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84|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六节 《内经》与古代天文学——《<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22 00:0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六节 《内经》与古代天文学——《<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05:26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本节涉及的内容知识性很强,所引文献无不古奥而枯燥,先生却写得深入浅出,如行云流水,又不时惊鸿一瞥、画龙点睛、引人入胜,充分显露出先生超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博闻强识和文字修养。
当年中国科技史研究所的天文历法史专家,看到此书很惊奇,因为他们竟然没有找到本节有什么错误。江晓原先生,是当今国内第一流的天文历法史专家,那时还是科学史所的博士生。他看到此书后,向先生索书的信有如下说:
近在廖大夫育群处见大作《<内经>时代》,拜读之下,大快我心。与习见之言《内经》诸书迥异。夫旁搜远绍,博采众家,此正吾国学者极为缺乏之作风。尤可贵者,言医书不囿于医籍而及于百家、天文、星命、音乐、语言等。世颇有所谓“专家”、“学者”,皓首穷经,专营一艺,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曾不知天地之广。或有稍越其藩篱者,则概以“芜杂”、“不务正业”斥之。此种风气,真可为之长太息也。
第一流的天文历法史专家当年如此评价此书,自然是对本节非常看好。
但是,自中医学术角度来看,本节的意义不在天文历法方面。
先生在本节的一大创见是:揭露出五行生克说的天文基础。他的见解不但前无古人,而且无懈可击。这无疑需要广博的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须知,常人无不感到天文历法很神秘,因为很难自学弄懂,更莫说融会贯通地把握有关知识并拿来研究其他领域。青年时的先生,长期在基层从事繁重的临床工作,三十三岁才开始治学三年。此前此后,他花费了多少业余时间和心血,不但做到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而且在相当多的领域造诣较高,真是难以想象。没有过人的学识,他不可能有上述创见并通俗、流畅且严密地向他人述说。
读过本节,不但对深刻理解《内经》大有裨益,而且会相当全面地了解天文历法科普知识。
为了更进一步,在中医界普及天文历法史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内经》,先生又用大量笔墨和心血,写了“天文历法门外谈”附在本节末。此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笔,均属上乘。
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06:44 | 只看该作者
一、再谈五行相生说的形成
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10:0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正式探讨《内经》中的天文学内容时代标志之前,还是首先把前几节没说清的一个较关键的问题再讲细些。那就是五行相生说是怎样完成的。笔者反复分析查考,觉得不联系天文知识,便说不通。
相生说不像相克说那样,可以比较容易地从生活常识中总结出来。木、火、土、金、水这个相生的圈子中,只有一环——木生火,是容易从常识中升华的。其余四环都太难了。五行学说要能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必须使五行和四时相配。最初的配法,应是没有考虑到土,而且是受五行相克说指导。由于水火相克,金木相克最易理解,用它们去配四季便很自然。其中,冬与夏气候寒热相反,分别配以水火理应是首选。春秋虽不如冬夏相反那么明显,其由寒渐暖和由暖渐寒的相反变化还是较易发现。至于两行各配哪一季比较符合常识,还是金配秋比较好,因为金给人的感觉以凉为主,木则反之。于是相克的四行配四季便完成了。然而,四时在一年之中是以次递变的。由春至夏,至秋,至冬,这个顺序不能说是依次相克,应该说是依次相生。所以最早的相生应该是木火金水。这个环子除了金生水较牵强外,都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不参考天文学发展的影响,现在只有土无处可放。可惜,在五行中它又是最尊贵的。要坚持“土不主时”或“土王四季”,就完不成五行相生的圈子。这是一个矛盾。现本《内经》五行归类的内容中还留有明显的痕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归类方法是先配五方。摘要如下:
“东方生风,风生木。”
“南方生热,热生火。”
“中央生湿,湿生土。”
“西方生燥,燥生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
是四时配五行在先,还是五方配五行在先,我认为应是四时
[自注]五行与四时相配,才便于说明一年的生长化收藏。五行与五方相配,才便于说明五方的温、暖、热、凉、寒。显然是五行配四时更容易一些。仔细想来,二者又大体上是一回事。比如,夏季配火就是南方属火,冬季配水就是北方属水。至此还不需要借助其它理论。涉及到春季、东方、秋季、西方如何与五行相配,才用得着下文《鹖冠子》所说。当然,斗柄所指本来和五行无关。假如看夜半斗柄所指,就不是“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无耐那时的习惯是看初昏斗指,于是很容易被五行学说利用。其实,一年的气候变化属于两极现象,比较便于用阴阳学说说明,而不便于用五行学说说明。试看,拿来《鹖冠子》之说后,还有土、中央以及后来添的季夏不好安置。古人不得不为此大费心血,最后还是不很通顺。四时气候变化是古人最熟悉、也是和那时乃至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最密切的环境条件,故最需要理论说明。而那时的理论就是阴阳、五行,所以,我认为四时配五行先于五方配五行。第四节也说过,阴阳五行是离不开四时的。《内经》讲天地之道,是阴阳之道,也是五行之道,又是四时之道。正是通过与四时相配,才实现了阴阳与五行糅合。
但无论何种在先,这两者均可受天文学启发迅速联系。《鹖冠子·卷上》这样说: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可见,四行配四时之后,再配四方便可以直接取来天文学知识。四方配上木火金水,中央只好去配土了。《汉书·天文志第六》说得更好: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按这种理论,中央如此尊贵,只有配土才合适。再分析“建四时,均五行”六个字连写,又有土可以在四时中占一个位置的意思。为了这种需要,便先后有了土主季夏,五行各主七十二日,土主中间七十二日和土主长夏等说法。不管这几种说法怎样矛盾,在土居一年之中这点上是一致的。五行相生的顺序这样成为定局。如果用图表示以上三步演变过程,应如下(实线箭头示相克,虚线箭头示相生):
                                              
