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扁鹊⑴传的可靠性有多大?考证者甚多⑵,本节概不论。要之是太史公据传说整理而成,《史记》并不掩饰这一点。 1.扁鹊传第一段提示了这样一个背景:春秋末战国初,中国医学还完全处在禁方流传的阶段。长桑君为神人⑶,扁鹊一饮上池水⑷就有了隔墙见物的特异功能固不可信,却可看出当时的医术需“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这种极慎重的传授方式,在《内经》中亦多处见到。如“歃血而盟”“藏之金匮”“不敢慢泄天宝”“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⑸”等等,即是长桑君遗风。那时受术者往往自称得自神人,但没有托名黄帝的。 第二段和第三段除“血脉治⑹”三字外,没有医理,再对看第一段“特以诊脉为名”,可知已有脉诊。但何者为治,何者为不治,无具体说法。 2.治虢太子⑺一段涉及医理最多,可分析为以下几方面。 ⑴讲病因只从血气立论⑻。虽有“邪气⑻”二字,不能确指为外因。 ⑵论病机的术语中,阴阳两字已使用较多,但通篇不见五行说痕迹。 ⑶诊断上已使用望、闻、问、切四种手段⑼。 ⑷有了早期经络说。经络开始分阴阳,并与某些脏腑联系⑽。 ⑸治病针、灸、药并用,以针为主,针刺有较固定的部位⑾。 3.见齐桓侯⑿一段,提示当时认识疾病传变的规律是由腠理至骨髓,逐渐由外入内⑿。可惜桓侯所患显然不是外感病。这种思想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还留有影响⒀。《内经》的说法有明显进步。 4.传中的尸厥、带下两病名见于《内经》⒁。“耳目痹疾”约是耳疾、目疾、痹疾的简称。后者是《内经》重视的专病。 综上分析,扁鹊传中的医学理论已有阴阳说、早期经络说及刺法、脉诊等,和《内经》体系的基本内容相距还较远。最关键的缺陷是五行学说未引进医学,这样便不可设想战国时期,有大体与《内经》相同的理论体系。 以上分析的前提是,扁鹊传中的医学内容完全可信,并且仅据此分析。太史公应很明白,按他的说法,扁鹊行医不下三百年,他距扁鹊之死又有约二百年。无奈他只能给我们留下这些史料。总之,单据扁鹊传断《内经》时代的上限,不可靠因素太多。令人欣慰的是,仓公传中有关资料的可靠性不容置疑。下面谨按《内经》体系的主要方面与之对比,看汉初的“医经”是什么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