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34|回复: 1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易相通的5个层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0 13:0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谭春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图1:《难经·七难》年周期六节六气图

图2:《素问·脉解》年周期三节六气图
    易学思维方式对中医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医与易在宇宙演化哲学观上具有同源、同宗、同法、同构的关系,不同者仅在于:《周易》是探讨包括人体生命在内一切天地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而中医学则主要围绕人体生命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展开。故有不知易不可为医的说法。具体看,医易相通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

    天地人三才合一观层次

    《易经》认为,天地阴阳合气制化,产生了包括人体生命在内的自然界万物,人的性命取决天地,所以人的后天社会心理活动也要始终效法天地,天、地、人三才合一是《易经》卦象理论的思想基础。

    《素问·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中医学同样认为,人是天地阴阳之气合和制化的产物。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脉学理论、脏腑理论等的构建上,如《难经·十八难》:“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

    还体现在具体临床养生防病思想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人是天地阴阳之气在四时盛衰消长制化过程中产生的,其后天存续也必须依赖顺从四时天地阴阳之气。人的性命同样取决于天地,所以人的后天生命存续过程也要始终效法天地。故天、地、人三才合一也是中医生命发生存续学理论的思想基础。

    太极元气层次

    《易传·系辞》说:“易有太极”,何为“太极”,古今学术界有不同解释:有作“无”解释者,如东晋·韩康伯。有作生物机制的“理”解释者,如宋·朱熹。有作为物质性万物本体的混沌元气解释者,如唐·孔颖达。笔者认为,《系辞》“太极”作为元气解释是准确合理的。

    《周易》认为,太极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相对原点,太极元气是不可再分、至小无内的万物形质本源之体,宇宙万物从质性根源上看都是太极元气不断合和制化的产物。而中医学认为人类生命根本上也是由不可再分,至小无内的宇宙本元之气生成的。如《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虽然中医学的生命元气理论与《易经》太极元气理论在具体内涵所指上有所不同,但在思维方法上及哲学逻辑上无疑是相通的。

    此外,古老的中医命门学说更是《易经》太极元气理论的直接产物。如张景岳《类经附翼》说:“命门居二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两仪阴阳层次

    《易传·系辞》说:“太极生两仪。” “两仪”在形而上体现的是对立消长的天地阴阳二气,在形而下层次上体现的是对立矛盾的天地自然二象。如《吕氏春秋·大乐》说:“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在《周易》之中,乾为阳之本,象天;坤为阴之基,象地。乾坤阴阳交合制化,则四时六节六子阴阳之气生,天地自然万物成,乾坤阴阳不能交合则万物失生,所谓天地乾坤阴阳为“易之门户”,《周易》之中,否泰二卦专门对此作了详细阐述。

    易以阴阳为本,中医学同样以阴阳为本。中医学认为,人体元气化生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经过不断复杂地合和制化,最终形成人体脏腑经脉百骸及其气血精液,所以不仅人体脏腑经脉百骸有阴阳之性,气血精液有阴阳之性,而且人体生命也始终以阴阳二气的合和制化为其存续维系的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其实这不仅是中医学所秉持的生命医道思想,也是《易经》所秉持的整个宇宙万物的生生之道思想。

    四时五行层次

    《易传·系辞》说:“两仪生四象”,所谓“四象”形而上层次上体现的是天地四时五行之气。“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有天地然后才有自然界,有天地阴阳之气交蕴制化才有自然界四时阴阳万象的推陈出新。四时之象根本上是天地阴阳之气所化,将四时阴阳之气和生化四时阴阳之气的天地阴阳根本之气并在一起,就是四时五行之气,所以四象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如司马迁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周易》以四时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创造出以乾、坤、震、离、兑、巽、坎、艮为代表的天地四时六节八气八卦之象,所以从卦象建构的理论思想及其思维逻辑基础看,四时阴阳五行学说无疑是其最直接的文化基础,离开了四时阴阳五行理论基础,《周易》的卦理模式很难建立。而中医学中最重要的脏腑理论也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建立的。

    《灵枢·本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中医脏腑的生理功能观、位置观、数象观、治疗观等只有首先立足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这个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理论基础上进行思辨解析,才能真实展现其思想内涵精髓,也才能真正洞彻其理论体系的合理性与自洽性。

    所以民国著名儒医恽铁樵在其《群经见智录》中特别强调说:“不知五行生克之理即本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行之说不得;不知五脏气化亦由四时之生长化收藏而来,则求五脏之说不可得”,“《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

    六气层次

    《易传·系辞》说:“四象生八卦”,《周易》在四时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将年周期划分为六节六气,形成以乾坤天地阴阳为父母,震、离、兑、巽、坎、艮为六节六子阴阳合气象的天地四时六节八气八卦之象。其中先天八卦主要模拟意会自然界四时六节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及其升降沉浮机制,侧重形而上思想内涵的表达。后天八卦在于阐述比附自然界四时六节生命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变化之象,侧重形而下思想内涵的表达。中医学也有其“八卦六节六气”思想,具体有两种不同时象模式。

