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05|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千秋雪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3 08:5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致千秋雪先生
先生说:尊敬的翟鉴先生您好。看得出来,先生对阴阳的研究是认真的,也是执着的。但是您的论述太庞杂了,云天雾地,让人感到不得其要。先生能不能把您的意见简约明了地总结一下,1、2、3......条分缕析。好吗?
回复:谈阴阳简而言之,把阴阳的事物拿到桌面就足够了,因为事到桌面理自明。也就是说把阴阳的事物拿到桌面,其在理不在理一看便知。
如果从阴阳的源头根据,再审核根据的合理性,这就复杂了,至少得从古天文盖天派的天地阴阳包括《河图》《八卦图》《太极图》等等。
我觉得对于中医学者来说,只要懂得什么是理就足够了,比如,对传统的谬论“天为阳,地为阴”,只要弄明白天地的概念后,在看看阴阳的升降运动过程,在理不在理就一清二楚了。但是,审核传统阴阳在理不在理的中医微乎其微,这是中医走向死亡的重要因素。
我绘制的《新河图》《新八卦图》《新太极图》早就发表在各个论坛。新阴阳定律(蒸汽与雨)早就发表在论坛。
以下把阴阳学说大辩论再重复如下: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04:2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学说大辩论
当真理从愚昧的视线溜过,是非就可在你的心中扎根;真理尽管隐匿在事物中,但终究被认真的人所发现。求真是维护真理的天使;愚昧乃是非的帮凶。当我们的视线一旦被阴影所笼罩,是非则会千年不衰!所以,“发现”则是人类进步的象征。而“发现”的关键在于“求真”,因此,作为学者对理论的求真实属必要。
理论是一门学科的支架(骨架),骨架壮大,意味着这门学科必然兴旺!反过来说,如果理论支架畸形,则意味着这门学科的疲倦或终生残疾……。
中医理论的内核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又是从《河图》这个模板中复制过来的。然而,按《河图》、《先天八卦》的阴阳定位(上天为阳,下地为阴;表为阳,里为阴等)却与阴阳的属性大相径庭(表为阳而实际表比里寒;阳在上,阴在下则失去阳升阴降的自然条件);在此模板框架中,也未找到能自圆其说的阴阳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整个易学界及整个中医界说不出一个合理的阴阳事理来。
由于中医教材核心之谬误,导致中医人的基础理论不及格,所以,中医不得不靠救济(国家的保护)勉强生存。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国家投入经济保护,只能延续中医生存下去的生命,但救济不了中医的残疾……!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澄清一种概念,那就是,阴阳到底是什么?
阴阳是阐述事理的一种方法;也是指代事物的一种符号即括号(   )。这里的关键词是:“物质”,因为没有物质,这种方法及符号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括号里没有具体的事物,那么,阴阳则是一纸空文。
因为阴阳学说贯穿到中医理论的整个体系,一旦阴阳梗塞,则会导致中医理论全局瘫痪!所以,澄清阴阳的是与非实属必要。
为了避免对传统阴阳学说认识上的偏差,我从阴阳最朴素的日光的向与背,到阴阳两种属性,最后追溯到《河图》《太极说》《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中天八卦),最终澄清了《河图》及《先天八卦》都属于古天文盖天派的思想。经过反复论证、审核,这几张图无一与自然及实际相符合。所以,我绘制了新的《河图》《八卦图》《太极图》。
总之,我的新理论,拿出了强有利的证据,而且有能力破旧立新!用十四个字概括我对中医的酷爱:胸怀世界探宇宙,宏扬中医寻自然!