                                                    

        
                                                   
                              
                              
                    
                                        

              
                                    
   
图(1)重在相克,土无恰当位置,构不成五行相生的循环。图(2)完成了相生说,因土居中央,不便同时表示相克规律。图(3)将土拉出来,相生相克同时表现在一图。董仲舒说“比相生而间相胜”。显然,他手里就有这个图。这样,土表面上屈尊一点,五行生克说却天衣无缝了。
上面联系到的天文知识是“斗”或“斗柄”。读者可能认为这是任择所需,随意附会。其实不然。“斗”——北斗在中国天文学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基础。它是上天意志的代表。上引《汉书》已足以说明,下面再引国外学者的说法。
“北极是中国天文学的基本依据。这一点和以小喻大的思想背景有关。天上的北极星相当于地上的帝王。官僚政治农业国家的庞大组织,自然是不知不觉地围绕着帝王打转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142
北斗是北极星——天帝象征的指挥棒。斗的运行决定着天地间的一切。《淮南子·天文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一岁而匝,终而复始。指寅,则万物螾螾也……指卯,卯则茂茂然……指辰,辰则振之也……指巳,巳则生已定也。”万物没有敢不听这个指挥棒指挥的。
北斗和北极星的重要性还不止此,它们还是中国古代星空分区的基础,这也和五行有关。
“二十八宿已按四宫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四宫的象征性名称和季节相对应。……增设一个第五宫(中宫,即拱极宫),这是中国宇宙论的最大特点。这一点在和其他文化(例如伊朗文化),有相互影响的所有问题上都很重要。由于有了这个宫,便把天上的区分和我们介绍‘对应思想’时谈到的五行、五方、五帝等联系起来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157160
上述引文中的“拱极宫”就是北极星和北斗为代表的中宫。李约瑟这位科技史专家和汉学家,确实看到了中国阴阳五行自然观的天文学基础。“土主中宫”、“土在音为宫”等等,都是天文学受五行说影响的表现。“天人相应”和阴阳五行合流的关键在于此。

点评

“二十八宿⒃已按四宫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四宫的象征性名称和季节相对应。……增设一个第五宫(中宫,即拱极宫),这是中国宇宙论的最大特点。这一点在和其他文化(例如伊朗文化),有相互影响的所有问题上都很重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2 15:58
按这种理论,中央如此尊贵,只有配土才合适。再分析“建四时,均五行”六个字连写,又有土可以在四时中占一个位置的意思。为了这种需要,便先后有了土主季夏,五行各主七十二日,土主中间七十二日和土主长夏等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2 15:46
是四时配五行在先,还是五方配五行在先,我认为应是四时⑶①。 [自注]①五行与四时相配,才便于说明一年的生长化收藏。五行与五方相配,才便于说明五方的温、暖、热、凉、寒。显然是五行配四时更容易一些。仔细想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2 15:34
五行学说要能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必须使五行和四时相配。最初的配法,应是没有考虑到土,而且是受五行相克说指导。由于水火相克,金木相克最易理解,用它们去配四季便很自然。其中,冬与夏气候寒热相反,分别配以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2 14:07
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11:28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五方配五气附五行之比类推演。
王冰注:东方“阳气升腾,散为风也。风者天之号令,风为教始,故生自东方”,南方“阳气炎燥,故生热”,中央“阳气盛迫,阴气固升,升迫相合,故生湿也”,西方“天气急切故生燥”,北方“阴气凝冽,故生寒也”。
《素问直解》:“东方生风,谓风乃东方春生之天气也”,“南方生热,谓热乃南方夏火之天气也”,“中央生湿,天也”,“西方生燥,天也”,“北方生寒,天也”。
高校教参《内经》:“东南中西北,即五方;风热湿燥寒,是五时主令的五气。……这里的五方包含着五时的含义,故五方生五气,五气主五时,从而形成一年五时的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的季节性气候变化。根据现代天文学,这种五方生五气、五气主五时的理论,符合我国的地理、气候的总特点,是由于地轴方向并不垂直于地球绕日的轨道平面造成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⑵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五气附五行之比类推演。
王冰注:“风鼓木荣,则风生木也”,“钻燧取火,惟热是生”,“土湿则固,明湿生也”,“金燥有声,则生金也”,“寒气盛凝变为水”。
高校教参《内经》:“风热湿燥寒,是在天之五气。木火土金水,为在地之五行。在天之五气,化生在地之五行,即所谓‘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的道理。”
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12:28 | 只看该作者
⑶我认为应是四时:先生认为五行先与四时(五时)相配。
金栋按:因为四时关乎农事、民生,最为重要,与先民的生产生活最为密切,故五行应先与四时相配。

