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伪中医的自白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29 21:1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伪中医的自白书
      
       --- 评“张功耀教授在大韩民国医师协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演讲”

  
  近期读到“张功耀教授在大韩民国医师协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演讲”一文,读后感到张先生不仅不懂中医理论,缺乏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而且是站在中医门外冒充中医的伪中医。

  张教授开讲便是败笔。他说:【中医还经常标榜自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还不被国际社会了解的传统医学,正是这种传统医学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他们彻底地错了。野山羊一年一胎,一胎生一只。老虎一年一胎,一胎生两到五只。野山羊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有10岁,而老虎的平均期望寿命有25岁。在竞争关系中,从来都是老虎吃野山羊,而不是野山羊吃老虎。可是,现在明显是野山羊比老虎多。难道说这是野山羊的医学比老虎的医学先进吗?野山羊没有医学可以繁衍,难道中国人没有中医就繁衍不起来了吗?】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说野山羊和老虎完全没有医学知识是片面的,比如老虎用舌舔伤,到天然矿水塘中洗浴疗伤,都属于实践医学的范畴。【野山羊比老虎多】,是因为野山羊吃草,老虎食肉,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虽然既适应野山羊也适应老虎的生存和繁衍,但是野山羊的适应能力高于老虎,方是野山羊比老虎多的原因。
  人类不同于动物,人类不仅具有适应地球自然环境的能力,而且具有认识和掌握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和运用这一规律的能力。这就是《内经》所论的: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阴阳是太阳和月亮循环运行形成的周期性寒暑变化的规律,人类不仅把阴阳的规律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且和养生、治病融为一体,形成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是事实,不是山羊、老虎依赖于自然的本能所能类比的。历史没有如果,中医是伴随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而诞生的,只存在中医的作用,不存在没有中医的假想。因此,张先生的【难道中国人没有中医就繁衍不起来了吗?】的假想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一,伪中医与真中医。中医的发展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提升过程。史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氏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十毒”是实践医学的起始。而“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至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出焉”,则是由实践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证明。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理论核心是阴阳。《内经》阴阳理论同人体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原来的哲学概念升华为医学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作用。《内经》三阴三阳六经系统,把阴阳理论同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融为一体,指明了疾病发生的规律,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内经》同
中医药《神农本草经》和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理法方药俱备,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理论指导实践,临床验证理论,指导中医临床两千年,是当之无愧的中医理论体系。要说中医,经典中医才是真中医。
  