第一节、拨乱反正
擂题一、论阴阳要具备能自圆其说的论据
1、对古人阴阳概念的辩解
《内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这段原文从宏观上看,可以说阴阳已经包罗万象了。
夫五运阴阳者:五运即指五行,其中包括五季;也可以用《太极图说》的:“……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天地之道也:其中的“道”以哲学的角度而言,“道”即理(事物的特性与规律),也就是说,万物之理用“天地之道”全概括了。
万物之纲纪:程士德老师认为:“纲纪,可作为大纲,要领解”。《内经》把阴阳为“万物之纲纪”,逐渐改进为八纲辨证之总纲(里、虚、寒为阴纲;表、实、热为阳纲)。
变化之父母:即天地阴阳交感是万物生存必然的要素;阴阳之交感可以生生不息及变化无穷。
生杀之本始:即阳生(始),阴成(终、死),这个说法的细节在《对河图批判性的继承》。
神明之府也:《中国医易学》认为:“神指北斗;明,指日月;这就是说,要观察日月斗的运动规律,就要看‘府’。人物聚会之处曰府,即言要观察日月斗的聚会,才能定出一年十二个月的节气变化”。
上述是以古人之意解释的一面,但是,我们还有质疑的另一面:

2、传统的阴阳之道是空话
阴阳者既然是天地之道就应该具备“太极”之理,但是,笔者经过认真的、反反复复的对所有有关阴阳的资料辨证分析,并未找到与“太极”相吻合的根据。对此,有人会问,太极说(太极图)不是太极吗?
客观地讲,太极之理是存在的,但古今的书本里并没有(书本里只提供了一个与实际不相吻合的太极图)。那么,找不到“太极”,就没有指代阴阳的事物,没有事物为依托,阴阳之理就没有着落,最终成了一个以空洞抽象为基础的阴阳,数千人次的保守派与我辩论,最终没有找到支持他们观点的“太极”,所以,没有一人能够说出一个阴阳的事理来。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纲纪”即纲领(章法),然而,不论从《易经》还是《内经》并没有提供能自圆其说的阴阳论据。有些相关资料还真的有阴阳的属性:阳(热、气化分解、升散等),阴(寒、凝固、降聚等)。但是,这种说法等于把阴阳隐匿在一个不可揭示的迷团中。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传统所说的阳升阴降是离“器”言“道”,因为没有拿出阴阳的论据,是什么升?什么降?这两个问号,是中医界回答不了的。没有阴阳的论据,那么,认识阴阳就看你的悟性了。又由于人的悟性个有所异,最终造成对阴阳千差万别的认识(乱不堪言)。
可能中医界为了激化这种混乱,从《类经》开始重视阴阳之“纲”所注:“阴寒、阳热……”,这样从表面看阴阳之属性已经十分明朗了,但这只不过是从一个迷团又进入了另一个迷宫而已,因为阴寒、阳热还是没有具体的事物为依托(是火山热还是冰山寒……,也就是说,中医界是不能把阳热、阴寒的具体事物拿到桌面的;没有具体事物的阴阳内容则不能自圆其说、则自毙)。
这个辩题的焦点在:我的对手提供阴阳的论据与“理”说通了,我的挑战则告失败!也包括以下的擂题如果有人说通了,我的挑战同样告失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04:49 | 只看该作者
擂题二、阴阳属性(无事生非)
阳的属性是:温热的、升散的、分解的……;阴的属性是:寒凉的、降(聚)的、凝固的……。
对以上两点阴阳属性的概念,不论是从直观的还是臆想(悟性)的,可能不会有人反对。但是,这一致命点却一目了然(赤裸裸)的暴露在书本上,这纯属于无知的荒唐!哪怕用羽毛来指代阳升及阳热,至少我们还能核实指代阳的物质在不在理,但是,教科书提供的阴阳属性却没有一点遮掩物,所以,我用赤裸裸和一目了然来揭示阴阳属性的致命点。在理论上,既然是赤裸裸暴露的致命点,为什么几千年整个中医界没有看出来呢?
回答很简单:中医界被阴阳属性的玄机遮蔽了双眼。
那么,阴阳属性的玄机何在呢?
玄机在:无事生非(没有谜底的灯谜)!整个中医界则毫无根据的瞎猜,瞎猜的越乱,也就越玄……。
为什么阴阳属性是没有谜底的灯谜呢?
因为教科书根本就没有阴阳的内容,“属性”是事物内涵的道理,那么,没有事物又岂有此理呢?中医界为了掩盖阴阳没有内容的尴尬,用一些空洞、滑稽的东西瞒天过海,如阴阳是一对矛盾(寒热、升降等;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等)。
是什么寒热、升降?教科书并不知道!
