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810|回复: 1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行与波 及脉诊原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14 11:5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行与波 及脉诊原理原创 2016-10-14 于建成 于子惠 [url=]岐黄正传[/url]
五行与波 及脉诊原理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一二三四五,木火土金水,在这里仅仅是个符号,没有什么可以微言大义的。它来自于河洛,《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具体缘由参看笔者的文章《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

润下。《论衡·雷虚》:雨润万物。用雨水形容向下的运动。

炎上。《说文》:炎,火光上也。用火焰形容向上的运动。

曲直。《玉篇》:曲,不直也。用一弯一直形容一个波动。

从革。《说文》:从,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隨行也。从辵从,从亦聲。《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引申出两个含义,一是改变。《玉篇》:革,改也。二是皮革。《周礼 • 天官》:掌秋敛皮,冬敛革。从革,一个接着一个的改变,形容连续波动。

爰稼穑。《说文》: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说文》:穑,谷可收曰穑。结实为稼,归仓为穑。《说文》:爰,引也。爰稼穑,引粮食归仓。

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爰,结合在一起,不难发现这是在形容波,或称振动。向下运动形成波谷,向上运动形成波峰,一曲一直形成波幅和波长,一个个随动形成波的频率,爰是波的传播方向。联系曲直作酸诸句,《尚书》这段话显然是描述生理的。爰稼穑,把水谷精微营运到身体各处。这一生理就是蠕动,除了消化、循环之外,还应包括一切管、腔体和骨骼肌。蠕动,准确讲还包括搏动或振动。


《黄帝内经》没有借用木火土金水这些名词,而是借用了血脉营气精主管蠕动,血脉营气精又借用肝心脾肺肾做为宿舍。所谓宿舍,是指肝藏血、血舍魂的藏、舍。当然,这个宿舍里还有其他住客,五神魂神意魄志,五主筋脉肉皮骨。也就是说五藏与上面的木火土金水是一个概念,名称不一样,内涵是一样的,肾主管收缩,心主管扩张,肝主管波幅与波长,肺主管频率,脾主管营运方向。在这里,表述五藏功能的时候,五藏的肝心脾肺肾,不再具有解剖元器件的内涵。在《黄帝内经》看来,木火土金水是天体运行的周期,应该描述时相。虽然蠕动也有时相,但这里主要描述的是功能,而且血脉营气精是五精,五藏所藏的五精,应该属于五藏的机械联系。所以,标题应该是五藏与波。之所以,写成五行与波,是对《尚书·洪范》这段话的解读。五行是一个系统,子系统是系统的一部分,且之间必须构成联系。经典中医之所以只有五藏,除了对应五运之数,还有其生理决定。五藏就是波,波有五个参数足够,故藏实在无须太多。

现代人很难理解中医的切脉,手腕处的一段挠动脉搏动,怎么会提供五脏的生理病理信息?其实是把表述蠕动功能的五藏,误解成了解剖元器件的五脏。脉诊仪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原因也在此。不是收集的数据出了问题,而是对数据处理除了问题,当然对收集数据的设计也有问题。例如,洪脉和沉脉,如果指向解剖元器件的心脏和肾脏,那么永远无解。把它指向使血管扩张和收缩的乙酰胆碱、肾上腺素、ATP、能量代谢率之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绝大多数现代中医不会切脉,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不是分辨不清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等等,而是不知这些脉象提示哪些功能失调。


不是中医无法利用和享受现代科技成就,实在是我们现代人没有理解经典中医概念的真实内涵。一个简单的蠕动,动用了神经、内分泌、免疫共同应用的分子。这些分子的异常,形成病理,体现在机体任何层面的蠕动上,也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上。现代西医对消化道蠕动,心脏搏动研究得比较细,其它的不是不细,就是还没有着眼研究呢。中医若是研究起来大有可为,中医症候指标客观化,会大大拓宽理化检查。中医即可用自己的理论解读心电图,也可解读那些理化指标。称之为第三状态的,70%患者的痛苦,西医是检查不出来的,中医有望给出病理指标。脉诊仪就是一个开端,甚或可以把脉诊仪做成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


