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五脏附五行的两套说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22 12:3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五脏附五行的两套说法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人体五脏附五行,其顺序和具体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这是以体性而言,是汉代以来成熟定型的说法,一直指导中医临床来说理。
五脏与五行相配,在《内经》中多是与“四时五方”等合言之,从而体现了《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脏气法时论》、《五运行大论》等。
以体性而言,明确指出五脏与五行相配属的关系,或首见于今文《尚书》欧阳说,并非首见于《内经》。
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云:“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
所谓体性,即如《尚书•洪范》所言“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也。
孔安国《传》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土爰稼穑,种曰稼,敛曰穡;土可以种,可以敛。”
孔颖达《疏》云:“此亦言其性也。揉曲直者,为器有须曲直也。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器也。木可以揉令曲直,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义也。由此而观,水则润下,可用于灌溉;火则炎上,可用于炊爨,亦可知也。水既纯阴,故润下趋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趋阳。木、金阴阳相杂,故可曲直改更也。郑玄《周礼》注云:‘种谷曰稼,若嫁女之有所生。’然则穡是惜也,言聚畜之可惜也。共为治田之事,分为种、敛二名耳。土上所为,故为土性。上文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即是水、火、木、金体有本性。其稼穑以人事为名,非是土之本性。生物是土之本性,其稼穑非土本性也。”
《白虎通卷四·五行》云:“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从革。土者最大,苞含物将生者出,将归者入,不嫌清浊为万物。《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所以二阳三阴何?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
五脏以体性而言,《内经》有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太)阴,通于冬气”,肝者……此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由上可知,肝是木脏,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方位在东,其色青;心是火脏,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方位在南,其色赤;脾是土脏,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方位在中央,其色黄;肺是金脏,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方位在西,其色白;肾是水脏,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方位在北,其色黑。
五脏附五行在汉代还有另一套说法,是以人体五脏的解剖位置而来。即肺在上,肾在下,心居中央,左是脾,右为肝。面南而立,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则五脏附五行为,左脾即东方配木,上肺即南方配火,心居中央以配土,右肝即西方配金,下肾即北方配水。此源于古文《尚书》之说,与《礼记•月令》四时祭脏有关。《内经》没有此说。
《五经异义·五脏所属》:“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郑玄驳之曰:“《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义。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
宋司马光《太玄集注·玄数》:“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此玄符也。是故肺藏气者火也,肾藏精者水也,心藏神者土也,脾藏思者木也,肝藏血者金也。其为体(性)也,则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
郑注“五脏之上下次之耳”,指五脏解剖部位的上下次序。上肺下肾,左脾右肝中间心,亦即古文《尚书》五脏附五行的具体所指。如果说中医没有解剖,这种配法不正是从解剖而来吗?但在汉代,阴阳五行说是统治哲学,当时的学术思想也必须套用这种观点,正如近代学者顾颉刚所说:“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汉代学术史略》)所以,与解剖相比,《内经》更重五行关系的推演,从而保留了目前的配法。
国医大师张灿玾说:“今切莫问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两家是非之争,郑氏对医家五行与五脏结合说之论甚是。这说明,医家言五行与五脏之应,乃以气而论,方合于医理,故与别说不同。”(《黄帝内经文献研究》)
龙伯坚说:“对于它们的配合,古代的医学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黄帝内经》的说法,这一种配合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另一种是《阴阳疗疾法》的说法,这一配合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淮南子·时则训》与此相同,《吕氏春秋·十二纪》及《礼记·月令》缺心土,其余亦均与此相同。《阴阳疗疾法》也是一部古代医书,早已亡佚,但关于它所说的五藏和五行的配合,却一鳞半爪地见于《周礼·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句下贾公彦疏中的引文。这两种不同的配合,在汉代经师的经说中也是同时存在的,古文说和今文说完全不同。……《黄帝内经》说即是今文说,而《阴阳疗疾法》说则是古文说。……现在除贾公彦《周礼疏》中一引《阴阳疗疾法》外,这个不同的学派在医学上竟找不出一点痕迹,全部淹没了。”(《黄帝内经概论·第二篇·第三章:五藏与五行的配合》)
2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5:16:35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9-22 13:33
不是配是自然规律

外国有自然规律吗?是否和中国的不一样?
3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5:17:22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9-22 13:33
不是配是自然规律

这个自然规律适用于外国吗?
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5:18:51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9-22 13:33
不是配是自然规律

这个自然规律——是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5
发表于 2016-9-22 16:1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9-22 08:17 编辑


                《黄帝内经》五行配脏探源     原文发表于2002年
2008-09-26 16:44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url=]收藏[/url] |  字号[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分享到:


  《黄帝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它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1]在《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典籍中所阐述的五行配脏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论述的五行配脏为: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为什么在历史上会有不同的五行配脏格局?《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述的五行配脏格局在今天为何弃之不用,而《黄帝内经》所载的五行配脏格局一直沿用不绝?现探讨如下。
  五行学说的起源
  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五行这个词散见于众多古代文献中,如《尚书》、《国语》、《左传》等。五行学说起源于《尚书·洪范》已得到公认,其详细论述的“五行”,已非简单观念,而是相当系统的体系:“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一切事物,凡具润下之性的皆为水,凡具炎上之性的皆为火,凡具曲直之性的皆为木,凡具从革之性的皆为金,凡具稼穑之性的皆为土。至此则较完整地提出了五行学说。[2]
  五行配脏及其依据
  五行的配属是将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3]关于五行的配属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几种格局,而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于五行配脏问题。如《吕氏春秋·十二纪》[4]和《礼记·月令》[5]中都记载了相同的五行配属:
  《孟春纪·正月纪》:一曰孟春之月……其味酸……其祀户,祭先脾。注曰:“脾属土,陈爻且豆脾在前。故曰:“祭先脾。春木胜土,先食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藏也。”
  《孟夏纪·四月纪》:一曰孟夏之月……其味苦…其祀灶,祭先肺。注曰:“肺,金也。祭礼之先进肺,用其胜也。一曰肺火,自用其藏。”
  《季夏纪·六月纪》:一曰季夏之月……其味甘……其祀中矲,祭先心。注曰:“土王中央,故祀中矲.矲,室中之祭,祭祀之肉先进心。心,火也,用所胜也。一曰心土,自用其藏也。”
  《孟秋纪·七月纪》:一曰孟秋之月……其味辛……其祀门,祭先肝。注曰:“肝,木也。祭祀之肉用其胜,故先进肝。又曰:肝,金也,自用其藏也。”
  《孟冬纪·十月纪》:一曰孟冬之月……其味咸……其祀行,祭先肾。注曰:“祭祀之肉先进。肾属水,自用其藏也。”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了解到: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中是以十二月配五行来说明祭祀活动,以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在其后的西汉著名学者扬雄在其著作《太玄》[6]中,提出了与《吕氏春秋》大致相同的五行配脏格局。但晋·范望在注释《太玄》时提出的五行配脏依据与《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不同。
  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声角……色青……味酸……生火胜土……藏脾。范望注:“天有五行,人有五藏,脾藏色青,故在木也。”
  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声商……色白……味辛……生水胜木……藏肝。范望注曰:“肝色黄,金之精者亦黄,故金藏黄肝。”
  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声羽……色黑……味咸……生木胜火……藏肾。范望注曰:“肾,色黑也。”
  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声徵……色赤……味苦……生土胜金。范望注曰:“肺之言敷也。象火敷扬,故火在肺。”
  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声宫……色黄……味甘……生金胜火……藏心。范望注曰:“心在中央,故藏於土也”。
  上述文字表明:扬雄《太玄》中五行配脏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大致相同,但论述却有差异。这是因为扬雄崇信道家的自然论,他的学术思想是老子和易传学说的混合体。他论述五行的生成是出于阴阳匹耦的变化。在《河图》中,阳数一与阴数六相匹耦于北方,阴数二与阳数七相匹耦于南方,阳数三与阴数八相匹耦于东方,阴数四与阳数九相匹耦于西方,阳数五与阴数十相匹耦于中央。由《太玄》中论述的五行配属可知,扬雄的五行配属观是深受易传学说的影响。[7]晋代范望在注释时,不是象《吕氏春秋·十二纪》以祭祀定五脏之位,而是依据五脏的生理来解释配属的原因,这种解释更贴近临床实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另一种配脏法(即医学配脏法)最早见于西汉时,《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有:苍色主肝……赤色主心……白色主肺……黑色主肾……黄色主胃。[8]
  至东汉时,郑玄提出了与《黄帝内经》完全相同的五行配脏观。他在《礼记注疏·祭先脾孔疏》中提出:“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9]这表明郑玄提出五行配脏法的直接依据是医疗实践。至《黄帝内经》时,在《淮南子·地形训》提出的五色配脏的基础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完整地提出了五行配脏观,且一直沿用至今。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味为酸……在色为苍……。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味为苦……在色为赤……。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味为甘……在色为黄……。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藏为肺……在音为商……在味为辛……在色为白……。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藏为肾……在音为羽……在味为咸……在色为黑……。
  《黄帝内经》阐述的五行配属观是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为顺,故以肺属金。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至此,源于医疗实践并依靠五脏生理功能来配属的五行配脏格局已形成。
  释因
