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84|回复: 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中医】之三 揭开滋阴派神秘的面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7 22:3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4-1-7 23:07 编辑

   三,揭开滋阴派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滋阴派  阳常有余  肺阳常有余  小肠阳常有余

    什么是滋阴派。“滋阴派”是中医学派分支之一。“滋阴派”是由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而得名的。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这个学派的人,善于应用降火药和滋阴的药物。因为他注重滋阴降火,所以,被称为滋阴派。

      我在揭秘火神派里已经讲过,【金匮要略】里写到,“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既然有火神派认识到的,需要经常温补,经常阳不足的肝,那么,还会不会有一个,经常发热伤阴的器官,也就是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的器官。也就是说,人体里还有没有一个人体器官,他怕热而不怕冷?临床的事实证明,人体内的器官,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怕热不怕冷,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的器官。

      人体存在的,这个怕热不怕冷的现象,被滋阴派发现了,被朱丹溪发现了。

      我认为,朱丹溪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存在于人体里有这样的现象,有这样的器官,他不同于火神派发现和认识到的那个阳常不足的现象和器官。这另外的器官,他不是阳常不足的,而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器官。滋阴派,创造性地认识到了相火的常存,滋阴派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生人,此火不能无”,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

   那么,人体的生理器官内,到底有没有一个,怕热不怕冷,喜冷而不喜热的器官?这样的器官是一个?还是两个?
   
   我的结论是,人体内确实存在着,怕热不怕冷的器官,而且,这个器官不是一个而是两个,那就是肺之阳和小肠之阳,是常有余的。如果人体的这个阳常有余的事实不存在了,又不能很快的恢复,那么,人的生命也就将要完结了。
   
   其实,朱丹溪的医书就和很多的古中医书一样,看起来是很麻烦的。他也和很多的古中医书籍一样,看到了人体局部的一些生理的恒定现象,他们只是看到了现象,并对这些恒定的生理现象进行了思考、推理和假想,但他也一样的,没有给这个生理现象,找到背后的落脚点。他们更没能找到,为什么人体就有这样的器官,他们的阳,怎么就能阳常有余。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阳,他怎么就能源源不断。是什么脏腑器官,什么原因,在支持着这一外在的生理现象?他和火神派一样的,只是用想象,弄出了个什么君火、相火。他们都没能够,对阳常有余,给予一个客观、具体、真实的解答。为什么阳会常有余,是什么脏腑的阳常有余,为什么这些脏腑,他就能保持阳常有余,这是滋阴派所没有揭示得了的。
   
   朱丹溪书中提到了君火、相火之类的概念。那么,君火、相火在人体的哪?难道人体内真的长出了什么君和臣吗?他们是器官还是什么物质?其实,他都不知道,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内层,没有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现象落到具体,落到实处,他们不知道也找不到这个发火的器官,也找不到、说不清为什么这个器官他就能经常的发火。于是,他们就假想,就猜测,就神话般的弄出了个什么君火、相火。因此,他们所谈的道理,就是一个假想、比喻和猜测,这样的结论,是当不得真的。
   
   他比喻完了,可以不管了,那后人怎么去找这个朱丹溪的君火、相火?就是开肠破肚,也是徒劳的。因为,君火、相火他根本就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假概念,就如古人看待打雷和下雨一样。打雷是事实,可古人不知道为什么能打雷,于是想象着天上有个雷公,在管理和控制着打雷的事情。下雨,由龙王在控制。打雷和下雨是事实,但雷公和龙王的存在,就是想象出来的,就是推理和假想出来。只有科学发展了,找到了打雷和下雨背后的原因了,现代科学给出结论了,才让我们认识到了事实的真相。中医,不能停留在这样的乱想,乱猜,无根无据的基础上的。我们如果到天上去找雷公,到海里去找龙王,古人或许会那么做,但如果现代人也那么做,那就会成为现代人类的笑柄。君火、相火的出现,这是古人的认识上的局限性,现代人,如果还在谈人体内的君火、相火,而不去客观的,科学的去揭示君火、相火的真实意义,那么,中医被现代人讥讽,视为落后,那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看到君火、相火现象,我们决不能在人体里去找君和臣,因为,人体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君和臣,现代的中医人,必须要揭示君火、相火的真实意义,否则,中医还会让现代人讥讽,被视为落后。
   
   那么,人体里到底有没有一个阳常有余的器官,一个“生生不息”,永远亢奋的相火或君火,并事实的出现了,【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这个事实哪?虽然朱丹溪的滋阴派,没能把君火、相火落到实处,但他们发现了人体确实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个认识是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的有价值的,虽然滋阴派不知道他在哪,但滋阴派从现象上,看到了,并把这个认识,通过临床实践,在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药,找到了方,用到了临床,事实的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也是滋阴派,最大的发现和最大的贡献。
   
