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证相对说与曰本古方派无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1 10:0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的“方证相对”说与曰本古方派无异
2015-08-17 22:24阅读:107

中国的“方证相对”说与曰本古方派无异

——四答刘方柏同志

张效霞

认为《伤寒论》与《内经》没有关系

曰本古方派不仅全面否定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而且还认为《伤寒论》与《内经》毫无关系,先秦的医家扁鹊才是“疾医”的代表,而继承其道的则是汉代的医家张仲景。其后,由于阴阳五行、道家神仙之术昌盛,从而导致“疾医”之道灭绝。

吉益东洞在《医事或问》中说:“古昔医有三,曰疾医,曰阴阳医,曰仙家医也。《周礼》所谓疾医见定病毒所在,视其毒处方取去病毒,故尽愈诸病疾苦,扁鹊、仲景所为是也。阴阳医不视病之所在,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论病,皆臆见,故非明白之治,汉之太仓公是也。仙家医炼气,或服炼丹,为人而习功同造化之事,故行者少、害亦少,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是也……扁鹊、仲景之道绝,其后未闻一书一人论疾医之道,其根源在汉之太仓公。”

在《东洞先生答问书·执扁鹊言,殆似已甚,何如》中又说:“《素问》,病论之书;《灵枢》,针刺之书;《难经》,脉理之书,俱后人之伪撰已,唯《素问》有一二古言存焉者,举在于《医断》中,其他皆无用之论,一扫之可也。仲景之书,其论因、说脉者,唯示其梗概耳,固非以此一为治法之规矩者也。”

胡希恕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中说:“《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于《甲乙经序》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于原书外或亦有博采增益之处……《汤液经》已不可得,唯有仲景书将辨证施治的法则和证治验方,记载下来,此又不能不说是仲景之功也。仲景书应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

要阐明《伤寒论》与《内经》是否有关系,诚非只言片语所能说清楚的。庆幸的是,胡希恕先生的弟子在《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中进一步发挥说:“经方用药起源于神农”,“经方用药是根据‘症状反应’,而时方是源自《内经》的‘病因病机’‘经络脏腑’,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经方用药特点“体现了方药对应、方证对应,积累了单方方证经验,渐渐又积累了复方方证,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简言之,倡导“方证相对”的学者认为《伤寒论》“应与《内经》无 关”,而是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的。但《神农本草经·序录》却说:“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可见,连“方证相对”的宣扬者认为是与《伤寒论》属于同一个体系的《神农本草经》,也是主张治疗疾病必须针对病机,与《内经》所说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是一以贯之的,绝对不是“方药对应、方证对应”。

笔者在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及与刘方柏同志的争鸣中,多次指出:中医的一切临床诊疗活动都是以病机为中心的,中医的诊断是病机的诊断,中医的治疗是针对病机的治疗。病机,就如同弩机的“扳机点”一样,指的是疾病的根本与关键、本质与根源。刘方柏同志在《方对应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一文中,对笔者的这种观点甚至也有异议和质疑。对此,笔者早就撰就了《弩机与病机》一文,正在等待发表中,故不展开回答。

中国的“方证相对”说来源于曰本

刘渡舟先生在1994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序”中说:“胡希恕先生为全国名医之一,系经方学派的大师。先生生前与陈慎吾先生为挚友,棋酒吟咏之余,则以研究仲景之学而共相劝勉。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先生乃喟然叹曰:医学之理在于治病,至于弄文舞墨之士,岂能窥仲景之项背。后得《皇汉医学》,对汤本求真氏之论,则大相赞赏而有相见恨晚之情。于是,朝夕研读,竟豁然开悟。”很明显,刘渡舟先生认为“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源自于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而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的“绪言”中则说:“余系深信古方派,故本书内容亦大半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础,而所引用各家之论说、治验,悉以演绎扩充仲景之所论为限。”也就是说,中国的“方证相对”说来源于曰本的古方派,是确然无疑的。

笔者注意到,曾有人为此而辩驳说:“限于当时的学术环境,胡希恕先生独立发现的《伤寒论》源自《汤液经法》而非《黄帝内经》,而经方学派主要运用六经辨证(而不用脏腑辨证)和方证辨证的学术体系很难得到当时学界的公认。先生不得不以曰本‘古方派’(代表人物汤本求真等)的相近理论和实践作为自己学术的‘佐证’。于是当时学界乃至刘渡舟先生如此看待胡希恕先生:‘后得《皇汉医学》……竟豁然开悟。’——实则胡希恕先生秉承其师王祥徵伤寒思想,通过大量临床和深度思考,而独立发现‘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学术体系。虽然对曰本古方派学说也有借鉴,但更多则是不同于曰本古方派的独创性思想。”

评价与论说某个人的学术渊源,与其同时代的人,因知其人,明其情,悉其详,所以较之后人的猜测与演义,更具可信性与说服力。因此,上述所引的为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来源所作的辩解,实在是苍白无力的。

中国的“方证相对”说抄袭自曰本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一书,是由胡希恕先生的弟子将“胡老生前反复修改的讲稿和临床治验病例进行整理”而编就的。下面,就以此书的第一版与曰本古方派代表人物吉益东洞的《方极》作一简单的比较。

表一:木防己汤类方

方剂名称

《经方传真》“辨证要点”

