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鼻衄的病因与诊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5 22:4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鼻衄的病因与诊断】

鼻衄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俗称鼻出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鼻出血多为单侧,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双侧鼻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鼻出血可导致贫血。
病因:
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可因鼻腔本身疾病引起,也可因鼻腔周围或全身性疾病诱发。
一、局部原因:
1、鼻部损伤:机械性创伤如车祸、跌伤、拳击伤及挖鼻等,是引起鼻出血常见的原因;气压性损伤在高空飞行、潜水过程中,如果鼻窦内外的气压差突然变化过大,会使鼻腔鼻窦内黏膜血管扩张破裂出血;放疗性损伤头颈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鼻黏膜发生充血水肿,或上皮脱落,也可出现鼻出血。
2、鼻中隔偏曲多发生在骨嵴或骨棘(矩状突)附近或鼻中隔偏曲的凸面,该处黏膜较薄,空气气流的流向在此处发生改变,故黏膜变得干燥,以致血管破裂出血。存在鼻中隔穿孔的患者,由于穿孔边缘的黏膜干燥、糜烂及干痴脱落,可引起反复鼻出血。
3、鼻部炎症:鼻部非特异性炎症急性鼻鼻窦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易引起鼻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多;鼻部特异性感染结核、狼疮、梅毒、麻风和白喉等特异性感染,因有黏膜糜烂、溃疡、肉芽、鼻中隔穿孔可引起鼻出血。
4、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其中最易发生鼻出血者为鼻中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出血性鼻息肉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带血是恶性肿瘤的早期主要症状之一。
5、鼻腔异物常见于儿童,多为单侧鼻出血,因鼻腔异物长期存留于鼻腔内,可致鼻腔黏膜糜烂出血。动物性鼻腔异物,如水蛭等,可引起反复大量鼻出血。
二、全身原因:
1、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病: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性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缺乏症、过敏性紫癜、药物性血管性紫癜、感染性血管性紫癜、血管性假血友病等;血小板数量或机能障碍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因子障碍性疾病如各型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血液的自身抗凝作用过强如抗凝剂使用不当、血循环中存在抗纤维蛋白原等抗凝物质,或纤维蛋白溶解过度或加快,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2、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上感、流感、出血热、猩红热、疟疾、麻疹及伤寒等。多因高热、血管发生中毒性损害,鼻黏膜充血、肿胀及干燥,以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一般情况下出血量较少,多发生于发热期,且出血部位多位于鼻腔前部。
3、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鼻出血的重要原因,血管硬化是其病理基础。血压增高,特别是在便秘、用力过猛或情绪激动时,可使鼻血管破裂,造成鼻出血。另外,打喷嚏、用力咳嗽、猛力的经鼻呼吸或鼻腔按摩,也是鼻出血反复和难以控制的因素;静脉压增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颈部或纵隔占位性病变等疾病,可致上腔静脉高压,这些患者的鼻腔及鼻咽静脉常怒张淤血,当患者剧烈咳嗽或其他诱因,血管则可破裂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后鼻孔处的鼻咽静脉从分布区。
4、其他全身性疾病妊娠、绝经前期、绝经期均可引起鼻出血,可能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严重肝病患者可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引起鼻出血。尿毒症也可引起鼻出血。鼻出血可以是风湿热的早期表现之一。
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及出血情况,确认出血源于鼻腔或相邻组织,排除咯血和呕血。
2、确定出血部位,结合前鼻镜、鼻内镜及/或CT、MRI检查,判断出现部位。
3、血常规检查,对于出血量较大及怀疑为血液病的患者必不可少。对应用抗凝药物及怀疑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检查出凝血功能。