点评

四时候气正常,五行候气异常,不用配,而是适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2 16:01
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12:58 | 只看该作者
⑷鹖冠子:相传为战国时楚国隐士鹖冠子(居深山,用鹖羽为冠,因以为号。)《汉书·艺文志》著录一篇,列为道家。《隋书·经籍志》载三卷。唐韩愈称十六篇。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言其书有八卷。前三卷十三篇,中三卷十九篇,后二卷有十九论,“今削去前后五卷,止存十九篇”。今本三卷,十九篇。后人窜乱附益者甚多。内容多黄老刑名之言。其中《环流》、《道端》等篇阐述了哲学思想。《近迭》、《世兵》、《天权》、《兵政》等皆论兵之语。有宋陆佃注。(《中国哲学大词典·著作·先秦》)
《汉志》:“《鹖冠子》一篇。(疑)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按:今存三卷,十九篇。清《四库全书》著录入子部杂家,简目云:‘是书《汉志》著录,即佚其名氏,但知为楚隐士尔。其说颇杂刑名,而大旨本于道德。其注为陆佃所作,文颇简略。’其篇次:《博选》第一,《著希》第二,《夜行》第三,《天则》第四,《环流》第五,《道端》第六。《近迭》第七,《度万》第八,《王铁》第九,《泰鸿》第十,《泰录》第十一,《世兵》第十二,《备知》第十三,《兵政》第十四,《学问》第十五,《世贤》第十六,《天权》第十七,《能天》第十八,《武灵王》第十九。上中下三卷。”
卷上:所引内容见上卷《环流》篇。
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13:50 | 只看该作者
⑸斗柄东指……天下皆冬:斗柄四个指向为分别标志着四时,即四时对应着斗指四方。
洪钧按:《鹖冠子》所说的斗柄指向和四时的关系,是事实如此,不像五星对应五行四时那样完全不符合天象而仅仅是出于理论需要让事实屈就理论。如果我们把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空,按东南到西北、西南到东北划线,为四个象限。斗柄所指即如《蝎冠子》所说。只是须知,这是指在规定时刻观察如此。传统上是在昏时——即日落之后半小时左右观察。因为由于地球自转,斗指是一昼夜转一圈的,就像机械表时针每昼夜走一周一样——假设时钟的设计是每走一圈十二个时辰。只不过斗柄是逆时针转的。为了自己印证这一点,最好自己观察一下。如果你住在北方,观察很方便,也很清楚。住在广州的人,观察起来就很困难,因为那里的北斗太接近地平线了。如果你住在澳大利亚,就看不到北斗了。洪钧写此按的时间是2015年10月30日。河北南部是秋冬之交。这里的黄昏后,斗柄指向西北方。随着冬天渐进,初昏的斗指渐渐由西北,向正北,再向东北逐日移动。斗柄指向东北时,就是冬春之交。总之,这是中国黄河流域的先民,早就有的天文常识。《夏小正》和《淮南子》等,就记载以斗柄指向定四时。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14:57 | 只看该作者
⑹斗为帝车,运于中央:斗,即北斗星,是天帝乘坐的车子,旋转位于中央。运,旋转。
四海:四方。《史记·天官书》作“四乡”。
⑺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斗(斗柄)旋转而分阴阳寒暑,指向四时(春夏秋冬),四时对应四方,四方环绕中央(帝车)。中央加四方,即是东西南北中五方。均五行,均在了空间五方中。移动分为二十四节气,为移节度。
金栋按:《汉书·天文志》这段话,乃承袭《史记·天官书》而来。《汉书》“临制四海”,《史记》作“临制四乡”,一字之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8:01 , Processed in 0.0638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