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623|回复: 1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7 11:3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34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王不留行,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链接:
《王不留行专集》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45&topic=176&show=25
系统医学专栏
http://www.gtcm.info/cgi-bin/forums.cgi?forum=52
2
发表于 2009-3-7 13:20:3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终于盼到王不留行先生开讲,使得我对王先生的营卫学说及系统论的两个疑问有解答的机会,还望王先生不惜赐教。
1.王先生可否用营卫学说解释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厥”?
2.系统论是如何确认现在系统正是所指系统的全部?
3
发表于 2009-3-7 15:03:5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欢迎先生。
4
发表于 2009-3-7 19:45:0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2 05:06pm 第 7 次编辑]


非常高兴论坛提供这个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提高。我03年到06年常来,见证了论坛的风雨和成长,这两年学习时间紧来得少了,论坛又增添了许多新面孔,也还有很多老朋友,让人倍感亲切。感觉人物专访是个很好的形式,感谢陈斌总版的心血和创意。
首先介绍一下自己:周东浩,在读博士,多年来对《内经》营卫学说情有独钟,去年出版《中医:祛魅与返魅:复杂性科学指导下的中医现代化及营卫解读》,集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中医:祛魅与返魅》是自己十年心血凝成的结晶,揭千古之谜,铸万世华章,对于如我十年前一样在困惑中彷徨或者关心中医发展的朋友,不妨一观,绝对物超所值!!


借着这个论坛采访的机会,也给自己的书做做广告。呵呵

5
发表于 2009-3-7 19:56:5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4 02:53pm 第 25 次编辑]



内容简介:
笔者在对中医目前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强调,中医现代化必须以系统观为指导,而营卫学说的理论创新正是阐明中医药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发现、认识、理解、继承、发展原有的营卫学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的科学知识进行创新。此外,在书中,笔者还提出了自己的营卫倾移模型,希望能够以此启发中医界更多的研究。

引言  我对营卫的认识

上篇 中医现代化与系统医学


中医现代化的困境思索

从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看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中医西化是造成目前中医困境的根本原因

中医现代化必须走系统医学的道路

系统医学和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的方案适合中医吗

“拆车”、“装车”与“修车”

系统医学视角下疾病的本质

中篇 营卫学说研究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营卫解读


卫气循行与《内经》研究营卫的方法


《内经》基于营卫对一些生命现象的独特解释

营卫节律
营卫倾移的整理研究

基于营卫倾移的证解释模型的构建

营卫通滞度和强度的度量——脉诊

从整体向下来研究非线性防御系统——营卫倾移模型的启示

中医治疗的基本点

营卫倾移模型是疾病病理机转的元模型

营卫学说研究的回眸与展望

下篇 营卫与经络、邪、心神、藏象等概念的关系
  
经络—免疫调节网络假说

脏腑表里与公共黏膜免疫系统:“肺与大肠相表里”今释


真邪离合的启示

疾病形层传变与营卫

从“主体性抗病反应”说开去

“心主神明”的误解
藏象学说的尴尬

“脾主统血”的秘密

结语 中医应该调整研究思路而非“告别”

跋 中医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发表于 2009-3-7 20:12:5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2 01:06pm 第 5 次编辑]