《方极》

木防己汤

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

治心下痞硬烦渴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者

治心下痞坚而悸者

防己茯苓汤

四肢浮肿、四肢聂聂动者

治四肢聂聂动、水气在皮肤而上冲者

防己黄芪汤

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肿下肿重者

治水病,身重、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两相比较,《经方传真》的“辨证要点”与《方极》的“本方定义”(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基本一致。所谓的“辨证要点”,都是“证”(症状与脉象)的罗列,丝毫也看不出刘方柏同志所说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的任何意味。

表二:陷胸汤类方

方剂名称

《经方传真》“辨证要点”

《方极》

大陷胸汤

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治结胸,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者

大陷胸丸

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

治结胸,若项背强急者

十枣汤

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

治病在胸腹掣痛者

甘遂半夏汤

心下坚满、腹挛急者

治芍药甘草汤证而心下硬满者(芍药甘草汤治拘挛急迫者)

大黄甘遂汤

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

治小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或经水不调者

己椒苈黄丸

腹满、肠鸣、便干者

治腹满、口舌干燥、二便涩滞者

小陷胸汤

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

治小结胸者

表面看去,《经方传真》与《方极》之间,似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上,吉益东洞说“治结胸”,而《经方传真》则陈列了诸多症状。那么,《伤寒论》的“结胸证”及吉益东洞的“治结胸”,其本义是指什么呢?

《伤寒论》132条云:“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3条又说:“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此之“结胸证”,我们可以从《伤寒论》自身为其找到能证明其本义的确证。

《伤寒论》第340条云:“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此“结胸”出自病人之口,当然是指症状。可见,在仲景时代作为病名的“结胸”,患者却当作症状使用,这就如同当今中医大夫问病人有什么不舒服?病人首先回答的往往是“我是肝炎”“我是溃疡”“我是神经衰弱”一样,说明“结胸”在当时是一个大众化的通俗语言。结胸最常见的症状是胸胁痛、硬、满、塞,病人“言我不结胸”,医者即能明白患者没有胸胁痛、硬、满、塞等症状。正因如此,仲景在其著作中才言简意赅地将上述症状概之为“结胸证”,吉益东洞简言之为“治结胸”。

如果以“胸胁痛、硬、满、塞”替代《方极》的“治结胸”“治小结胸”,就会发现,《经方传真》的“辨证要点”与《方极》的“本方定义”,基本相同,且同样还是症状的堆积,也根本看不出刘方柏同志所说的“是已包含病机的证”的任何信息。

表三:大黄附子汤类方

方剂名称

《经方传真》“辨证要点”

《方极》

大黄附子汤

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痛疼者

治腹绞痛、恶寒者

走马汤

胃腹剧烈痛疼、大便不通、无热者

治胸腹有毒,若心痛,若腹痛者

三物备急丸

心腹诸暴百病、心腹胀满卒痛、里寒实者

治心腹卒痛者

桔梗白散

胸满、胸痛、咽痛、咳唾脓浊而属寒实者

治毒在胸咽,或吐下如脓汁者

二者之间的表述,出现了较大不同。其原因就在于曰本古方派除“方证相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万病一毒”,所以吉益东洞说“治毒在胸咽,或吐下如脓汁者”,《经方传真》说“胸满、胸痛、咽痛、咳唾脓浊而属寒实者”。之所以做这样的改动,乃是由于不可能在中国再宣扬“万病一毒”的缘故。因此,《经方传真》的“辨证要点”与《方极》的“本方定义”,就其实质而言,基本相似。

综上所述,中国的“方证相对”说不仅来源于曰本古方派,而且还抄袭自曰本古方派,是断然无疑的。曰本古方派的“方证相对”说,其实质就是“废医存药”,也是人所共知的。

亲爱的中国中医学界的广大同仁们,“方证相对”说究竟是否值得宣扬与推广呢?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医学人,自有公断!

2
发表于 2016-4-11 10:46:11 | 只看该作者
       各家学说,个人看法,个人经验……相互参考,不必统一!
3
发表于 2016-4-11 14:39:57 | 只看该作者
“学纳百科”、“百花齐放”!
4
发表于 2016-4-12 17:14: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4-12 17:18 编辑

  中国的“方证相对”说抄袭自曰本
————————————————————
       本文作者张先生是一位治学极不严谨,又自以为是的学者,发表文章不少,有些文章水分太大。这是我对他的批评。我去年就检举过他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其中的阴阳平衡的三个图与我出版的《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中的图一模一样。他辨解说,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但又拿不出证据。好在我没想深究。
      这篇文章,也是缺乏考证,轻易下结论,结果是错误的,
      他说什么“中国的“方证相对”说抄袭自曰本”,真的是如此吗?
请看黄煌教授的考证:
       黄煌教授论“方证相应说”:
        “方证相应说”首见于《伤寒论》第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伤寒论》并有“桂枝证”、“柴胡证”等提法,隋唐孙思邈遵循仲景这一原则,在《千金翼方》中对《伤寒论》的整理采取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宋代伤寒家朱肱对“方证相应说”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他将方证简称为“药证”,他说:“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
       明末喻嘉言将“方证相应说”通俗地解释为“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 “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其著作《伤寒论类方》重点论述各方证的病机治法。


5
发表于 2016-4-13 08:59:20 | 只看该作者
“认为《伤寒论》与《内经》没有关系”?伤寒论序:撰用《素问》九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6:47 , Processed in 0.1644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