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134|回复: 1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中药生理效应认识中医药的科学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25 08:2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34 编辑


从中药生理效应认识中医药的科学性
原创:张诚敬
前言:浏览了一些帖子,一是论医理不提及药理效应,二是论药物治疗效应而很少结合医学来讨论。个人不确切地认为,知医理者必知药理,知药理者才能入医学之门,两者的有机配合方构成临床医疗技术。
1991年4月和11月,笔者先后发现对局部代谢具有抑制效应和促进效应的两种外源性代谢调节物质。95年通过在自身和家人的应用中发现,它们是一对相互拮抗影响局部代谢的物质,前者具有抑制代谢的效应,后者具有促进代谢的效应。跟踪研究发现,这两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与中药的两类药物效应相类似,其中促进代谢物质与温热药物的效应类似,抑制代谢物质与寒凉药物的效应类似。依据两项发现结合个人应用中药的体验反复思考后促成了对中医药医学理的探索,从生理代谢立场对中医药生理效应的探索后认为,“中药的药物效应与机体代谢相关:寒凉药有抑制代谢的生理效应,温热药有促进代谢的生理效应”。因此让本人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泡制出天方夜谭的荒唐残言在此摆个地摊兜售,盼浏览的先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参预讨论。本帖分成多个部分发在同一帖子中,以便于讨论。
1.对中药效应的探讨:现代研究显示,有的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是与现代药物是基本一致的,如丹参与现代血管扩张药物有类似的效应,且具有降低血液粘滞性的活血效应。有的中药的药理机制尚难以解释,如没有抗菌作用的穿心莲,对炎症治疗有公认的治疗效应,无抗菌作用的中药能治疗炎症,是与西药相似效应无法解释的现象。
1.1对黄连效应的探讨:以黄连为代表的清热药,中医认为有清热的作用,据现代研究确认具有抗菌效应。笔者认为,清热药是以抑制全身或局部代谢产生清热的效应,因为,要降低全身或局部热量的产生,前提是必须降低其相应的代谢水平,如果代谢水平不降低,其产热量也不会下降。其抗菌作用有可能是抑制了细菌糖酵解的结果,让细菌缺乏赖以生存和繁殖的能量理而自行死亡。
1.2对鹿茸效应的探讨:以鹿茸为代表的温热壮阳燥热药,中医认为有增强机体功能的作用,和热量水平的效应,其前提是必须提高其相应的代谢水平,否则机能的增强和热量的增多就缺乏能量基础。现代研究认为,鹿茸含有雌激素,我们知道雌激素有对抗男性激素的效应,为什么还能提高男性的性功能呢?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悖论,最新研究认为,鹿茸中含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此能提高男性的功能,是否如此,尚无定论。   
1.3对穿心莲效应的探讨:穿心莲对炎症的治疗有公认的疗效,现代研究证实,穿心莲体外试验并无抗菌效应,但对炎症却有良好的消炎效果,是有悖于抗菌药物杀菌才能消炎的治疗机理的。对此问题进行反复的探讨后认为,炎症的发生,其原因不应完全归结于细菌方面,还要从机体自身的方面去考滤。中医称“炎症”为“上火”,“火”是由长期的“热”从量变到质变形成的,热是由代谢增强导致的,由于代谢的增强导致产热量过多使机体细胞生存环境的温度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组织细胞的死亡裂解形成炎症病灶,就是中医所称的火。火是热的升级,现代医学称为炎症,这个过程是代谢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出现炎症多伴有微生物感染,这就给人们提供了炎症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证据,中医药则称为是“上火”,就是长期的热导致机体组织细胞的破坏给细菌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让其应运而生。现代病理生进研究认为,炎症是由于致炎因子前列腺素、组织胺、5-羟色胺等导致的。炎症病灶区域出现的微生物感染是细菌危害机体的确切证据,这就是将细菌认为是炎症罪魁祸首的理由。依据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机体的共生微生物中绝大多数是腐生生物,除侵袭性细菌如结核杆菌及真菌等少数微生物外,绝大多数细菌是不能在活的细胞内生长的,必然是在环境中有被破坏的细胞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时它们才能生存繁衍导致炎症,从微生态立场认识就是环境对适生微生物的选择,也可以认为微生物是应运而生。
1.4对“川芎嗪”效应的探讨: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份,笔者在自身应用中发现其具有改善思维的效应,有可能是其活血作用增加血流量而改善思维的。此外还发现川芎嗪具有增强腋臭和减薄舌苔的生理效应。据此推测,增强腋臭的效应是增强细胞利用氧将脑部鞘磷脂氧化的结果,因为鞘磷脂是一种易于氧化的脂肪酸,其氧化后的物质通过淋巴系统集中到腋下经大汗腺排除体外,再经细菌酵解形成腋臭。川芎嗪减薄舌苔的效应则是机体有氧代谢的增强使舌面厌氧菌类受到抑制的结果。同样川芎嗪也会加重脚臭,是卵磷脂氧化的结果,因脚部淋巴系统薄弱,这些氧化磷脂由汗腺排出体外,经细菌发酵形成脚臭。我们知道大豆中富含卵磷脂,作豆豉时经发酵类似于脚臭味,可证明是卵磷脂发酵的产物。腋臭味与脚臭味明显不同,推测是鞘磷脂经细菌发酵氧化的产物。
1.5笔者在药物的自身应用中发现:与川芎嗪效应相似的能减薄舌苔的药物有肌苷和30%的过氧化氢,应用肌苷口服或应用30%药用过氧化氢溶液漱口,具有减薄舌苔的效应。肌苷是现代药物中为数不多的促进组织细胞代谢的药物,通过促进细胞的耗氧代谢而抑制舌面厌氧菌群,产生减薄舌苔的效应;30%过氧化氢溶则可能是直接杀灭厌氧菌导致舌苔减薄的结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08:2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35 编辑