是什么对立、相互转化?教科书并不知道!
具体的事物在哪儿?教科书并不知道!
上述虽然教科书皆不知道,但高智商的人用三个字“在悟性”就圆了此谬!也就是说,你想用什么“热”和什么“升”作为阳的根据皆可,只要你能无事生非把对方说晕了就行!
但是,“在悟性”的荒唐说法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要点:那就是,文字的“升”,是物质向上运动过程的表达,如果找不到向上升的物质,空谈阳升,就是无事生非。由于中医教科书没有提供阴阳(升降)之物质是什么,没有物质,就等于虚无,当然,越虚也就越玄。致使部分人在网上呼吁:提倡科学,破除中医玄学……。
既然中医界把阴阳看成是阐述事理的一种方法,那么,就必须从空洞阴阳概念的误区(无事生非)中摆脱出来。首先提供阴阳之事(阴阳所指代的事物‘物质’),然后再阐述阴阳之理。对我的这个说法,中医保守派几乎不敢赞同,其原因是:因为教科书提供的无事生非的阴阳与理不通。致使整个中医界对阴阳的认识几乎为零。上千人次的保守派辩论失败的共同点是:没有一人能够说出一个阴阳的事理来。因为教科书提供的书证是“无事生非”的,致使阴阳的概念无法澄清,在这种前提下,出现了把画挂在墙上、向高空扔物为阳升等十分荒唐的种种说法……。
阴阳属性是阴阳内涵东西,要谈阴阳的属性首先要拿出能自圆其说的阴阳,但是,中医所有书籍无一有能自圆其说的阴阳,这是阴阳属性“无事生非”的主要原因。
总之,无事生非的阴阳是保守派在辩论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无事生非还可以导致千差万别的各种歪说。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05:17 | 只看该作者
擂题三、形而上下之辨(阴阳是物质的辩解)
这个命题主要是针对传统空洞阴阳学说的反驳:
1、以事论理(事到桌面理自明)
阴阳是由“形体”(太极体)和“形态”两个要素所构成。“太极体”属于阴阳的前提,太极体中的两端属于阴阳的两种“形态”。
举例如下:
地球是一个形体(太极体),阴阳的两种形态就是蒸汽和雨。以位置而言:阳(蒸汽)在下(热),阴(云雨)在上(寒);在下者自然上升(阳升),在上者自然下降(阴降),在自然阳升阴降的过程,也构成了阴阳相交的基本模式。
以哲学的“道”“器”而言:蒸汽乃阳之器,蒸汽之升乃阳之道;云雨乃阴之器,雨之降乃阴之道。
以阴阳变化的角度而言:蒸汽(阳)升到高空则转变为云(阴),阴(雨)再下降归还于地,形成了无休止的循环(蒸汽与雨乃阴阳之事物,升降乃阴阳之理),这就是阴阳“对待”(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之理,或“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也是从古至今唯一能自圆其说的阴阳定律。这个定律大家可以随便用任何手段来验证。
从2003年保守派试图推翻我这个阴阳定律,但是,通过几年的大辩论,我的对手还无一人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2、哲学证实阴阳是物质的
有前哲认为:“太极理也,阴阳气也”。
这里所说的“理”与“气”是指“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言。“气”即物器;“道”即道理。
类似“阴阳气也”之说的前哲认为:“由‘太极’到‘阴阳’是由‘道’到‘器’;由‘阴阳’到‘太极’是由‘器’到‘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太极到阴阳是从无形到有形;从阴阳到太极是从有形到无形。但此说必须要更正:不论是由太极还是无极到阴阳,都是从“有”到有,不可能从无到有。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太虚”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元气不可能从另一个“太虚”转运过来,哪怕元气多么不好形容,但“有”是肯定的。再次表明“阴阳气也”是指物器(物质)而言,如果阴阳不是物质的,那么,阴阳就没有“理”可言了。
“道”与“器”的举例如下:
太阳(日体)是物质的,乃形而下的东西,属于“器”的范畴;而太阳自身的“热”乃形而上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表明有其物则有其理。 “道”“器”分而言之,“器”即实体,“道”即实体内涵的属性;“道”“器”合而言之:“道”在器中,“器中有道”(理在事物中,事物中自然有理)。

3、保守派的两个死角
我与保守派几年的较量,保守派大致有两个死角:
(1)保守派提供的阴阳论据 “道”“器”不合。自然世界只有事物之道,而无事外之理。但是,反对派把阴阳看成是物质中的属性,而属性不等于物质。
从《词典》对“属性”一词的解释看:“事物具有的性质、特点,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表明属性的概念是:动词(物质运动)背后的名词(属性即事物内涵的道理)。
反对派把阴阳看成是物质中的属性,而属性不等于物质。用这个荒谬论点试图把阴阳从事物中摆脱出来(离“器”而言“道”),最终造成“道”“器”不合。
在这个问题上,反对派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要点,那就是,阴阳的运动是物质自身在运动,如果找不到从下向上运动的物质,空谈阳升就是无事生非;阴降也如此。反对派想把阴阳从事物中摆脱出来,这样阴阳没有事物为依托,也无从核实,所以,学术权威就可信口开河了。
还是让我们看看反对派的举证吧:“如辣椒中所含的辣素是属性;辣椒的色红是属性;苹果的红是属性”等。
那么,对此论据他们自己能不能阐明其中的道理呢?
结果是:不攻而自灭了。我问:辣椒的“红”是代表阴还是代表阳,这与阴阳有关系吗?因他们提供的举证与阴阳的“道”“器”不合,所以不能自圆其说,转移话题而告终(辩论的详情在:《向翟鉴老师请教几个问题》等)。
(2)离“器”言“道”:因保守派找不到阴阳所指代的合理物质是什么,于是,用投机的方式瞒天过海,一位网名为杏林观秋的作者在《驳翟鉴先生之“新阴阳理论”》,中说:“如果按照我的认识,那么具有‘寒、降、静、长、藏、形、浊……’这些特性的事物,它的属性是阴”。
这个说法的致命点在:抛弃了事物(用特性掩盖了事物),“寒”(降)属于事物中的属性或特性,而不是事物。没有事物为前提“属性”则没有着落,杏林观秋先生妄想用空洞的“属性”来替代事物,离“器”而言“道”最终必然要失败。
对此,需要强调的是:属性是不会“升降”的,而是物质在升降,如雨为阴的事物,雨从空间向地球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降”,这个“降”的运动过程,即阴(器)的表达。所以,我把雨为阴的事物,把“降”为阴的属性。也就是说,属性与事物是分不开的,“升降”只是物质运动过程的外在表现,没有物证你用什么谈“升降”?(我与杏林观秋先生的辩论在《阴阳的属性与特性之争》)。
因为阴阳的升降是根据物质运动命名的,如果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升降”二字可言。而保守派找不到阴阳所指代的合理物质是什么,所以,永远也不会拿出阴阳升降的物证来。
今天我把阴阳看成是物质的,而物质包涵属性,即阴阳是“器”,而“器”属于形而下的范畴,“器”中有“道”,而“道”即阴阳之属性。这就是我辩护阴阳是物质的理由所在。当然,如果中医界有高手,不用物质就能阐明阴阳之理,那么,这个人必将成为全球的奇人!我的新观点必然随着这个奇人的出现而破灭。但我敢肯定,地球上是不会有这个奇人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05:46 | 只看该作者
擂题四、传统的阴阳定位背离了“道”
1、“道”的基本涵义
“道”的涵义极广,因为一切事物无不有“道”,但“道”又可用两点来概括:
(1)对现实还原的想象:如“道生一……”是指宇宙万物的起源是“元气”。
(2)事物内涵的道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既有其事物则有其道理,有其事物则有其规律,宇宙万物皆在“道”中。最后的结论是:万物皆规律。
宇宙万物皆有“道”,此时的“道”已经成了至高无上的“道”了。所以,很多知名人士常打着“道”的品牌来阐明一些难以阐明的道理。由于“道”的涵义极广,而玄机又深,又由于《易》学及中医学界对“道”的崇拜,而阴阳学说又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所以,阴阳学说被中医纳入到“道”中(《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因此,把阴阳学说推向了《内经》时代的顶峰。

2、阴阳之“道”
在《擂题三、形而上下之辨(阴阳是物质的辩解)》已经把“道”与“器”的概念说清楚了:热、上升等是阳的属性;寒、下降等是阴的属性,事物的属性就是“道”的范畴,也就是说,阴阳之“道”就是寒热、升降等。当我们明白了阴阳之“道”的涵义时,就显得阴阳之“器”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升降运动不是空洞的,而是物质向上运动的过程为“升”,物质向下运动的过程为“降”。表明阴阳之“道”(升降等)是阴阳之“器”运动的表现。也就是说“器”和“道”是分不开的,或者说自然中没有事外之理。
为什么说传统的阴阳定位背离了“道”呢?