  伪中医指的是中医史上伴随实践医学而出现的巫医。《灵枢·贼风》指出:“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生者,可祝由而已也。”《素问·移精变气论》也指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由此可知,巫术早于内经。巫指以舞降神治病者。巫术即是祝由,“祝”者咒也,“由”者病由。巫医治不治自愈之病,用祝由之法,依据经验。中医治六经之病,用毒药针石,依据理论。因此,医巫分野于中医理论的成熟时期,中医经典的问世是医巫分野的标志。当前有人以中医自谓,却背离中医理论,甚而攻击中医经典学说,亦不是真中医,而是伪中医。张功耀教授在大韩民国医师协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演讲,就是伪中医的自白书。何以为证?
  其一:判中医为“伪医学”。伪医学就是假医学,两千年前的中医若是伪医学,那么真医学难道是巫医学?张教授站在中医的对立面,把自己推到了巫医的位置上。  
  其二,篡改中医历史,詆毁中医经典,把百余年前的王清仁(1678-1831年)推为中国的解剖学之父。
  中国的解剖学始于《內经》,《灵枢·经水》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皆有大数”就是两千年前中国的解剖学。解剖学是为临床治病提供证据的,中医既以六经为组织系统,以阴阳气化为传导方式,“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皆有大数”的解剖学足以适应临床应用。
  清朝名医王清任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一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表明,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以此可见,《医林改错》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充实。是循着《黄帝内经》、《伤寒论》指引的医道,在前进中求得创新的探索。所以,《医林改错》只能是中医自身的发展。
  其三,张教授的《告别中医中药》书,是当代的文人秀。他没有中医济世的本领,却深谙反中医成名的途径。“三次大规模的废除中医运动”,并没有把中医废除,相反,却激起人民群众捍卫中医,回归中医,振兴中医的热情。因为中医在患者心中,中医在人民群众心中,中医在世界人民心中。当前,一个自学中医的群众运动正在兴起。其间,中医经典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刘力红的《思考中医》释中医经典之理驱散了人们对中医的疑虑,郑钦安的扶阳理论把《内经》《伤寒》的理法方药推向中医临床的主导地位,李可等一批民间中医把中医的经典理论落实在临床,取得辉煌成就。事实说明,废除中医的闹剧,废除的只能是废除者本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21:12:10 | 只看该作者
二,中医经典是医学,不是考古学。张教授的报告大篇幅地谈论甲骨文字,谈论中医经典的流传过程,却少论中医经典的内容和作用。他似乎不通医学,专好考古,《内经》、《伤寒》明明摆在我们面前,他却硬是指鹿为马,说是“伪书”。
  什么是“伪书”?伪书就是假书,有伪书必有真书,没有真书,凭什么说《内经》、《伤寒》是伪书?古代成书,以竹为纸,以刀为笔,绳串为卷,易于散失。历代先贤有所收集,用于临床,对散失的经典进行整理、完善,充实是正常的,能够留传至今,已是万幸。这是历史的结论,怎能谓之伪书?评价中医经典,主要评价其理法方药的合理性和实践性。所谓合理性,应指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理的适应性;所谓实践性,应指对临床疗效的指导性。而以考古为根据来评价中医经典的真伪,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定论的口水仗。因为现存的历史资料是部分而非全部,真伪的概念也难以定论,怎能以考古来判定经典的真伪。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其医经录载: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以此而论,西汉先秦之前《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确存在,其内容书中简介:“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至于作者是不是黄帝无关紧要,黄帝是一个象徵,象徵内经的历史久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
  可惜的是以上所录医经,内库藏本除唐朝王冰订补并注的《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外均散失无存。其内容:后汉 张仲景《伤寒论序》引之:称《素问》、 《九卷》。晋朝皇甫谧《甲乙经序》称:《素问》、 《针经》。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脉经》称:《素问》、《针 经》。唐朝中叶医学家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指出:《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卽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对此,张教授並不认可,报告中说:
  “《伤寒论》连同它的《序言》都涉嫌伪造。”
  “《针灸甲乙经》里边提到并且引述的《黄帝内经》的内容,我们只要指出,这本书曾经在11世纪进行了大面积的篡改”
  张功耀先生并没有指明伪造《伤寒论》及篡改《针灸甲乙经》的人和年代,这样重大的问题是不应含糊其词的。因为能够伪造《伤寒论》者,必有医圣之才;能够篡改《针灸甲乙经》者,必有针圣之才。这是多么伟大的伪造者和篡改者呀!需要明确的是,即使是伪造和篡改必然不离原著主题,而伤寒和针经的主题都是《黄帝内经》的阴阳六经。所以,伤寒和针经,伪与不伪,都是《黄帝内经》十八卷内容存在的见证。
  张先生设问:“《素问》九卷如果是真实的,则它应当在此前的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然而,直到现在,历史学家还没有从这一段历史的文献中发现与《素问》九卷相关的任何证据。”        此问用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序”答曰:《黄帝内经》十八卷。“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可知古人视“素问” 为宝,师徒相传,尚“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又怎会记载于历史文献。此一也。其二 “素问”是医书, “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有书的不一定读得懂,读懂的不一定有书。仲景,叔文,皇甫有书,又读得懂,你却说他们伪造。先生是一无书,二不懂,哪里还会有证据?

  张教授既承认《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是实,就应该承认是西汉先秦以前的作品。既是三坟之书,又是四经之一,司马迁必有所读,故《史记》用之为开篇之语是合理的。至于“标题完全不符合战国时期的文风”,“用词不符合战国时期中国人的习惯”,“数字不符合战国时期中国人的表达”,先生应深入研究,找出原因。不能只提问题,不究根源。俗话说三里一风,十里一俗,何况战国时期文字尚不统一,文风,习惯,表达又怎会统一?
  考古与医学本是两回事。考古是追根究底,搞明白事物的来龙去脉。比如《黄帝内经》十八卷,考古的内容应是把十八卷的内容査出来。医学则是研究其揭示出的规律及运用于人体的效果。张教授却把考古与医学联系起来,对《黄帝内经》先作伪定性,然后用考古来査证,査来査去,自己不能自圆其说,陷于偏见的泥潭中拔不出身来。

点评

三,真中医辩脉证治,伪中医荒谬证明。 张教授在演讲中解读中医“医者意也”说:“这是一种直觉思维方法。它首先寻求一些看上去合理的思想框架,再依据这个思想框架做出一些自以为是的直觉判断。”这样的解读是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29 21:13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21:13:34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0-29 21:12
二,中医经典是医学,不是考古学。张教授的报告大篇幅地谈论甲骨文字,谈论中医经典的流传过程,却少论中医 ...

