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保护中医的措施 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12 15:5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对中医的关心多了起来。有的人想取消中医,有的想保护中医。说起来中医可是国粹啊,要是让外国人研究透了,中医在国内凋零了,老祖宗会骂我们啊!
   建国以来曾经有过几次挽救中医的行动,也成立了许多院校,出版了不少中医杂志。但是我感觉有个根本问题没摆正,就是中医过于向西医靠拢。希望用西医的观点指导中医,用西医的标准规范中医。其实西医和中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互相不能代替。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一.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前中医是师徒相传,有些有效的方子往往失传.也有的只传媳妇,不传女儿,怕女儿嫁出去传给了外人.所以很多人标榜"祖传秘方"。
  但是这些人大多没有学历,也不会写论文,因此晋不了高,能混到主治医就不错了。所以国家应该对确有实际疗效的医生,给予职称上的承认。鼓励老中医带徒和传子女,并给予相应的待遇。
  目前的教材,西化的很严重.西医诊断出胆结石,中医就弄出个"胆道排石汤";治兰尾炎,中医有"千金苇茎汤";肾结石、脉管炎都有专方,甚至甲型肝炎,也可以用"茵陈蒿汤"专治.这种做法看似和现代医学接轨,其实恰恰把中医的辩证论治丢了.。
  我曾经治过一个"阴黄"病人,初期本来是"阳黄",是医生用药失当才变成了"阴黄"。开始时用茵陈蒿汤见效很快,医生不是"衰其大半而止".反而加大药量,越治病越重。该患来诊时面色晦暗,滑泄不止.采取温中,调理脾胃才痊愈。
  "伤寒论"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无人可比,但是也应该看到这部书的特殊性。首先"伤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自序里讲"建安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见这不是普通的头痛感冒。
  另外有就是当时药物少,"神农本草经"只记载了365种药.而伤寒论中只用了92种药.由于药物的品种太少,张老前辈只好用增减药量的办法来解决各种难题,桂枝加桂啊,桂二麻一啊,113方中,药同量不同的,或是加减几味药就成了另外方剂的非常多。
  张老用药严谨,君臣佐使分明,理法方药精当,值得所有临床医生认真学习。可是临床上太阳,阳明,少阳证经常可以见到.可是哪位医生见过传遍六经的?哪位医生治过厥阴病?
  我觉得金、元、明、清的医药品种,气候条件,人体素质都和现在很接近;朱丹溪,唐容川,王清任,张锡纯等医生都有很多独到见解;近代的关幼波,王渭川也都各有绝招,应该以这些人做为学习的重点。就好像红楼梦是历史名著,但是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学者都只研究红学。
  再就是灵活运用的问题,中医讲究因人而异,因证而异。同样的病有不同的治法,即使是同一个患者,也需要随时调整.只是规定某病用某方治疗,未免胶柱鼓瑟.这就出现了临床中,病历合格,方解正确,却疗效不佳的怪现象。
二药物存在的问题:
   药物可以说有两个问题,就是生药和制剂。
   中药中有一些贵重的动物药,如犀角,羚羊角,虎骨,因为涉及保护动物,已经不能用了。
   一些含砷、含汞、含铅的药品不准用了,其实轻粉、红升丹、白降丹对一些抗菌素无效的特异感染,疗效非常好。
   还有一些植物药濒临灭绝,比如杜仲,黄柏、厚朴之类剥树皮的药岌岌可危,就连麻黄,甘草,防风之类也前景堪忧.
  我刚到东北时还可以看到两厘米粗的甘草,现在的甘草只有筷子粗,黄芪象老鼠尾巴,大面积的麻黄草也很难见到了。
以前,讲的是道地药材,防风要张家口的,叫口防风;黄连要四川雅安的,叫川黄连;杭白芍,云茯苓,怀山药,亳菊花都带着产地。地道药材的疗效特别好,我想这和土壤的酸碱度,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肯定有关系。所以政府应该出台资源保护政策.需要人工栽培的,也尽量在原产地。尽量保持野生环境,才能保证药物质量。
  中医对各种药物的采摘季节都有严格规定:比如"茵陈"常说的是"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开花的要在花初放时,用果的要根据要求时间采,比如青皮就要早点采;用树皮的应该是三年以上的树,并且是一条一条的剥,而不是环剥。但是现在受经济利益驱使,抢挖药材,提前收购,竭泽而渔,全然不论季节.