脉诊还涉及全息原理,需另文阐述。不要认为,五藏皆为神经,神经决定波动,似乎中医就这么简单。虽然,每一处的蠕动,基本原理相同,同样是波,但是,其性质和所处的位置,还是决定了不同的病理。有的医生,一个方子变来变去,看了一辈子病;王清任,用了五个逐瘀汤,改善了很多症状;经典中医,却是大费周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每一味中药的作用,在经典中医学里,靶向确切。也就是说,一味中药可以用于治疗若干症状,其作用机理只有一个。即便很多中医典籍亡佚,通过对经典中医的解析和现代科学的实验验证,都能揭示每一位中医的靶向作用。如,枳实调节平滑肌纵波,厚朴调节平滑肌横波。由于现代中医,把这些具体的病理,笼统总结成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类,也就无法露出靶向的端倪了。中医复兴,首先要回归经典,因为经典中医才是中医的巅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6-10-14 19:21:14 | 只看该作者
很有价值的探索,赞一个!
3
发表于 2016-10-14 19:29:29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人很难理解中医的切脉,手腕处的一段挠动脉搏动,怎么会提供五脏的生理病理信息?其实是把表述蠕动功能的五藏,误解成了解剖元器件的五脏。脉诊仪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原因也在此。”

-------这段话切中肯綮,当今有些人确实是不理解中医脉诊,或误解中医脉诊。就是因为他们不是把脉搏理解成脏腑的蠕动波。而是误解成脏器解剖元件,所以感到不可思议。
4
发表于 2016-10-14 19:39:2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症候指标客观化,会大大拓宽理化检查。中医即可用自己的理论解读心电图,也可解读那些理化指标。”
------非常赞成和欣赏这段话。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中医要继承和发扬,不但要学习和继承传统知识与技能,还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但要用中医理念解读各种现代的理化检查指标;并且还要用现代科技开发中医固有的诊疗技术,是脉诊、舌诊等客观化,标准化,数字化。

5
发表于 2016-10-14 19:48: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复兴,首先要回归经典,因为经典中医才是中医的巅峰。”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之本,要学好中医,发展中医,首先必须要学好中医经典,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背离了中医经典理论,或抛弃了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6
发表于 2016-10-14 20:12:22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0-14 15:48
“中医复兴,首先要回归经典,因为经典中医才是中医的巅峰。”

-----中医经典理论是中医之本,要学好中 ...

但所谓的“经典中医”并不是中医的巅峰,那只是一个时期的中医的巅峰。
7
发表于 2016-10-14 20:1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10-14 16:17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0-14 15:29
“现代人很难理解中医的切脉,手腕处的一段挠动脉搏动,怎么会提供五脏的生理病理信息?其实是把表述蠕动功 ...

切脉,只是能了解人体是否健康的趋势。如果没有实质脏器的支撑的话,那么,这个脉诊也自然没有实际意义。
8
发表于 2016-10-14 20:21:10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0-14 15:39
“中医症候指标客观化,会大大拓宽理化检查。中医即可用自己的理论解读心电图,也可解读那些理化指标。”
...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中医要继承和发扬,不但要学习和继承传统知识与技能,还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但要用中医理念解读各种现代的理化检查指标;并且还要用现代科技开发中医固有的诊疗技术,是脉诊、舌诊等客观化,标准化,数字化。————————————————————————————————————————
老先生这样的发言,才可与您睿智、学丰的实质相匹配。
9
发表于 2016-10-14 20:25:4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先生的思想完全可以与本论坛上的大师董建军先生相对垒。胜负如何,且拭目以待。
10
发表于 2016-10-14 21:1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0-14 13:20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0-14 12:12
但所谓的“经典中医”并不是中医的巅峰,那只是一个时期的中医的巅峰。

谢谢仁海先生赏贴,这个话说的很对。
中医的传统经典著作只是一个时期的制高点,而不是永远的制高点。正如一个广告所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坚信明天会更好,会有更好的理论和技术出现。但是传统的经典著作是中医之本,是中医的源泉和圭臬,必须学好、用好,继承好。不能因为其古老就认为是落后的,也不能认为其难懂就认为是荒谬的。泥古不化是错误的,但数典忘祖也是不应该的。


鱼肉不能因为其有刺就弃而不食;经典不能因为其有缺陷就避而不学,甚至弃而不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55 , Processed in 0.0580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