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95|回复: 9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本质及其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0 16: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7-7 12:31 编辑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

    近百年来,中医遭受了来自国内科学界思想界人士广泛诟病,在中医理论中没有找到传统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没有使用现代临床医学的统计学科学方法,无法与时俱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中西医结合没有革命性突破,尝试用现代医学理论修正反而疗效下降。常识告诉人们,同为医学,不是现代医学错了,就是中医错了。中医的解剖是大体解剖,不仅丢三落四,还“漏洞百出”,认为阴阳五行等理论不过是朴素的哲学,何谈生理病理,显然是中医错了。世界上只能有一种医学,这是一句个常常听到的话。可中医不但不具备其他文明传统医学的特征,还可以在现代发挥巨大作用。亦有人说,中医是独立于现代医学之外的医学体系,认知了科学之上的“道”,“道”是啥却不说清不道明。即便可以假想中医认知了现代科学没有认知的生理病理,可总不至于中医的认知一点也不被现代科学所理解吧?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没有认清中医的本质。只要认清了中医的本质,以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中医的本质

    所谓的本质,就是其理论的性质和功能,是研究什么的、做什么的,怎么做的。

    中医理论是临床医学理论(治疗学),不是基础医学理论(生命科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指导临床。不去探索生命的奥秘,也不去探索疾病的发生原理。中医不是形而上的道,只是形而下的器,一个实用的处理病理问题的理论模型。

    表面看起来,中医阐述病理,牵强附会、不切实际。这是由其理论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它不是解释真实病理的,而是解释其理论模型的,说白了就是告诉医生怎么去应用该理论模型临床。例如疟疾,《素问·疟论》说,夏伤于暑或汗出当风,邪气与卫气并行,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随之内外相摶而发病。是告诉医生如何应用中医理论模型辩证施治的,而不是真的说夏伤于暑或汗出当风必得疟疾,没有疟原虫什么事儿。按着这个理论对疟疾进行治疗,无论是针刺疗法,还是药物疗法确有疗效,甚至针刺疗法比药物疗法更卓效,这样,就不能否定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二、中医对生理病理的认识

     中医对生理病理不是没有认识,只是尚属哲学层面,到了科学层面上,它完全把重点放在了临床上,而放弃了对生理病理的探究,实际上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也是不得不放弃。正因为这样,才说明中医是极具智慧的,因为医学的目的就是解除生命过程中的痛苦。我是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那是生命科学的事儿,中医分得很清楚。但并不是说,目前属于实用科学范畴的中医,过去没有做,今后也不会去做,现代生命科学成果与其认识一定会相悖。

     在哲学层面上,通过现象观察和思辨,中医认为生命是宇宙两种根本拮抗势力的产物,生理病理具有机械、全息、时序和节律、空间、气化性的联系。


    中医认为生命系统具有开放性,如有机物的后天负熵(阳)补养自己的先天负熵;自组织性,如主要依靠生命的自律,而非药物替代;同构性,如用类比和取象比类的方法,选取天然药物和治疗手段;神形统一,如心理干预治疗有形之病,针刺或药物治疗心理疾病等等。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如遗传特异性体质)、心神志意(精神和心理全部活动)和天地之气(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者是生命之本,也是造成疾病,使人不能顺利尽其天年的根本原因,即病因。任何致病因素都是通过其共同作用产生的。


    基于以上认识构建了可资临床的理论模型,依次是阴阳学说、脏腑(器官)学说、形体(全息)学说、藏象学说(包括四象、五行、六节藏象)、经络学说、气化学说(精气神形相互作用)。


    中医定义外中为疾、内生为病,症是临床表现,候是望闻问切诊法所得,证是某些特定的症候群,辨证论治是针对证的理法方药(术)。

三、中医的方法论

    系统科学的诞生,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水岭,从纯粹的自然科学,发展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一体化。改变了自R.笛卡尔以来的单一因素分析为主的传统思维方式,代之以多因素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系统思维方式。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科学视野,原来世界和事物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认识和处理。

    系统科学,无论是老三论,还是新三论,在中医这儿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能找到它们的影子。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也无一不体现在中医中。


    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例如,中医的器官(包括五脏六腑、精血气、营卫津液、九窍、骨髓、皮毛、心魂魄意志等)就是采用了与控制论如出一辙黑箱法构建的,所有的概念都是虚拟的,仅以解剖所见命其名(如肝、血)或类比同构事物名字(如营、卫)。系统科学有这个特点,不管系统的真实结构如何,给予一定的输入,能得到理想的输出就行。现代脑科学研究,亦是采用这种方法。


