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93|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伏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26 06:0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22 23:51 编辑

      伏梁病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又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二。
黄帝问曰:人有身体胕,股胫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清之腑。
头以下为身,四肢曰体,胕义当腐也。髀外曰股,膝下长骨曰胫,如此四处皆腐肿,并绕脐痛,名曰伏梁。此伏梁病,以风为本也。动,变发也。若有变发,可为水病。溺,冷清之腑也。
平按:《素问》“胕”作“髀”;“不可动”上有“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二十二字,本书在后。《甲乙》、《素问》“清”作“涩”;“腑”、“病”。
黄帝问曰: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伏梁。伏梁何因如得之?
[平按:《素问》作“帝曰:伏梁因何而得之?”]答曰:裹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因有膜裹脓血,在肠胃外,四箱有根在少腹中,不可按之,故按之痛,遂致于死,名曰伏梁。
平按:《素问》、《甲乙》“裹”下有“大”字。
问曰:何以然?曰:此下则因阴,必脓血,上则迫胃脘出鬲,使胃脘内痈。
何以按之致死?以其伏梁下因于阴,脓血必上迫于胃管,上出于鬲,使胃管生痈,故按之下引于阴,上连心腹,所以致死。脘□□□。
平按:《素问》、《甲乙》“必脓血”作“必下脓血”;“出鬲”作“生鬲”;“使胃”作“侠胃”,《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侠胃作使胃。”
此人①之病难治也,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顺,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②,肓之源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
如此之病,得时必久也。亟,欺吏反,数也。此病是风为本,其气溢于大肠之中,著于脐下肓原,故环脐痛。不可辄动数夺,夺之致死。以居肓原,所以脐上为逆也。
平按:“此人之病难治也”《素问》、《甲乙》作“此久病难治”。袁刻“人”字作“积人”二字。“脐”《素问》、《甲乙》作“脐”。“源”《素问》、《甲乙》作“原”。
①        “人”,人卫本注曰:据杨注疑“久”之误。《素问•腹中论》及《甲乙》卷八第二正作“久”。
②        ②“肓”,萧本原作“盲”。今据仁和寺本改。下“肓”字及注中诸“肓”字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06:0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23 00:07 编辑

         伏梁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按,抑也。切按之者,谓过于妄攻也,故必致死。)何也?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病连居三阴、冲、带之间,裹大脓血而伏于肠胃之外。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故下行者能下脓血,上行者能迫胃脘,致生膈胃间痈疡也。)此久病也,难治。(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积既久,根结日深,故不易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居脐上则渐逼心肺,故为逆;在下者其势犹缓,故为从。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又手少阴之筋病,内急,心承伏梁;又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然此既云齐上为逆,齐下为从,下文又云“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是不独以心积为伏梁也,盖凡积有内伏而坚强者,皆得名之,独言伏梁者,其总诸积为言也。)勿动亟夺。(动,动大便也,夺,夺土郁也。皆下之之谓。言勿得妄攻而数夺其胃气,不及于病,徒伤无益也。)有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齐而痛,病名伏梁。(此亦在冲脉之分,而结于脐腹者也。冲脉之在上者,出颃颡,循背里;在中者,挟齐腹;在下者,伏行股足之间,故其为病如此。)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风根,即寒气也,如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即此谓也。肓之原在齐下,即下气海也,一名下肓,谓之脖 者即此,今病在冲脉,则与大、小肠相附,而当气海之间,故其为病如此。)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不当动而妄下之,则反伤其阴,阴伤则积气愈壅于下,而水道为之不利也。)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积不在中而在胁之下者,初起微小,久而至大,则胁满、气逆、喘促、息难,故曰“息积”。今人有积在胁之下,俗名为痞者,其即此症,惟小儿为尤多,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胳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为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饮食过伤,脾不及化,则余气留滞而结聚于此,其根正在胁间。阳明病剧,则上连于肺,此其所以为息积也。)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积不在胃,故不妨于食。喘者忌灸,恐助火邪;羸者忌刺,恐泻胃气,故必渐次积为导引,久久行之,以开其滞,仍用药饵以和其气,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专恃于药,而不积为导引,则药亦不能独治之,可见治之不易也。)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尺脉数甚,阴邪有余,而水不足也。筋急而见,筋脉拘急而形色外见也。筋者肝之合,阴气不足则肝失所养,故筋急而见。)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疹筋者,病在筋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故尺脉数甚则候当在腹。腹者,太阴、阳明之所布,今其肝邪外见而腹为胀急,乃木贼伤脾之病也。若其色见白黑,则阳气内亏,病为尤甚。)

      颃颡:鼻咽腔,或者会厌以上呼吸道。

3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06:0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19 23:02 编辑

