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中医的发现 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14 22:3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7-15 23:11 编辑

我对中医的发现作者:天人合一
我对中医的发现
张流秀 医师
我对中医的发现,源于我师父的一句话。当年我跟他从游的时候,他指点说:“阴不足就补阴,阳不足就助阳,不论那里痛,都有效。”那意思好象应该是,不管病在哪个脏还是哪个腑。但我当时听来,却是云里雾里,懵里懵懂。后来为了带徒,我发觉不明阴阳,于是便开始了阴阳研究。从阴阳研究开始,通过悟入精研,我从此发现了一系列中医数千年来尚未明确或大家一直都未曾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从基础到临床,足以改写现行科班整个停滞落后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我发现的第一点:中医有三大基本观念。
我们的中医先辈通过仰观天、下临地的累积观察,发现了人首先是受自然环境、其次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形成了深刻的相应关系。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本来就是与天、地、人三才相沟通。其与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进行着物质、动力和能量的交往与流通。具体是,通过肺系,主要是皮肤与鼻,人与天通;通过胃肠系,主要是口与二阴,人与地通;通过心脑系,主要是眼与耳,人与人通。人因为三通而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应,即人天相应、人地相应及人人相应,自然环境有什么风吹草动,社会环境有什么异样变化,人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必定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中医的第一大基本观念——人境相应观。

中医的第二大基本观念是动态联系观。咱们的先辈中医人通过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观察,特别是通过自身疾病的深刻体察,发现一脉不和,周身不安,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凭借天才的内证实验,确认了人体自身动态联系规律的存在,从而形成了针对人体自身的动态联系观。这个动态联系观认为,人体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复杂整体,这个复杂整体的生命元素之间,各个功能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形质部分的左右上下、内外表里之间,都有着复杂而非线性的联系关系,这种联系关系并不是机械地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联系的,联系是动态的。依据动态联系观,可以推知:人体里面的脏系信息必然反映在体表,而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外征,因而通过体表特定的外征,便可以得知体内某一特定脏系的信息变化。这就形成了中医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病特色。中医学中还有很多特色,比如此病治彼、未传先截的施治特色等等,都是来自于这个动态联系观。

中医的第三大基本观念是生物全息观。生物全息的提法出自今人张颖清的著作《生物全息诊疗法》,但生物全息的思想却是中医所固有的。生物全息观认为,特定的部分是整体的缩影,整体通过特定的部分能够得以反映。根据生物全息观,中医就有了掌诊、眼诊、耳诊等特殊的诊断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利用生物全息观,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个受精卵会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当代生物学上的克隆技术,是否也有生物全息观的指导?大家可以思考。