传统所指的阴阳之“器”(日月、男女等)不能自圆其说,即“道”“器”不合;而阴阳之定位又与实际大相径庭:阳在上,阴在下,实际是上寒而下热,这样定位的结果是:阳寒、阴热;再者:阳在上,阴在下阴阳则失去了升降的条件(阳在上已经没有它再向上升的空间了……)。一个阴阳属性颠倒,又不能升降之阴阳,“道”又从何来呢?所以,传统的阴阳定位背离了“道”。

擂题五、传统的阴阳定义难以置信
《易经》曰:“天尊地卑;以天地论,天动地静”。
“天尊地卑”,古天文盖天派以“仰观俯察”法,“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其结论是“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然而,到了汉代,出现了浑天派,并提出了“天包地外”之说,浑天派的出现,使盖天派“天尊地卑”的错误说法失去了立足之地。
“天动地静”(天为阳地为阴),对此,古人虽有其说,但找不到合理的根据。这是因为传统的天地概念是笼统的,在笼统概念的基础上,给天地定义阴阳,则难免有阴阳颠倒(张冠李戴)之嫌。
研究理论的人,如果弄不清具体事物的概念,必然导致认识上的混乱。然而,从古至今对天地阴阳概念的混乱从来没有人认真的核实过,这是导致对阴阳学说认识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之一。

擂题六、天地阴阳的概念
讨论天地阴阳首先要澄清天地的概念,本想用古人天地阴阳的一段完整的原文,但是,搜集了大量的传统资料,并没有发现关于天地阴阳概念的详细论述。所以,只能从古人某个片段中找些与天地阴阳概念相关的内容做参考了。《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古人认为空间为天,地球为地,因为雨是从天而降的。再根据些相关的资料:“天有日月星辰”,表明天是指空间而言。
既然空间为天,那么,天为阳的根据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中医学术界回答不了的。
天地阴阳的概念不清,导致了天为阳,地为阴无据可依,这也是保守派在辩论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1)从天文学的角度而言,有“天”与“天体”之分,空间即无限天,而宇宙中的天体是指日月星辰等,古天文观测天象是观察“天体”的运动规律,表明天就是天空,天体就是日月星辰等。这样天的概念就十分清楚了。
(2)关于天地的概念,对定义天地阴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概念不清,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天的概念已经弄清了(天即天空)。“地”乃天体,而“地”是具备太极之理的,在这个前提下,再找到指代阴阳的两种物质,就可作为定义阴阳的根据。我们借古人的一句话:“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所谓地气,实乃地之蒸汽;所谓天之降雨,实际是地之蒸汽转变而来的。也就是说,地之蒸汽和天之降雨,都属于“地”自身代谢过程中的产物,或自身的输出和输入。所谓的天地阴阳对待,实际是“地”自身的阴阳对待。表明天地阴阳概念的范围只能是从广阔的天地,缩小到地表与臭氧层之间了,地球相当于人体,臭氧层相当于人的外衣。以“太极”阴阳而言,天与地不是两个阴阳事物,而是同一个阴阳事物,此时的“天”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位置(上、外)的概念。
有位同仁问我,天地阴阳的范围局限在地面与臭氧层之间,是否太狭小?