  为什么《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扬雄《太玄》中论述的五行配脏与《礼记注疏》、《黄帝内经》中论述的五行配脏不同?这牵涉到历史上今文经文与古文经文的问题。汉代刘歆是古代经学的倡导者。关于两汉之际古文问题,经自清以降的许多学者考证,已理出一个大概的端倪,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古文经文较今文经文晚出,多为汉哀帝年间刘歆在秘府校书时“发现”的。
  2、古文经学的传经系统不明,即“来路不明”。
  3、作为与今文经学的核心——《公羊春秋》对抗的《春秋左氏传》是刘歆将左丘明的《国语》割裂开来,分附于《春秋》各条之下,即所谓“引传文以解经”(《汉书·刘歆传》)。而今存《国语》,只不过是刘歆的删削之余。[10]这表明今文经文比古文经文可信度高。在《礼记注疏》中记载: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这表明两类不同的五行配脏是由于今文《尚书》和古《尚书》的记载不同,而今文尚书记载的五行配脏更可信。
  今文《尚书》和古《尚书》记载两种五行配脏格局的依据是什么呢?《礼记注疏·祭先脾孔疏》中记载:“春为阳,中于藏值脾,脾为尊者,以祭户之时脾肾俱有。先用脾以祭之者,以春为阳,中于藏值脾,脾既春时最尊,故先祭之。脾为尊也,所以立春当脾者,牲位南首。肺最在前面,而当夏也。肾最在后,而当冬也。从冬稍前而当春,从肾稍前而当脾,故春位当脾。从肺稍却而当心,故中央主心。从心稍却而当肝,故秋位主肝。此等直据牲之五藏所在而当春、夏、秋、冬之位耳。若其五行所生主五藏,则不然矣。”这段文字与前文《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所记载的五行配脏是依据祭祀牺牲(动物)南向时,用以祭祀的五脏的可见部分之方位来确定的。这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五行学说截然不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配脏观较《吕氏春秋》中的晚,它是源于古人的医疗实践,并依据五行的特性运用推演络绎,取象类比的方法来阐述的。
  流传及对后世的影响
  对于两类不同的五行配脏法,在汉·班固撰《白虎通义》一书中分述得十分明确。他将《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中的五行配脏法归入《五祀》篇中,将《黄帝内经》中所述的五行配脏法归入《五行》篇中。
  故月令春言祀户,祭先脾;夏言其祀灶,祭先肺;秋言其祀门,祭先肝;冬言其祀行,祭先肾;中央言其祀中矲,祭先心。——《五祀》[11]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得,欲为天行气之义也“。——《五行》[12]
  至此可以从医学角度得出结论:《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提出的五行配脏系指可以目见,并用以祭祀的部分,是“死物”,因而意义浅显,以此为基础所作的古医经书《阴阳疗疾法》早已亡佚;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五行配脏是源于古人的医疗实践,并为长期的医疗实践所证明,它充满了生机,所以至今沿用不绝。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9。
  [2]任应秋。阴阳五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7。
  [3]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
  [4]吕不韦。《吕氏春秋·十二纪》。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
  [5]《礼记·月令》。卷五。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宋刊本。
  [6]杨雄。太玄。见:吕光复,梅覆勘,陈文枢等编。《四库全书·子部一0九·术数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3。
  [7]任应秋。阴阳五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21。
  [8]俞世伟。论中国医学藏象的始末与变演。中华医学史杂志,1993,23(3):138。
  [9]郑玄。礼记注疏。见:龚骖文,温常绶,徐立纲。《四库全书·经部一0九·礼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11。
  [10]谢松龄。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第1版。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16。
  [11]班固。白虎通义。见:沈风辉,牛稔文,杨懋珩等编。《四库全书。子部一五六。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12]斑固。白虎通义。见:沈辉,牛稔文,杨懋珩等。《四库全书·子部一五六·杂家类》8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




6
发表于 2016-9-22 18:27:17 | 只看该作者
寻根探源,从源头上探究中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

赞!
7
发表于 2016-9-22 20:36: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说,那个说,先生还是不知如何说。可见,不读运气就读不懂内经。
  “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天是天气,地是地气。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上下相召,互为因果的自然法则,也是阴阳气化的自然表现。天地气交之处是人气和万物生化之处。
  天有天序,三阴三阳之序。地有地位,金木水火土之位。天地气交天之序应地之位,“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即寒气与湿气相遇,燥气与热气相接,风气与火气相逢,从而产生了胜气和复气。“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六气胜复之争,产生了六气特性的变化,生化出长养万物和伤害万物的风气。
  器者生化之宇,“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有生有化者便是器,器的特性一是出入,二是升降。出入是器内与器外之气的交换,从而三阴三阳生成六经,通天地之气以立形。升降是天地之气在器内的圆周循环,六经循环依天之序和天之位而生五脏,故“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五脏升降天地之气,方立生命之神机。
  所以,五行是气行五位,五脏是人体五位以行天地之气,是大自然的气化生化的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3:14 , Processed in 0.0576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