我对营卫认识的历史(序言:代心路历程)
说实话,在整个大学期间,我对营卫的认识都还是模糊的、平面的,我甚至从没注意到中医还有过如此系统的营卫学说,《伤寒论》调和营卫第一方桂枝汤本是用于治外感的,可是仲景稍加化裁倍芍药加饴糖就可用于内伤之中脏虚寒,加桂可以治奔豚,加芍可以治腹痛,当时感到十分眩惑。
进入临床后,营卫依然没有进入我的视野,那时最让我苦恼的是中医的“证”和西医“病”的关系问题,写病历中医证和西医病诊断要写到一块,对同一个病人,西医要从病上治,中医则要辨他的证,两者的思路迥然不同,如何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心中很是惘然,带着这个疑问读了一些书,却始终理不出头绪,这种情况一直到重读了祝世讷教授的《系统中医学导论》以后才得以改观。
从《系统中医学导论》那里,我明白了系统和还原两种思路的区别以及还原方法论的内在缺陷,掌握了系统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知道了必须以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中医,还原论不可能揭开中医理论的谜底(现在中医西化的困境也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理论早已作出的预测),我就尝试着用系统的思路来帮助解决自己的困惑——就是“病和证”的关系问题。大约在98年吧,整理自己的一些心得写成了《生命系统自稳调节论和中医现代化》一文,文中我借鉴了西医病理生理学的疾病定义:“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提出在病因的损害刺激下,人体这个高度自组织系统自稳调节紊乱,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系统自组织力与偏离力的相互斗争中,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中,在一定阶段上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命系统异常状态,我认为这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质的生命系统异常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不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就不能产生一种生命态到另一种态的飞跃,尽管导致疾病的病因不同,却可能引起生命系统自稳调节大致相同的反应,这就是中医异病同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证候就是“能反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所致的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异常状态实质的、特征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总和”,这样终于对病和证、证候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病证概念的思考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系统论方法的威力,但以前系统论研究也有它囿于哲学的探讨而没能和医学科学结合的缺陷,有人曾经批评说:“系统论,仅仅是一种哲学方法,如何用它来揭示中医学,或者来诠释生命科学,还是要有一种另外的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作为基础。”这种批评是中肯的,我也切实感到了中医系统论研究的不足。我就尝试着以系统论的方法来看人体,很快找到了系统论和医学的有效结合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因为系统论要求从联系的、动态的观点考察问题,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恰巧承担了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和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角色。找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就为系统论的哲学方法和具体的医学科学相结合找到了切入点。
然而,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包括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还原医学基础上的,无法和中医理论合拍,怎么办?!
我就力争着把西医还原视角下的知识转变为系统的思路来认识,怎么转,就是把整体、动态、联系等几个观点贯彻到研究和认识的过程中就是了。这种办法果然很有成效,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得出了疾病是“在内外损害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的新观点。下一步当然要进一步考察神经-内分泌-免疫自稳调节紊乱是怎么一步步发生导致不同的疾病的啦,然而这方面西医的知识是零碎的,分割的,如何能进行整体、动态的认识,一时成了难题。
在对经络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古人眼中的经络本义竟是营卫的循行通路,营卫——营养和防卫——通过某种隐秘的通道,营卫就突然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内分泌、免疫部分如此鲜明的联系起来。呵呵,原来秘密在此,营卫学说的重新发现,终于打开了一条我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大门,也使得自己希望以系统论的思路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切入点研究中医有了现实的基础。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过: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营卫也是如此。经过这一番思考的反刍,营卫这一在我眼中本来空洞乏味的词汇一下子变得丰富和立体起来。中医的真正精华并不在于阴阳,而是在于营卫,阴阳不过是古人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属于朴素的系统论和辩证法,而营卫才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是阴阳哲学和人体生命结合的科学基础。想当年我们曾经苦苦追寻阴阳的实质而不得其解,却不知古人早已在《内经》中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了,这真是历史给中医开的大玩笑啊,只有系统论的视角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其中的曲折。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对中医营卫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把营卫学说的真谛挖掘出来,这几年来,为营卫学说奔走呼吁,在《中华中医药杂志》闫志安编辑、《中国中医药报》白晓芸编辑等的支持下,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拉拉杂杂已经有六七十篇的样子。去年有幸被世界复杂系统研究的中心——美国圣塔菲研究所侯博士邀请,对其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访问,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营卫学说的理解。
去美国之前,就打算写一本复杂性科学诠释营卫的书,谁知从美国回来后,考英语、硕士答辩、考博、进修,一直忙,写书的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这中间经历了取消中医的闹剧,我也只得做个沉默的旁观者。这场闹剧的高潮已经过去,可是反思不应该停止,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评价中医,依然是摆在中医人乃至中国人面前的大问题,这又不时激起我写这本书的冲动。今年国家刚刚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中医药创新就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而营卫学说的理论创新正是阐明中医药科学内涵的必经途径。为此我把这几年一些初步的探索和思考集结成集,奉献给大家。营卫学说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这本小书只是一块引玉之砖,如果能够引出更多更好的营卫之“玉”来,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重建中医基础理论的辉煌大厦,那才是笔者所衷心期望的。
7
发表于 2009-3-7 20:52:5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8 03:47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3/07 01:20pm 发表的内容:
终于盼到王不留行先生开讲,使得我对王先生的营卫学说及系统论的两个疑问有解答的机会,还望王先生不惜赐教。
1.王先生可否用营卫学说解释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厥”?
2.系统论是如何确认现在系统正是所指系 ...
你的第一个问题挺好,我曾想过专门写一篇文章说说这东西的,可只停留于想法,一直也没能有时间整理这方面的资料,而且有时候我觉得做这些意义不大。现在正好趁着这机会说一说。
中医说“厥”,一般是“阴阳气不能顺接”(伤寒论)、“气血逆乱”之类的,有两种:一种是四肢厥冷,一种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好像不知道在哪里曾见过说法言《伤寒》论厥是前一种,《内经》论厥是后一种。很少有提营卫什么的。其实考察《内经》的原始“厥”概念:此处的阴阳气血应该追索为营卫。这才是《内经》“厥”的本义。
8
发表于 2009-3-7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勇123在 2009/03/07 09:1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9/03/07 08:12pm 发表的内容:
我对营卫认识的历史(代心路历程)
说实话,在整个大学期间,我对营卫的认识都还是模糊的、平面的,我甚至从没注意到中医还有过如此系统的营卫学说,《伤寒论》调和营卫第一方桂枝汤本是用于治外感的,可是仲景 ...
我两年前在网上搜索“如何向中医药报投稿”,读到先生文章,受到启发,来到论坛学习,收益不浅,今后在中医方面还要向先生请教。先谢谢了。
9
发表于 2009-3-7 21:17:0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7 10:57pm 第 3 次编辑]

《灵枢·五乱》: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color=#DC143C]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悦。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color=#DC143C]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这一段文字见载《黄帝内经太素·营卫气行》篇,应该说《黄帝内经太素》的安排更加合理。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taisuzhenben/106-13-2.html
10
发表于 2009-3-7 21:42:2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想请教先生关于元气、元阳与营卫的临床意义,不知可否开示一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29 , Processed in 0.2284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