    一种类似于《周易》,以一年六节时象为基础,将一年天地阴阳合和之气相应区分为六气,可以称之为六节六气模式。如《难经·七难》:“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如图1所示。

    经络学中任督及手足十二经理论等即采用了《难经》这种与《周易》八卦六节六气模式异曲同工的六气理论模式,其中督脉类乾,任脉类坤,少阳类震,阳明类离,太阳类兑,太阴类巽,少阴类坎,厥阴类艮。

    中医学中的另一种六气时象模式则是按照天自为天,地自为地的对立观念将一年四时阴阳之气各自区分为三节三气。《素问·脉解》中的六气模式就属这种情况:“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少阳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少阴者,申也,七月万物阳气皆伤。……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 如图2所示。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等的三阴三阳六气模式及其病理生理学思想即以这种三节三气理论模式为基础。三节三气六气理论模式貌似与《周易》八卦六节六气模式截然不同,但实际上二者在思想基础上及其内涵特征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正因为这一点,《伤寒论》曾多次讨论六节八卦阴阳之气的时空消长关系及其对人体生命的影响。

点评

混饭吃的人写的文章,又被混饭吃的人转载。如此而已。  发表于 2014-12-4 21:47
铁骨,中医理论与周易内容上没有共同之处!如果仅仅因为中医与周易都利用了阴阳二字,就说中医先生与风水先生是一个祖宗是不是很可笑!!  发表于 2014-9-12 17:44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4-9-10 14:21: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值得学习和研究。
3
发表于 2014-9-10 14:42:07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9-10 16:26: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4-9-10 11:02 编辑

         首先感谢刘主任转来此文供大家学习或批判。
        我读过后,深感到此文就是属于闭门造车式的文章,也是一篇不懂装懂的文章。

       谭先生研究中医文献,研究来研究去,竟然弄个医易相通的5 个层次。
       中医药大学人员不研究治病技术专往算卦上弄,怪不得邓老先生说,中医院校培养了中医的掘墓人。说得应是这类人。那是,真能掘啊!不研究中医文献,跑到易经里面掘起来了。
       凡事总得讲理,讲理必须以证据立论。我读过内经诸文,研究不深,但至今还未发现任何一篇与《易经》有关。
       下面对于此文进行逐一讨论:



        易学思维方式对中医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医与易在宇宙演化哲学观上具有同源、同宗、同法、同构的关系,不同者仅在于:《周易》是探讨包括人体生命在内一切天地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而中医学则主要围绕人体生命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展开。故有不知易不可为医的说法。具体看,医易相通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
——————————————————————————————
        《易传。系辞》第十一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八卦定吉凶”这里明明说的是算卦思维,试问,算卦思维能代替中医辨证算出什么病吗?能把病算好吗?
        谭先生“不知易不可为医的说法”毫无根据。

       天地人三才合一观层次
    《易经》认为,天地阴阳合气制化,产生了包括人体生命在内的自然界万物,人的性命取决天地,所以人的后天社会心理活动也要始终效法天地,天、地、人三才合一是《易经》卦象理论的思想基础。
    《素问·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中医学同样认为,人是天地阴阳之气合和制化的产物。
        ————————————————————————————————————————
          易经研究天地人,是为算卦服务的。现代人称为预测,再怎么改说法,还是算卦。
      《素问》这一段是说人生于大自然环境,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与易经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不说,连没文化的人都知道人是大自然生的。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脉学理论、脏腑理论等的构建上,如《难经·十八难》:“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
——————————————————————————————————————
        脉象的浮中沉、寸关尺所反映的均是血管的压力情况,与天、地毫无关系。显然是牵强附会,原因是古人不懂心血管生理。
        

        还体现在具体临床养生防病思想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
         这种说法是古人试图以猜测解释自然和人体,已被证实,是牵强附会。

      

        人是天地阴阳之气在四时盛衰消长制化过程中产生的,其后天存续也必须依赖顺从四时天地阴阳之气。人的性命同样取决于天地,所以人的后天生命存续过程也要始终效法天地。故天、地、人三才合一也是中医生命发生存续学理论的思想基础。
        ——————————————————————————————
        人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必然受大自然的影响,也就是自然环境对于人体的影响。在治病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但这一因素在辨证中不是主要的。因为,疾病因人而己,具有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人都得一样的病。
        中医用于治病,主要靠的是四诊与辨证。

(待续)




点评

要是都这么较真,靠易经吃饭的大师们可就惨了!  发表于 2014-9-10 17:2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14-9-10 16:32:37 | 只看该作者
层次太多了,更难掌握了啊,本来就挺飘渺的....

点评

梁常兵 要是都这么较真,靠易经吃饭的大师们可就惨了! —————————————————————————— 他算他的卦,挣他的钱。我们就研究中医治病,老百姓需要是给他们治好病,不是用易经去骗他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10 17:48
6
发表于 2014-9-10 16:58:08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9-10 16:26
首先感谢刘主任转来此文供大家学习或批判。
        我读过后,深感到此文就是大家所议论过的典型 ...

