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商振德教授解密针灸与经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17 10: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商振德教授解密针灸与经络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事于针灸,经络本质的研究,提出多种学说。天津南开大学硕士生导师,天津三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商振德教授,通过长期体验和观察,认为针刺穴位后与局部组织细胞的细胞膜电容放电有密切关系,针刺穴位局部组织胞膜大量电容放电所放出的正电能量是针灸治病、防病和刺针镇痛的物质基础。经络系统是独立于人体其它系统之外的系统,我们称为人体“电能循环系统”。
大量生理学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电容性质。具有放电和充电特性,人体内细胞膜由于受刺激而放电所形成电流称为电容电流,所放出的电能为正电之能。每个细胞细胞膜是一个小的电容器,一个穴位丰富的神经组织所支配细胞数可以达到几万,几十万,甚至还多。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加到一起则成为一个大的电容器。当它们受刺激时,由于膜电容性而放出的正电荷量也是可观的。针刺过程中,这种刺激是连续的。一连串的,周期性刺激会使穴区产生大量的游离正电。我们认为,这些正电能量,就是针刺治病和防病的物质基础。
   针刺某经脉各个穴位时,穴区和周围细胞群细胞膜放出大量正电,在穴区出现的正电荷作用于穴区和本经线路上的各种神经结构(神经未梢和各种感受器),使这些神经结构的膜处于相对正常时的超极化状态,抑制其兴奋性,不能使其出现兴奋传导,也就不能传达到大脑,使其痛阈提高,这就是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作用机制。
经穴与人体解剖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们的循行路线都与肌肉、肌腱、筋膜有着重要关系。几十年来的研究发现,经络在躯干的走行大部分与脊柱相平行,经络在四肢走行基本上是走在某一肌肉、肌腱一侧或两相邻肌腱之间。当上行或下行到这一肌肉、肌腱止点后,又走行于纵行的、相连接的某一肌肉、肌腱一侧继续运行。无论是躯干、四肢都有这一特性。而且,在经络走行过程中,不会出现跨过某些肌肉横行运行到另一肌肉的现象。这一特点告诉我们,经络在躯干、四肢走行是在肌肉、肌腱的筋膜上.从物理学的知识可以了解到,当我们给某一物体同种电荷后,这些电荷都具有向物体表面扩散的特性。同理,如果肌肉、肌腱具有正电荷,就会扩散到包裹器官表面的被膜上。由被膜组织储存这些电能。被膜组织具有储存和传导正电能量的功能。针刺后,大量游离正电荷聚集会形成一个强的外加电场。正电荷会顺着电场方向运动。这就出现了“气”的传递运行。现代科学已证明,筋膜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的。电荷通过结缔组织基质中大量导电的“蛋白聚糖和少量糖胺聚糖”进行传导。   
    我们沿着某一经脉线路上,针刺一个或多个穴位后,各穴区出现比非穴区多出很多的游离正电荷,也就是在本经线路上出现一个或多个外加电场。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使胶原纤维表面扩散层发生电荷运动。正电沿着电场方向运动,负电逆着电场方向运动,这样穴区正电能量不断的向身体其它部位传递(是在本经线路上)。包裹肌肉,肌腱筋膜的胶原纤维排列基本上与肌腱、肌肉纵形方向一致。所以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以纵行方向运动,不能横向运动。而人体各细胞之间、各组织器官之间都存在着大量结缔组织,它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连为一整体。人体是一个大的带电体,每一种蛋白质每一细胞都是带电的,它们之间电的活动不是杂乱无张的,人体经络系统正是起到一个将各组织细胞、各器官的电活动连为一体,使其运动更有规律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经络系统是独立于人体其它系统之外的另一系统,称为人体“电能循环系统”。
2
发表于 2006-10-17 11:24:40 | 只看该作者

商振德教授解密针灸与经络

     认识经络问题,目前有多种解释,体现了学者的追求。
欢迎介绍。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21:03:58 | 只看该作者

商振德教授解密针灸与经络

抛砖引玉,中医中药是伟大的宝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能已经站的很高,许多人在仰视你.但我们到底对那些真正伟大东西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为人类作更大的贡献.
4
发表于 2006-11-4 09:45:59 | 只看该作者

商振德教授解密针灸与经络

只要你的理论能解释针灸治病的各种原理,并能用于临床,你的理论就是正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9:01 , Processed in 0.0867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