   人体确实存在着两个永远都不会熄灭的火,他是经常的,或可以说是永远的不灭之火,这个火,也确实是,经常的有余,至少是他不会不足,这个火,如果没了,少了,人体就会马上的补充上去,哪怕他去透支生命的热量,也要供给他这个器官,就是以吸取全身热量为代价,也要保持自己的阳热,这就是这个器官的生理要求,如果这个阳常有余的器官,一旦发生阳的不足,又不能及时的从食物里,或从其他脏腑里补充,那么,时间一长,人体的生命就要结束。
     
   这个火是什么?这个经常发火的器官,他在人体的哪里?我的临床事实和现有的中医临床的事实告诉我,这两团火,一个在肺,一个在人体的小肠里。
   
   在具体的说明和论证,滋阴派所认识到的、人体内的两团不息之火前,我们还要先梳理一下中医的名词和概念,否则,很难继续的讨论和说明。
   
   滋阴派和火神派都是以阴阳来立论的,以他们存在的事实和价值来看,非常的大,这也从一个事实的角度,让我们认识到了,阴阳学说,在中医里的巨大价值,因为,他们走对了中医的大方向,所以,他们可以走的远,这也从一个角度看出了,中医要在哲学的阴阳观指导下,才能走的更正确。
   
   既然滋阴派和火神派,都是以阴阳观来认识事物的,那么,一定要对阴阳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我们再来看看阴阳的含义。阴阳不仅具有普遍性,其实,阴阳在具体的应用上,在结合了医学事实的时候,阴阳同时就有了特殊性,而不再是普遍意义下的阴阳了。阴阳的特殊性,在中医里的具体表现,就是,肾之阳,和肝之阳,虽然都是阳,但两个阳的内涵是不同的。中医的阴阳,已经脱离了那个普遍意义下的哲学的阴阳了,哲学里的阴阳,就如数学公式里的X和Y,当我们没有把X,Y代入具体事实的时候,他们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我们可以在X,Y中代入很多的东西,但是,一旦代入了具体的内容,就不可以在运用途中,随意的对内容进行更改了,否则,就乱了套。阴阳关系,也如夫妻关系。组成每个家庭的夫妻的人 是不同的,但他们的关系,都是夫妻关系,但落实到具体的家庭中,夫和妻,是具体的,是不同的。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中医的气血。
   
    什么是气血?中医说,气为阳,血为阴。那么,气和血具备不具备阴阳的关系哪?那我们就要先看他符合不符合阴阳的定义。阴阳的双方要有对立关系的,气和血是对立的关系吗?气血根本就不存在对立关系。因为,中医说,气行则血行,内经【灵枢决气】有这样的论述:“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虽然,这不能完全的就说,气能生血,但,气和血,从上面的论述中或是其他的中医论述中,都可以看出,气血不是对立关系,所以,气血不是阴阳关系。
   
   中医用阴阳五行关系,其实就可以很好、很全面的认识和解释脏腑器官的内在生理和病理了,可为什么又弄出了卫气营血,什么精气神等概念?因为,旧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旧中医里,还不够完善,再加上,旧中医对解剖脏腑及其功能的认识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单靠旧的阴阳五行理论和旧中医对人体的了解,他们是无法让阴阳五行理论完成中医的任务的。旧的阴阳五行理论和旧中医对人体的了解,从理论到实践上,还有说不通的地方。在临床上,还解决不了中医的生理和病理的问题。由于旧的阴阳五行理论,从实践到理论在事实的应用上,还不能完整、彻底的解决中医理论到实践上的问题。于是,中医用了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方面,探索和寻找更好的认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方法。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无不是,中医用不同的视角,研究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但那些方法,都离开了哲学医学的本质,因此,他们是没有出路的。他们的共同问题就是,按那些认识方法来解释中医,进行不下去,贯彻不到底。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为什么都不能完全的解决中医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三焦辨证,六经辨证都背离了阴阳五行的哲学医学核心,而旧中医又没有完全正确的认识好阴阳五行,也没有把中医的阴阳五行观,坚定的贯彻到底,更是因为,旧中医,还不了解人体内在脏腑的实质和功能,也不能客观的、正确的揭示脏腑间存在的事实关系,旧中医的五行,用金木水火土来推演脏腑的关系,本身就是有很多问题的。
   
    当人类走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客观的认识单个的独立的脏腑,各有什么样的功能了,也同时有了一个正确的现代的阴阳五行观。因此,我们就能客观的认识人体外在的表现状态,其内在的原因和内在的道理。我们也有能力认识到,客观脏腑间的真实联系,真实的生和克的关系。这就为新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宗气和元气,脾气和胃气,就是乱说一气。这样的现象,一定要从中医里去除。因为宗气和元气,脾气和胃气所谈的气,他即不是相同的物质,也不具备相同的功能,如果说气为阳,那么,对应脾气的阴是什么?如果是脾阴,那么脾阳又是什么?如果脾阳就是脾气,那何必要弄出个多余的脾气来。宗气也一样,对应宗气的阴是什么?因此,这里所谈的气是不确定的,也肯定的不是一个东西。可中医却说说,气为阴,血为阳,中医的血是一个具体的不变的确定的血。内经对血的定义,是很明确的。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里已经给血进行了认定。气是不定,血是确定的,那么,气和血,怎么能有阴阳关系?
   
