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4|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道德经》看老子复古倒退的历史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10 21:4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妙之门 于 2016-6-10 22:38 编辑

老子复古倒退的历史观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理智,从无知走向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然而,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必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过程,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历史观。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从自己的人生观,特别是价值观出发,去评判历史的是是非非,去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所以,历史观又叫社会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建社会及以前的人类社会里,生产力这个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由于其水平低下,且发展速度又非常缓慢,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而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往往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古代许多政治家和哲学家,总是以社会是否稳定、政治是否清明来评判社会的好与坏,得与失,进步与落后,黑暗与昌明。
      老子生活在奴隶制行将全面崩溃,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社会发展向何处去,是当时每一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法家做出了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变革的选择。儒家提出了恢复周礼,回到奴隶制社会的主张。老子则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第五十七章),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因此他提出了一个人口要少,国家要小,统治者不会“其政察察”(第五十八章)的“小国寡民”(第八十章)社会模式。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需要工具,“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第八十章);同时废弃文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第八十章)。在这样的社会里,“民重死而不远徒”(第八十章),各自生活在狭小封闭的天地里,“安其居,乐其俗”(第八十章),满足于现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邦国之间没有战争,“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第八十章)。在这样的社会里,国与国,民与民之间没有交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由此看来,老子所主张的是一个理想化了的原始氏族社会,这显然是复古,是人类社会的大倒退。
      老子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决定了他愚民治国的政治主张和“自然”、“无为”的执政理念。
      关于愚民治国的原因,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在这里,老子把百姓难以治理的原因,归罪于百姓有太多的聪明才智。他认为,提高百姓的综合素质,将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湮灭百姓的聪明和才智,让他们愚昧无知,才会给国家带来福气。所以,“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对百姓实行愚化和奴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三章),使百姓缺少知识而头脑简单,缺乏志向而思想单纯,没有追求,没有非分之想,只要能够吃饱肚子,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就行了。这样一来,百姓就会在无知无欲的状态下,安于现状而循规蹈矩,仅仅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尚若百姓在自身成长进程中“化而欲做”(第三十七章),滋生出了欲望,就再“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三十七章),用道之质朴进行规范,使百姓重新归于原始之无知状态。无知必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
      关于愚民治国的原因,老子还认为,世上之所以有人觊觎权势,争夺名位,造成社会动荡,是由于崇尚贤能,推崇俊才的缘故。因此,要“使民不争”名位,就应该实行“不尚贤”(第三章)的政策。世上之所以有盗贼,是由于人们心存私利,看重奇珍异宝的缘故。因此,要“使民不为盗”(第十九章),就应该“不贵难得之货”(第三章)。世上之所以有人心生欲念而居心叵测,是由于世上常见诱发人们欲望的东西。因此,要“使民心不乱”,就应该“不见可欲”(第三章)。
      总而言之,“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是“民不争”,“民不为盗”,“民心不乱”的必备条件。而造成了一个“民不争”,“民不为盗”,“民心不乱”的环境,也就使个别狡诈之徒,没有了兴风作浪的市场,“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三章)。智者不敢为,社会便消除了动荡的隐患。由此看来,“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第十九章),“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是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大计。
      以上是老子针对百姓提出的愚民治国方略,而针对统治者,老子则提出了一个“自然”、“无为”的执政理念。
      为什么要求统治者秉持“自然”、“无为”的执政理念呢?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第五十七章)。在老子看来,民众之所以贫困潦倒而灾难深重,是因为统治者颁布的禁令太多、太繁。因此,老子极力反对新兴封建势力推行的“法治”措施,认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国家严苛的清规戒律,不但不会震慑不法之徒的猖獗,反而会招致更多的盗贼滋生于社会。
      在老子看来,一个国家“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五十八章),统治者的严酷,只会使人们狡诘诡诈,“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第五十八章),统治者的宽容,才会使民众淳朴厚道。所以,“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最圣明的君王,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他“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第六十六章),百姓不会因他的统治而负担过重,又不会因他的治理而遭受欺压。总而言之,最圣明的君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顺应民俗民风,不去干预百姓的正常生活,让百姓维系着原始本性,保持着固有状态,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地繁衍生息。相比之下,那些执着作为的君王就不高明了。其中能够得到百姓拥护和赞许的,还算一个好君王。如果使百姓感到畏惧和害怕,就不是好君王了。最糟糕的君王是被百姓赌咒和唾骂,说明他无道无德,没有诚信可言,失掉了民心。
