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二经脉之海:冲脉[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7 21:0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冲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它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由阴部的两侧(气冲穴部位)开始,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注:所有阴经和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关乎两劳宫涌泉,如刘力红所言,阴阳交接对应临界相变,恰应土之作用,在地支盘中,土旺四季称为四临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故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交接点基本以山根为中心,为南天门,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所有阴经交接点基本以膻中为中心——心脏振动总发源故为气会,故武功门中含胸乃为至要,其交接者唯独没有腹部,暗示了腹部的特殊性,实际上腹部乃所有经脉的交接处——关元、气海一带为一元三歧之处,为任脉阴脉之海、督脉阳脉之海与冲脉12经脉之海的总发源,因一般把经络可比作水道,起源于内太极坎位是合理的.人体经脉按照其特点划分为不同层次和尺度,其中三丹脉轮和四部气街为一层次,奇经八脉为一层次,12正经为一层次,后面还有经筋、经别、孙络等对应层次,将各层次有机统一在一起研究才能给出经络系统功能和作用的完整描述,不同的中医学或锻炼手段能协调的层次是存在严格界限的,切不可一概而论,如药石难以调整奇经八脉)。

冲脉与其他各经有着广泛的联系。具体说来,冲脉与任、督二脉同出于胞中。其脉气所发腧穴在脐之上、下两旁,左右共“穴”,系足少阴肾经穴位;其循行不仅并于少阴,亦隶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共同保护它。其脉气流经,渗灌阳明,又与其他脏腑经络相互连属。

冲脉除了具有冲要之义外,更包含着冲(搏)动、输布的动力概念。正因为冲脉独具这种使气血周布的动力,才使其脉气遍及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无所不至,才使其成为“诸脉之冲要”,才使其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1?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说明冲脉具备调和诸经的生理作用,并由此而产生了统帅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则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而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又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古代医家以“海”字比喻冲脉,在体现统帅和调和功能方面来说,无疑是生动而有一定意义的。

2?冲脉主血海

冲脉起于胞中,它具有主宰“血海”的功能。“血海”指什么?对女子来说,它应该指的是内生殖器。血海接受冲脉的调摄,表现在:冲脉隆盛则血海充盈,月经应时而下;冲脉受损则血海败乱,出现月经失调等病症。

  男子亦有血海,在男子方面为化精之所,这个“化精之所”在男子方面当指睾丸、前列腺等生殖器官。冲脉盛则“精气溢泻”而有子,冲脉受恶伤则精衰无子,也就是说,当男人患有少精、死精等病时,一般被认为是冲脉有病。

3?冲脉主管生殖

冲脉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一般不能生育的人,都是冲脉不能正常进行。

此外,冲脉所主宰的生殖功能还包括了部分内分泌功能。

4?冲脉病的表现

冲脉为病在妇科疾患中比较多见。具体表现为:月经失调、崩漏、倒经,经闭、带下、不孕、漏胎、产后恶露不绝、乳汁减少等。

在男子方面主要表现为性功能不强。

以上所列举的冲脉病的临床表现,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冲脉病的特有病症。冲脉病所表现的往往是包括其他脏腑经络病变在内的综合性病候。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和“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冲脉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的滋养。循行部位 :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

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

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

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

从冲脉分支可以看到,其分支有三。

太冲脉与冲脉比较,在功能和生理作用基本相同,都于女性月事,孕育有重要关系;但太冲脉有名无实,除上提及外,很难看到“太冲脉”的名字。不能不怀疑它是冲脉。

重要是在冲脉前多个太字,太在《易经》,《皇帝内经》经常出现,表示相对的大小,层次,数量,位置等。如太阴,太阳,太刚,太柔;最明显是六经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中手足太阴经,太阳经;这里所说太冲脉也具有类似特点。