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那就不是天地阴阳了,因为地之蒸汽升不出臭氧层以外,所以,天地阴阳的概念范围只能由地面到臭氧层之间。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系统而又完整的阴阳。在20年前我曾经把阴阳放大到整个宇宙,其结果是,只能体现在两个物质对比的两种阴阳的征象,而找不到阴阳相互关系,最终不能自圆其说。从几年对阴阳学说辩论的情况看,放大到整个宇宙认识阴阳的人,在半数以上,特别是知名人士,这也是保守派在辩论时失败的原因之一。
经过几年的大辩论看,把两个事物拼凑为阴阳(日月、男女等)的还无一人能阐明阴阳之理。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06:14 | 只看该作者
擂题七、阴阳的对待关系
从几年来对阴阳学说的讨论来看,整个中医界对阴阳学说的认识几乎为零,即使也有人常常把“阴阳对待”挂在嘴边上,但又拿不出自己的举证;有些人虽然拿出举证,但又是离题千里。所以,说整个中医界对阴阳学说是一塌糊涂一点都不为过。因此,讨论阴阳对待关系实属必要!
当然,不论哪位及用哪种方法(虚拟的也行)只要说出一个阴阳的事理来,就等于我这个命题是多此一举的。
1、广义阴阳的概念
阴阳有两种对待关系,得出的不同结论是:广义阴阳和狭义阴阳。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点是讨论阴阳必须要掌握的。
从我研究阴阳学说多年的经验来讲,阴阳涉及很多个层面,如果学者弄不清每个层面的概念,则会混乱无穷。
阴阳的周期规律是反应一种阴阳的“征象”,关于阴阳的周期规律方面的内容《易经》《内经》的论述甚多,因为这个话题只讨论阴阳的征象,所以,没有引用古人的原文。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地球的某个区域为坐标点,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这个区域面向了太阳属于白天,表现出阳的征象(热);这个区域背向了太阳属于夜间,表现出阴的征象(寒)。这种阴阳的征象还可以任意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相对待,再根据两者征象的差异来定义阴阳。
广义阴阳的举例如下:
日是一个天体,月也是一个天体,以阳热阴寒的属性对比,应该是日为阳,月为阴。再以古人阴阳动静的角度而言,还可以月为阳,日为阴,因为古人有“月行倍离”之说,即日体在日道上行1度,月体在月道上行13度有奇;还可以瘦女人为阳,胖男人为阴等等。
以上表明:广义阴阳只是反映出两个物体阴阳不同的征象,但与阴阳相互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如果弄不清阴阳的对待关系,仅根据两个物体的征象拼凑比阴阳,必然导致阴阳不能变化、没有阴阳升降的运动过程,如日为阳,月为阴,日即不能转变为月,月也不能转变为日;也无法确定是日升还是月升。所以如果把握不住这一点,则混乱无穷。

2、狭义阴阳的概念
狭义阴阳既是一个“太极”(个体中包涵有两种物质属性),其两种物质属性的相互作用“气终而象变”,自然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个内容具体的在第3小节《以事论理》中已经阐明,不再重复。

擂题八、错误的阴阳对待
有位一二一二一的网友说: 阴阳分类中,绝对的阴或阳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睡眠,是阴中有阳。具体的证据,就是“阳不入阴”是不寐的病机。同理,清醒状态,也非纯阳无阴。
——————————————————————————
先生的前提阴阳非常明确,即睡眠为阴,清醒为阳,也就是说,睡眠与清醒是阴阳对待关系。
对此,我提出质疑说:这是绝对的阴阳,比如,睡觉时为阴,此时就无阳,等醒来后才有阳,但又无阴了。
面对我的质疑,一二一二一先生回答说:“睡眠,是阴中有阳”。
注意!此说已经偷换了概念,而不是阴阳对待关系了,是睡眠之阴与自己的“阴中之阳”对待了,即阴与阴自己对待(睡眠与睡眠对待,而不是睡眠与清醒对待)了。在多年的大辩论中,这种阴阴及阳阳对待的低级错误在中医学术界频繁出现,其原因是,中医学术界根本就不懂阴阳的对待关系。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06:36 | 只看该作者
擂题九、相对阴阳及绝对阴阳
1、相对阴阳
地球是一个“太极体”,其蒸汽阳与云雨阴是对待关系;人是一个“太极体”,其动脉血阳与静脉血阴是对待关系。这种对待关系不论生理、病理永远不变。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有蒸汽就有云;不论什么时候,人的动脉及静脉血皆同时存在,所以,是相对的阴阳。

2、绝对阴阳
病理(时节昼夜):高热、面红、烦渴、脉数有力等即阳的征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即阴的征象。人在高热表现的阳症状面红的同时绝不会面色苍白;脉数有力的同时就绝没有脉微欲绝,即有阳则无阴,有阴则无阳(中国的白天,则没有夜间,而到夜间又不是白天了),所以,病理和时节的阴阳现象是绝对的阴阳。
那么,绝对的阴阳是阴阳吗?