      因此,老子感叹地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第十章)?统治者只有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管理国家不靠扰民烦民而作为,不靠发号施令而教化。“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第二章)。让百姓乃至万物自然兴作,而不刻意规范改变他们。支持帮助了他们,养育成就了他们,却不能自恃有功,依仗权势占有他们。“悠兮其贵言”(第十七章),清静无为,政令少出就能“功成事随”(第十七章),君王的功业逐随民愿,使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自然”在这里不是指自然界,它的意思是自然而然,指百姓的自主状态。即百姓在没有外力干预下的自由发展。“无为”在这里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说君王“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君王没有自己的主张,以百姓的需要为主张,听任于百姓,顺应于百姓。
      由此看来,“自然”和“无为”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统治者的“无为”,才能实现百姓的“自然”。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君王“以正治国”(第五十七章),实行公正且宽厚的政策,清静且无为的策略,“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不滋事扰民取信于天下。百姓就会“专气致柔”,“涤除玄鉴”(第十章),收敛心气达到柔和,净化心智达到“无知无欲”。由此看来,君王的“无为”,可以换得百姓的“自然”。所以“无为”不是没有作为,它是做事的态度和方法。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无不为”通过“无为”来实现。对于“无为”来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万物将自宾”(第三十二章)。只要遵循“无为”的法则来治理国家,万物将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自然规律而生化,自行汇集而归从,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无为”何以有如此之作用呢?老子说“道常无为”(第三十七章)。“无为”是“道”的基本运作方式,治理国家“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反之将会适得其反。这是由于“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世界像个大风箱,看起来空虚,其实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只要不去搅动它,风平浪静。一旦被搅动,能量就会释放出来,掀起波澜,动荡不安。所以,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君王能够采用“无为”的治国方针,不搅动这个大风箱。“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鱼一样不能翻动。
      如果政令繁多,那么“多言数穷”(第五章),国家气数就会穷尽,因此,“不如守中”(第五章)。这就要求统治者,在处理政事时“豫兮,若冬涉川”(第十五章),就像冬天踏着冰面过河一样,处处小心谨慎,以免有所闪失而打破平衡。“犹兮,若畏四邻”(第十五章),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四邻,心存敬畏,唯恐打扰了他们的安宁。只有这样才会让百姓“各归其根”,而“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第十六章)。百姓回归到静的本性,动乱也就无从发生。这就是老子把“自然”“无为”看作治国安邦的理想纲领的原因。
      从老子的历史观及政治理想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另一方面要求对百姓实行愚民政策,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理想化了的原始氏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百姓不会受到国家意志的束缚,天地万物在没有人为干扰的环境里,处于自然而然的进程中。“自然”是老子标榜的必然态势,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作为宇宙本体的大“道”,也要效法于“自然”。“自然”成了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则。所以人类社会只有顺应“自然”才是现实的、合理的。这样一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意义就被否定了,什么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乃至科学认知和技术应用,都是对“道”的悖逆,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最好去掉自身的社会性,只剩下原有的自然属性,“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像婴儿那样懵然无知,回归到原始人的本能状态。
      然而,人类社会并没有沿着老子的“道”向后倒退,而是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理智,从无知走向科学,这个前进的趋势从来没有发生过逆转。由此看来,老子复古倒退的历史观是反动的,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然而,就是在他的反动历史观中,却包含着一些进步的政治见解。例如,他对统治阶级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行径深恶痛绝,骂他们是“盗竽”(强盗头子)。同时,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他在第七十五章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百姓的贫穷饥饿是由于加重对他们的税收造成的。统治者为了得到丰厚的奉养,“朝甚除……服文綵,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第五十三章),为建造华丽的宫殿,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田甚芜。仓甚虚”(第五十三章),百姓生活难以为继,生不如死。如此一来,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因而“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第七十五章),统治者好大喜功,不顾百姓死活,是造成社会矛盾加剧,百姓与统治者之间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
      又如,在老子“自然”“无为”消极的执政理念中包含着积极因素。尤其在一个社会遭受劫难后的恢复期,广大民众需要休养生息,在这个期间,统治者的“无为”非常必要。就像西汉初年,由于长年的战乱,百姓流散,土地荒芜,社会千孔百疮。为了医治战争创伤,西汉统治者开始实行“无为”的治国方略。这样有利于百姓恢复生产,安居乐业,国家从濒危中复苏。然而,一旦恢复了元气,国家需要争取一个内外和平的环境,进一步进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来实现国家的强大。面对新的国情,如果继续采用“自然”“无为”的治国方略,必然不合时宜,从而要求统治者有所作为。这就是汉武帝一改“无为”而有为的根本原因。从西汉建国初期“无为”到后来“有为”的转化可知,作为治理国家的方略,是“无为”还是“有为”,它们都不能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必须依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做出具体的判断。由此看来,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还是适宜的,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总之,对老子的历史观和政治理想,不能一概否定或绝对肯定。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道家同其他诸子各家一样,在对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的认识上,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不可能认识到生产力这个决定性因素,所以他们的历史观都是片面的。另一方面,道家同其他诸子各家都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去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必然产生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而是从维护一个理想社会而举措。因此其执政理念只能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适应一定阶段的社会需要。