4、估计出血量,评估患者当前循环系统状况,有无出血性休克,必要时尚须与相关科室会诊。根据每次出血情况及发作次数、患者的血压、脉搏、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判断出血量。失血量达500ml时,可出现头昏、口渴、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失血量达500ml~1000ml时可出现出汗、血压下降、脉速而无力;若收缩压低于80mmHg,则提示血容量已损失约1/4。
5、排查全身性疾患。
鉴别诊断:
1、咯血
为喉、气管、支气管及肺部出血后,血液经口腔咯出,常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脓肿及心脏病导致的肺淤血等。可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鉴别。
2、呕血
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表现之一,当大量呕血时,血液可从口腔及鼻腔涌出,常常伴有消化道疾病的其他症状,全身查体可有阳性体征,可予以鉴别。
2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23:14:58 | 只看该作者
【治痛对穴详解】
治痛对穴是指二个穴位相配同时使用,具有较好的治痛作用。而把二个穴位单独使用,治痛作用则不强,或者没有治痛作用。
一、合谷---太冲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体会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部的病症,称之为“面口合谷收”。
合谷配合太冲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
合谷、太冲,合称为“四关”。合谷配太冲,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重在调气调血,通畅经脉气血,对人体气机不畅,经脉气血不通有明显的效果,不通会痛,也会出现郁滞的情况。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三阴交穴和合谷穴,具有催产下胎的作用。所以孕妇尽量不要去刺激这个穴位为好。
二、内关---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体会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
3
 楼主| 发表于 2016-3-6 10:45:42 | 只看该作者
【鼻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胃热炽盛型鼻衄:
治疗方法:玉女煎。
证候表现:大衄而头痛口渴
处方:玉女煎。
出处:《类证治裁》·卷之二(卷)·衄(篇)
原文:大衄而头痛口渴,(玉女煎。)
2.肝阳上亢型鼻衄:
治疗方法:豢龙汤加减。
病因病机:若暴怒伤肝,或肝火灼阴,致肝阳上亢
证候表现:头晕目眩、面红目赤、鼻衄、舌质干红少苔者
处方:豢龙汤。
方用:豢龙汤加减
出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九节鼻衄(章)
原文:若暴怒伤肝,或肝火灼阴,致肝阳上亢而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鼻衄、舌质干红少苔者,可用豢龙汤加减。
3.肝火上逆型鼻衄:
证候表现:鼻衄暴发;抢多,血色深红,鼻粘膜色深红。常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肝藏血,肝火上逆,火邪迫血妄行,溢于清道,故鼻衄暴发,量多色深红,鼻粘膜色深红;肝火上炎,扰于清窍,故见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胁苦满、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火热之证。
治则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龙胆泻肝汤。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可加白茅根、仙鹤草、茜草根等加强凉血止血之功;加石膏、黄连、竹茹、青蒿等以清泻上炎之火。若便秘、口干甚者,加麦冬、玄参、知母、葛根等以清热养阴生津。
出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九节鼻衄(章)
原文:肝火上逆主证:鼻衄暴发;抢多,血色深红,鼻粘膜色深红。常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证候分析:肝藏血,肝火上逆,火邪迫血妄行,溢于清道,故鼻衄暴发,量多色深红,鼻粘膜色深红;肝火上炎,扰于清窍,故见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胁苦满、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火热之证。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可加白茅根、仙鹤草、茜草根等加强凉血止血之功;加石膏、黄连、竹茹、青蒿等以清泻上炎之火。若便秘、口干甚者,加麦冬、玄参、知母、葛根等以清热养阴生津。若暴怒伤肝,或肝火灼阴,致肝阳上亢而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鼻衄、舌质干红少苔者,可用豢龙汤加减。
4.心火亢盛型鼻衄:
治疗方法:泻心汤加减。可加白茅根、侧柏叶、茜草根等加强凉血止血之效;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者,加生地、木通、莲子心以清热养阴,引热下行。
证候表现:鼻血外涌,血色鲜红,鼻粘膜红赤。伴有面赤,心烦失眠,身热口渴,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脉数。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火上炎,故面赤、口舌生疮;心主血,热迫血妄行,上溢鼻窍,故鼻干焮热而鼻衄;火热伤津,故口渴;心火内炽则心烦;火扰心神故失眠;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脉数属心火上亢之证。
治则治法: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泻心汤。
方用:泻心汤加减。可加白茅根、侧柏叶、茜草根等加强凉血止血之效;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者,加生地、木通、莲子心以清热养阴,引热下行。
出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九节鼻衄(章)
原文:心火亢盛主证:鼻血外涌,血色鲜红,鼻粘膜红赤。伴有面赤,心烦失眠,身热口渴,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脉数。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证候分析: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火上炎,故面赤、口舌生疮;心主血,热迫血妄行,上溢鼻窍,故鼻干焮热而鼻衄;火热伤津,故口渴;心火内炽则心烦;火扰心神故失眠;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黄赤;舌尖红、苔黄、脉数属心火上亢之证。治法:清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泻心汤加减。本方用大黄、黄芩、黄连苦寒直折,清心泻火,可加白茅根、侧柏叶、茜草根等加强凉血止血之效;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者,加生地、木通、莲子心以清热养阴,引热下行。
5.肝肾阴虚型鼻衄:
治疗方法:知柏地黄汤加减。可加旱莲草、阿胶等滋补肝肾,养血;加藕节、仙鹤草、白及等收敛止血。
证候表现:鼻衄色红,量不多,时作时止,鼻粘膜色淡红而干嫩,伴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五心烦热,健忘失眠,腰膝酸软,或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伤及血络,故鼻衄,时作时止;精血不足,则出血量不多,鼻粘膜色淡红干嫩;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五心烦热、健忘失眠、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象。
治则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止血。
处方:知柏地黄汤。
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可加旱莲草、阿胶等滋补肝肾,养血;加藕节、仙鹤草、白及等收敛止血。
出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九节鼻衄(章)
原文:肝肾阴虚主证:鼻衄色红,量不多,时作时止,鼻粘膜色淡红而干嫩,伴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五心烦热,健忘失眠,腰膝酸软,或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伤及血络,故鼻衄,时作时止;精血不足,则出血量不多,鼻粘膜色淡红干嫩;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五心烦热、健忘失眠、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象。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止血。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本方能滋阴补肾清虚火,可加旱莲草、阿胶等滋补肝肾,养血;加藕节、仙鹤草、白及等收敛止血。
6.脾不统血型鼻衄:
治疗方法:归脾汤加减。可加阿胶以补血养血,加白及、仙鹤草以收敛止血。纳差者加神曲、麦芽等。
证候表现:鼻衄常发,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鼻粘膜色淡。全身症见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因病机:脾气虚弱,气不摄血,故鼻衄渗渗而出;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则血色淡红,缠绵难愈;脾虚血少,则鼻粘膜色淡;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均属脾气虚弱之证。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处方:归脾汤。
方用:归脾汤加减。可加阿胶以补血养血,加白及、仙鹤草以收敛止血。纳差者加神曲、麦芽等。