     其实,中医的气,有太多了,根本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视角,对气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卫气营血之气,和脾胃之气一样吗?宗气和元气一样吗?呼吸之气和排泄之气一样吗?有人可能要问,那肝之阳和肾之阳一样吗?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肝阴可以确定,肾阴也是确定的。阴阳之说,具备哲学医学的特性,那就是,他们有对立性,相关性,也有统一性。因此,阴阳学说可以统领中医的一切。气血学说是不能让中医理论统一的。气血是不具备确定性,对立性,和阴阳属性的。因此,他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如果气血关系,是阴阳关系,那么,气就应该是一个确定的。因为,中医的血是具体的、确定的。气和血如果是阴阳关系,由于血是不变的一个事实物质,那和血相对立,相联系的气,也必须是确定的。不能是血就是具体的,而和血相对应的气,却可以是哲学的,多变的,不具体的。

   阴阳在不同的器官里,都是确定的、不同的物质。因此,中医是以阴阳为基础的,阴阳可以统领中医,而气血是不行的,气血也没有对立关系。中医可以建立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的,但不能建立在气血学说上的。如果把气血中的气,剔除中医,那么中医的很多问题,都会清晰起来。其实,中医里谈的气,更多的,就是指的器官的阳性功能,可为什么她不用阴阳来说?因为,他想把不同脏腑的阳给区别开,这一愿望是好的,但恰恰是这样的好意,给中医弄出了不少莫须有的概念,导致了中医概念的混乱。
   
   我们再从中药的药性上来看【气】概念的缺陷。中医的补气药有,黄芪,甘草,人参等等。他们都被中医称为补气的药,他们是一样的药吗?黄芪,就是提高肾的功能的,西医治疗肾衰,用黄芪,有效,中医用黄芪治疗尿频,尿无力,都有效。那么,黄芪这个补气的药,他是什么?这个黄芪所补的气,和血是对立关系吗?显然不是。我们说,黄芪就是补肾阳的药。如果把黄芪补气之说,变成增强肾的功能的属性,用补肾阳来认定,来定义,那么,中医的概念就准确多了。甘草和人参也是补气药,他和黄芪一样吗?显然也不是一样的。甘草和人参这样的补气药,他们所补的气,和血是阴阳关系吗?也不是。可中医的补血药却是一类的,不变的。这些补气的中药是多样的,他们是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他们的不同在哪?他们不同的是,他们所补的器官是不同的。从药理上也可以看出,中医气的概念,是不同的。他们相同的是,他们都对他们自己针对的各自器官的功能有加强的作用。都具有阳的属性。因此,不仅可以用补肾阳来定义黄芪的药性,还可以根据甘草和人参能提高大肠功能的客观事实,给甘草、人参定位为补大肠之阳的药物。
   
   其实,一切人体的生理器官,都完全可以用阴阳来定义、来确定的。一切中药,也完全可以用阴阳来统一表述的。阴阳加上具体的器官,那么,中医的阴阳,就有了专一性、具体性,同时也表达了脏腑的物质的阴性的静态和阳性的动态。脏腑加阴阳,就把中医的脏腑和脏腑的内在物质构成和物质状态,给明确下来了。否则,一会阴阳,一会气血,一会三焦,一会阳明、太阴、太阳的,谁知道你的三焦,阳明,太阴,太阳的,他是什么。他会不会也如君火,相火,雷公,龙王一样的乱想、乱编。如果中医的概念,还存在那么多的乱象,那中医不混乱,概念不混淆,真的就太难了。如果,中医的阳明在哪?阳明是什么?太阴在哪?太阴是什么?都说不准,说不清,这样的一个医学,他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质疑吗?模糊和混沌,不是中医的骄傲,更不是中医的特色。那只是,中医落后的具体表现。因为,旧中医,是弄不清,外在的状态和外在的现象,其内因是什么。中医在解释人体外在显现状态的内在原因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一个假想和编造,他和真实的内在,有太多的时候,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就如他们告诉我们打雷和下雨是由雷公和龙王来掌握的一样。
   
   旧中医很多的地方,其实就是停留在实践医学的阶段。看到了打雷下雨,但不知道打雷下雨的原因。看到了病理和生理的外在表现和外在状态,他也不知道内在的原因,中医,作为一个医学,不能停留在那样的阶段,停留在那样的阶段,就是很落后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失去医疗市场。
   