2.中医理论的“火”与现代“炎症”关系的讨论
2.1现代医学对炎症的认识:现代认为“炎症”的发生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认为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炎症区域细菌的存在不可否认,但并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因为除真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及分枝杆菌等少数微生物之外,其它细菌对活细胞组织基本上不具备主动侵袭的能力。笔者无意对细菌是炎症感染的祸首进行辩解,仅仅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认为是机体物质环境对适生生物的选择,是机体细胞在长期超阈值热环境条件下导致自身损伤提供的物质条件让微生物应运而生。
还有一种无菌炎症,是以代谢抑制为特征的炎症,例如颈椎炎、肩周炎、关节炎,神经炎等,这类炎症的表现是患部不红不肿,主要以疼痛为主,虽然笔者还提不出有力的证据证实它们是由代谢的抑制引起的,但笔者根据自身的体验注意到在患肩周炎时,清晨起床以前用手触摸患部感觉患部皮肤温度明显低于相邻部位,这种局部温度不正常现象意味 该部位代谢必然是处于抑制状态造成的,如果不是因为代谢的抑制导致局部热量减少而发生温度低于相邻部位的话,在被窝的准恒温环境中患部温度低于正常的表现就无从解释。
无菌性炎症实质上是机体特定部位细胞能量缺乏的表现,由于局部代谢的抑制必然导致局部热量的不足,但不会立即造成机体组织结构的实质性损伤,可能在这个慢性过程中因细胞代谢长期的代谢抑制,造成能量的缺乏而诱导细胞凋亡机制启动,凋亡细胞空间因修复过程缺乏足够能量而使修复过程异常缓慢,因此这类疾病的过程就显得漫长,长此以往有可能形成组织萎缩而成为难治之痹症。
2.2对中医药理论“火”的讨论:中医认为火是由热演变而成的。探索认为“热是代谢增强引起的”,在代谢增强部位形成热环境,对组织细胞会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热环境中修复的细胞是脆弱的,如果这种环境不能改变时就会升级成“火”,就是组织细胞结构受到破坏性损伤,是细胞代谢增强的必然结果,热与火不仅仅是程度的差异,前者是组织细胞代谢增强导致的生理现象,后者是组织细胞在长期的热环境中损伤死亡裂解产生的病理现象。
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把“热”视为危害人体健康的大敌,长期超越正常阈值范围的“热”环境最终演变成“火”,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局部器官组织代谢增强难以被机体自律调节机制调节导致细胞急性死亡的结果。
2.3对炎症形成原因的探讨:现代医学对炎症具有大量的研究和巨著对其进行阐明,确认炎症的危害和5-羟色胺、前列腺素和组织胺等物质的致炎作用,并不认为是机体代
谢过程产生的超常“热”环境损伤了自身的细胞组织结构作为“炎症”产生的物质因素决定的。
致炎因子前列腺素等是炎症的原始因素,或者是机体组织结构在代谢变化导致的温度环境损伤亚细胞(线粒体、微粒体,多酶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内组织膜结构的产物值得进行思考,通常前述的这些致炎物质存在于细胞内的亚细胞组织内,如果亚细胞膜结构正常时它们不会无缘无故的溢出来对细胞产生损伤是应该被考虑到的;据此推测,发生炎症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机体自身因代谢变化导致温度环境改变引起亚细胞膜结构的崩溃,也就是中医药所讲的长期的热引起的,长期的热造成的局部温度环境的改变,最终引起组织结构的损伤形成现代医学所讲的炎症就是中医药所讲的火。