     同构是现代系统论的客观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也是古代中医学的客观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所谓同构,行星绕着恒星转,电子绕着原子核转,形态相似;人的生命周期,细胞的生命周期,时序相似,谓之同构。例如,五行学说的春夏(长夏)秋冬与生长化收藏……同构。同构,这一思想最初体现在《老子》里,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被人说成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系统科学的诞生,应该能够让人理解,为什么一个理论模型天文学可以用,中医可以用,社会学也可以用了。了解一下《老子》、中医就知道了,中华先贤就是这样认识世界的。汉·王符《潜夫论·思贤》:“上医医国;其次,下医医疾。” 《灵枢·外揣》“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当然,不是说《老子》与中医属于同一层次,仅仅是说这一点一致罢了,正是《老子》为中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毋庸讳言,《老子》得到国际上很多科学家高度评价,启迪人的科学灵感。


    有人会问,不知所以然,怎能治病?这不能怪中医,实在是这个世界太奇妙了,这样做为什么有效,正是未来科学研究的课题。今天的科学,基本都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或者说,知其所以然是相对的。牛顿不知道谁推动了宇宙,克劳修斯和开尔文也不知道为什么宇宙要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科学压根就不去想什么所以然。现代医学很多疾病病因不明,不也没耽误治疗,知其所以然的,不也没找到好的治疗办法吗?


    关于科学,尼采认为人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关于科学理论,霍金说......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其中某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联结这模型和我们所观察的量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管在任何意义下)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实在性。如果他满足以下两个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论:它必须在之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

四、中医理论模型基本框架结构简单概述

    阴阳学说。中医把宇宙两种根本拮抗的势力定义为阴阳,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的确存在着两种根本拮抗的势力,就是熵与负熵,即混沌化与秩序化。对于生命来说,应该是种族的进化加速与个体的进化减速。中医认为生命和自然阴阳态失稳是疾病的原因。生命汲取有机物,应该不是单纯为了能量补给,而是为了获得负熵。

    阴阳有两个含义,前面讲到的,后世称之为先天阴阳,它不是一分为二。而所谓的后天阴阳,才是一分为二(多),对立统一,可以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后天阴阳是成对概念的总和,如上下、高低、左右、前后、寒热、燥湿等等。所谓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同一事物,如寒热,寒较热为阴,把寒再分出阴阳,相较寒的称为阴中之阴,相较不太寒的称为阴中之阳。后天阴阳的应用,主要还是为了区别先天阴阳(包括人体器官、形体、时序、空间),即把阴分成若干等级,阳分成若干等级。如,分两个等级的时候,太阴为阴中之阴,少阴为阴中之阳;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阳中之阴。


    脏腑学说,也就是器官学说。它与解剖所见不同,前面已经讲了,它是采用黑箱法虚拟的系统,其概念下的内涵不再是具体的解剖器官,而是某些功能的指代。从三焦可以明显看出来其虚拟性,三焦是胃的上中下三个出口,上焦出卫,中焦出营,下焦出津液。从胆可以看出,概念下的内涵不再是解剖胆囊的功能,胆是决定各个器官(包括五脏六腑精气神血津液营卫等等)活动强度达到最佳值以使相互配合融洽的一种功能,故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中正之官,相当于现代协同学“阈”的概念。


    形体学说,即全息学说。虽然全息一词儿是现代的,但从中医论述的形体自相似性来看,就是戴维·玻姆全息这个概念。中医的全息,包括面诊、舌诊、脉诊(另外还涉及血液动力学等)、经外奇穴、背俞穴,也可以包括法国医学博士P.诺吉推广的耳针穴、瑞士神父吴若石推广的足底按摩穴等等。中医的全息,既可以是特定的功能脏腑,也可以是具体的解剖器官,在体表某个局部反映。中医在虚拟器官学说中讲,全息现象是因为肾精与各部之精相互运动彼此携带造成的,也许DNA能解开在生物体上全息现象这个谜团。


    藏象学说。本质就是把生命和自然的时序和节律分成若干段。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只要有运动,就有周期,中医根据需要把周期分成四(象、季)、五(行、运)、六(节、气)个相位,依据的是天文学模型。其核心是五行,因为五行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最简化模型。应用同构原理,把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因为是以五脏为核心与其它事物同构,同构事物是取其象(相位)而比类,故称脏(藏)象。例如,把症状和气候风热湿燥寒现象同肝心脾肺肾联系一起加以辨证的五运六气,就是把天文学气候学的模型拿来,像篮球循环赛一样应用辨证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预测气候和疾病。尽管,辩证法是两千年后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抽象出来的,但是,五行学说是至今为止,灵活运用辩证法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实例。所以说中西文明本不渭泾分明,至少逻辑是相通的。逻辑是不同文明交流的基础,即便真的有外星文明,与之交流也得依靠逻辑。