   我们对人体里的一切具有单独功能和单独作用的脏腑的构成,一定是用阴阳的物质观来认识。构成肺中的、小肠中的,一切脏腑中的阴阳,一定是具体的,不是可以完全按哲学的阴阳定义的那个普遍意义的阴阳来认识的。气血既然被定义为阴阳,血是具体的,那气就一定是具体的,不可以是多变的,如果气的概念,气的物质属性不确定,而血的概念却是具体的,不变的,那必然给中医的概念带来混乱。
   
   要统一中医的概念,统一中医的认识,首先就需要把中医的功能的脏腑,给他确定。怎么才能把中医的功能的脏腑给确定下来?那就是,要实事求是的认识清楚,什么功能是肺的功能,什么功能是小肠的功能。
   
   那么,中医用什么来代表脏腑的动态功能?要用阳来代表脏腑的动态功能。如果用气来定义动态功能,而血又是气的关联方,那么,气就不允许有灵活性。而事实的脏腑,都有各自的功能。血却只有一个。所以,气血是完成不了,让中医的概念准确、清晰、统一、一贯到底这个任务的。
   
   怎么才能让中医的概念准确、清晰、统一、一贯到底?
   
    用阴阳观来认识和定义人体内的一切生理器官,把构成每个脏腑里,具有动能性的,温热性的,发散属性的物质,定义为阳。于是,构成肺的热能性的、动能性的、发散性的物质,就是肺阳。而把每个脏腑里,具有静止的,寒凉性的,收敛属性的物质,定义为阴性物质,那么,肺里具有寒凉的,静止的,收敛性物质,就是肺阴。其他具有生理意义的脏腑的阴阳,依此类推。那样,构成客观脏腑的物质构成,就确定了。再把真实表现出的功能、状态,找到他的发源地,落实到解剖的脏腑上,我们的功能脏腑,就落到了实处,就不会一人一个理,一人一个猜想。这样的脏腑,才是清晰可信的,也才是准确、清晰、统一,可以一贯到底的,才不是假想出来的,也才能让现代人认可,让科学承认,让反中医的人改变观点和改正错误认识。
   
   我们要把中医的脏腑概念,统一到客观的、解剖的、可见的脏腑的认识上来,用阴阳来定义脏腑内的物质,中医脏腑内在的物质属性,也是一个状态,那就是动和静,凉和热,散和收,出和入,升和降。那么,中医脏腑的物质观,就必须是阴阳概念下的物质观。也就是,肺是由肺阴和肺阳来构成的,小肠是由小肠之阴和小肠之阳构成的,肺阳的物质,是发散的、是温热的,小肠的阳,是动态的,是下降的推动的,肺之阴,是寒凉的,是静止的,是滋润的,小肠之阴,是静止的,是寒凉的,也是滋润的。
   
   因此,我把滋阴派所认识到的,人体里“生生不息”的这两团火,定义为,肺阳和小肠之阳也就非常的合理了。因为,构成生理器官的动态功能的物质,中医都要认定为阳性物质。构成不同器官的动能的阳性物质不同,我们在阴阳前面加上器官的名称,就区别开了不同脏腑的阴阳物质了,这样,所有的中医器官的物质概念就统一和确定了,也就不会含糊不清了。
   
   为什么我想到了,肺和小肠里有两团火?也就是说,为什么肺和小肠的阳,永远都是常常有余的?因为,滋阴派的临床事实,让我们看到了,人体内确实存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客观事实,我们需要对这个事实去研究,去论证,这是其一。其二,我对客观的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进行了客观的临床试验。其三,中医又讲了,肺主宣发,肺喜湿而恶燥,宣发、温热代表了肺的最核心的动态,宣发和温热是肺之阳最好的功能体现。于是,我就经常的在想,肺为什么恶燥?他真的就那么讨厌燥吗?阴阳是对立的,如果一个器官他恶燥,那应当是他的阳,就非常的容易亢进,按照阴阳对立的哲学关系的思想,只有非常容易亢进的脏腑,他才会伤及对立的一方,也就是伤阴,只有这样,他才会恶燥的。也只有一个阳常有余的器官,他才会不喜欢燥的。
   
   中医没有一个肺阳之说,我也进行了思考,为什么中医里就没有一个肺阳之说,也没有补肺阳的中药。因为,肺之阳的取得,太容易了,在一般的食物里,就能取得。因此,补肺阳的药物都没有必要出现。那肺的宣发功能是怎么来的?那就是肺之阳,由肺的不息的热量来的。这个肺之阳,他是由体表宣发向外的,所以,肺和体表的关系就很密切,中医也说肺主皮毛。肺之阳,肺之热,肺之宣发的功能,只要是人有生命存在,他就是永不熄灭的,只要人还能吃饭,肺的阳就不会消失。所以,肺是有阳的,肺阳也是存在的。肺阳是于生命同在的。
   