3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08:3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36 编辑

3.中医吃能致病观点的讨论
3.1上火的物质:不饱和脂肪酸、糖类、牛羊肉、胡椒和砷以及某些药物。这些物质均可引起人体局部或全身的上火。
3.1.1不饱和脂肪酸是活化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增强其通透性削弱了细胞的膜结构,经扩散被动转运进入细胞内的代谢底物量增多促进代谢引起上火的。
3.1.2糖类则可以直接作为代谢底物,以其渗透扩散进入细胞内,增强代谢引起上火的如口角炎。
3.1.3牛羊肉含有丰富的“酪氨酸”类物质,据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酪氨酸在肠道中被细菌分解后会形成酪胺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吸收入体内就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而产生对代谢的促进而上火,甚至会对肾脏产生损害因而形成尿毒症及伴随肾源性高血压,如果从营养物质的供给途径和抑制分解酪氨酸形成酪胺的细菌产生,将可能有效避免早中期尿毒症的恶化。
3.1.4胡椒和砷类有可能是干扰了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干扰细胞线粒体代谢过程向产热的方向变化,降低了ATP的形成量而增加产热量导致上火。从表面上看,引起上火的物质都具有促进代谢或增加热量产生的效应,但其作用途径则是各异的。
3.2清热物质:竹笋、西瓜、枸杞等有清热效应或养阴功用,如果大量食用时会抑制机体的代谢产生功能的抑制,降低生存质量形成亚健康体质。所以,不管是那一类食物或药物都不可偏食或过量,过量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3中医药的清热和养阴:清热是一种直接抑制代谢的效应,而养阴则是通过对机体细胞膜强度的增强导致膜通透性降低,使通过细胞膜扩散进入细胞内的代谢底物减少而降低代谢水平的间接效应。
笔者认为,中药的养阴药物对细胞膜结构有增强和保护的作用,是滋补和抗衰防老的主流药物,其机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提示人体的衰老有可能与细胞膜结构的削弱相关。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立场讲“保护细胞膜结构的稳定,延长机体细胞每一代的生存时限是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
3.4对药食同源的探讨:中医药理论认为药食同源,中药主要来源于食物,中药材大多是动、植物和矿物药,在自然界中组成动、植物机体的物质和矿物质,根据生物链的原理绝大多数低端生物的组成物质都可以被高端的生物所利用,矿物质则被所有的生物所利用。在食物链中,一切动植物都是人类食物链的低端,它们所含的物质可能就是患病机体中所缺乏的物质,一旦这些物质以药物形态进入体内,它们将很快成为被机体利用的物质进入生理代谢过程产生生理效应达到治病的目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08:3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37 编辑