    五行学说,从来不是五种“元素”说,而是来自于天文历法。《洪范》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拿“金曰从革”举例,金是五行学说中的一个概念定义,从革是这个定义下的内涵,内涵是指事物顺从和变革相对的气质,而非指金是物质。生克乘侮是总结邹衍五行、《洪范》五行、天文历法、特别是气候学性质得出来的一个规律。生就是时序,克就是克制、制约、控制,乘就是控制太过,侮就是控制不足。所谓控制就是找能制约它的属性加以调整,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无微言大义。也不要给五行学说扣循环论的帽子,它包含正反馈与负反馈双向属性。生克乘侮只能用于同一系统,不可与其他系统混用。如,风可以调节湿度,而青色T恤不能调节湿度,呵呵,除非用其扇风或者吸水。后人不识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错在后人而不在先哲。


    说五行机械简单,实在是冤枉了五行。五音(或加两个半音),谁能统计一下,从古至今谱写了多少乐章?简单与否,就看怎么用了。其实,越是简单的模型,变化越是多端,二进制,是个更为简单的模型。


    经络学说。分六经(十一经)、十二经等。是按着同构原理把天文历法模型通过量化(如三阴三阳)、开合枢、表里关系,变化到身体之上,再细分奇经八脉、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等,来认识和处理身体不同区块的阴阳(熵与负熵)。


    气化学说。是最简化的理论模型,是认识和处理精气神形四种功能相互作用、转化和干预的理论模型。气化学说除了辨证论治外,最主要的是用于养生、治未病。养生、治未病的核心方法就是不去干扰自体的整合作用,要求“形与神俱”、“精神内守”、“形劳不倦”、“恬淡虚无”、“积精全神”等。这里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清净自正,无为自化”及“有生于无”的哲学思想。


    把以上学说综合在一起,以一点出发,联系其它,就构成了中医辩证施治的模式。当然,这些仅仅是挂一漏万极其简单的概述,其理论模型远没有这么粗犷。


    尽管,中医理论是一种系统科学似的理论,其系统结构都是构建的,然而,该理论认识和处理的生理病理信息确是真实存在的。现代生命科学不能解释的生命现象,也许是未来可以发现的一种生命机制。就拿经络学说来讲,尽管针刺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但是,这些理论尚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生命现象,有可能存在着另一种生理机制。有人提出一个假说:经络应该是一种“影子”,是大脑中某个“事件”通过神经为媒介,投放到全身的一种“影子”。这个事件,并非大脑中的某种组织结构或某种功能,而是个体进化(发育)过程在大脑中的“存档记录”。也就是说,经络论中的六经(十一经)应当是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保存在大脑中,需要时就调用。因此,倾向于把《内经》固有理论与信息学、脑科学及组织胚胎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向。

    以上说的是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经典中医理论。说完经典中医,再说说后世中医。后世中医,包括现代中医教材,建立的辨证体系,其实质是经验条理化,是用归纳法对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再也不是针对经典中医那样具体生理病理机制而进行的理论建模。


    现代中医教材总结继承的,除了经络(包括六经)辨证基本延续了经典的概念以外,八纲(性质)、卫气营血(程度)、三焦(位置)、病因(因素,却非原因)、气血津液、脏腑、还有没总结继承的八卦辨证(笼统分为八类,而非八卦时空阴阳变化之本义)等,是从经典中医辨证体系中按着经验条理化原则抽捡出来的,很多概念同名不同义,有的是借用,有的被曲解,有的被修正,与经典中医概念已经不可通约。除了总结经典中医经验,后世中医的临床技术(如方剂)发明,都是偶发单发,而不再是大面积系统的发明,不过一切理论和技术发明皆渊源于经典中医。


    拿阴阳来说,经典中医的阴阳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时间节律上和空间位置上存在不同,如,可以同分三阴三阳;八纲的阴阳是一系列相对症状的概括,只能分出表里、寒热、虚实,还忽略了燥湿、上下、左右、前后等成对概念,两者怎可通约?