   中药学里,我们找不到一味药,是补肺阳的药,这也让我想到了肺阳就是滋阴派所说的那个阳常有余的器官。因为,肺之阳,是不需要补的,哪怕人在不能吃饭的情况下,肺之阳,都会由人体内的物质转化分解出来,维持肺的热,当人体无法供给和维持这个肺之热的时候,人的生命就结束了。那就是中医说的,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肺就如同人体热量的吸收器,人体只要还有热量,那就首先要被肺所吸收,被肺所利用。如果肺的热量没了,那么,人体的一切器官的热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些思考和感觉上的认识,后来,我就假想了肺是阳常有余的器官,在临床上去具体的检验。
   
     我们现在来看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的方剂,就可以看出,很多都是针对肺和小肠的。一、银翘散。《温病条辨》说: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在这里,我们看到,银翘散被说成是手太阴药。手太阴,中医说是肺经。又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这里在用的银花、连翘、牛蒡子就是用来清宣肺之热的。再看《成方便读》说:银翘散,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故以辛凉之剂,轻解上焦。由于肺的功能表现,就是宣发,所以,肺热的出路和通道,就应该是由表而解。中医的上焦,一般也会认定为心肺的。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皆辛凉之品,且轻扬解散,清利上焦。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叶、芦根清肺胃之热而下达,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结而上行。其实,这里的太多的药,都是针对肺热的,都是宣解肺热的。阳有余便是火,肺阳有余,必成肺火的。

     再看桑菊饮,麻杏石甘汤,都是辛凉解表的方剂。我们说,肺主宣发,肺为什么能宣发,一定是他有热量。有能量,他才会主宣发。宣发是什么?就是由里向外的热的外出,其实,辛凉解表药,都是解的肺之热,不过是,这个清解的肺热,是从体表排除的,所以叫辛凉解表药。我们从当今的中成药,能治疗肺病的很多成药里,都有辛凉解表的中草药,这也可以验证,辛凉解表药,都是解的肺之热的,肺的功能是宣发的,肺的热、肺的火,都要从表宣发出去,才能把肺火去掉。

   我们现在再来看第二种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的方剂,也可以看出,也是针对肺,但这个针对的是肺有虚热,用滋阴润燥法。所谓的肺有虚热,一定是肺阴虚而有热,方剂学里的麦门冬汤,主治,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咳血。治疗肺阴虚热的方剂还有,百合固金汤、玉液汤、曾液汤,都是谈肺虚热的。
   
   那么肺有寒症吗?有治疗肺寒的方吗?
   
   有人说麻黄汤,是去肺寒的,还有什么三拗汤、华盖散,九味羌活汤是去肺寒的。其实,这些都不是去肺寒的。我说的是,他们不是去肺寒,而不是说,他们不是去寒的。他们是辛温解表的,他们要去的寒,不是在肺,而是在表,这个表,包括皮肤和汗孔。为什么?因为,肺的功能就是宣发,什么能导致肺的宣发功能无法发挥,宣发受阻?那就是体表因受寒而汗孔密闭,他就会让肺的宣发的功能无法发挥。什么阻碍了肺的宣发?是体表受寒,所以,才会发热,无汗。显然肺无寒症。其实,旧中医在很多的时候,把表症和肺病,混淆了。虽然肺热要由表解,表和肺关系密切,肺热要由表出,但是,表不代表肺,表是中医里的一个很特殊的,具有自己生理功能的一个器官。肺热,肺病,可以通过有表而解。肺主表,和表有病,不是一个概念。
   
   从很多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上,他们治疗的疾病,我们看到了,其病的起因是,患者感受了风寒,引起了咳嗽,发热,流鼻涕的状态,我们以为这是肺受寒了,其实,都不是,都是人体的表皮受寒而密闭不宣导致的,根本就不是肺为寒所伤,恰恰是表的遇阻,导致了肺热不能正常宣发,才会有肺的病变,这时的肺,其实,恰恰是热的很,这时的表病,如果长时间的不解开,肺在里的热,就会聚集,就会化火。
   
   肺虽然无寒症,但肺有湿症。多痰,痰白,中医说是寒痰,这是肺寒导致的吗?其实,也不是。多痰和痰白,和表不解有关,和胃有关系,和肾有关系。这些,我将在脏腑阴阳五行关系中,全面系统的去讨论。汗出怕风。中医称之为太阳表虚证,那么,虚在哪?虚在肺,不在表。是肺之阴少了,肺之阳亢进了导致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表虚,如果从肺主表,主皮毛的角度说,这是肺阴虚,还马马虎虎说的过去。
   