三,真中医辩脉证治,伪中医荒谬证明。
  张教授在演讲中解读中医“医者意也”说:“这是一种直觉思维方法。它首先寻求一些看上去合理的思想框架,再依据这个思想框架做出一些自以为是的直觉判断。”这样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
  “医者意也”,《灵枢·本神》有明确提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可见中医学中所说的意,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对事物所显示的思维活动。“意”实际上与心、意、志、思、虑、智等思维活动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于心精。”《灵枢·九针十二原》也云:“迎之随之,以意加之,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以上之论说明诊察疾病,要细致地观察人体脏腑、阴阳偏盛。须专心致意,细加考虑,才能做出精确的诊断。
  所以,医之“意”並非直觉思维,而是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病人的脉证进行思维,思维就是辩证,以求得病因,包含病位和病性,然后才能决定方药的用法。这也是常说的辩证求因,审因论治。辩证的依据是理法,理是阴阳之理,法是六经之法,这可不是“看上去合理的思想框架”,而是阴阳理论同六经系统融为一体的气化过程,是由无数临床证明的正确的诊断途径。因此,只能是客观诊断,而非“直觉判断”。

  张教授用清朝末年国学大师俞樾的话说中医:“其药之而愈者,乃其不药而亦愈者也。其不药不愈者,则药之亦不愈。岂独不愈而已,轻病以重,重病以死”。俞樾说的是实情,其原因不在中医之理,而在医者。是医者不读经典,不究医理,不重实际,主观想象,随心所欲的诊断表现,而非中医本身的错误。中医的确如张教授所论“许多人类疾病具有自限性。它使得某些疾病可以获得‘不药而亦愈者’的效果。”但是,自限毕竟有限,有不药而亦愈者,也有不药而愈重者。中医理法方药的作用就是要辨明疾病的自限与无限,药愈与自愈,防止由自限变为无限,由不药而愈而变为药而不愈,甚而危及生命。张教授不解其意吧?

  大凡真正的西医出面反中医的不多,本是西医又学中医,学而有成者往往是中医的砥柱。反中医者大多是西医没学成,中医不入门的文人,光其表装璜门面,粗其內表里不通,摇唇鼔舌,欺世盗名。这样的人既非中医,也非西医,只能称之为伪医。伪医最大的特点是咬文嚼字,不究实际。比如张教授的这段话:
  早期的中国智者曾经坚定地认为,天与人是共通的。以它作为形成直觉的思想框架,然后再把它用于对人体结构的推测,就有了这样的判断:
“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极,人有六府;天有八风,人有八节;天有九星,人有九窍;天有十二时,人有十二脉;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
“ 判断”的内容节选自《灵枢·邪客》,原文是:“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肌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张教授作为学者,又是出国作学术报告,对所报告的中医主题,本应引经据典作学术分析。不料极少论及中医理论的内容。此处引用《灵枢·邪客》一文,却又掐头去尾,忽悠韩国同行。此论“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是立论的主体。“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是立论的结论。立论、结论都被删去,只取中间立论的证据能证明什么?其实内经说的很明白,只是对天地人的象数类比一下。人生天地之间,“天食人五气,地食人五味”,天地人的关系是什么?张教授说:“人的头顶是圆的并不是因为天是圆的;人的脚板是方的并不是因为地是方的。同样道理,并不会因为天有365度(一年365天)而使得人体的骨节也是365块。”那么,请说说,人的头为什么是圆的?人的脚为什么是方的?人体骨节为什么365块?所以,这不是“直觉的思想框架”,而是对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思维。不是“不需要解剖人体”,中医不解剖人体怎知五脏六腑的存在?

  张教授谈到中医的“用药原则、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更是大路不走走小路。他不谈六经辩证,不谈脏腑辩证,不谈营卫气血辩证,却谈什么“灶心土治疗腹泻”,“立春雨水治不孕证”,“蜈蚣治中风”。也许这是有效的经验方,但不是中医正治,不知张教授从哪本经典获得这些知识?
  “腹泻”属太阴病。《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唐步祺先生指出:泄泻或称下利,乃注下之证。《内经》有飧泄,洞泄,濡泄,溏泄,鹜泄,癖泄及泄注诸名。《难经》更将泄分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论治当分清从阴湿化及从中热化两种。从阴湿化者,其人吐泻甚而肢冷唇青,宜以理中,吴茱萸汤之类治之;从热化者,其人多吐泻而思水饮,宜以五苓、四苓或黄连吴茱萸汤之类治之。
  