    尽管如此,中医仍然是一体的,正确区别各个辨证理论模型中概念的真正涵义即可。中医骨科、软伤科技术一直与解剖学紧密联系,内涵应该不难理解。至于《本草纲目》一类著作,记录了一些民间疗法和其它行业疗法,不管有效与否,都不属于中医学范畴,就像捏脊疗法在美国不属于美国现代医学范畴一样。

五、中医与现代科学、临床医学的关系

    生命像一条河,生命科学告诉人们,河水泛滥是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中医也许采取围堰筑堤的方法,现代临床医学也许采取挖沙祛淤的方法,这就是生命科学与中医、现代临床医学三者的形象关系。

    中医理论是一个临床医学理论,说白了就是一个方法,它是生理病理学与治疗手段(如天然和化学药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生理病理学认知和研究得越深刻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它不会与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产生任何冲突,也不会与同为应用科学的现代临床医学的统计学科学方法、技术和经验产生冲突,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处理现代生命科学的认知。


    例如癌症的治疗,不管精神、遗传、化学、物理、生物等致癌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癌细胞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其中两点就是,无限增殖能力和不分化永生能力。解除细胞的过强增殖和永生能力,是治本之法。说白了,过强的增殖能力就是“生”太过,永生能力就是“长”不足,以至于细胞没有了壮、老、已的后续生命过程,治疗传统五行学说中的木行的肝藏和火行的心藏就行了,但敬请注意前面的论述,以一点出发,联系其它,就构成了中医辩证施治的模式。是否能为调控p53、p63、p73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亦为可知。


    但是,三者的形象关系毕竟是比喻,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范围远没有中医的认知广阔。现代生命科学对生物熵、进化、生命节律、全息、心理与生物体的关系等好多方面研究尚浅。研究深刻的部分也许亦应了玻尔并协原理,在研究生物的分子特性时,就不会涉及到生命的部分,在对生物的生命特性进行研究时,就会忽视其分子层面的理化特性。玻尔说:“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不可避免地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条件下又是描述现象不可或缺的;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中医也许能为生命科学提供灵感,比如,五脏御五神,再找到多种多巴胺一类的物质,或发现多巴胺更多机理也未可知。中医公式化的方剂组合理论,从结构角度出发,对化学药合成也许有所启迪,中药化学化亦有可能。

    现代生命科学对中医黑箱虚拟器官和中医笼统定义为风热湿燥寒温火病理现象(包括外感和内生疾病)外感致病原的研究,已经达到分子水平,再加上系统科学的蓬勃发展,也许会给中医带来进步。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取代旧的理论模型再正常不过了,只要新的理论模型包含旧的理论模型全部认知,并能处理由其产生的医疗经验,新的理论模型就是一种进步。让中医实现,至少部分实现黑箱的白箱化(灰色系统),实现公式化(其实,中医理论就是一种数学公式,只不过是图表似的公式),数字化,标准化,也许是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医的方法依然是先进的方法。医学不可能等到生命科学完全揭示生理病理机制之后才去临床,即灰色系统论的灰性不灭原理——灰色(信息不完全)是绝对的,黑色和白色都是相对的。生命科学揭示了的生理病理机制,也需一个方法工具寻求治疗手段。把中医或系统科学的方法,用之于现代临床医学,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思路。一位中医师一生只用二三百味饮片就可应对万千,就是一个启示,何大一鸡尾酒疗法做了粗浅的尝试。最新研究发现,人类中60%的人都处于一种奇怪的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状态,即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提出的“第三状态”。正是中医认知的广度和理论的有效性,让中医在第三状态(亚健康)医学上暂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可见“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前卫生部部长陈竺说。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吸引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广泛参与。而让人广泛参与的前提是,中医学的现代“话”解读,自己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要想真正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只有掌握中医这把钥匙,中华文明复兴之路从中医起步。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8-20 16:22:28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说的好  见识高。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是必须滴。
3
发表于 2014-8-20 17:56: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14-8-20 19:08:0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14-8-20 21:21:02 | 只看该作者
太白先生多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多了些思考。赞一个!
粗看一遍,对于中医理论的认识,大部分我都赞同。
但后面把中医理论说得难度太大,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

点评

几年前的东西,重新整理了一下,还望多多指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1 12:05
6
发表于 2014-8-21 08:49:2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句话说的很好。问个问题:振兴中医该从哪里起步?

点评

现代“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1 12:05
7
发表于 2014-8-21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2:01:51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4-8-20 16:22
【“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 ...

9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2:03:09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8-20 17:56
“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 ...

科学家破题,中医家立题。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12:04:12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8-20 18:38
《洪范》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拿“金曰从革”举例,金是五行学说中的 ...

老董也该系统整理一下自己的学术思想了,这样会对中医更有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3:22 , Processed in 0.1995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