   肺之阴是怎么伤的?天热,汗多,可以伤肺之阴。当然还会有其他原因,但是,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阴虚,其结果,就是让肺之阳亢进了,这个病就是肺有热导致的。多汗,则伤阴,伤血。肺阳亢,肺则热,他也伤阴,伤血。所以,中医说是表虚证,为什么是虚而不是实?因为,这个肺热出现的原因,是肺之阴不足导致的,不是单纯的因为肺之阳亢进导致的,其实,我们在治疗肺阴虚的方剂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方子。比如方剂学里说:麦门冬汤,主治,干咳,少痰,口燥,咽干,咳血,这是治疗肺阴虚的方剂。百合固金汤、玉液汤、曾液汤都是治疗肺虚热的方剂。
   
   我们再从肺病的常用药上来看中医的选药。如果是一个高血压的,多汗,咽喉干燥疼痛的肺病,我们要清肺热,就不可以用养阴清热的方法,只能用菊花,薄荷,桑叶,牛蒡子,生石膏,这是肺的虚实要求的。但,不管是实热还是虚热,他都是肺的热。如果是一个血压正常,怕热,多汗而咽喉疼痛的患者,我们要滋补肺阴的同时,还要加滋肺阴的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用的药,就是麦冬,双花,百合,菊花,或是,直接用双花,菊花,就可以了。为什么会有这是肺病的结论?因为,多汗的患者,时间长了,西医就会查出肺的病变,如果再有了西医诊断的肺病结论,患者表现的还是,自汗,怕风,或多汗,咽干或咽痛,中医的治疗方法,还是麦冬菊花。所以,肺是无寒的症的,只有实热和虚热。
   
   感冒引起的肺病的肺热,不出汗,发烧。中医称为太阳表实证,其实就是风寒感冒。什么是风寒感冒?就是体表汗孔受外来之风寒,导致,体表汗孔闭塞,肺的热要宣发,却出不去,于是,体表温度高,而没有汗。我们想想,风寒都伤体表了,可肺的热还是不能停息的要宣发,风寒都阻挡不了肺的热,可见,肺的热,肺的阳是多么的顽强。如果肺的热,不太过份强,那么,麻黄汤,就解决问题了。辛温解表,表一开,干扰体表的寒就没了,肺的正常出路就有了。如果肺的热很强烈,高热无汗,还不怕冷,那么,麻杏石甘汤,就要派上用场了。麻杏石甘汤里的麻黄,即揭开了表,石膏又清了肺的热。
   
   所有的治疗肺病的药也好,方也罢,我们看到有治疗肺寒的吗?没有,一个都没有。最多也不过是虚热,要滋肺阴,不用清肺热。再就是所谓的寒痰阻肺,但这样的肺病,是肺的热、肺的阳基本上是在一个正常水平上,但因为,表不开,胃不降,和小便不利,尿少,导致了痰湿。也就是说,寒痰,之寒,不是肺寒了,而是痰湿是寒的。这里的寒痰或湿痰是在肺阳不亢,肺是正常下表象的症状,如果时间一长,都有可能化火。表有寒,短时间内可能痰就是白的,中医称寒痰或湿痰,可以利水治疗,也可以降胃气,如果有表证,解表发汗也可以解决。中医学里的温肺散寒药,其实,都是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针对的是体表而不是肺。中药里根本就没有去肺寒的药。
   
   有人提出来了,苏子,陈皮,半夏,生姜,干姜,难道不是清肺寒的药吗?苏子半夏不是温肺化痰的吗?我说,他们都不是。因为,我在火神派的揭秘里,已经讲过,姜是温肝胆的,是补肝阳的。而半夏和苏子,是降胃的药,我为什么不说半夏和苏子是降胃气的药,因为,气的概念,虽然好理解,但他不能一统中医,中医里的气的感念,只能是气体,就如肠胃积气,肝瘀气滞,这里的气,就是气体,和人体的功能和物质,没关系。如果中医里出现了气的概念,那这个气,一定是指气体。
   
   为什么说苏子半夏不是温肺化痰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临床上治疗胃胀,呕吐这样的胃功能不下降的疾病里,我们用苏子,半夏,就可以让胃发挥下降的功能。这样的事实,我们就知道了,苏子半夏不是温肺化痰的。那为什么苏子半夏可以化痰?因为,现代医学已经告诉我们,胃是可以吸收少量的水分和液体的,胃吸收少量的水分和液体,如果不能及时的被人体代谢出去,他就会成为痰,只有胃的下降功能正常了,胃才不会吸收过多的水分,所以,让胃下降的功能,及时的正常的发挥,肺里的痰,自然就少了。这就是苏子半夏能化痰的原因。
   
   那么,肺真的就永远都是热的吗?他的热源是哪来的?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最后我给出了一个推理性的答案,那就是肺的热,来源于食物,是食物中的糖转化成的血糖,人体的血糖是热的能量,血糖构成了肺热。所以,糖尿病用清肺热解表的药,是可以降血糖的,这是临床事实,这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
   
   我们知道,人体的血糖,是来自于食物的,人是离不开食物的,食物的源源不断的摄入,就给了肺,源源不断的热量。短时期的肺热不足,糖原是可以分解成血糖来补充的,糖原是来自于肝的,这也让我们更清晰的明白了,火神派认识到了肝阳常不足,是非常的对的。
   
