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久泻为患病难愈 临证分析要全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1 13:3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久泻为患病难愈 临证分析要全面
久泻,乃泄泻之久者,通常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古称“溏泻” “飨泻”等,现代医学中的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慢性泄泻均属于中医“久泻”范畴。笔者在近30年临床实践中以脏腑辨证为主,全方面、多角度分析,应用于久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治疗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辨证论治要点
1.1 温肾达木升清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人受阴寒侵袭日久,易及肾阳,而现大便稀溏,甚至水样。故病久泻者多伤及肾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所致大便清稀,兼现完谷不化、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等症状,诚如《景岳全书·泄泻》云“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肾司二阴,肾阳虚衰失其蒸腾气化之能,清气郁陷于下,不得升发,清浊不分夹杂而下,而现久泻滑脱,或现五更肾泻,临证以温补肾阳为主。若阳损日久,肾气衰惫,清阳郁陷甚者,常用升达之力显著之药,如葛根、生黄芪、生麦芽等,以取同气相求之理。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泻”。气逆则肝气不能行其升发之能,肝气不能舒达,势必下行,而下陷于下,欲行疏泄之能则欲郁,在下表现为泄泻,时发时止。《三因极-病证方论·泄泻叙论》允:“喜则散,怒则激……,以致溏泻。”[1]所指溏泻正属此类。水谷贮于大肠,津液渗于膀胱,而疏泄之权,则在肝。肝木生于土而长于水,水寒则生气不旺,肝失其养则不能行其疏泄之职,肝郁气机不能畅达,水湿不能下输膀胱,而潴留于大肠则发为泄泻,日久而致久泻。
笔者常用温肾达木升清阳之法,使得下焦寒水得温,肝木自荣,生意乃发,肝木自升,清阳之气复其常道,不求止泄而泄泻自止。
1.2 开宣金气通水道
肺主一身气机,与大肠相表里,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在天与秋气相应,时值秋季天气多燥,逆秋之气最易伤肺,冬则发飧泄,此乃肺移热于大肠也。临床若一味收敛固摄,健脾止泻,往往收效甚微,若加桔梗、苏叶开提肺气,使肺气得宣,气机畅达,郁热可解,使表解里和,疏上源以防下流而泄止,故久泻之人,勿忘开宣肺气。
清代名医张景岳云:“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2]但凡形体强壮、酒湿过度或实热闭涩者可采用利水的方法,不可“温药和之”一概而论。临证常用“分水”法,使水液下输膀胱,清浊各行其道,则水泻自止。可用车前子、玉米须等稍利水湿,取“利小便以实大便”之精髓。为防利下伤阴,阴伤则燥,燥则绽裂,终致窍开而弗合,下利无度。临证事稍加麦门冬,生地黄等滋阴之品,使利水不伤阴,再伍以健脾化湿之药,共收止泻之效。
1.3 斡旋中枢理气机
久泻病机复杂,但究其病因多为脾气受损,湿邪困土,肠道失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指脾气虚弱,纳运乏力,饮食难化,清浊不分,上有清气不得滋养而现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湿浊停滞而现腹胀满闷,下有水谷下注而现便溏。
《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日久湿浊困厄脾阳,脾阳愈不运化,湿滞愈发严重,湿浊与脾虚互为因果,于是久泻乃成。倘清阳得升,湿浊得降,中气行其斡旋之能,则久泻可止。脾虚运化失常,清阳不升,胃失和降则现食少、便溏等症,故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对治疗久泻有深刻临床意义。常用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隔山消、炒白扁豆、炒山药理气健脾化湿,诸药同用,共奏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之功。
故临证时笔者常用斡旋中焦之药,使中焦气机得调,后天之本稳固,运化有力,气血生化复常,免受久泻之病苦。
1.4 通涩兼施收肠道
六腑以通为用, 客久泻者因感邪日久,壅滞气机,血行不畅,致使癖阻肠络,清浊不分而作。症现泄泻缠绵, 间夹粘冻或污血,泻后不尽之感,腹痛有定处,泻后痛不减。临证时一味的止泻,反而收效甚微,根据中医“通因通用”思想,临证多用山楂炭、炒卜子等消食和胃,导滞化瘀,合奏化瘀通络,理气和中之功。若邪积化热,辨证基础上伍黄连以清其热,邪去则正自安,终达止泻目的。
久泻患者,多现滑脱不禁,甚则肛脱下坠,临证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常在辨证基础上选用涩肠止泻药,如赤石脂、禹余粮、诃子、乌梅、五味子等,以补骨脂、肉桂、干姜等温补脾肾之品为伍,共奏温补脾肾,涩肠固脱之效。在治疗久泻时,为防止过早收涩而“闭门留寇”,加重病情,笔者常攻除外邪为先,而后再行收涩,便可收到满意效果。
久泻为临证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中医对本病的病因及诊断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笔者在临证时常常综合应用“温肾达木升清阳、开宣金气通水道、斡旋中枢理气机、通涩兼施收肠道”之法,临证用之多验。故必须全面分析,综合思考,方能收桴鼓之效。
2 临证基础方及加减
基础方:生麦芽15g 乌梅15g 赤石脂15g 炮干姜12g 甘草6g 补骨脂12g 茯苓20g 炒白术9g 苏叶6g
加减:脾肾阳虚,肝木下陷日久者,加生黄芪15g、桂枝6g、升麻3g;气机郁滞明显者,加木香12g、桔梗12g;中焦失运,湿热蕴蒸者,去炮姜,加远志12g、黄连3g、石菖蒲12g;阴液虚损,肾燥不合者,去炮姜、补骨脂,加山茱萸24g、熟地20g、诃子肉12g。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49岁。2011年9月21日因间断性泄泻3月来诊,刻见:大便稀溏,日3-6次,伴有心烦不宁,身困乏力,腹背凉,纳差。舌质淡白,苔薄腻,脉左尺弦滑有力,余沉弱无力。此乃水寒土湿,肝木郁陷,清阳郁遏于下,心神失养而神越,水道不能畅达,中枢不得枢转所致。处方:生黄芪15g,生麦芽15g,乌梅15g,赤石脂12g,茯神20g,甘草6g,苏叶6g,炒白术12g,炮姜20g,补骨脂12g,山楂炭3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服用一剂后出现短暂性腹痛肠鸣,后大便明显好转,三天后泄泻消失,心烦、腹背凉、纳差明显好转。上药加减继续服用,半月后患者来诊,诉各种症状均恢复正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3:30 , Processed in 0.0480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