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60|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研究面临三个无法回避、难以逾越的困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4 13:3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文化评论》2012年第6期 梁茂新: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研究面临三个无法回避、难以逾越的困难,即中医脏腑的概念属性问题、中医理论中核心“概念”混乱问题和基于西医疾病辨证所属症状和辨证的虚拟性问题。其中既有中医理论自身的问题,又有学术界自行制造的麻烦。

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具体提出的是两个,一个是脏腑的问题,一个是证的问题。

脏象学说:中医的脏象概念,源于解剖,而又高于解剖。是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而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生理过程的集合。

中医五脏的初始概念,毫无疑问是对解剖学器官的认识反映,即所谓的“源于解剖”。但在数千年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其内涵被逐渐改变,机体诸多相关或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被人为主观的划分归结到五脏名下,此时的五脏,即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概念,而是生理的、功能结构的概念。

如中医所言的肾,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肾,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具体言,是指泌尿、生殖、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的集合。肾阳虚的病理本质是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肾阴虚的病理本质是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

证的问题,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证的本质问题;一个是辨证论治模式问题;一个是与西医辨病论治关系的问题。

一、弄清证的本质,首先必须在宏观上弄清证与病因、病位、病性、症状之关系。中医的病因学,不是客观事实意义上的病因,大多是疾病发生的条件,中医辨证论治,实际诊治对象是病理状态(由病位病性组成),病理状态通过症状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症状(及舌脉面色等)特征改变,来定病位病性,并随证治之。

二、证是证,辨证论治模式是辨证论治模式。辨证论治模式是一种病症诊治模式、思维、程序:以病理状态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核心,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轻重缓急标本转化关系,全方位、立体的、动态的审察判断机体病理状态或过程。单个证注重的是证概念内部诸要素关系,而辨证论治注重的是证与证之间的关系。

三、与西医病概念之关系:西医病的概念,认为疾病是病因作用下病理状态或过程的集合,病因是疾病的本质;而证的概念,核心是视病理状态为疾病本质,缺失了客观或事实意义上的病因诊断,同时在病理学层面,整体上偏重于病理生理学层面,缺失了病理解剖学层面的诊断。

在传染流行性疾病领域,病因单一而特异,原因决定结果,解决了因即改变了果,适用于辨病论治模式;在内伤杂病领域,多因多果,病因多发而非特异,因与果是非线性非正相关关系,原因可以产生结果,结果一旦产生可脱离原因而独立存在发展,治病因未必改变果,此时适用于辨证论治模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3-7-26 07:44:4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篇对中医理论认识的重大觉醒!
中\西医是人体不同域原\层面的认识理论.两者不等同.能认识两者不相容性,是一种重大的觉醒\进步!
在许多人的许多时候,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把中西医两者相等同起来以谈论,造成相当大的错导!
一个依四诊起家;一个是依解剖直视起家,两何能以同?
3
发表于 2013-7-26 07:47:49 | 只看该作者
必须清楚认识到两者的不同视角和不同视角的产生原!
4
发表于 2013-7-26 07:49:37 | 只看该作者
向陈斌 先生致意!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6 16:39:18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3-7-25 23:49
向陈斌 先生致意!

绍岳兄别来无恙?失散三年,今朝得以与诸君重逢,恍若重生再世,不胜唏嘘!
6
发表于 2013-7-26 19:35:02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3-7-26 08:39
绍岳兄别来无恙?失散三年,今朝得以与诸君重逢,恍若重生再世,不胜唏嘘!

我很好!能重新与先生等老坛友相会,真如先生所言"恍若重生再世,不胜唏嘘"啊!我想贤弟正是益壮英年,一切尽意的!
7
发表于 2013-7-27 10:42:55 | 只看该作者
《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差异。”

点评

如果没认识到中、西医之异,能说是智者?  发表于 2013-7-27 20:13
8
发表于 2014-3-26 13:39:04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提到的这三个问题,在更深的层次上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传统中医的缺陷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由中医生成的时代当时的条件所决定的。只有从方法学上入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中医哲理导向的思维模式,中医才能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

点评

只有从方法学上入手…… ---------------------------------- 我还不懂方法学是个什么意思。是不是从中医理论形成的方法上去探讨?是的话,和我想的一样,就是探讨中医理论是如何产生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27 00:18
9
发表于 2014-3-26 15:48:40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3-26 05:39
上面提到的这三个问题,在更深的层次上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传统中医的缺陷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由 ...

萧兄看问题透彻,非常钦佩!

点评

罗兄谬赞,实不敢当。只希望有志于中医改革的同道能凝聚出一些共识。  发表于 2014-3-26 17:31
10
发表于 2014-3-26 23:3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4-3-27 00:15 编辑

但在数千年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其内涵被逐渐改变,机体诸多相关或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被人为主观的划分归结到五脏名下,

-----------------------------------------------
两个问题:

1,内涵被逐渐改变-----------为什么会改变?怎么改变的?当初不改变行不行?
2,归结到五脏名下------------为什么归结到五脏名下,不归结到十一脏名下?归结到五脏的优劣何在?现在能不能打破这种归结法?

这两个问题,不是完全要在这这篇文章里解决,是想请大家一起探讨中医理论的来源及可能的发展趋向文章作者说,这是无法回避、难以逾越的困难,大家就不要回避,即使不能逾越这个困难,也可以知道难在什么地方。我提的问题是起个头,请大家发表高见。

不过,我个人看法,这个困难本不算困难。

如果大家觉得主题文章内容范围太大,我们从具体问题开始,我还是老问题:什么是肾阳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8:13 , Processed in 0.0550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