   没了食物,人是不能存活的,没了血糖人也是不能存活的。血糖短时间的缺乏,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补充上去,食物是不绝的,那么,肺热就是永远的,就是不绝的。所以,肺阳常有余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肺无寒症,只有热症和虚热症,虚热型的糖尿病,用麦冬、天花粉可以治疗,也是可以用事实证明的。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指是肺。治疗肺热,一个是清热,一个是滋阴,或者是二者同时应用。但是,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现象和事实,只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含义的一个方面。其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还有另一个人体器官也是这样的。
   
   那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另一个器官是什么?我说是小肠。为什么是小肠?这也可以在中药学里的药物中,发现这个问题。我们在已有的中药里面,你找不到补小肠之阳的药物。从中医的方剂学里,我们也找不到补小肠阳的药。小肠是食物的分解地,存储地,所以,这里的热量也就不会少,一旦少了,人的营养就没了来源。《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为什么小肠能化物,有化物的能力?这是在说:小肠的先天功能就是可以化物的,这是小肠的生理本质,是与生具体来的。现代医学认为,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苦参,黄芩,黄柏可以降糖,他为什么能降糖,因为,苦参,黄芩,黄柏可以消减小肠里的功能,导致人体糖的吸收。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小肠的阳,小肠的功能,是很难低下的。虽然,我对小肠的认识,还不能找出更清晰、准确的解释,但是,我以这个思想,在临床上,普遍的进行了应用,事实证明,是对的。当然,由于我的现代科技水平很低,用我现在这样的解释,是非常的粗糙的,但我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小肠是人体的一个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的另一个人体器官。
   
   对小肠的认识,如果还只是推理和假想,那么,中医的临床事实,就更能说明问题。小肠功能亢进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喜饮,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水的特性,是寒凉的,哪怕我们喝的是热水,对水的吸收和运输都需要能量的。冬天不出汗,也还是要喝水的,这个水,要由谁来消化掉那?肺可以发热,可以消化一些水分,冬天无汗,少汗,那么,人体内的水,一定有另一个器官,来完成对水的吸收、消耗和水的运输的过程,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始终不怕水的器官。人体的什么器官,在负责来运化这个水那?现代医学,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人体营养和水分的吸收,主要在小肠。食物和水的分解和吸收,是需要能量的,小肠为什么能够,有始有终的在完成这个任务?那一定是功能强大,热力无边的器官。我们如果现在也还只是猜测小肠的动能强大,我想,现代科学,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对水的需求,尤其是对凉水的需求,说明了一定在人体内,有一个发热的器官,代谢了大量的水,需要水来平衡他,这就是中医消渴症的一个表现,用苦参,黄芩,黄柏,就可以让一个无汗而喜饮的糖尿病患者,不再有大渴的感觉。
   以中医的湿热证为例,大便黏腻不爽,便溏软,尿黄。这本身说明体内有湿,湿本是凉性,怎么会有湿,还有热?其实,这就和体表有汗,汗不出,发热,是一个道理。小肠里面的热和水,没地方出,被肾的无能,挡住了,就会形成中医的湿热症。尿少,水从肾和膀胱里出不去,,就要从大便里走。小肠的湿热,就是因为,水不能从尿路走出去,这里的水又奈何不了小肠的热,所以,就产生了热和湿并存的湿热现象。去热,补肾,利水,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选方,就是知柏地黄丸。
   
   匆匆忙忙之间,写完了对滋阴派的理解和认识,真的感觉,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说透,说准,说清晰,好在这是初稿,况且,还会有更多的中医人,科学工作者,他们一定会在未来,给我们拿出一个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的结论的。况且,我自己也还有后面的很多东西没有谈。我想,随着研究和讨论的继续深入,对现在的认识,一定会有提高,也会有多方面的尽一步的论证。在之前的贴里主要谈了人体的三个器官,那就是肺,小肠,肝。在后面的发帖中,我将主要围绕新中医的内容,开展对新中医的具体论述。
   
   
2
发表于 2014-1-8 00:36:11 | 只看该作者
月黑风高夜,杨家枪大战杏林十大高手,现在开始
哈哈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4:31:1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滋阴派也好,火神派也罢,他们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他们在临床中,都事实的被证明过了,他们存在的价值。滋阴派也好,火神派也罢,这都不是我的发明。多少人受益于他们的处方。可惜,他们存在了这么久,没人去研究他们临床价值的原因。这么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却在临床上,都如一方诸侯一样,发挥了不可抹杀的事实价值,我们不该去思考吗?对滋阴派和火神派,其实,就如对中医的思考一样,中医的历史那么悠久,中医为我们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却又一些很有科学头脑的人,却站出来反对中医,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找出一个客观准确的答案吗?