  “不孕证”证属少阴。《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可知“不孕证”的原因尽管很多,冲任二脉受到损伤,以致月事不调,是重要病证。冲任受损,根在少阴。名医范中林在诊治不孕医案中指出:“少阴真火虚衰,肾阳不振,又累及脾,故现龙飞水泛,后天生化乏源。日益气虚血结,寒凝胞宫,经脉受阻,月事不下。当投温阳化气行水之剂,重用姜附,镇纳群阴。再以补血益气,温经散寒为治。脾湿除,气血调,任脉通,血海盛,经期正,当生子。”
  
  “中风”属少阴病。《金匮·中风历节病》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名医郑钦安指出:“凡得此疾,必其人内本先虚,一切外邪,始能由外入内。一切内邪,始能由内出外。闭塞脏腑经络气机,皆能令人死,不得概谓皆由外而致也。”
  名医高允旺云:中风治疗要明辨闭证、脱证,闭脱显示不同的病机,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1,中风闭证指脑窍闭塞,人事不知,昏迷不醒,闭证分热闭、寒闭,热闭宜凉开,寒闭宜温开。
  热闭除昏迷不醒、喉中痰鸣外,还有面赤体硬,呼吸气粗,大便秘结,牙关紧闭。笔者一般用三化汤(枳实10克,大黄10克,厚朴10克,羌活5克),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对脑中风72小时内不适宜手术者,必先投三化汤加蒲黄、桃仁煎服,并口服安宫牛黄丸,日服3粒,间隔8小时1粒。
  寒闭,表现为昏迷不醒,痰声辘辘之外,还多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迟缓,笔者一般用三生饮(川乌15克,附子10克,广木香10克,生姜10片,人参30克),在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引起的闭脱相兼者都可以使用。方中生附子、生川乌温阳散寒,木香理气,使气顺而痰引,生姜散寒,并可解三生之毒,诸药合用,有祛风化痰散寒之效。已故名老中医赵锡武老师讲此方妙就妙在于用人参30克一同煎服,对闭脱相兼均可使用。
  2,中风脱证。脱证的病人多神昏深沉,情志多恍惚,面色多惨淡失神,气息多急促低微,肢体多松弛无力,脱证有三大症,即脉微、汗出、肢厥,用参附龙牡汤合四逆汤,视病情严重者重用附子到100克,重用人参到60克,以大剂量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山萸肉急救固脱化痰。
  3,内闭外脱。内闭外脱者多出现口开、眼合、撒手、遗尿、汗出如珠、痰涎壅塞,神昏不知,既要救其脱,又要救其闭,权衡取舍,在参附龙牡合四逆汤加南星、生姜、苏合香,如果脑干出血,大面积脑梗死,鼻扇,脉散大,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心衰,脑疝,脑危象,选用心脑复苏汤.麻黄15克,附子50克,山萸肉60克,龙骨50克,牡蛎50克,甘草20克,人参15克,辛夷15克。
  以上是中医经典的临床“用药原则、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同张教授对中医的认知有天壤之别。显然张教授的认知方法是粗鄙的,以此欺己已是害己,又跑出国们鼔燥而害人,就不是认识问题,则是道德问题了。