点评

写得好!  发表于 2016-6-15 17:56
2
发表于 2016-6-11 06:22:5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思想停留在上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鼎盛时期,而且强烈的维护那个时代!那是先生的阶级局限性,而且顽固地维护资本主义,抗拒社会主义价值观。
3
发表于 2016-6-11 10:23:19 | 只看该作者
妙先生啊,能不能改一改你那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微言大义、人云亦云的学风?《道德经》能像你和任继愈等人那样来瞎解释吗?


比如,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是在说,解放人的创造力,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发明创造。现代科技文明,就体现了这一点。

点评

妙先生,你脑袋还属正常吧?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了,还是原文原义?炒所谓的国学大师的剩饭,还不是人云亦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2 10:05
1、 惭愧!我乃以白丁,怎敢与国学大师任继愈老先生相提并论! 2、由于鄙人水平有限,因此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在所难免,但我忠于老子的原意,决不将自己想象的东西与老子的言论相穿凿,更不会人云亦云。  发表于 2016-6-11 21:32
4
发表于 2016-6-11 20:2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万里路 于 2016-6-11 20:33 编辑

        治国是大智慧,处世是小智慧。法治是强国之本,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成功者是管子、商鞅的法家思想,不是老子的能力能做到的。老子什么治国经验也没有,他的人生观是自私的、他的治国思想是愚昧和落后的。与管子、商鞅没法相比,不在一个层次。
       当然,老子在处理一些事上,也有一些小智慧,对于部分规律也掌握一些,这是他的优点。
      

       当今是21世纪,我国成功走向自强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治国。老子治国思想是封建时期自私、落后、腐朽的愚昧思想,必须抛弃。
      


点评

你说的是哪与哪呀?一个是哲学,一个是社会治理,风马牛不相及也。哲学是小智慧吗?管子、商鞅的法家思想,没有老子哲学思想吗?老子没有治国经验,确包含治国的思想理论,是治国者的老师。 【 我国成功走向自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1 22:02
5
发表于 2016-6-11 22:02:09 | 只看该作者
万里路 发表于 2016-6-11 20:28
治国是大智慧,处世是小智慧。法治是强国之本,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成功者是管子、商鞅的法家思想, ...

  你说的是哪与哪呀?一个是哲学,一个是社会治理,风马牛不相及也。哲学是小智慧吗?管子、商鞅的法家思想,没有老子哲学思想吗?老子没有治国经验,确包含治国的思想理论,是治国者的老师。
【 我国成功走向自强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治国】,应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这个实践包含老子思想的体现。毛主席是中国古典哲学大家,你懂吗?

点评

万里路 一吐先生,你不懂,就别掺乎了。虚心学习吧。给你讲,你也不明白。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我不懂就不乱说,你懂是东拉西扯。 妙之门 这个实践包含老子思想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3 09:23
一吐先生,你不懂,就别掺乎了。虚心学习吧。给你讲,你也不明白。  发表于 2016-6-13 05:08
“这个实践包含老子思想的体现”?  发表于 2016-6-12 15:18
6
发表于 2016-6-12 10:05:14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6-11 10:23
妙先生啊,能不能改一改你那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微言大义、人云亦云的学风?《道德经》能像你和任继愈等人 ...

妙先生,你脑袋还属正常吧?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了,还是原文原义?炒所谓的国学大师的剩饭,还不是人云亦云?

点评

妙先生啊,一,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那么,不妨先翻译一下“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结合篇章全文,看看与你的“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论断怎么相匹配?二、知道不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12 16:59
1、鄙人又重新审视了一下全文,并没有发现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的弊端,望具体指教,学生恭请先生雅正。2、国学大师任继愈老先生认为老子是唯物论者,我却认为老子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这怎么能说是炒剩饭呢?  发表于 2016-6-12 14:49
7
发表于 2016-6-12 16:59:50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6-12 10:05
妙先生,你脑袋还属正常吧?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了,还是原文原义?炒所谓的国学大师的剩饭,还不是人云 ...

妙先生啊,一,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那么,不妨先翻译一下“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结合篇章全文,看看与你的“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论断怎么相匹配?二、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做炒剩饭?就是把剩饭添加点辅料和佐料再烹饪一下。你和任继愈连原文都读不懂,还这个主义者那个主义者呢。
8
发表于 2016-6-12 17:34:41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6-12 16:59
妙先生啊,一,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那么,不妨先翻译一下“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


妙之门先生连黄帝内经的阳化气阴成形都敢否定,何况《道德经》呢!
9
发表于 2016-6-13 09:20:59 | 只看该作者
“老子治国思想是封建时期自私、落后、腐朽的愚昧思想,必须抛弃。”
此认识相当于“五.四”运动时期!
10
发表于 2016-6-13 09:23:11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6-11 22:02
你说的是哪与哪呀?一个是哲学,一个是社会治理,风马牛不相及也。哲学是小智慧吗?管子、商鞅的法家思 ...

万里路  一吐先生,你不懂,就别掺乎了。虚心学习吧。给你讲,你也不明白。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我不懂就不乱说,你懂是东拉西扯。


妙之门  这个实践包含老子思想的体现”?
-----------------------------
  说明了,还听不懂吗?简单说,古为今用是毛澤东思想吧。这个古含老子思想吧?  

点评

实践是什么?思想是什么?何为体现?“实践包括思想的体现”——如此一吐了之,符合汉语语法吗?  发表于 2016-6-13 21: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0:29 , Processed in 0.1289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