不是。绝对的阴阳是“象阴阳”。简单地讲,正常人体生理36.5℃,则没有阴阳之分。37.5℃以上为阳之象,35℃以下为阴之象。所以,绝对的阴阳称“象阴阳”更合适。

3、相对与绝对阴阳之差别
相对之阴阳不论什么时候,两者皆同时存在,所以称阴阳相对;绝对之阴阳,只见一方,而不见对方(脉数有力同时就绝没有脉微欲绝)。
如果我们弄不清楚这一点,在阐述阴阳之理时则会相差千里。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06:54 | 只看该作者
擂题十、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很多人在讨论阴阳时,总是用太阳的光和热来证明天为阳,地为阴。对此我问:是天与地对待还是日与地对待;太阳是天吗?但没有一人能够回答上来,当然,中医界也不可能回答上来。
在人们眼里,用光和热来确定太阳为阳是无可质疑的。但是,忽视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一个生命体能孤立存在的,因为主体没有客体(外环境因素)的作用,这个主体就不能生存下去。
举例如下:
人是一个个体(主体),维持个体生命的内因是自身的阴阳相交,一旦阴阳不交了,生命将结束。
我们再看看主体与外环境因素:没有场所,人就没有生存之地;没有食物,人的生命就不能延续下去。表明个体是离不开外环境因素的。虽然外环境因素对个体如此重要,又因为“人”这个主体的自身已经具备了阴阳,所以,不能把人和外环境因素(食物等)联系起来定义阴阳(人为阳,食物为阴,或外环境为阳,人为阴等等)。
我们再回到太阳与“地”的关系上来,地球释放的蒸汽和蒸汽转变的云雨,这个现象是在地球主体与外环境因素(空间、日月星辰)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产生的。地球主体的范围以内的蒸汽与雨已经具备了自身的阴阳,而太阳(金木水火土‘五星’、日月、北极星等)皆是地球主体以外的客体。主体以内的阴阳是相互的作用(蒸汽转变为云,雨归还地球又补充了蒸汽继续上升)。而地球主体与太阳等客体不是相互关系,太阳可以把光和热奉献给地球,而地球却没有奉献给太阳的东西,也可以这样说,“有来无往非理也”。
上述用五个字概括:“取骨不舍肉”,取蒸汽与雨两者指代一阴一阳;而不舍与阴阳密切相关的(太阳、地面之水等),这就是我阴阳主体与客体的用意所在。
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毕竟是地球主体阴阳之外的客体。所以,我把太阳定义为“相火”(五行以外之火或主体以外之阳),即缺它不可,但它又不是主体之内的阴阳。如果把太阳热为阳,就把太阳与地球拼凑为阴阳关系,最终必然导致阴阳不能相交(与理不通)的尴尬局面。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07:18 | 只看该作者
擂题十一、节外生枝的阴阳
以传统阴阳为例,天(阳)动,地(阴)静;上(表)下(里)、男女等,皆是限制在两个端之内。由于见仁见智,各有发挥,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认识,魏朝学者孟康在《三统历》注:“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这段话从表面看,由阴阳对待的两个端扩大到三个端了。其实不然,对“太极”说的正确认识是:“一”是表示太极体(生命体);“二”是表示太极体中的阴阳两端,而实际阴阳的对待仍然是两个端。
