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古典医学之经脉理论的探索与思考(作者 洪晓靓 写作时间 二零一三年八月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21 14:0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中国汉代及以前的医学早已经对人体的主要血管和血液循环理论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描述,并且用文字记录的方式传承,只是近现代的人们误读误判甚至曲解了古代中国医学家对这一研究成果的本意。正确解读经脉理论,不仅会使我们中国的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等医学研究的历史上延至两千年以前,而且在现代的医学研究、现实生活中都具有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然而这一观点如要被接受,确需要各界人士做出许多坚辛的努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医学的固有观念根深蒂固,接受新的思维方式难以适应。然而这一医学理论终将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这是人们的期盼,是现代医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任何势力都将无法阻挡这一历史进程。

        关键词:经络 脉 血管

        中国现代无数的医学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依然不能解开经络的本质,经络学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然而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阅读中国医学经典(汉代及以前的医学著作),却发现古代中国人经络学说应当是经脉络脉学说,虽说一字之差,却是两个概念,意义相去甚远。现在通行的经络学说单指针灸意义上的气的通道理论,而古典中医的经脉络脉学说却是指气与血的通道理论。在古代的中医理论中,气与血的理论学说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对气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的确有点难度,而对于经脉来说,现代的医学绘图技术、医学影像学、三维立体应用软件以及其他的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精进,同时,现代社会拥有大批的优秀解剖医学工作者,科学解读其本身真正含义拥有了难得的机遇,正确解读古典中医的经脉理论在现代社会有着非凡的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目前的医学状态下,现代医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西医)其实正在向远离人体结构这一方向发展,大量的医学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没必要在这里说明。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汉代及以前的医学)又有着一定的区别,现代中医界的许多朋友是以哲学、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理论的,这样的医学观点是不能与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共进退的。当我们正确解读了古典中医的经脉理论,中国的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解剖学研究等历史将上延至两千年以前,与此同时,中国中医的现代化科学研究就具备了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中西医的诊疗技术的相互融合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才会让中国的中医事业真正的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现在的医学界,特别是中医界,都知道中医的理论来源出自《内经》,却很少有人看明白中国的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的主要血管和血液循环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并用文字记录的方式做了系统整理和详细的描述,使之流传后世,但是近现代的人们误读误判甚至曲解了古代医学家的本意,在现在医学态势下,亟待人们对这一理论做出正确的解读。我们看如下原文:

“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句话就指明脉是血之府,即为血管。)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素问·平人气象论)。(这应当是血行速度的描述。)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肉里之脉令人腰痛……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素问·刺腰痛)。“肉里之脉”说明经脉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且是位于肌肉中间;“太阳正经出血”即是足太阳经脉出血,说明经脉即为血管。(这是单支血管的文字记录,这样的描述在内经中许许多多,数不胜数。)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灵枢•经脉篇)(这段话所说的经脉就是现代解剖学上的主要的深层纵行血管,而络脉是指横行的浅表血管)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篇)。(这是指血管的立体三维的 位置表示。)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段经文有力地表明中国古代医学是建立在对人体的活体动态观察上,并且其总结的系统的规律性知识可以在医学解剖的基础上得到验证。这段经文也明确指出,经脉是接受血液而运行的,且脉有大小不同,血有清浊有别。大小应指血管的长短粗细,清浊应当是指各种血管的颜色差异。



        诸如此类的文字记录在《内经》中太多了,不是短短的一篇论文所能说的清楚的。
  对于行血之脉(即现代意义上的血管)及其循行的路线,即血脉、血管,在解剖上很容易定位定性。我们以肘部至手为例,并且将其分为掌侧与背侧,来看看其掌侧血管与经脉走行的对应关系:
       一、桡动脉---拇指主要动脉及桡动脉腕背支,在古籍中是这样描述的:

              1、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这是《灵枢.经脉第十》中肺手太阴经脉的一段原文。
             2、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这是《灵枢。邪客行第七十一》中的一段原文
       二、中前臂掌侧骨间动脉---腕掌侧动脉---指掌侧总动脉---中指动脉及小指动脉的古文记录:

             1、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同上1)
             2、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同上2)
       三、尺动脉---指掌侧总动脉---小指动脉的古代记载:

             1、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同上1)

背侧也大致如此,只是细微之处有点差异。我所讲述的只是中国古典医学中对经脉络脉理论当中的很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想要完整地展示这部分理论可能需要一部专著来完成。就是这一小部分的证明过程经过缜密思维、认真研究之后,我们同样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古典医学,特别是汉代及以前的医学成就,在那个时期有许多现代人难以超越的医学发现,只是我们误读误判或者说是曲解了古人的智慧而已,仅在人体解剖学领域中就可以说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打开相关书籍,仔细阅读,我们就应当意识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医学家就发现了血液循环理论,并且这一发现是在解剖和观察为依据的基础之上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可能是古代医学家论述这一发现的基点和观察角度与现代人熟知的模式有点细微差别的缘故,导致现代医学工作者忽略或忽视了这一观点,以致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好在这一成果可以用实证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得到验证,并且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大放异彩。当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确认了经脉与血管的对应关系,并且能够被现代人正确解读,将会改变我们现有的医学理念,并对现代医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会带来一场医学技术革命。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看似非常简单的小事情,若要被现代人们所接受,却需要相当的波折,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多年的现代医学教育使得医学工作者已经形成固有的医学理念,其思维方式也已僵化,若让其从心理上去接受古典医学的卓越理念,其难度可想而知。我曾经尝试在各种网络场合讲解自己的学术观点,遇到的抵触感觉还是比较强烈。其实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现代医学所面临的困局,很大程度上是现行诊疗技术,包括主流医学和现代中医的诊疗技术造成的。现代医学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已经脱离了医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以致于患者苦不堪言,医生辛劳疲惫,两败俱伤,最终形成多败俱伤的局面,没有赢家,只有输家。简而言之,这一医学发展趋势既劳民伤财,又徒然无功。此种情况现在必须得到改变,而且时间非常紧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既然在医学领域中是诊疗技术出了问题,就该去做技术的变革与整合(既包括中西医技术的融合,也包括各类医学本身的技术变革与整合)如果不做改变的话,最终损害的是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这样说豪不夸张。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对人是公平的,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高官显贵而避让之,也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怜悯之,更不会因为从事医学事业就会远离疾病的伤害。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我坚信终有一天我对古典中医的经脉理论的观点会被接受,也许只是时间而已。

     

        医学是个理性的事业,医疗技术的进步与调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毕竟健康事业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这个医学融合的历史进程中,特别需要医学界的包容与加倍努力,是责任、是义务,更是为赢得利益与尊重。让我们共同期待医学新时代的的到来!
  

                                       
2
发表于 2014-9-21 15:03:1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发表于 2014-9-21 16:17: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08:00:33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9-21 15:03
中国现代无数的医学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依然不能解开经络的本质,经络学说陷入 ...

。现在通行的经络学说单指针灸意义上的气的通道理论,而古典中医的经脉络脉学说却是指气与血的通道理论。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1:08:32 | 只看该作者
期待
6
发表于 2014-11-29 21:16: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3:49 , Processed in 0.0539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