4.对中药药理效应的思考:现代对中药的研究方向,旨在寻找其与现代药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理效应,虽无可非议但不一定与中药实际的生理效应相符。在此通过对中药的作用机理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对中药效应有别于现代药物药理效应的个人观点。
4.1对非抗菌中药的消炎效应的思考:中药穿心莲主要成份是穿心莲内脂,在现代研究中未发现有抑菌的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它表现出对炎症的良好效果,表明穿心莲内脂不是以抗菌效应来治疗炎症的,其机理应重新进行认识。
4.2中药的激素效应思考:例如鹿茸现代研究含雌激素,众所周知雌激素是与雄激素相拮抗的,但其却能增强男性的性功能,按照药理学是不能解释的。虽然近年来又提出其提高男性功能的效应与其抑制单胺氧化酶有关,是否如此尚无定论。
4.3非激素中药的激素效应思考:如中药的养阴类药物生地、枸杞、黄精、玉竹、甘草等有类似于甾体激素的效应,通过笔者在自身的应用认为,其中以甘草最为明显,这类效应也是难以用现代药理学解释的,应从新的途径进行探讨。
4.4对中药疗效的设想:依据探索已经形成的认识,中医药理论是从人体全身或局部“代谢变化”导致“机能变化”产生“寒热”现象的规律来认识疾病的,由此得到提示,其药物的效应也必然是与调节全身或局部代谢有关的,据此提出“中药的效应是与调节机体代谢相关的生理效应而不是单纯的某种类似于现代药物的局部效应”的设想。事实上中药同现代药物一样是吸收进入机体后产生其治疗效应的,不可能完全是针对部份器官组织,但蛤有对某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效应,药物进入体内后对不同组织器官与功能系统也肯有相应的作用,就是提出这种观点的依据。

5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08:3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43 编辑

5.从对人体代谢的生理效应对中药进行分类
5.1中药以“温、热、寒、凉”四性来表达其效应属性,而药物按四性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为温热药物,如温补药、助阳药、燥湿药有促进机体代谢的作用。另一类为寒凉药物,如养阴药、清热药、败火药,它们都具有抑制机体代谢的作用。温热性中药用于针对寒证性疾病的治疗,寒凉性中药用于针对热证性疾病的治疗,也就是说中药的效应是针对机体偏离代谢阈值进行的调节。
5.2对“川芎嗪”的效应探讨:笔者在自身应用发现其具有改善思维的效应,有可能是其活血作用增加血流量而改善思维的。此外还发现川芎嗪具有增强腋臭和减薄舌苔的生理效应,增强腋臭的效应是增强细胞利用氧将脑部磷脂氧化的结果,因为磷脂是一种易于氧化的脂肪酸,氧化后的物质通过淋巴系统集中到腋下经大汗腺排除体外,再经细菌酵解形成腋臭。川芎嗪减薄舌苔的效应则是机体有氧代谢的增强使舌面厌氧菌类受到抑制的结果。同样川芎嗪也会加重脚臭,是卵磷脂氧化的结果,因脚部淋巴系统薄弱,这些氧化磷脂由汗腺排出体外,经细菌发酵形成脚臭。我们知道大豆中富含卵磷脂,作豆豉时经发酵类似于脚臭味,可证明是卵磷脂发酵的产物。腋臭味与脚臭味存在差异,推测是脑磷脂氧化经细菌发酵的结果。
5.3笔者在药物的自身应用中注意到,应用肌苷口服或应用30%药用过氧化氢溶液漱口,具有减薄舌苔的效应。肌苷是现代药物中为数不多的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通过促进细胞的耗氧代谢而抑制舌面厌氧菌群,产生减薄舌苔的效应,30%过氧化氢溶则可能是直接杀灭厌氧菌导致舌苔的减薄,或者是直接参与舌表面细胞的代谢产生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结果。
5.4综上所述,依据中药的生理效应进行分类,将温热药物归类于促进代谢的药物中,将寒凉药物归类于抑制代谢的药物中。


6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08:3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5 00:41 编辑