在多年的大辩论中,有相当部分人把我的“蒸汽与雨”阴阳的论据,歪曲为阴阳对待的三个端,“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从文字意义上讲,蒸汽(气态水)升到高空凝固成云,这个现象说它是固态水可,说它是液态水也未必不可。但是,矛盾出在地面之液态水和高空(云)也是液态水,把蒸汽(气态水)夹在中间。用阴阳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的结论是:地面水为阴,蒸汽为阳,蒸汽(阳)升,升到高空转变为阴(云),则出现了上下皆是阴(水),最后别说阐述阴阳之理了,连最起码的阴阳对待关系都找不到了。
不论我们谈论哪个层面的阴阳,最为关键的是合理的取证。我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生命体,客观地讲,地球深层有大量的岩浆(热),而地表面寒,就可理直气壮的说,内为阳,外为阴;但是,体现不出阴阳的相互转化。所以,为了更清晰的阐述阴阳之理,还是选择了蒸汽和云雨作为我阴阳的论据。
为什么我没有选择地面之水呢?
很简单,蒸汽(阳)升……,雨(阴)降……已经把所有的阴阳之理都包括在其中了。在此有人会问,如果没有地面之水,没有太阳蒸汽何来呢?岂不是舍本遂末吗?
很简单,我在阐述阴阳之理时,没有能力把与阴阳有关的各种因素(太阳等)割裂出去,连动物的粪便都在蒸汽蒸发的范畴,又何只地面之水及太阳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3 09:07:40 | 只看该作者
擂题十二、揭开传统阴阳定义的荒唐面纱
一个完整的人体是靠多种元素所组建(五脏六腑等)的。我在给人体定义阴阳时,把动脉血(热)为阳,静脉血(寒)为阴,动脉血从左心升散于全身,而静脉血从外周返回心脏,这个现象和蒸汽升及雨降理同一辙。
如果定义阴阳把各种因素拼凑进去,必然失去阴阳对待的实质意义。如动脉血为阳,静脉血为阴,然而,中医讲,胃为水谷之海,而胃中的水谷之精微是营血的根源,胃中的水谷之精微;动脉血、静脉血;没有心脏的功能血就成为死血;没有肾阳的功能心脏就不能跳动等,这样追无穷尽……。不但错乱了阴阳对待关系,更无法阐明阴阳之理了。
人体(太极)之阴阳是:“一”(太极体)代表人体,“二”代表人体内的动脉血(阳),静脉血(阴)的两端。也就是说,动脉血(阳),静脉血(阴)是人体的阴阳“对待”关系,如果在阴阳“对待”的层面,节外生枝(动脉血除了静脉血之外,不论与哪个组织单位去阴阳对待都构不成阴阳关系),不论说的多么冠冕堂皇都是无稽之谈,所以,我请中医牢记阴阳“对待”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对阴阳大辩表明,不论多么高级的阴阳定律,都没有能力把与阴阳有关的各种因素割裂出去。但是,尽管各种因素对阴阳来说如此的重要,当我们阐述阴阳之理时,以人体而言: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两端把所有的阴阳之理都包括其中了,此时不论把哪一种因素添加到阴阳时,不但是多此一举的,更与“理”不通。
然而,有很多人总是把太阳和地面之水纳入到天地阴阳中去,其结果是:说太阳是天它又不是天,说太阳不是天,天为阳的根据又无从查寻;地面之水为阴,蒸汽上升凝固成云还是水(阴),其结果是:“气终而象不变”(在下为阴,升到高空还是阴)。也就是说,阴阳只有两端,如果用三端或多端,必定不是一阴一阳,在一阴一阳的基础上节外生枝辩护阴阳之理,必然不能自圆其说,这一点是百试百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30 05:51 , Processed in 0.0539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