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第1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8 08:5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条
【原文】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词解】
  其:语助词,无意义。
【释义】
  本病是由于湿热火毒,内聚或郁结一处,邪热外蒸,荣卫并热,脉见浮数。病邪阻遏卫气,卫不畅行,故脉虽浮数,而洒淅恶寒。湿热火毒内结一处不散,蒸腐血肉,积聚成形,营血瘀滞不通,故有痛处,腐肉化脓成痈脓,故曰当发其痈。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痈肿病起之脉证。
【参考】
  [按语] 脉见浮数而恶寒,是痈肿初起当见之脉证,但以局部红肿热痛方能断定有否发生痈肿,故本条文中“若有痛处”是辨证的关键。若无痛处,则为外感;若有痛处,则是痈脓先兆之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1:36: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9-9 22:43 编辑

   
第8条
  
  
  
【原文】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
  【释义】
    浸淫疮是由湿热火毒聚郁心脉肌肤所致的皮肤病。治以黄连粉方,清热利湿解毒。
    黄连苦寒入心,不论内服外敷,均有泻热解毒,凉血燥湿之功。
  




浸淫疮,在这里可能不是西医的皮肤病。是指长期不愈合的疮口,不断地分泌脓液,流向外界。如果创口封闭,脓液流向体内,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不治,容易导致死亡。皮肤病没有这种可能性,也没有流向内脏的可能性。

     在古代,浸淫疮也是与肠痈、痈肿……内脏感染相关联的常见病。
      参考西医的瘘管与窦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1:39:12 | 只看该作者
      参看 第一章12条:浸淫疮……
4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5:2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9-8 07:25 编辑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第12条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5:28:18 | 只看该作者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第8条
       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

6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5:31:19 | 只看该作者
     瘘管是指因脓肿引起的连接于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的病理性排脓管道,通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开口,前者称为外瘘,有外口和内口,如肠瘘、肛瘘等;后者称为内瘘,仅有内口,如直肠膀胱瘘、胃结肠瘘等。瘘管溢出物因其相连的器官不同而各异,可为消化液、粪、尿或其他分泌物。
       瘘管的特点是经久不愈或时好时坏。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常伴有分泌物流出,如肠液、胆汁、尿液等,通道形态多样。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7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5:33:55 | 只看该作者
      窦道是指机体组织感染、坏死,经体表排出体外后而形成的一个开口于体表的、不与体内空腔脏器相通的潜性盲管,可发生于软组织、脂肪、肌肉甚至骨质等。常见的有腹壁切口感染后引流不畅或切口内遗留异物造成的腹壁窦道,骨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质坏死形成的慢性窦道,外伤或手术后异物残留形成的慢性窦道等。
       临床表现     局部外口红肿,常伴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异味明显,通道形态多样,多为细而狭长。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8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5:41:5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瘘管、窦道外口封闭,外口分泌物减少,甚至于完全停止,即由四肢流向外口,此时,分泌物不能向外引流,分泌物向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或者脏器内部扩散,在当时古代是非常危险的,往往引起死亡,所以称为不治。
     引流通畅是现代外科的原则。
9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5:47:29 | 只看该作者
      痈疮,即痈疽恶疮,是溃疡的一种,指葡萄球菌侵害多个毛囊和皮脂腺而发生的感染。常发于头颈后面及背部,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病。其症状主要是初起皮肤红肿明显,质软无头,疼痛剧烈。快速扩散成按之较硬,呈紫红色隆起的疙瘩,界线不清。此时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发热恶寒,头痛、恶心等。而后中央逐渐见脓变软,可能全身发热持续不退。破溃后流出黄色质稠脓液,痈溃烂成蜂窝状。
     此病多由郁热蕴盛而成。热气乘之,热胜于寒,则血肉腐败,化为脓,脓溃之后,其疮不瘥,故曰痈疮。



     临床表现
        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其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
        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痈疮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5:50:05 | 只看该作者
      西医的痈
      本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个临近毛囊的深部感染。常发生于抵抗力低下者,如糖尿病、肥胖、不良卫生习惯以及免疫缺陷状态等。好发颈部、背部、肩部,临床表现为大片浸润性紫红斑,可见化脓、组织坏死。本病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继发毒血症、败血症导致死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8:01 , Processed in 0.1000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