从冲脉有个三分支:可以理解一为太,二为少,三为厥不同途径;这里太冲脉,是指冲脉与任脉并行这一分支称太冲脉。㈠它是冲脉第一分支,所以称太冲脉;㈡它不同于冲脉是有盈亏盛衰周期变化,平时为冲脉,盛时称太冲脉。㈢太代表大的意思,表示属首位,是与后面两个分支对比而言;㈣在功能上太冲脉是女性生殖机制中的一个独特的调节体系,“太冲脉盛”是标志发育过程中出现内分泌生殖激素;“地道不通”,在位置可以理解是女性内生殖器官输卵管等。经文中之地道,指的就是循行于太冲之地胞络的“太冲脉”。

第二分支向后与督脉并行的少阴络肾;㈠正是因为有这与少阴并行分支,为了加以区别,所以第一支称太冲脉;㈡因为冲脉第二分支与少阴肾经相合络肾,勿须称少少阴;㈢在功能上区别是肾气盛标志男性发育过程的生理特征。

第三分支与厥阴肝经并行;㈠更说明太是第一的意思,属首位位置含义;

㈡表示具有三阴经特点和功能,如期是对男女生殖系统起有重要作用。㈢提示冲脉有足三阴经,太阴,厥阴,少阴位置及不同功能作用。

从上分析发现,太冲脉就是冲脉,是分支循行方向有所区别;在功能上大同小异;只能说是冲脉别名。

注:按冲脉在医经中说法亦不一致,兹举二例以供参考:
??1、《素同·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2、《灵枢·五音味篇》:“冲脉,任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按峨眉临济气功所传经脉之别则冲脉与任、督脉发自黄庭(即中脉之灵空一窍),起于会阴;冲脉出入于下日月(即气街),其行经径道与背部太阳经相对。男子仅能上行不能下走,女子则能上至乳根,又能下走胞中。冲任2脉互为作用,男子的冲任聚于唇口,故能生须,女子则仅荣于乳,故无须却能哺乳。妇女分娩后才有乳汁,而月经无期,即来月经后,乳汁始减,亦冲任2脉的作用。上面所说《素问》与《灵枢》所论,似皆偏论了男女的冲脉作用。又冲脉气会阳明,并少阴之经一寸相间隔,并胃经横骨穴,直上通于幽门。上散膻中返常经,窍在风府穴之下廊,与里支中脉相通。
实际上人体有六类较大振动源:呼吸运动、横膈膜运动、内脏蠕动、心脏跳动、12经动气和博气以及毛细血管自律运动,实际上都可能对脉搏波发生影响,如在临床脉搏波中能够明显发现呼吸运动和心脏节律的影响痕迹,其中最主要的是心肺运动和博气,这首先因为心肺为天气之储存部位(黄帝内经:天气入鼻,布于心肺),而博气的位置由于是百脉之源的腹部中宫(无论中医和密宗都认为这里有多脉发源,可进一步将心脏运动转化为更多振动模态),其属坤为地,人法地,博气的存在对于人体至关重要,这里是人体平躺时重心所在,站立时位于下部,便于利用重力作用收集血液,同时周围分布有关键脏腑,因此是振动分派的理想场所,不但有人体第二强腹主动脉脉动的存在,同时基于12经动气和振动模态调整实现所有关键内脏的功能调节而直接影响脉搏波中的高次倍频谐波的存在(理想处可有12谐波,若身体出现不健康状态,则倍频谐波的位置和振幅都发生变化,若经络堵塞,则相应倍频可能消失),古代称为内太极。脐周动(博)气及其次级的12经动气直接反映脏腑状态,其常用的临床调节方法在于五心和捉悸痞或曰提博气,通过五心调整和捉悸痞或提博气的过程将博气归正,可调整一切慢性病乃至全身健康状态,主要是因为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微循环振动之源和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微循环振动锁相通路经络的总控,则博气可直接反映周身微循环的状态。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这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横膈膜的运动同时影响呼吸、微循环和内脏蠕动,并调整乃是关键运动之一,所以任何锻炼方法起步都通过呼吸影响横膈膜运动调整全身状态,扣耳无声则为调整比较佳的状态。


麻省理工学院Cohen等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测出人体表电流分布图显示:肾经、督脉是体表电流汇集的主干。百会穴是头皮电流从体表流入体内的主要交汇点,也就是人与自然界的交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2 12:30 , Processed in 0.1228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