我发现的第二点:中医研究的核心是生命元素。
生命元素是人体生命得以存在的宏观基本要素,包括作为生命能量的精、作为生命动力的气和作为生命物质的津与血。中医对人体生理、心理和病理的研究,着眼点和最终归属就在生命元素精、气、津、血。其中,作为生命能量的精存在着收敛和释放的两种状态,其释放状态称为“阳”,收敛状态称为“阴”,这就是中医传统里边与气、血并立的阴阳。
大家或许都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特有的特长,那么“证”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没有哪部书能够简明地说清楚。看看数十年来,我国各中医大学所用的中医教材,对于“证”的概念真是绕过来绕过去,说得要多复杂有多复杂,甚至有的版本在长长的定义里边,还居然添加有再次注释性的括号!这反映了什么呢?只能反映了我们对“证”的把握还不是很清楚。
大家看,这个“证”是一个正面的“正”和一个言字旁,表示什么呢?表示“正”有外征,我们能看得见,言说得出,找得到根据。可能有朋友要疑惑了:从前中医里边,证据的“证”和症状的“症”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呐!对的,这反映了中医概念的不严谨,应该值得今天的中医人反思。
我们不妨再来研究一下这个症状的“症”字。症字是一个正面的“正”和一个病字头,什么意思?可否认为是“正”病了?“正”病了,也就意味着正“异常”了嘛。看看,这是不是还是一个正面的“正”的问题?
那么,绕了这么一个大圈,这个正面的“正”所指为何?显然就只能是生命元素。生命元素精、气、津、血是这样的一种正面力量,即在其相对衡定的正常范围保持在内升降出入的往来流通,和对外吸纳排泄的交换代谢,以维护人体脏器、组织等各系统组成部分的生理功能,促进整个机体维持正常的身心平衡,顺利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自然生命过程。这种正面力量,就是中医学所指的“正”。正是与邪相对待而言的。正对邪具有天然的抗拒不受、吞噬化解和遏制排泄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大小,代表了正的势力的强弱,这就是传统中医所称的“正气”。正气足,则能抗邪化邪排邪,邪不伤正,无病可发,或病发而能轻易自愈。这就是我们中医在源头经典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
“正”既可以量变为病质而为阴虚、阴凝、阳虚、阳亢、气虚、气郁、津亏、津停、血虚、血淤等,也能够质变为病邪如滞气、瘀血、痰饮、结石、郁火、积水之类。辨证,其实就是在个体人疾病条件下,辨析正或邪在其全身或局部的表现状态,比如阴虚气滞、阳虚寒凝、肝血不足、胃气上逆、湿热下注、痰饮阻肺,等等。大家可以查查中医教材《诊断学》或任何一部涉及中医疾病辨证分型的书,辨证的结果无不都是根本落实到阴、阳、气、血或津液上。
我发现的第三点:中医研究脏系而忽略脏器。
中医的脏象系统是生命元素精、气、津、血储存和流通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反映。在中医看来,人体生命元素一旦凝结或丧失,纵然各脏腑组织器官完好,也不过就是一具尸体;相反,生命元素只要不是太过于凝结或丧失,移植、废掉抑或切除部分脏腑组织器官,也可能一时半会儿无损于人的生命的存在。因而中医自古以来有理由忽略脏器。
但是,中医所研究的脏系又是有实体解剖脏器为根据的,从造字大家看,“脏”、“腑”两个字是不是有“月肉”旁?五脏中,“心”字是心这个肉质实体的象形,其他“肝、脾、肺、肾”都有月肉结构;六腑中,“胆、肠、胃、膀胱”同样有月肉结构,“三焦”的焦原也是有月肉结构的。月肉结构表示什么?表示那字所代表的名物和肉质实体密切相关。
我曾在一篇论文里边总结说,中医就如摄影与建筑:一方面它有真,有对真的粗略写实,因而实用,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的医学实践足以证明这一点,而且咱们今天的中医人还在倚重它治病救人;另一方面它对真所作的是艺术的再现,不是机械死板的写实,比如肝、心、脾、肺、肾五脏,它是有解剖基础的,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实体的脏器,它是以实体脏器为基础的五个不同而又关联的脏象系统,即脏系。
人们不理解:西医可以把一个人的脾切掉,切掉以后,为什么中医还可能说这个人脾虚,并且大肆开一些扶脾的药?这根本是不了解中医的缘故。还有,中医说“肝气郁结”,那就意味着肝有问题,可是照光照片B超CT查血化验,分明没问题嘛!西医人对此基本都嗤之以鼻,认为中医太不可思议。
我发现的第四点:中医研究生态而忽略细菌病毒。
我在一篇论文里边说,中医自古以来都不从病理学的微观角度研究细菌病毒,也不从解剖学的精确角度研究组织脏器。它不是从解剖室或试管里蹦出来的精致理论,更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无关。
事实是的。中医是生态医学,它对疾病的诊疗,着眼点和现代西医不一样。大家都知道,我国现在已是乙肝大国。西医怎么治疗乙肝?据我所知,它是死死地盯着乙肝病毒,想办法试图把乙肝病毒全部杀死,以使那几个“加”——所谓阳性,立马变成“减”——所谓阴性,加号变成了减号,乙肝病就算治好了。从理论上讲,这应该是无懈可击的,可事实上,针对乙肝病毒用药的狂轰滥炸,好不容易所有检查数据、化验指标都正常了,好象病没了,但结果呢?人也该入土了。
对曾令国内外谈虎色变的SARS非典型肺炎的治疗,西医是同样如此,管你后来是否死于或残于后遗症——股骨头坏死,只要当时不死于非典型肺炎,那就表示了我对SARS治疗的成功。
中医不同,它不知道什么乙肝病毒、SARS冠状病毒,也不明确也无须明确什么细菌。它认为,这些细菌或病毒,它们的存在或猖獗为害,不过是在病原条件下,人体生命元素失常的结果。生命元素的失常,使病毒或细菌获得了适合其大量繁殖或生存为害的生态条件与环境,中医就要消除这个有利于病毒或细菌的生态条件与环境,而不一定要直接杀死什么病毒什么细菌。这在兵法上,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大家都知道,我们古代有部著名的兵书叫《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就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智慧。
当然,中医也并不一味地反对攻邪。在我们中医历史上,比如金元四大家,还有攻邪派哩。但它针对的邪却不是西医的细菌病毒,中医有它自己的一整套病邪体系,并且它的攻邪原则是攻邪不伤正,适可而止,不一味地蛮干。早在中医源头经典时期,我们的中医先辈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强调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决不太过,并影响及今。从西医与中医对SARS治疗泾渭分明的结果,大家足可看到这一点。西医让完全接受其治疗的SARS病患者后来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应该值得医界内外所有关注生命的人们深刻反思。
归纳一下我讲的四点发现:第一点、中医有三大基本观念;第二点、中医研究的核心是生命元素;第三点、中医研究脏系而忽略脏器;第四点、中医研究生态而忽略细菌病毒。
从医十余年来,我对中医的发现当然还有很多。我把我所有的发现拉通起来,形成了一套新的中医理论体系,无以名之,只好权且称为“新中医”。由于时间有限,我今天就只能是给大家蜻蜓点水地讲到这四点,抛砖引玉,权作在座各位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学习或研究祖国医学的参考。
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9:51 , Processed in 0.0514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