     其实,滋阴派和火神派的结合应用,就完成了中医里,非常多的认为。虽然当代火神派,在附子超剂量的应用中,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我也不支持大量的去用附子,但是,不支持是不支持,但我们真的去研究大量应用附子的问题没?如果研究了,有了结论了,那么,我们就去有理有据的去质疑。决不能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认识到,我们又不去事实的去验证,一拍脑瓜,就说,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完全错误的。这是非常的不负责任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4:39:49 | 只看该作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质疑对学术是非常的有帮助的。但我们的质疑也要有事实的根据,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连对方的观点都没看明白,就来下结论的。看不明白的,我们可以讨论,决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明白,理解不了,就去不讲事实的去否定。如果我们认为,只要是我们不懂的,那就是垃圾,那我们会把很多的科学技术,当垃圾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能理解能懂得的东西,其实是太少了。
5
发表于 2014-1-8 21:19:06 | 只看该作者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希望杨老师能够坚持自己  好好为中医的发展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6
发表于 2014-1-9 10:2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14-1-9 10:33 编辑

这样的分析不是玄虚,是实在的。观点不管对、错或是偏颇,能让人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有意义的。这是好帖。
7
发表于 2014-1-9 11:05:1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老董啊,您的举而并之神秘莫测,凡人不晓得呀。说些别人不晓得的话,吹的再香,也不是好帖。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3:54:30 | 只看该作者
花儿倦了88 发表于 2014-1-8 21:19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希望杨老师能够坚持自己  好好为中医的发展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非常感谢。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13:55:03 | 只看该作者
柳之心 发表于 2014-1-9 10:24
这样的分析不是玄虚,是实在的。观点不管对、错或是偏颇,能让人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有意义的。这是好 ...

非常感谢。
10
发表于 2014-1-10 09:15:58 | 只看该作者
滋阴派  阳常有余  肺阳常有余  小肠阳常有余

你的观点, 把滋阴派跟肺阳,小肠嫁接上了,观整篇文章,你是否认肺阳虚存在的,你的立论点

1, 肺阳常有余: 因为是“”最后我给出了一个推理性的答案,那就是肺的热,来源于食物,是食物中的糖转化成的血糖,人体的血糖是热的能量,血糖构成了肺热“”----------血糖构成了肺热-啥原理? 血糖就不能构成心热,脾热,肝热,肾热???

2,肺阳虚不存在:请问:呼吸无力,畏寒肢冷,痰液稀清, 面色苍白,气喘,少气懒言,舌质淡,脉紧而弱。  是不是肺阳虚, 肺阳虚就是在肺气虚基础上的寒证。

而你是怎么论述的呢?

。。感冒寒邪入侵是卫气的问题----那么卫气是不是有其中之一的肺气形成的呢??? 肺吸入清气于水谷精微结合,其彪悍部分形成卫气,你不承认卫于肺气的关系吗? 换句话说,肺气虚,阳虚,不能影响卫气的防护作用吗?

。。稀寒之痰是从胃而来的,你该知道什么痰从肺气管而来的,什么痰是从食道而来的吧,明明是从肺咳出的白稀之痰,为何把它拐到胃里,是为了证明肺无阳虚吗?

。。补阳药里没有补肺阳的药:紫河车,核桃仁,鹅管石,蛤蚧是不是入肺经的补阳药? 还有入肺经的干姜是其什么作用的?  

3,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为什么小肠能化物,有化物的能力?这是在说:小肠的先天功能就是可以化物的,这是小肠的生理本质,是与生具体来的。现代医学认为,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苦参,黄芩,黄柏可以降糖,他为什么能降糖,因为,苦参,黄芩,黄柏可以消减小肠里的功能,导致人体糖的吸收。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小肠的阳,小肠的功能,是很难低下的。------这说明小肠的阳导致了,它不能起到吸收作用,那是不是说用了一大堆寒药,小肠的吸收就变好了? 那么您知不知道,脾的运化功能,正是控制小肠来体现它的运化功能呢?比如转食物化生赤的血功能, 同样的生化,您为何不说“ 脾阳有余呢”?

4, 只用阴阳否定气血。 你把肺气虚给否了,再说肺没有阳虚, 请问:呼吸无力,畏寒肢冷,痰液稀清, 面色苍白,气喘,少气懒言,舌质淡,脉紧而弱。 是什么? 请你下个诊断! 

气血相并行,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所以当血虚是一定伴有气虚,同时伴有略许的畏寒症状; 当气虚深入下去,寒性较重时,我们叫它阳虚; 当血虚继续下去,导致气血的协同合作性分离是,相当于阴进一步少了,而作为阳性物质的气虚损的不那么快时,就体现了阳的活跃的特征,此时这种物质的亏损我们叫作阴虚。 请问您有没有把,气---阳; 血----阴的关系弄清楚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1:02 , Processed in 0.0583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