  张教授报告的最后议题是“三个相互关联”的经络问题:
  一、腹痛、肠鸣、呕吐属于足太阴脾经疾病,而腹泻、消化不良属于足阳明胃经疾病。
  二、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两个具有不同循行路径的经络。
  三、有些药物只循行这两条路径发挥治疗作用。如果这些药物不能循行这些经络运动,就需要增加一些药引,把它们导入这些经络。
  中医人体系统是由三阴三阳足六经和手六经组成。《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沉,命曰一阴。阴阳中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经者道也。十二经即是人体气血升降周流之道。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一阴一阳,互为里表,里表相通,互补互成的关系。腹痛、肠鸣、呕吐和腹泻、消化不良之证,吐本从阳,阳者阳明经,宜温降;泻本从阴,阴者太阴经宜温升。吐泻并作,必兼头痛发热身疼,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其证小便不利者多,若小便复利而大汗出脉微者,四逆汤主之。脾经主升,胃经主降,脾胃之病当是该升不升,该降不降,气血逆行之故。对此,张教授的质疑是:
  1,经络“至今毫无解剖学和物理学证据”。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有解剖学和物理学的证据呢?空中航线或海洋航线有物理学的证据吗?航线只有甲地到已地的航程,不可能修一条路,能说航线不存在?经络由穴位组成,穴位相连而成线,线即经,存在于人体的皮里膜外。要说物理学,穴位便是证据。
  2,经络的尺寸,“对于成年的大个子男人,八寸的相对距离较小;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或小个子的妇女,八寸的相对距离较大。假若这样的经脉的确存在,不同体型和身高的人必定存在不同的绝对距离,而不可能都是‘八寸’。”此疑,内经早有答复。
  《灵枢·经水》“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穴位和病点都在经上,中医有中医的捡査方法,讲究因人治宜的法则,八寸的有余或不足自在临床调谐之中。至于断肢后的“经络和穴位还存在吗?”先生对断肢人査一査,不就明白了吗。
  3,张教授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查它的原文可知,凡被后人解释为‘脚趾’的地方,原文全都是‘手指’。”这个“原文”不知何指?即是如此,医学重在实践,临床不会把手指当脚趾吧。
  4,“不存在药物只循着某些经络运行的可能。”张教授可真是内行充外行呀!中医的核心理论是阴阳,阴阳的实质是气化。《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又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调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药物是有气味的,五味入五脏是物化之常,张教授不会不明白吧。五脏各主一经,入脏即是入经。五味各具阴阳,或发散,或涌泄,在升降中组合,以使气之升降相平。这里的药物是味,是气,是阴,是阳,先生不过阴阳关,是读不懂中医的。

  张教授的演讲,正如鲁迅先生所批评的:“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其中医,就是张教授这样的中医。他学习中医几十年,能说不是中医?可是他并没有学到中医的精华,也缺乏中医临床实践,所作报告,远离中医的实际,只能称之为伪中医。说他是有意的骗子,因为他在公开欺骗韩国民众。说他是无意的骗子,因为他对中医的认识具有巨大的片面性。这样的教授其实是个悲剧人物,他反中医,是对自己的发泄。
  中医学不是伪医学,中医学是生命医学。生命孕育人体,人体表现生命,是不同于西医认识的传统医学。中医要不要灭亡,不是张教授的演讲所能决定的,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需要中医,中医不仅不会灭亡,而且会振兴起来。振兴中医,就要发挥经典医学的指导作用,发挥理法方药辩证论治的临床作用,切实提高中医的整体疗效。
  张教授的演讲,无损中医经典的光辉,向天下昭示出的只能是伪中医的自白书。

  
  二零一四年八月
4
发表于 2014-10-29 22:44:1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22:52:11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0-29 22:44
张教授还嫌中医不够乱,跑到国外去丢人现眼。我批他的无德,就是把家丑拿出去外扬!

欢迎讨论。乱是好事,脓不挤出病不会好。
6
发表于 2014-10-30 12:19: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21:27:25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0-30 12:19
一吐先生与我旧交。看到先生花费精力批张,首先赞扬支持一个!

既然一吐先生想讨论张功耀,我顺便请教一 ...

  先生好,一上网就被复帖粘住了手,迟复致歉。首先欢迎助兴,先生有胆,有的人同张功耀观点一致,却不敢发言,怕沾上张功耀的边。不敢直言的人,就是伪君子。
  中医杀回马枪的人有个特点,就是学术平平,难成栋梁。你看张功耀【研习中医长达31年】,却是报告这水平,我替他脸红。这类人学不好中医,却会利用中医。不杀回马枪,咋会成名人呀?西医弃西就中的也不少,唐步祺,高允旺,都是中医造诣不凡的领头人。本论坛也有西医就中的人呀,就中需脱胎换骨,中医也不是谁想就就能就的。
  公民投票,中医存废,存者九成以上。因为中医没有侵占任何人的利益,只能贡献于人类,为什么要废呀?
8
发表于 2014-10-30 23:06: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发表于 2014-10-30 23:30: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9:55:19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4-10-30 23:06
一吐先生见解不凡。张功耀之所以杀个回马枪。其实说来前31年都没有学到中医的真谛,没有看到中医具有西医不 ...

先生好,谢谢表扬。先生开玩笑了,能力怎以年度计?习总六十主政,有几个六十岁的能比习总?陈修园说,“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说明学医要选的路子很重要。路子选不对,别说三十年,六十年也入不了门。当前的问题是经典不主流,靠西医拉中医,这就是张功耀存在的确口。张功耀活跃是好事,问题暴露的越彻底,越好解决。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被人取缔、辱骂】,说明人们重视中医了,激发人们审视中医,我们的权力是呐喊,解决是上层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6:40 , Processed in 0.13949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