出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九节鼻衄(章)
原文:脾不统血主证:鼻衄常发,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鼻粘膜色淡。全身症见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证候分析:脾气虚弱,气不摄血,故鼻衄渗渗而出;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则血色淡红,缠绵难愈;脾虚血少,则鼻粘膜色淡;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均属脾气虚弱之证。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药:归脾汤加减。以归脾汤气血双补,兼养心脾,令脾得健旺,生化有源,统血摄血之权自复。可加阿胶以补血养血,加白及、仙鹤草以收敛止血。纳差者加神曲、麦芽等。
7.:气血亏虚型鼻衄
治疗方法:归脾汤。
病因病机:其思伤心脾
证候表现:惊悸不眠
处方:归脾汤。
出处:《类证治裁》·卷之二(卷)·衄(篇)
原文:其思伤心脾,惊悸不眠,(归脾汤。)
8.气衰血脱型鼻衄:
治疗方法:独参汤。
病因病机:气衰血脱
证候表现:神疲昏愦
处方:独参汤。
出处:《类证治裁》·卷之二(卷)·衄(篇)
原文:气衰血脱,神疲昏愦,(独参汤。)
9.酒毒蕴热型鼻衄:
治疗方法:四生丸。
病因病机:其酒升血沸
证候表现:面赤汗多
处方:四生丸。
出处:《类证治裁》·卷之二(卷)·衄(篇)
原文:其酒升血沸,面赤汗多,(四生丸。)
10.外感风寒型鼻衄:
治疗方法:桂枝汤、麻黄汤。
病因病机:如风寒壅盛于经,迫而妄行
证候表现:表症仍在,脉浮(紧缓)
处方:用(麻黄汤、桂枝汤。)
治则治法:成氏谓此非治衄,仍以散邪。仲景固言衄不可汗也
出处:《类证治裁》·卷之二(卷)·衄(篇)
原文:如风寒壅盛于经,迫而妄行,表症仍在,脉浮(紧缓),用(麻黄汤、桂枝汤。)成氏谓此非治衄,仍以散邪。仲景固言衄不可汗也。
11.肺火壅盛型鼻衄:
治疗方法:人参泻肺汤加荆芥粉葛蒲黄茅根生地童便。
病因病机:如肺火壅盛
证候表现:鼻衄,头昏痛,气喘,脉滑大数实者。
处方:人参泻肺汤加荆芥、粉葛、蒲黄、茅根、生地、童便。
出处:《血证论》·第二卷血上干证治十四条(卷)·鼻衄(篇)
原文:如肺火壅盛,头昏痛,气喘,脉滑大数实者,人参泻肺汤加荆芥、粉葛、蒲黄、茅根、生地、童便。
12.瘀血入肺型鼻衄:
预后:缓则不救。
治疗方法:二味参苏饮。
证候表现:如其人鼻口黑黯,面目茄色
病因病机:乃血乘肺脏之危候
处方:二味参苏饮治之。此等危证,在所不治,用参苏饮,亦理应如是救济耳,其效与否,非敢期必。
出处:《血证论》·第二卷血上干证治十四条(卷)·鼻衄(篇)
原文:如其人鼻口黑黯,面目茄色,乃血乘肺脏之危候,缓则不救,二味参苏饮治之。此等危证,在所不治,用参苏饮,亦理应如是救济耳,其效与否,非敢期必。
13.虚阳上攻型鼻衄:
治疗方法:镇阴煎、八味地黄丸。
病因病机:若火不归源
证候表现:喘促烦躁,脉微肢厥
处方:八味地黄丸,镇阴煎
出处:《类证治裁》·卷之二(卷)·衄(篇)
原文:若火不归源,喘促烦躁,脉微肢厥,(八味地黄丸,镇阴煎。)
14.劳伤元气型鼻衄: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加麦冬五味、当归补血汤加薄荷杏仁。
病因病机:劳伤元气
证候表现:咳嗽发热
处方: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加麦冬、五味,或当归补血汤加薄荷、杏仁。
出处:《类证治裁》·卷之二(卷)·衄(篇)
原文:劳伤元气,咳嗽发热,(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加麦冬、五味,或当归补血汤加薄荷、杏仁。)
15.肺经风热型鼻衄:
治疗方法:桑菊饮加减。应用时可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证候表现:鼻中出血,点滴而下,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灼热感。多伴有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千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
病因病机:邪热灼伤鼻窍脉络,则衄血且血色鲜红;热邪在表,故出血量不多,点滴而下;邪热犯肺,耗伤肺津,故鼻腔干燥、灼热感;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千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均为肺经风热之证。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处方:桑菊饮。
方用:桑菊饮加减。应用时可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出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九节鼻衄(章)
原文:肺经风热主证:鼻中出血,点滴而下,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灼热感。多伴有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千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证候分析:邪热灼伤鼻窍脉络,则衄血且血色鲜红;热邪在表,故出血量不多,点滴而下;邪热犯肺,耗伤肺津,故鼻腔干燥、灼热感;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千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均为肺经风热之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加减。本方为疏风清热之剂,应用时可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16.肺经风热型鼻衄:
治疗方法:桑菊饮加减。应用时可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证候表现:鼻中出血,点滴而下,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灼热感。多伴有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千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
病因病机:邪热灼伤鼻窍脉络,则衄血且血色鲜红;热邪在表,故出血量不多,点滴而下;邪热犯肺,耗伤肺津,故鼻腔干燥、灼热感;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千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均为肺经风热之证。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处方:桑菊饮。
方用:桑菊饮加减。应用时可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出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七章鼻科疾病(篇)·第九节鼻衄(章)
原文:肺经风热主证:鼻中出血,点滴而下,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灼热感。多伴有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千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证候分析:邪热灼伤鼻窍脉络,则衄血且血色鲜红;热邪在表,故出血量不多,点滴而下;邪热犯肺,耗伤肺津,故鼻腔干燥、灼热感;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千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或浮数均为肺经风热之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加减。本方为疏风清热之剂,应用时可加丹皮、白茅根、栀子炭、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17.肾虚不固型鼻衄:
治疗方法:都气丸加杞子菟丝饼。
病因病机:欲伤肾精,阴虚失纳
证候表现:上喘下遗
处方:都气丸加杞子、菟丝饼。
出处:《类证治裁》·卷之二(卷)·衄(篇)
原文:欲伤肾精,阴虚失纳,上喘下遗,(都气丸加杞子、菟丝饼。)
18.阳明燥火型鼻衄:
治疗方法:玉女煎加蒲黄、甘露饮、犀角地黄汤加黄芩升麻、泻心汤加生地花粉枳壳白芍甘草。
病因病机:阳明主阖,秋冬阴气,本应收敛。若有燥火伤其脉络,热气浮越,失其主阖之令,逼血上行,循经脉而出于鼻。其证口渴气喘,鼻塞孔干,目眩发热,或由酒火,或由六气之感,总是阳明燥气合邪而致衄血
证候表现:鼻衄,其证口渴气喘,鼻塞孔干,目眩发热。
治则治法:盖阳明本气原燥,病入此经,无不化而为燥,治法总以平燥气为主
处方:泻心汤加生地、花粉、枳壳、白芍、甘草,或用犀角地黄汤加黄芩、升麻,大解热毒。鼻衄止后,宜用玉女煎加蒲黄以滋降之,再用甘露饮多服以调养之,肆饮梨胶、藕汁、莱菔汁、白蜜等,皆与病宜。
出处:《血证论》·第二卷血上干证治十四条(卷)·鼻衄(篇)
原文:阳明主阖,秋冬阴气,本应收敛。若有燥火伤其脉络,热气浮越,失其主阖之令,逼血上行,循经脉而出于鼻。其证口渴气喘,鼻塞孔干,目眩发热,或由酒火,或由六气之感,总是阳明燥气合邪而致衄血。盖阳明本气原燥,病入此经,无不化而为燥,治法总以平燥气为主,泻心汤加生地、花粉、枳壳、白芍、甘草,或用犀角地黄汤加黄芩、升麻,大解热毒。鼻衄止后,宜用玉女煎加蒲黄以滋降之,再用甘露饮多服以调养之,肆饮梨胶、藕汁、莱菔汁、白蜜等,皆与病宜。
19.肾经虚火上行督脉型鼻衄:
治疗方法:地黄汤加天冬阿胶血余五味、止衄散去黄芪加碎补牛膝续断粉葛鹿角尖童便元参。
病因病机:又有肾经虚火浮游上行,干督脉经而衄血者,必见腰痛,项背痛,头昏,足厥冷等证,所以然者,肾经虚火上行故也
证候表现:衄血者,必见腰痛,项背痛,头昏,足厥冷等证
处方:宜用止衄散去黄芪,加碎补、牛膝、续断、粉葛、鹿角尖、童便、元参治之。盖督脉丽于太阳,故以治太阳者兼治督脉,亦犹冲脉丽于阳明,而以治阳明者兼治冲脉也。太阳为少血之经,督脉乃命元之主,其血均不可损。衄止后,即宜用地黄汤加天冬、阿胶、血余、五味以补之。
出处:《血证论》·第二卷血上干证治十四条(卷)·鼻衄(篇)
原文:又有肾经虚火浮游上行,干督脉经而衄血者,必见腰痛,项背痛,头昏,足厥冷等证,所以然者,肾经虚火上行故也,宜用止衄散去黄芪,加碎补、牛膝、续断、粉葛、鹿角尖、童便、元参治之。盖督脉丽于太阳,故以治太阳者兼治督脉,亦犹冲脉丽于阳明,而以治阳明者兼治冲脉也。太阳为少血之经,督脉乃命元之主,其血均不可损。衄止后,即宜用地黄汤加天冬、阿胶、血余、五味以补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 11:45 , Processed in 0.3034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