6.中药的疗效是调节机体细胞组织结构及其代谢水平的生理效应:笔者认为人体内的“寒热”是代谢抑制或促进伴生的病理生理现象,中药“温热药和寒凉药”的作用是针对“寒热”现象的治疗,其效应就是消除体内的“寒热”现象,如果体内的“寒热”现象消除就标志机体偏离阈值的代谢水平恢复了正常,所以“中药中的各类药物的作用都是针对机体代谢进行调节的生理效应”,据此提出“调节机体代谢是药物作用的切入点”的设想。
将中药药物作用的切入点认为是针对“机体代谢的调节”是基于药物进入机体细胞后第一时间即可产生对代谢的影响而言的,上千种中药成份各异,调节机体代谢的机理各不相同,探索是不可能逐一阐明其作用机理的。;因此提出“从中药对机体代谢的影响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获取其对机体代谢调节的生理效应数据,逐渐改变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完全比照现代药理效应模式的思路,以生理效应为基础构建独立的中药药理研究平台”。
7.中药治疗机理探讨:中医是以调节“阴阳”为指导思想治疗疾病的,依据探索的观点“阴阳是对人体器官组织及其相应功能的表达”,据此认为,调节“阴阳”是针对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的动态平衡”进行的。按照生理学的说法:就是机体细胞的结构同代谢功能与机体的功能需求相适应,说上理想的健康状态。
中医药理论认为,由“热”引起的疾病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是阳胜引起的“热”中医则采取清热泻火的针对措施。如果是“阴虚”引起的“热”就采取补阴清热的针对措施。
对由“寒”引起的疾病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是阳虚引起的“寒”中医则采取驱寒助阳的针对措施,如果是“阴胜”引起的“寒”则采取温阳泻实的针对措施。
中医药对不同“虚、实、寒、热”各类“证”的相关病理表现,以促进或抑制代谢的治疗措施进行调节,与“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扶正祛邪、祛邪扶正”等形成了中医的治疗理论原则。根据探索已经形成的认识,要使代谢失调产生的寒热发生逆转,也就应以“调节代谢为切入点”。
中医药科学而系统的治疗理论,最终是以药物对疾病的效应来体现,其核心思想就是调节阴阳,主观上是达到“阴阳平衡”的效应,客观上是逆转偏离阈值的代谢水平消除病理性“寒热”现象,使机体的代谢水平与功能需求相适应,就是生理学所讲的正常生理状态。
8.对中药药理研究的设想:上述讨论提示,中药是通过不同途径,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治疗疾病,而中药的药物成份有的虽然已经清楚,但因中药成份复杂,有效成份一时难以确定,尤其是复方药物就更为复杂,不是短期内能够弄清楚的,因此建议对中药的研究作如下考虑,一方面继续研究其有效成份,另一方面从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方面进行量化数据的研究整理,如从剂量、投药过程长短等方面与其产生降低或升高血糖、降低或升高基础代谢水平、代谢产物的血液浓度或有无新的代谢产物产生、尿样成份变化、酶活力变化以及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对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来证明中药的生理效应,为进一步阐明中医药具有生理学意义上医学原理提供佐证。

7
发表于 2017-8-27 09:48:0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发表于 2017-8-27 10:58: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楼主| 发表于 2017-8-27 15:3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诚敬 于 2017-8-27 08:26 编辑

       叶苗朋友的回复“在中医经典医药理论体系里实物质与虚物质结合中互分阴阳,一切物质比类取象在五行。此为四唯时空间的整体结构、”的观点,无知的立场是:中药是物质基础必须肯定,寒热是人体结构与功能变化同时产生的现象。寒热本是气候现象,古人采用比类取象思维逻辑引用来对疾病现象进行形象的比喻,村人认为是符合情理的。病理性寒热的的表现是个动态过程,在人体中从无到有就意味疾病的发生,通过用中药进行的治疗让寒热现象消失的过程就是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疗程。
       朋友每帖必复的精神,在论坛中实为罕见,让人感动!
盼通过交流:让争论成为友谊,让友谊成为动力!
10
发表于 2017-8-27 19:54: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15:27 , Processed in 0.0589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