    另外,人工栽培的药物,为了追求产量,上化肥太多。我曾经负责过进药验收,百部比原来粗了一倍,当归成了米黄色,还是空心的,当归本来应该是棕色,有油性的啊!还有不少造假的,龟板是另外品种的大海龟;吴萸用未成熟的小花椒冒充;三七里填滚珠;麝香里掺淀粉或是动物血;穿山甲居然是塑料的;橘红变成了柚子皮。弹药是假的,叫战士如何作战?
  而说到制剂,首先就是老药工也是保护对象,也许这些人文化不高,炼蜜只知道冒多大的泡时下料,炼丹不知道温度,只看碗底的米黄了没有.但是这是经验,是多年的心血.中药的炮炙是很严格的,翻翻老书,大部分药都需要炮炙.酒制,醋制,蜜制,矾制,比如香附有九种制法,酒元胡、醋元胡疗效各异;清半夏、法半夏作用不同;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但是调和药性必须蜜炙,生甘草就没有那个作用!现在的医院或是药店乃至药厂,能正规操作的药工也很短缺?
  现在对中药厂也是用西药厂的标准,查大肠杆菌,杂菌,霉菌.为了达到标准,药材多次清洗,高压灭菌,紫外线照射,熏蒸.到最后细菌是没了,但是有效成分丢失了多少?剩下多少?谁也不关心了。
  大家不妨想一想,饭是每天要吃的,不必说饭店,就是自己家的厨房,盘子、碗,每天都高压了没有?案板、菜刀上有没有杂菌?冰箱用紫外线照射过几次?人在自然环境中生活,不可能绝对无菌,不应该要求得太苛刻.
再有,中药的五年效期,我不知道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好多金石类的药品已经存在了上万年,“六陈歌”中要求麻黄、狼毒、吴萸等药物越陈越好。应该说,药物只要不是虫蛀,霉变就可以继续用.对容易挥发的药物可以进行成分检测,说出个让人信服的理由,茅台酒,人头马可以存几十年怎么就不过期?
  再有对疗效的判定,应该以症状的改善为标准,可以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做旁证,但是绝不能以西代中。在肝炎流行的时候,我曾经在肝炎门诊单纯用中药治疗.一般不超过18天,病人的症状可以完全消失.但是转氨酶还是比较高,要一个月以后才会恢复正常。此时患者减量服药或是停药,对转氨酶的下降没有太大差别.如果大量用药,可能病情反而倒会加重.
  现在中医已经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好多中医的孩子不愿意学中医,好多年轻的中医不会脉诊,不愿意开中药,不能用中医理论指导辩证施治。再不采取根治的措施,中医真的要消亡了啊!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 说的太对了.我以前是中药厂的检验员,蜜丸和口服液中的杂菌\霉菌\大肠杆菌是必检的,我们车间生产就是用很大的高压罐.其实中药中有很多有效成份是耐不得高温的.
    2007-3-2  20:04[url=][/url][url=][/url][url=]回复(0)[/url]

  • 中医中药事业,就目前看来是有些冷清,不过,平民百性对其还是很认可的,我的周围常有人专门找老中医看病,而且还都很有效果的。我感到,在民间,对中医人越来的信赖了1
    2007-3-4  13:23[url=][/url][url=][/url][url=]回复(0)[/url]

  • 新浪网友
    本来对中医没什么感觉,不过近来都改观了,舅舅的前列腺炎,西医N年都没治好,后来迫于无奈,无意间找了一个有祖传秘方的老中医(按官方的话来讲就是赤脚医生),结果2个星期就没症状,问了几个几年前吃这个药的,都说后来没复发过。肺结核,几包中药就好。很神奇。上次在公司和同事谈起这事,有个同事也是农村来的,他说他那有个71岁的老中医,17岁开始自学中医,治好很多医院已经放弃治疗的绝症病人,有个卖猪肉的不小心把自己手指斩下来,被他用外敷和内服的接上,我当时听了感觉就是他在吹牛,听着也太玄乎了吧,同事一定说确有其事,后来我打电话叫老家的亲戚去问(同事老家和我老家隔了两个镇),结果亲戚说是有这么回事,我听了就懵了。真有这种秘方的话对人类的贡献该有多大!可是中国现今对中医的态度是不容乐观的,几千年的文化现在所剩无几,不得不令人惋惜!
    2007-9-18  17:3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ba9f20100085o.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9:49 , Processed in 0.0737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