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86|回复: 20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经典理论探讨:中风病风中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6 22:4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讨论】经典理论探讨:中风病风中哪里?
本论坛有一个帖子——理论是要能指导实践的,是否如此呢?下面就“百草居”论坛曾有一个讨论帖子——中风病风中哪里?来说明理论是否完全能指导临床实践!请感兴趣之同道发表高论,谢了!

有人认为我只会考证《内经》,就此河间金栋愿与同道交流探讨一下临床的这个具体病证。

点评

没有那个意思。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搞理论的,临床差一点;搞临床的,理论差一点,很正常。不必介意。  发表于 2017-10-27 08:0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22:47:38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例举二家对“中风病”的权威说法:

1、目前中医权威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概念: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2、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将“中风”列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证),即脑中风病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疾速,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

点评

中风,中的就是脑血管啊,这个不用探讨了,很明白嘛。 至于是什么风?就是血栓嘛,也很明白。 中医人对于临床已经很清楚很明白的问题就不用故意往糊涂汤里面钻了.... 其实金兄是开明的中医大家,对此心知肚明,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4 11:05
李先生说“第一条 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9 13:53
第一条,是完全错误的。  发表于 2017-10-27 08:05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22:5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0-26 22:52 编辑

【原创】中风小识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关键词:中风;中风病;风邪;非风

中,音众(zhong),被击打、受伤害之义。风,指风邪,外感六淫之一,有时又泛指外感病邪,即自然界异常的气候变化。

中风之义有二:⑴指中风病,即脑中风(急性脑血管病);⑵指由于人体正气虚弱,感受风邪所引起的病证。如感冒,又称伤风、冒风、受风,《伤寒论》“太阳中风表虚证”,痹证之行痹(《素问·痹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历节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及偏枯(《素问•风论》:“风之伤人……或为偏枯。”)与偏风(《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五脏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等病证。

目前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将“中风”列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证),即脑中风病。说道:“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疾速,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

经查阅历代医学文献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即由感受风邪所引的感冒、痹证、历节病等病证,未命名为“中风”,却由未感受风邪的急性脑血管病命名为“中风”了。这是为什么呢?

中风病证的内容,虽始见于《内经》,但其“中风”病名则始于汉代张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该篇说道“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并创“络脉空虚”,外邪(风、寒)入中论。

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半身不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内经》称为偏枯,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失于濡养,发为偏枯-半身不遂,此即“气虚(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阻滞不通→肢体失养→偏枯”轴系,实为中风病的病名来源。因为《内经》、《金匮要略》都是经典著作,所以此后隋、唐、宋时期之医家皆宗之,而很少有质疑者。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风候》云:“中风者,风气之中于人也”、《风偏枯候》云:“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志不乱是也”等,其他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四》及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等,皆强调外受风邪,而其治法方药亦多温燥祛风之剂,如大、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即在唐宋以前,中风病是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所谓中风,是指“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已,其发病原理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也。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张元素认为是热,刘完素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而王履则提出“真中风”与“类中风”。其在《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道:“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则明确指出中风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其在《景岳全书·非风》说道:“非风一症,即世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目前中医权威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概念:“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中风病的病变部位在脑-“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即脑中风,是风中于脑吗?显然不是,中风病与外风无关,即与真中“风”邪无关。

由上可知,中风之病名,并非由于“发生突然,起病急骤”、“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取象比类而命名的,乃是以“正气不足,外受风邪”之中风而得名,但时至今日之中风病,并非中风而罹患。

点评

敬请先生继续。  发表于 2017-10-27 08:09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08:09:27 | 只看该作者
一般认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为(临床)实践服务。读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则会发现,有时并非完全如此。如临床常见的一个病证——中风病,其主要表现是半身不遂(偏枯),经典理论认为是由于外受风邪,风中经络、脏腑,“中风使然”,临床是否如此?这个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一千多年,后被临床医生否定。

就上述理论,同道怎么看?请发表高论。谢谢!

点评

经典理论(传统观点)认为,中风病是外“风”或中经络、或中脏腑所致,近代医家参以西说则认为是肝“风”内动,上冲于脑所致。如果不参以西说,中风病之病因、病位是否永远模糊下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7 08:58
现在又有谁会认为偏枯、半身不遂是由“中风”、感受“风”邪引起的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7 08:21
5
发表于 2017-10-27 08:15:47 | 只看该作者
        机械唯物论认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正确,实践才能正确,理论错误,实践一定错误。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08:21:2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7 08:09
一般认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为(临床)实践服务。读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

现在又有谁会认为偏枯、半身不遂是由“中风”、感受“风”邪引起的呢!

点评

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建立理论,“风”既是病因又是病机以及临床表现的特点。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  发表于 2017-10-27 08:47
7
发表于 2017-10-27 08:36:06 | 只看该作者
    唯心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形式逻辑推理,来源于数学模型,理论必须符合数学、逻辑的规律。

     西方科学认为: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与形式逻辑。实践与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科学实验与形式逻辑才能揭示真理,才能建立起正确(科学)的理论。在医学领域里,临床实际以及临床实践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动物实验结果才是正确的,症状是不可信的,只有各种检验数字是可信的。即西医理论不需要临床实际经验,也不需要临床实践验是否正确。西医理论对于临床具有觉得的指导作用,不可怀疑,不可质疑。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08:58:11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7 08:09
一般认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为(临床)实践服务。读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

经典理论(传统观点)认为,中风病是外“风”或中经络、或中脏腑所致,近代医家参以西说则认为是肝“风”内动,上冲于脑所致。如果不参以西说,中风病之病因、病位是否永远模糊下去?

点评

【 肝“风”内动,上冲于脑所致。】这种概念直接对接,导致错误。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脑中风的病机是痰浊与瘀血。不是【 肝“风”内动,上冲于脑所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7 09:09
这种概念直接对接,导致错误。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发表于 2017-10-27 09:06
9
发表于 2017-10-27 09:00: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建立理论,“风”既是病因又是病机以及临床表现的特点。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
         中医理论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逐步完善的,而且是实事求是的,具有临床实践支持的。脑中风与外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寒冷、冬秋季节有因果关系,这是古代先哲首先从临床经验、临床实践中得到的认识。随着医学知识的增长,积累,发现这个观点不能解决新发现的临床事实,于是就有了“内风”的概念出现。
          外邪,风寒署湿燥火,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出现了内寒、内火、内湿、内燥、内风。除了外界的风寒可以诱发中风之外,内风也只其病、病机以及临床特点。并没有完全否定外邪的作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17-10-27 09:09:0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27 08:58
经典理论(传统观点)认为,中风病是外“风”或中经络、或中脏腑所致,近代医家参以西说则认为是肝“风” ...

     【   肝“风”内动,上冲于脑所致。】这种概念直接对接,导致错误。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脑中风的病机是痰浊与瘀血。不是【   肝“风”内动,上冲于脑所致。】

点评

以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比较,痰浊与瘀血是病理因素,并非病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7 15:48
参以西说,痰浊与瘀血即动脉硬化、高血粘状态。  发表于 2017-10-27 09:55
痰浊与中风病的关系,经典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偏枯……肥贵人则高梁(膏粱)之疾也”。膏粱之变,助湿生痰,而“肥贵人”又多痰湿,经典虽有此说,而终以“中风”名之。至金元时期朱丹溪明确提出中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7 09:42
就痰浊与瘀血之病机,历代医家已提及。如朱丹溪主痰,王清任主瘀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27 09: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8:28 , Processed in 0.06576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