      伏梁是怎么引起的?
  [诊断依据]
  1、临床不太常见,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略多于女。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发展。
  2、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于纳后发生,伴肠鸣,便后缓解,亦可呈持续性腹痛或全腹痛。于右下腹或脐周常可扪及包块,有压痛。腹泻,大便呈糊状,一般无粘液、 脓血及里急后重,常伴有不规则发热,恶心呕吐,纳少,乏力,消瘦等症。部分病人可 见便血、关节疼痛、口糜、肝癖、肝着等病症表现,或并发肠结。
     伏梁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心下悸动、腹痛、从心下至脐有包块突起
  症见脐上至心下部位有包块,大如手臂,久不愈,令人心烦,睡眠不安。(《难经・五十六难》)
  下腹部坚硬胀满,有包块在腹腔肠胃的外面,推之不移,内有脓血瘀积,脐周围疼痛,身肿,下肢浮肿,忌切按。(《素问・腹中论》)
  在心胸之下的部位,能升能降,有时唾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4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06:05:53 | 只看该作者
       伏梁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血常规、大便常规、X线钡餐、结肠镜检
  血液检查:常见贫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速等。
  粪便检查:隐血试验常呈阳性,或见脂肪含量增多等。
  X线钡餐检查:可见肠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粘膜皱襞增宽、扁平,甚至消失;可有线状溃疡、卵石征和息肉状变。肠管狭窄程度不一,肠管僵硬,呈线样征。病变近:端肠管有扩张和积液。
  结肠镜检: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大小不等的溃疡,肠腔狭窄,肠袋改变,假息肉形成及卵石状的粘膜相。并有裂沟和圆形溃疡,病变肠段间粘膜正常。活检可发现粘膜下微小肉芽肿及纤维组织增生。
       伏梁如何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肠痨:以腹痛、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低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常有痨 病史,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X线钡餐检查及结肠镜检见病变不呈节段性分布,活检发现干酪样肉芽肿,可见到结核杆菌等以资鉴别。
  2、大瘕泄:腹痛及包块多在左下腹,常有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脓血,X线及内镜检查见结肠为弥慢性病变,一般无肠腔狭窄。
  3、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以大便变形或夹有脓血,下腹痛并扪及包块为特征。
  X线钡灌肠见局限性充盈缺损,内窥镜及活检发现癌肿病变。
  4、肠痈:急起发病,右少腹疼痛、压痛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发热,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腹泻少见等可资鉴别。
  5、小肠瘅:好发于儿童与青年,常有暴饮暴食及饮食不洁史,骤发腹痛,以左上腹和左中腹为主,大便呈血水样或暗红色糊状、腥臭,伴高热、嗜睡、谵妄、面白肢冷、脉微细等温毒厥脱表现。
  6、休息痢: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为粘液脓血便,粪便检查或培养阳性及肠镜检查可以确诊。
    伏梁会引发什么疾病?
  可并发肠结,少数重症迁延不愈者。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大多数不能被胃酸灭活,到达肠道后,定居于粘膜腺体的深部而致病。肠结核好发部位依次为回盲部、升结肠、回肠、空肠、阑尾、横结肠、降结肠、十二指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其中侵犯回盲部占80%~90%,这可能是由于回盲瓣的生理性滞留作用以及该部位淋巴组织丰富所致。
5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06:06:33 | 只看该作者
         伏梁是古病名。主要是指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块(或气块)形成的病证,大多由于气血结滞所致。
  根据经典之义可分为三种病变,即心积伏梁、风根伏梁和脓血伏梁。
  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云:“伏梁:古病名。
  ①指心积症。《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难经•五十四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治宜伏梁丸等方。
  ②指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的疾患。《素问•腹中论》:‘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以本证为心积伏梁之日久不愈者可见之,亦宜用伏梁园治之。
  ③指少腹内之痈肿。《素问•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儒门事亲•卷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痛。’1972年甘肃威武汉滩坡出土《威武汉代医简》有‘治伏梁裹脓在肠胃之外方’,用大黄、黄芩、芍药、消石、桑卑肖、蟅虫,祛瘀破坚,清热解毒。”
  诊断依据
  1、临床不太常见,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略多于女。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发展。
  2、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于纳后发生,伴肠鸣,便后缓解,亦可呈持续性腹痛或全腹痛。于右下腹或脐周常可扪及包块,有压痛。腹泻,大便呈糊状,一般无粘液、 脓血及里急后重,常伴有不规则发热,恶心呕吐,纳少,乏力,消瘦等症。部分病人可 见便血、关节疼痛、口糜、肝癖、肝着等病症表现,或并发肠结。
  看了上面的资料介绍,大家对伏梁病多少有一些了解了。对于这种疾病,可能第一时间我们判断不出,但是在生活上如果感觉身体上哪里不适的话,应当即时就正规医院检查。谢谢各位观看小编的资料。

6
发表于 2019-5-26 06:23:18 | 只看该作者
治伏梁,清热,用大黄、黄芩
7
发表于 2019-5-26 06:24:13 | 只看该作者
芍药清热
8
发表于 2019-5-26 06:2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26 06:46 编辑

清热,心烦,睡眠不安。用大黄、黄芩栀子
9
发表于 2019-5-26 06:4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26 06:48 编辑

其气扩散于大肠而著于肓
10
发表于 2019-5-26 06:49:55 | 只看该作者
气生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52 , Processed in 0.0531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