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是否有疼痛症状 --“偏枯痛”者辨析
(《江苏中医药》2011年第43卷第9期)
王真1,金栋2,黄素娟2 1.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任丘 062552) 2.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062450)
半身不遂是偏瘫的俗称,《内经》称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王冰注云:“偏枯,半身不随。”[1]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刺诸风》云:“偏枯者,半身不随,风之类也。”[2]
偏枯,即半身不遂,是中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半身不遂是否有疼痛表现?历代医家观点认识是不一样的。究其因,主要是因为中风病的时期、病程不一所导致。
认为半身不遂有疼痛表现的,即“偏枯痛”者,当首推中医经典《内经》。如《灵枢·热病》说道:“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后世医家多宗此说,认为有“疼痛”症状者,如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记载:“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凑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濡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智不乱是也。”[3]杨上善《太素·调阴阳》记载:“偏枯,不随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4]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记载:“偏枯者,半身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5]马莳《灵枢注证发微》记载:“偏枯者,半体不能举用而疼痛。”[6]但亦有持否定者,认为半身不遂无疼痛表现,如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辨》记载:“有疼痛之症,乃是身痛之痹症,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无疼痛之症。余平生治之最多,从未见因身痛痹症而得半身不遂者。”[7] 那么半身不遂到底有无疼痛表现呢?
中风病,又名脑卒中,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变相同。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说道:“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8]《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梗死》说道:“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9]可见上述中西医两个《指南》中对于脑血管病在急性期如果出现偏瘫、半身不遂的话,是由于神经组织受损后所出现的正常神经功能的缺损或缺失症状[10],而并非刺激症状,所以并未有疼痛表现描述。
中风病根据病程长短,临床分为三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有意识障碍者)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8]。临床观察,中风病之急性期或首发症状,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如果出现偏瘫、半身不遂的话,是由于神经组织受损后所出现的正常神经功能的缺损或缺失症状,“无疼痛”症状;而中风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部分患者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疼痛、麻木、肿胀或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状,乃肢体失用、筋脉拘挛、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11-12]。由于历代医家所诊治中风病之时期不同,是否有疼痛症状,所见不一,故而说法认识不一。由此可见,偏瘫、半身不遂是否有疼痛症状,由于中风病的病程长短不一、时期不同,故而导致说法认识不一。
综上所述,中风病之急性期或首发症状,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如果出现偏瘫、半身不遂的话,是由于神经组织受损后所出现的正常神经功能的缺损或缺失症状,无疼痛表现;而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部分患者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疼痛,乃肢体失用、筋脉拘挛、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如此始与临床相吻。
参 考 文 献 [1]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3 [2] 张介宾.类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25 [3]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 [4]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9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153 [6] 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65 [7]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 医林改错注释.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8]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6,56 [9]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 [10]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11]金栋.古病名痱病探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