体质类型并见,可能以某种为主导。调理上,也应当参照"有是证用是药",具体分析具体处理,而不能局限于这种"唯一性和单一性"。
4
发表于 2018-10-6 18:09:5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特别是判定表是以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进行判定,也就是中医的问诊。而中医搜集病史的方式是望闻问切,在判定过程式中显然只重视了问诊。在判定表中除了在痰湿质中有苔腻外几乎没有中医舌诊、闻诊、切诊的内容。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医的诊断学中,特别是中医的望诊、舌诊和切诊,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手段和方法。如果中医去掉了望而诊、舌诊和切诊,中医诊断不望诊了,不看舌头了,不切脉了,那还叫中医吗?

一一对于体质的判断而言,其实望闻切等体征的检查与判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与地位。
5
发表于 2018-10-6 18:2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0-6 10:26 编辑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09页)说:“较长时期以来,中医临床思维单一,阻碍了人们对临床复杂多元现象的认识,成为影响并制约中医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自其理论诞生几千年绵延发展的过程中,即重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其所蕴含的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思想,形成了人体疾病与健康生命现象的独特认知体系。从而使中医临床医学一直在自主发展中展现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几十年来由于只强调辨证论治,忽略淡化了辨体、辨病等重要因素,致使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发挥综合优势,开辟新的前景。”对在中医医疗实践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不是去责问我们对中医的理论掌握的如何?我们的辨证论治水平如何?对中药的药性认识的如何?中药的生产加工炮制如何?反而怪中医的精髄辨证论治“临床思维局限,理论覆盖不全,解释能力不足,诊疗水平下降。”这合乎情理么?

一一辨体-辨病-辨证体系,辨病与辨证关系可以另议,辨体与辨病-辨证之关系,本质上是基础病变与继发病变之关系,是证候与证候之关系,是标本缓急之关系。
6
发表于 2018-10-6 20:16:54 | 只看该作者
王琦先生的《中医体质学》这多年获得了诸多殊荣,被做为中医创新教材登上了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大雅之堂。让而对《中医体质学》本身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公开发表更是难之又难,在公开的学术会上也很难看到不同的意见,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中医体质学》对中医理论完整性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一一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辨体体系,在中医基础概念与理论没有充分理清的背景下,只能是加重了中医理论的混乱。

点评

中医基础概念与理论没有充分理清!这是中医的一个大问题!  发表于 2018-10-13 20:0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24 , Processed in 0.05497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