点评

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14-9-10 17:22
7
发表于 2014-9-10 17:09:47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9-10 16:26
首先感谢刘主任转来此文供大家学习或批判。
        我读过后,深感到此文就是大家所议论过的典型 ...

王教授好!
我本来想发个帖子,求证一下有那些同仁真的体会到医-易同源?有那些同仁从河图-洛书里领会了对中医的指导作用?
后来想想,也就是一口水贴而已,难得真经,遂作罢。
闭门造车的好处是不花力气、随心所欲!
静候王教授点评此文

点评

谢谢梁院长支持! 请阅4楼,以下待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10 17:21
8
发表于 2014-9-10 17:21:58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9-10 17:09
王教授好!
我本来想发个帖子,求证一下有那些同仁真的体会到医-易同源?有那些同仁从河图-洛书里领会了 ...

谢谢梁院长支持!
请阅4楼,以下待续。
9
发表于 2014-9-10 17:4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9-10 18:55 编辑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9-10 16:32
层次太多了,更难掌握了啊,本来就挺飘渺的....


梁常兵 要是都这么较真,靠易经吃饭的大师们可就惨了!
——————————————————————————
        他算他的卦,挣他的钱。我们就研究中医治病,老百姓需要是给他们治好病,不是用易经去骗他们。况且,骗也骗不了。现在人,都精得很,不见兔子不撒鹰。越用易经骗他,他就越说中医人是骗子。

      两周前,在公圆晨练,有两个人高声阔论,一人说“中医治病就是扯蛋,说的天花乱坠,没看见谁让中医给治好了!”另一人说,“可不是咋的,吹的挺大,但效果不行”。看样,二人在单位都是有点身份的人。我听了几分钟,觉得太片面。于是上前说,“二位说的有些片面。中医治病,疗效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个中医都没效。” 我接着说:“你认识那个张科长不,严重心脏病,每天半夜严重发作一次,濒临死亡一次,是我用中药治好的。还有那个老郭,退休前是个经理,他小姨子病了几年,很严重,到处求西医、中医治,也没治好,也是我治好的。”此人无言以对,他说,这两人我都认识,哪天问一下,然后就走了。另一个与我探讨20多分钟,也有所转变。我给他举了两个例子,才说服他二人。如果谈什么天地人,他必定会大声抬杠。
       这就是说,谈中医,要谈疗效,整天谈易经骗人。那是不行的。

点评

llyyjj说 现在有网络,电视,不用面对病人。您谈疗效的这种方法太费力。 —————————————————————————— 有些病人对于电视、网络所谈的中医疗效,并不相信,甚至认为一些养生节目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11 10:10
现在有网络,电视,不用面对病人。您谈疗效的这种方法太费力。  发表于 2014-9-11 09:23
10
发表于 2014-9-10 18:13: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9-10 19:16 编辑

      太极元气层次
    《易传·系辞》说:易有太极,何为太极,古今学术界有不同解释:有作解释者,如东晋·韩康伯。有作生物机制的解释者,如宋·朱熹。有作为物质性万物本体的混沌元气解释者,如唐·孔颖达。笔者认为,《系辞》太极作为元气解释是准确合理的。
    《周易》认为,太极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相对原点,太极元气是不可再分、至小无内的万物形质本源之体,宇宙万物从质性根源上看都是太极元气不断合和制化的产物。而中医学认为人类生命根本上也是由不可再分,至小无内的宇宙本元之气生成的。如《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
       谭先生这句中医学认为人类生命根本上也是由不可再分,至小无内的宇宙本元之气生成的。如《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这句话对中医理论的曲解和歪曲。说明他不懂《难经》这句话。这句话并不是说“人是由宇宙元气生成的”,而是说,人体之气是人体的根本,这里指的是人体内元气,不是宇宙元气。宇宙元气是哲学概念,难经说的人体之气,是医学概念。谭先生不弄懂,就乱讲,太不严肃。



       虽然中医学的生命元气理论与《易经》太极元气理论在具体内涵所指上有所不同,但在思维方法上及哲学逻辑上无疑是相通的。
——————————————————————————————
       思维方法和哲学逻辑相通,不等于是一回事。各说各的,相通也没用,瞎联系更没用。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吃饭,但吃的饭内容不一样。

      
       此外,古老的中医命门学说更是《易经》太极元气理论的直接产物。如张景岳《类经附翼》说:命门居二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
——————————————————————————
         命门学说源于《内经》和《难经》,与《易经》毫无关系。《易经、易传》都没有命门这回事。瞎联系!
      张景岳、赵献可等是明代医家,明清医家开始把《易经》太极引入中医理论,但这个引入是错误的,因为人体内阴阳变化规律根本没有太极变化这一说。这是明显的牵强附会。张景岳虽是大家,也犯了这个错误,原因不是别的,因为那时现代医学还没有完全弄清人体的生理功能。命门有水火变化,这是事实,但不是太极变化。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1:22 , Processed in 0.0870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